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第六讲 自省篇
——深思远虑

2022-03-03周晓霞

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 2022年6期
关键词:考场现象

◎周晓霞

首创新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曾有心理学家发现,很多时候,人们对完美的追求并不是出于对卓越的渴望,而是出于对“不够好”“不完美”的焦虑。

在当下,越来越多的人渴望成为“更好的自己”,他们热衷参加各类关于自我提升的研讨活动,捧着各种励志书、成功学、心理自助书籍,学外语、练瑜伽、考各种资格证。甚至有人说:“个人成长、自我提升已经成为一门利润丰厚的生意。”而在学生群体里,忙着各种“充电”,学习各类特长,参加各种比赛,填满所有碎片时间,也是常态。

上述材料给你怎样的启示?请结合你的生活体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精准解析

一个合格的高考作文题应该是这样的:既有呼应当下的新鲜素材,也有触动心灵的探索空间;既不过分超越大家的生活经验,又能有效突破大家的认知屏障。这一题就有这样的特点。如今是一个终身学习、追求成长已成为共识的时代,这个时代的巨大成就也得益于人们这样的认识。这几乎无可争辩。但是我们也不难发现,生活中确实存在着因为完善自我、提升自我的迫切而带来的种种焦虑。自我成长的渴望到底是动力还是压力?它在何种意义上是动力,又在何种情况下是压力?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也是这道作文题立图让大家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出色的考场写作是以周到的考题分析为前提的。细读本题,它由两部分组成,即第一段的观点和第二段的现象。

第一段中,心理学家的这一观点强调了人们对完美的追求是因为对“不够好”“不完美”的焦虑。此言意在提示大家思考:事实确实如此吗?如果确实如此,人们的这份“焦虑”是正常的吗?是必要的吗?为什么?如果你觉得不正常、不必要,原因是什么?看到这句话我们需要思考:过分的完美主义诚然不可取,但趋近完美的努力该如何把握度?发展到“焦虑”的程度是不是需要我们反省?对任何一种观点多问一句“是这样吗”,对任何一种现象多问一句“为什么会如此”,往往一个探究论证的说理过程就可以开始了。

而第二段描述的内容包含着三种现象。现象一,人们提升自我的愿望迫切,做法多样。这需要我们思考:如此强烈的“自我提升”诉求,如此花样迭出、覆盖全面的提升行动、成长方式,是人们发乎自我的需求还是为某些外界因素所驱使?这就是对一个现象的内因和外因做考查探究,通过回答这个问题,写作者的观察和认识就可以展示出来。现象二,“自我提升”已然是有利可图的生意。我们不禁要问:如果“个人成长、自我提升已经成为一门利润丰厚的生意”此话不假,那么人们为此支付的金钱、精力是不是有相当一部分只是肥了一些渔利者的口袋却于我们并无相应的价值?这是个有趣的切入点—我们以为自己学到了东西,变得更优秀了,但会不会其实在别人眼里不过是被“割了韭菜”呢?这可与自我完善的初衷是背离的。现象三,学生群体也“提升”心切。发生在学生群体中的类似情况,大家自身的实际经验是什么样的?实际心理状态是什么样的?是认可、热衷还是无奈、反感?流露真情实感、表达肺腑之言的机会,这一题也为我们提供了。将这三个现象放在一起,一方面是对前述观点的一种例证,另一方面也意在引导大家透过现象找本质,透过表面的热闹,瞧瞧我们真正的内心世界。当然,对以上这些问题的回答,本身就是写作者观点的表达,也就可以构成本文的内容了。

同时,这一题也埋伏着一个陷阱,那就是:难道我们就要因为焦虑的普遍而否定自我成长的积极意义吗?每一种现象产生的原因都是复杂的,都是历经一定变化的,如果只有一种视角、一种评价,结论恐怕是可疑的。对这一现象能够辩证地、全面地、客观地去看待和分析,方是正解。

秘籍快递之老料新用法

备战高考作文的重要一环是积累素材。实际学习过程中大家可能也有这样的感受:手边也有不少整合素材的资料,都分门别类记在了小本本上,但是到了考场上要么想不起来,要么也就记得一句半句,总之就是往日在素材积累上下的功夫到了考场上很难“变现”。这是因为那些素材我们只是为了考场写作而临时准备的,对它的了解很局限,感受很肤浅,考试时怎么可能轻易用上?那什么东西我们能记得牢呢?答案或许是:你在此素材上是投入过时间的。

首先,对我们来说,最好用的莫过于课本。在高一高二两年的学习过程中,课文研读是占据语文学习最重要的部分。举个例子,学一篇《庖丁解牛》,我们至少会认识两个人:庖丁和庄子。庖丁身上的每一种出色品格都能对应原文中的一部分相关描写,作文里加以引用,都是现成的论据,还是凝练的古文,可以使作文更具文采;而能以庖丁解牛的俗事提炼养生的哲理,足以见出庄子善于观察生活、亲近普通劳动者。再比如,我们学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样的小说,小说里多有“好人”“坏人”,也就是对立的双方。那么从二者身上提炼的,值得被赞美的高尚品格和应当被批判的恶劣做法就是两大块现成的素材。又比如学诗歌,不能只在写爱国先贤的时候才想起屈原、杜甫、辛弃疾,他们本身都是在苦难磨砺之中以诗歌寄怀的文学家,那么文学可以令一个人形象闪光、令一个人的精神鼓舞后世的意义就凸显了出来,这是多好的素材。

其次是试卷。到了高三,我们每考一次试,都要精读不同类型的文字,从中取材,自然也不是难事。所以,与其单独拿出许多精力去整理素材本,不如把这些反正也要精读的文章好好利用起来,上了考场,可能更容易派上用场。

教练下水

何须他人“认证”,你我皆可“更好”

小时候,每个周末都被父母带着各处奔波,练书法、学画画、弹钢琴、踢足球,样样不敢落下。总以为长大成人了会好点儿,但听说那帮大人并不好过:要忙着加入各种读书会、训练营,耳机里听着某位名教授的经济学课程,朋友圈少不了要打卡晒图学了几个新单词,而运动手环上还记录着今天跑步五公里消耗了多少卡路里。(开篇打通儿童和成人两个“忙着成长”的世界,巧妙地呼应了题目材料)

这算不算“长大后我变成了自己最讨厌的样子”?小时候,爸爸妈妈总觉得我们不如别人家的孩子;长大了,好像很多人也开始“嫌弃”自己了。我想,也许我们并不是真的觉得自己“不够好”,而是觉得自己还没有做到别人眼中的“足够好”。(针对前述现象提出观点,剖析人们忙着“自我成长”的心理动因)

这双别人的眼睛,可是无处不在。我们生活在一个人人都不难让别人看到自己的时代,这也是一个很难不让别人看到自己的时代。我们焦虑自己的容貌和身材,于是随处可见医美广告和健身房传单;我们担忧自己的仪表和谈吐,于是教你“好好说话”和“提升情商”的课程立马上线;我们在意自己没有读过某本畅销的好书,于是听书APP贴心地为你梳理全书梗概还亲自画好重点;我们恐惧自己收入不高能力不强,于是“三十岁如何实现财务自由”的短视频被推送到你面前。(以一串真实、犀利的排比指出,现代社会既应对了人们自我提升的需要,也加剧了这种自我提升的焦虑感)

可反过来看,时代的便利让我们获取一切提升的机会更容易了,敦促着仍然平凡的我们只好不断反省自己是不是还不够努力。过去爸爸妈妈只是拿邻居家的好孩子来作为批评我们的理由,现在他们可是会指着广告牌上的谷爱凌说:你看看人家也是十几岁的小姑娘!我们随处可见那些同龄的出类拔萃者,于是自惭形秽,于是开始焦虑。我们忍不住打量自己:我今天够好吗?大家眼中的我够好吗?

(承接上一段,从社会层面延伸至个体内心层面,揭示了我们自己的心理问题)

可“更好的自己”真的只是他人定义的那样吗?

老话说“贪多嚼不烂”,也说“欲速则不达”,成长从无止境,可是一个周末能上的特长班总是有限的,对于“更好的自己”,或许我们应当以更朴素、更开阔的心态去理解它。货真价实的斜杠青年诚然有之,可“择一事,终一生”者也不少,下班后健身、“充电”不错,闲暇时陪伴家人、做点儿公益也挺好。我们不该只是急于把自己雕刻成大众眼中的完美样本,更应是血肉生动的独特存在。(有破有立,阐释自己对“更好”的理解)

其实,我们自己的人生何需他人的“认证”呢?试想,如果到垂暮之年回看人生,那些曾让我们焦心的单词量、卡路里、资格证,也都“轻如鸿毛”;而我们可以兢兢业业完成本职,恪守纯良真诚的品格,悦纳自己也欣赏他人,于家于国做出过应有的贡献,或许方为真正值得追求的“更好”。(全文真诚、流畅,一气呵成,在理智的劝导中干脆地收束)

写作素材

1.也许,我们应该为社会保留一些愤怒和苦恼,也为自己的灵魂保留一点困惑,一点脆弱,一点痛苦,一点平庸,一点不确定性,以及一点向外的好奇。

——陈赛(《三联生活周刊》主笔)

2.如果我会发光,就不必害怕黑暗。如果我自己是那么美好,那么一切恐惧就可以烟消云散。于是我开始存下了一点希望——如果我能做到,那么我就战胜了寂寞的命运。

——王小波

猜你喜欢

考场现象
牵牢平移手 考场稳稳走
曾打造现象级IP“熊出没”的华强方特,能否再创造下一个爆款?
考场作文满分攻略(四)
考场作文满分攻略(一)
考场上怎样才能写好记叙性散文
期末小考场
考场借笔
它们离“现象级”有多远
你能解释下面的现象吗
猜谜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