小学英语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实践误区和对策探析
2022-03-03文杨璐
文 杨 璐
育人是当今时代赋予教育者的重要使命。2014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统筹各学科特别是德育、语文、历史、体育、艺术等学科,充分发挥人文学科独特的育人优势,进一步提升数学、科学、技术等课程的育人价值。这份文件体现了国家对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关注。学科育人是指学习者在学习学科知识和发展学科能力之外,在心智能力、情感态度、思想品德、社会责任等方面的发展。而在学科育人的各个方面中,德育无疑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赫尔巴特指出,不存在没有教育性的学科教学,所有的学科教学都应该是渗透了道德教育的;杜威也认为,道德教育应通过各学科进行,道德的目的是所有学科的共同和首要目的。英语教学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学生通过学习,在获得语言能力和学习策略的同时,还要有思维的提升、文化的浸润和情感的升华。作为教师,应善于挖掘文本中的育人点,唤醒学生的使命感、爱国心,引导学生要诚实文明,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真正做到“以文化人”。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效果并不理想。本文尝试结合具体的课堂案例,剖析存在的问题、探索解决的路径。
一、德育渗透的实践误区
1.德育渗透的虚化
日常教学中,说教式和灌输式的德育随处可见,教师们往往在一堂课快要结束时,喊喊口号、贴贴标签就算“完成”了德育渗透的任务。比如在教学“动物”主题单元时,在课的最后号召大家要关爱动物;在学习“食物”的话题时,下课前要强调一下饮食健康,号召大家告别垃圾食品;在学习“家庭”的话题时,呼吁家人之间要互相关爱。以《新标准英语》(一起)五(上)Module 7 为例。本模块以谈论动物的特征、能力为主要语用功能,描述动物的特征、生活习性和能力,第一单元课文的主要情境是Lingling,Sam,Amy通过电视节目了解到,英国的很多盲人在生活中都能得到导盲犬的帮助,孩子们由此想到自己的宠物狗FiFi,并好奇它能否也能帮助盲人。教师对涉及德育渗透的教学目标是这样描述的:学生通过学习,培养对动物的积极情感,养成保护动物的自觉。这个目标单从字面上看并没有什么不妥,然而具体到实施环节教师是这样做的:带领学生讨论导盲犬有什么特长,宠物狗有什么特点,让学生进行对比,接着学生模仿、对话、表演,在教学接近尾声时,教师展示各种犬类图片,并告诉学生:“They are helpful, friend -ly and lovely,they are our good friends.We should love them.”不难发现,教师的教学还是单纯放在对学生的知识理解和语言训练上,德育目标形同虚设。这样的学习过程,并不能培养学生对动物的感情,也无法形成学生保护动物的自觉,德育渗透被虚化了。
2.德育渗透的浅化
有的教学设计从字面上看,德育渗透点挖掘得还是非常准确恰当的,但由于教学实施环节没有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引发学生情感共鸣的情境和问题,导致德育渗透的浅化。如《新标准英语》五(下)(一起)Module 1 Unit 1 She was a driver before 的话题是谈论家人的职业,语言涉及一般过去时与一般现在时。教师挖掘的育人点是:Lingling 即使身在国外依然挂念自己的祖父母,并自豪地向他人介绍自己祖父母的职业。应该说这个育人点的定位还是准确的。再看课堂教学环节,教师围绕核心词汇与句型,引导学生完成对祖父母或者父母职业的问答对话并进行职业描述。学生对家庭成员职业的介绍和交流更多还是在教材内容框架内,主要围绕词汇的掌握、语句的流畅、语法的规范进行。德育渗透在课堂上的确实施了,但是在刻板单调的情境中,学生无需思考也无需情感带入就能完成语言任务,导致德育渗透流于肤浅,育人效果不佳。
3.德育渗透的偏差
在教学中还存在着由于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分析不深刻,对德育点的挖掘比较随意,而导致德育渗透出现偏差的情况。以《新标准英语》(三起)六(下)Module 5 Unit 1 He is playing the suona,but the phone rings 为例,此单元主要内容是Daming 准备在生日聚会上吹唢呐时,被各种突发状况打断,几经波折才完成表演。这样的故事设定,是为了引入一般现在时和现在进行时态的教学,教师设计的德育渗透目标是:(1)让学生明白“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道理;(2)培养学生形成事前做计划的意识。首先,从这些目标里对“让学生明白”和“培养学生”的描述,就能初步感受到教师并没有站在学生的立场去思考目标何以达成;其次,教师把本单元的德育渗透点放在“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上,意思是Daming 只有完美预判接下来会发生的各种事情,才能保证事情进展得顺利。然而事实上,无论是客人的电话突然响了还是宠物狗突然狂吠,都是无法预判且很难避免的,教师认为“凡事都要事先做好计划”并不现实。
又如PEP《英语》三(上)Unit 3 Look at me! Part B Let’s learn & Let’s do,本单元的知识目标是会使用“This is...I have...”句型,向别人介绍自己或他人的身体部位。教师的德育渗透是这样设计的:给学生看残疾人运动会的图片,让四肢健全的学生意识到,世界上还有一些人是残疾的,他们虽然缺失了部分器官或功能,却依然努力上进,由此引导学生要懂得珍惜身体、唤起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试想课堂上,小学生正欢快地一边表演一边表达:I have two hands.You have two legs...结果画风突变,教师展示了一些残疾运动员的图片,引导学生用“I have...,I have not...”的句式来描述他们的身体状况,让学生讨论He has not hand, but he can...显然,这样的画面和话题并不适合三年级学生,这种生拉硬套和强行拔高的德育渗透是不妥当和有偏差的。
二、问题解决的策略探析
1.善引逆向教学设计让教学指向目标,让育人效果凸显
育人效果不佳,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教学过程没有始终指向目标的达成,如何确保教学不跑偏,保证教学的有效性呢?逆向教学设计是保持教—学—评一致性的好方法。所谓逆向就是从教学的预期结果开始逆向思考教学,也就是预期结果确定后,要确定合适的评价证据,再设计学习体验和教学,确保教学始终围绕目标进行。如果我们的德育渗透目标是“培养对动物的感情”,那么我们的评价任务就可以设计为:学生通过学习文本,了解导盲犬可以为盲人做些什么;学生探索“导盲犬具有什么特点”“一只拉布拉多犬要经历什么样的训练和选拔才能成为一只合格的导盲犬”,以及“有了导盲犬的帮助,盲人的生活会有什么样的改变”等问题。接下来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进行体验、思考和表达,由动物对人类的付出和帮助,激起保护动物的情感。同样,如果目标确定为“形成保护动物的自觉”,我们可以让学生观看一个视频,视频展示了一个真实事件:一位盲人带着导盲犬乘坐公交车时遭到了拒绝,盲人和导盲犬都很难过。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讨论这个事件发生的原因,表达自己的看法,还可以列举一些排斥或者无端伤害动物的现象让学生讨论。通过深度思考和体验,学生意识到这些行为是不妥的,动物的生命也应当受到尊重,从而真正形成保护动物的自觉。教师只有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教学设计,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关注目标,聚焦目标的落实,德育渗透才会真正实现。
2.巧设真实情境联系学生生活,让育人真实发生
建构主义理论指出,新知识的获得必须是建立在学习者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之上的。我们在教学设计中如果不考虑学生的个人生活经验,脱离学生的已有认知,教学效果必然难以保证。如果教学目标是“介绍祖父母以及父母的职业,描述自己家人的职业,讲述家人对社会的贡献,表达对家人的尊敬和爱”,那么教师在教学时要让学生体会Lingling 之所以谈论家人的职业,反映出她即使身在国外依然挂念自己的祖父母,体会Lingling 向他人介绍自己祖父母职业的时候是带着自豪感的,同时强调我们学习语言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向外国朋友传递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在感知理解环节之后,教师应在实践运用环节设计真实的情境,比如选取反映自己父母和祖父母职业信息的真实图片,带着情感去介绍他们的职业,描述家人的职业,讲述家人对社会的贡献,表达对家人的尊敬和爱。在这样知识和情感的铺垫下,教师鼓励学生介绍家庭成员的职业,描述家人不同的社会角色和为社会作出的贡献。学生带着思考和情感完成语言任务时,真实的学习发生了,对家人的爱也自然生成,这样的德育渗透才是有温度和有深度的。
再以“Look at me”这个单元为例。教师应着眼于学生眼前和身边的事,作正向积极的引导,让学生意识到借助自己的各种身体部位可以做很多活动,自由使用身体功能是一件非常神奇和喜悦的事情。源于真实生活的体验才更容易理解,更容易引起共鸣,回归学生的真实生活,联系学生的日常,而不是动辄引入远离学生的高大上主题,才是真正的育人之道。
3.活用核心素养目标指引育人方向,让育人与时俱进
学习是个体经验在深度和广度上的持续变化,强调的是个体的经验,强调学生个体必须亲身经历完整的学习过程。教师在确定和挖掘德育渗透点时,应始终把学生的素养培养放在首位,要保持与课程核心素养目标的一致。在百年未有之变局的今天,学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能在复杂多变的情境下解决问题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和价值观念。德育渗透的定位也应与时俱进。定位于“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希望事物的发展变化可控,颇有固定式思维的倾向,有悖于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如果把目标重新设定为:学生通过学习,体会到计划好的事情往往不一定能按原定计划进行,意识到变化随时会发生,要接受变化,及时调整,顺应变化,这样的目标对于促进学生成长方面,是否更富有意义和价值?再比如“Rules”这个单元的教学目标是学生能使用祈使句描述、讨论自己的班规。本单元的德育渗透可以结合现实,让学生讨论中西方民众在疫情形势下对防疫规则的不同反映,让学生意识到规则固然会给人们带来很多不方便,但在特殊情况下,规则不仅是约束,更是对人们的保护。这样的育人与时俱进,具有现实意义,育人效果也更好。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英语课程承担着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任务,应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每一位教师都应深刻认识到,英语教学不应只关注知识的传递和技能的训练,更要着眼于学生的成长,指向学生生命力的唤醒、价值判断力和审美鉴赏力的提升。德育渗透对教师的专业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应努力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善于学习、勇于反思,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道德认知和社会责任感,打开思维、拓展视野,做到读透课标、读懂学生、抓准育人点,设计好德育渗透的路径、情境和策略,真正实现学科育人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