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汇聚起共向未来的磅礴伟力
——省政府工作报告审议综述

2022-03-03张明盼

人民与权力 2022年2期
关键词:代表发展

☉本刊记者 张明盼

又是一年盛会开!回望走过的2021 年,江苏办成了一系列大事要事,显底气、有豪气,多个“全国第一”彰显了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韧性和稳固底盘。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1 万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总量迈上万亿元台阶,软件、物联网等6个产业集群入围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数量居全国第一;15 类52 件民生实事全面完成,民生幸福更有质感、更有温度……过去一年,江苏在时代画卷上书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展望2022年,这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也是全面落实省第十四次党代会部署的开局之年,做好今年工作意义重大。1 月20 日至23 日,出席江苏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的近800 名人大代表,承载着全省8500万人民的热切期盼齐聚省会南京,共谋江苏未来发展。在省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第一次全体大会上,代省长许昆林作政府工作报告。这份既有前瞻性又充满实干风的报告,在代表心中引发强烈共鸣。“总结过去一年成绩客观真实,谋划新一年工作精准务实。”大家表示,将在今后工作中自觉落实报告精神,埋头苦干、勇毅前行,一步一个脚印把“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蓝图变为美好现实。

扛起光荣使命 当好全国发展大局“压舱石”

翻阅政府工作报告,既通篇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又处处体现新发展理念;既展现扛起光荣使命的政治自觉和责任担当,又处处蕴含“表率”意识、“示范”姿态和“前列”作为。

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曹路宝代表说,报告内容全面客观、鼓舞人心、重点突出、举措务实,彰显了服务全国大局的强烈担当。新起点上,必须始终胸怀“两个大局”、心怀“国之大者”,做“两个确立”的坚定捍卫者、忠实践行者,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报告体现了扛起使命的责任担当、稳中求进的工作导向、真抓实干的精神状态、人民至上的宗旨意识。”扬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张宝娟代表说,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坚决扛起“三大光荣使命”,聚焦“三个名城”,争做“三个示范”,实现重点领域攻坚突破,奋力把“好地方”扬州建设得好上加好。

“报告既贯彻中央精神,又符合江苏实际;既高瞻远瞩,又很接地气”成为代表的普遍共识。镇江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马明龙代表认为,报告总结成绩部分用了几十个数据和若干个“全国第一”“全国前列”,令人倍感自豪、充满自信。多次提到“使命”这一关键词,充分说明扛起光荣使命就是心系“国之大者”,就是时代命题,就是奋斗方向。连云港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方伟代表说,报告提出的每项举措都是精准有力的实招硬招,每一句话都是一篇“大文章”,体现了省委省政府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定力和聚焦发展不动摇的恒心。他表示,连云港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后发先至”殷殷嘱托,认真贯彻省两会精神,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之“至”、高层次开放之“至”、高颜值家园之“至”、高效能治理之“至”、高品质生活之“至”,为全省发展大局作出贡献。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多年未见的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困难和挑战之多前所未有。为此,做好今年工作必须始终聚焦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江苏的光荣使命,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报告提到的“以江苏的‘稳’和‘进’,当好全国发展大局的‘压舱石’”这句话在代表心中留下深刻印象。大家认为,全省要统筹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好发展和安全,筑牢“稳”的基石、迈实“进”的步伐、实现“好”的质效。

如何在“稳”的基础上实现多方面的“进”?南通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王晖代表有自己的理解。他说,稳是基础、是条件,进是目的、是方向,稳中求进需要更加奋发作为、以进促稳。淮安市委副书记、代市长史志军代表说,将深刻把握“跨越赶超”使命要求,紧扣打造“绿色高地、枢纽新城”奋斗目标,做好“稳”和“进”、发展和安全、经济社会发展和疫情防控、经济增长和民生改善“四个统筹”,奋力跑出加速度。徐州矿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冯兴振代表表示,徐矿集团坚持把使命扛在肩上,把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作为最大责任,把让“全体职工过上好日子”作为最大追求,走出一条重生新路,实现从走出来稳下来到好起来强起来的历史性跨越。

聚焦“智改数转” 赋能全省经济社会发展

“要高度重视数字经济的算力发展”“要多方共建,加速聚集新产业、新业务、新模式”……今年省人代会上,“数字经济”是亮眼的关键词,如何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为江苏转型发展提供关键增量,成为代表们热议的话题。

中天钢铁集团副总裁董力源代表说,“报告提到支持企业创新研发、攻坚关键核心技术,支持规上工业企业‘智改数转’,令人印象深刻,这进一步坚定了广大企业家坚守实业、做精主业的信心和决心。”江苏无锡朝阳供应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君君代表说,数字经济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亟需在培育龙头企业、打破信息壁垒、攻克关键技术上寻求突破。“今年常州将大力推进‘智改数转’,解决企业不敢转、不愿转、不会转问题,推动更多企业从‘机器换人’向‘数据换脑’转变。”常州市委副书记、代市长盛蕾代表谈到未来计划,充满信心——到2030年,推动全市“智改数改”项目超1.2万个,新增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2个、省级17个,省级智能制造示范车间55个、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9家。

聚焦16 个先进制造业集群,持续实施“产业强链”和“百企领航、千企升级”行动计划,培育发展一批具有创新引领力和产业生态主导力的领航企业……江苏正全力以赴打造数字经济时代下的产业创新集群。为进一步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代表普遍认为,应一手抓创新,促进科技政策扎实落地、平台载体建设、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高新企业培育;一手促转型,做好顶层设计,狠抓工作落实,持续推进数字经济发展。“数字经济具有高创新性、强渗透性、广覆盖性,对提升产业现代化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常州市天宁区委书记许小波代表说,要壮大数字经济,赋能传统产业,通过对生产、经营全过程数字化改造,大幅度提高生产经营效率,让更多产业深度融合。

实践证明,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在苏州市委副书记、代市长吴庆文代表看来,要立足全省重点工作部署,推动建设高水平创新集群。具体来说,聚力创新,以各高新区、开发区为主阵地,促进创新主体广泛聚合、创新活动高效协同、创新效益充分显现,加快推动经济发展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聚力产业,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和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步伐,坚持以数字撬动存量、缔造增量,推动产业发展向价值链中高端攀升。

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赋能,优化科技创新生态必不可少。苏州大学高技术产业研究院院长陈林森代表认为,应进一步优化科技创新法制化建设和政策支持体系,发挥全省高校、科研院所、金融机构、中介机构和政府的协同作用,实现政策、人才、技术、资本、供应链等创新要素集聚。还有代表建言,要抓住全省科创产业发展重大机遇,完善科创绿色金融服务体系,将人力、信贷、信用工具等资源向专精特新、人才、绿色智造倾斜,为省内制造业企业“智改数转”、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国家级高水平人才平台建设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撑。

打造“六大环境” 活跃壮大更多市场主体

今年报告将“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作为2022 年十大重点工作之一,明确指出优化营商环境要注重综合配套,加快打造综合最优的政策环境、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高效便利的政务环境、公正透明的法治环境、舒适配套的生活环境、亲商富商的人文环境。这无疑给企业家们吃上了“定心丸”,进一步激发企业创业创新的积极性。

江苏拥有1300 多万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市场主体,拥有众多具有家国情怀、社会责任、诚信品质和国际视野的优秀企业家,这是江苏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我们心里感到非常温暖。”无锡隆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朝辉代表说,产业高端化发展离不开面广量大的中小民营企业,但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来说,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非常关键,中小企业只有融得到资、融得起资,才能保证科技创新的投入。他表示,“政府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对我们来说就是一场及时雨。”

把企业发展的痛点难点作为改进政府服务的重点,让企业切身感受到优质服务的温暖,不是一句响亮的口号,而应转化为具体行动。不少代表认为,要一体推进“通城通办”“省内通办”“跨省通办”,深化“一件事一次办”改革,完善首问负责、帮办代办等制度,让企业和群众办事“就近办、极简办、便捷办”。淮安市市场监管局局长徐亚平代表介绍,淮安市去年新登记市场主体42.47 万户,同比增长98.01%,市场主体总量达103.87 万户,首次跃上百万级新台阶。成绩得益于对市场主体培育突出改革创新,试点推广企业住所与经营场所分离登记改革,推进市场主体住所登记申报承诺制,推动市场监管领域“证照分离”改革;设立“个转企”绿色通道、个性化服务等配套措施,推动形成个体工商户转型企业应转尽转、扶优汰劣、提质增效的良好发展态势。

营造一流营商环境,是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也是我省推进新一轮改革开放,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如何让更多市场主体活跃起来、壮大起来,既“留住青山”,又让“青山常绿”?南通爱尔思轻合金精密成型有限公司运作部经理翟峰代表建议,政府要加强对企业发展的引导,促使企业在转型升级、研发创新上加大力度,实现从生产制造转向生产智造。同时,积极挖掘国内市场,从外向型转为内外并举。龙信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陈祖新代表也认为,政府要持续关心和指导企业,鼓励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

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美丽乡村令人向往

乡村振兴是一幅宏大的“工笔画”,需要一笔一笔描摹。今年,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从四个方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扛起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加大城乡融合发展力度,为打造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时代鱼米之乡提供了行动方案。

2021 年江苏粮食总产量749.2 亿斤,居全国第8位,连续8 年达到700 亿斤以上;粮食亩产460 公斤,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9%。“护好耕地、提升耕地质量,直接关系‘舌尖上的安全’。”扬州毕善龟水产养殖有限公司董事长夏晴代表着眼于脚下的土地,深知土壤质量对粮食安全的重要性。她建议,加强政策倾斜力度,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参与土壤修复工程,不断完善耕地质量治理模式。徐州市农业科学院院长李强代表说,近年来我省高度重视粮食和种业工作,应进一步培育在国内有影响力的农业特色产业创新中心,培育有地方特色的“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大力扶持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扩大省种业人才政策覆盖面。泰州市委副书记汤成快代表表示,新的一年泰州将以“七个一”工程为抓手,着力推进粮食生产稳面积提产能、产业发展稳基础提效益、乡村建设稳步伐提质量、农民增收稳势头提后劲,奋力谱写新时代泰州“三农”发展新篇章。

发展现代农业,“智慧农业”是重要的一环。泗阳县百春锦蔬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周相民代表认为,要加大对智慧农业发展的投入力度,加强智慧农业应用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智慧农业创新能力、应用能力。句容市委书记潘群代表建议,进一步加快丘陵地区小型、智能化农机发展,加大农业“卡脖子”技术研究,从而提升农产品深加工水平。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必须补齐的短板,南京市江宁区汤山街道龙尚村党委副书记吴知梅代表建议,巩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果,健全农村改厕、垃圾分类处理、农村污水处理、村庄道路和绿化等基础设施长效管护机制,打造出令人向往的美丽田园乡村。

一体化一盘棋 增强区域发展平衡性协调性

2018年11月,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更高质量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成为新形势下长三角发展新的战略定位和使命要求。代表们纷纷表示,要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切实强化战略协同,全方位深层次多领域融入一体化、服务一体化、推动一体化。

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是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省委常委、省委组织部部长赵世勇代表说,围绕勇当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排头兵目标要求,要抓住建设长三角一体化产业发展基地重大机遇,聚焦人才培育、基础设施、营商环境等关键要素,在产业创新发展上实现新跨越。法尔胜泓昇集团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刘礼华代表建议,要积极对接长三角科创一体化,切实提升科研原创力,更加注重高技术复合型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家级科技创新中心,提升我省科技硬实力。省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刘庆代表认为,要将长三角地区的教科资源和产业创新资源的数量优势转化为质量优势,进一步释放科研创新活力,将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立足我省制造业家底深厚、产业门类齐全的优势,用好上海国际化科研资源,推动长三角区域实现从‘世界工厂’向‘全球产业高地’提升。”

在新起点上如何更好实现区域融合发展、解决地区间发展不平衡问题?南京市栖霞区委书记黎辉代表建议,加快推进宁镇扬一体化建设,在基础设施、产业协同、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等各个方面实现全面对接。

交通运输是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区域协同发展的先行领域、关键支撑和重要载体,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依托。华设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卫东代表建议,要加快盐城港口、港城和临港产业发展,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增强对西部内陆地区的辐射效应。南通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葛玉琴代表说,“报告提到南通沪苏跨江融合发展试验区、沿海绿色生态高质量发展经济带、北沿江高铁和通苏嘉甬铁路等项目建设,让广大人民群众感到振奋,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更加期待。”她建议,要更加充分认识通州湾新出海口、南通新机场、沿江科创带、沿江沿海生态景观带等项目的价值和意义,推动其成为江苏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极。

做大做好“蛋糕” 民生幸福更有质感

“坚持共同奋斗做大做好‘蛋糕’,通过合理制度安排切好分好‘蛋糕’,让高质量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省人民。”报告坚持“大民生观”,还特别增加“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相关内容,暖人心、聚民心。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沭阳县委书记彭伟代表说,当前沭阳依托60万亩花木资源禀赋和全国唯一的以花木为主导产业的国家级现代化农业产业园,集聚了4.5万余家活跃网店,吸纳从业人员15 余万人。“为让更多人能就业、就好业,沭阳将继续大力发展花木电商,建设科技谷、直播大厦、花木大厦等载体,努力打造苏北创新创业地标,创造更多高质量有品质的岗位,更好带动本地和周边人员就业。”

医疗是全社会关注的话题。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彭宇竹代表建议,加快发展生命健康数字经济,规划建设市域数字医疗信息平台,创建创新医疗健康数据治理模式,推动全域全人口全生命周期健康大数据管理应用。南京市中医院副院长陈庆琳代表建言,设立中医药产业专项科研创新基金,促进中西医合作,创新预防、检测与治疗方式;定期举办中医康养发展大会和产业博览会,推进医养融合。

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书记郑永安代表分享了“南航经验”:在溧阳设立天目湖校区,与南京市秦淮区启动一系列合作,共建南航附属中外教育集团、联合启动南航秦淮创新湾区建设……在他看来,许多大学在省内建设校区和研发机构,将给城市注入优质的教育资源、人才力量、创新元素,有助于提高城市的创新能力、文化气质和人口素质。

“双减”时代,我们该怎么办?学校、家长、学生都需要做出新的选择。周恩来红军小学校长管晓蓉代表建议,深入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抓好“双减”和规范民办义务教育,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无锡狄邦文理学校中方校长沈茂德代表说,要加大“双减”落实力度,持续强化政府投入,提供更多专业课程,关注教师福利待遇;改革师范院校课程体系和教师培训方式,注重培养全科教师;加强家庭教育指导,营造亲子陪伴、亲近自然、热爱运动的良好家庭氛围。

每一个民生数据的提升,都关乎获得感。养老床位、普惠托育托位的增加,养老金的提高,都是民生温暖直达人心的体现。“报告提到,做好今年工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人民群众的生活年年都有新改善、一年更比一年好,这对我们民政工作提出了新要求。”盐城市民政局局长刘永轩代表说,去年盐城提高困难群众保障标准,制定《盐城市养老服务条例》,提升了群众幸福感。按照报告部署,今年将在补齐民生短板上持续用力,在帮扶困难群众上善作善成,聚焦微幸福,撬动大民生,打造救助、扶幼、助残为一体的社会福利体系,年度计划投入2.78 亿元完善养老服务体系,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无锡东站客运值班员蒋琳怡代表关注老年人退休后的生活,她建议,建设更多的老年大学,并由社区牵头组织健康知识讲座,让老年人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加快绿色发展 美丽江苏底色更加可感

PM2.5平均浓度下降到33微克/立方米,空气优良天数比率达82.4%,关闭退出低端落后和环境敏感区化工生产企业354 家,长江干流江苏段水质保持Ⅱ类,自然岸线比例提高到73.2%,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增至27 个,省级特色田园乡村增至446 个……用数据说话是最有说服力的,足以反映美丽江苏建设步伐的加快,足以证明江苏大地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

“生态”和“绿色”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高频词。海安市委书记于立忠代表对报告浓墨重彩落笔生态文明建设,印象深刻。他建议,要优化资源配置,推进园区生态环境政策集成改革;强化系统保护,加快生态缓冲带建设,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把握关键变量、发展环保新兴业态,加快打造“无废城市”。

作为制造业大省,江苏如何解决“高污染高耗能”问题?不少代表认为,应加快产业、能源、交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加大重点区域、重点行业结构调整和污染治理力度,在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迈出关键步伐的同时,提高产业发展“含绿量”“含金量”。徐州市云龙区委书记朱明泉代表说,过去一年,全区强化产业支撑,坚定实施现代服务业与都市工业“双轮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构建“四主两新”产业体系,全年100项重大产业项目完成投资278.88亿元,迈出结构更优、绿色动力更足的发展新步伐。“接下来,云龙区将持续做优城市环境,加大生态保护力度,推动减污降碳协同高效,推进‘双碳’先行示范。”朱明泉说道。

保护生态环境,必须推动能源利用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绿色转型。日出东方太阳能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徐新建代表听完报告后倍觉压力。“这压力既来自于同先进企业的水平差距,又来自于作为位居全国行业第一的光热企业正经历业绩下滑,不断寻找新赛道的阶段。”徐新建说,在“双碳”目标推进的大背景下,企业在热泵应用、分布式光伏和储能技术应用上都将迎来全新发展,下一步将更广泛地把太阳能应用到生产和生活中。

江苏水域面积占比高,集江湖海滩为一体,如何改善水生态环境成为代表们思考的问题。南通市水利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陶晓东代表说,作为一名水利工作者,他见证了长江南通段生态环境的巨变,目前正在打造一条贯通447公里江海堤岸的景观大道,串联起沿线景、产、镇、村、江海风貌城镇带。

文旅消费提质扩容 城市发展迸发活力

“推动文旅消费提质扩容”“推进文旅融合发展”,报告把加快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单独列出,体现了对文化事业发展的高度重视。

近年来,受疫情影响,文化、旅游等行业遭受严重冲击。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南京博物院院长龚良代表参与和见证了江苏文旅事业的大发展,围绕缓解当前文旅事业发展困境,他建议,公共文化服务产品要在遗产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发展,推出更多高质量文旅融合产品。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副主席张新科代表建议,各城市要打造特色文化标志,促进文旅融合。

消费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打响江苏全域“消费福地”品牌,引发代表关注。作为带动消费的关键因素之一,文化、旅游将如何发力?南京市玄武区委书记闵一峰代表说,南京是千年文化古城区,也是新兴消费繁衍地,应推动新街口商圈与长江路文旅集聚区统筹联动,将南京卷烟老厂区改造为D9街区,注入时尚、文艺、潮流元素。淮安市清江浦区委书记朱海波代表说,清江浦区作为淮安市的中心城区,将走好未来城市复兴之路,建好商贸区域中心、文化旅游中心、公共服务中心等,更好实现高质量跨越发展。

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运用好江苏资源,生动传播文化血脉是文化发展必须面对的课题。江苏凤凰画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卫宏代表建议,充分利用好“文化出口基地”这块文化产业领域“国字号”招牌,出台具体实施意见和专项扶持政策,培育和引进一批基地型、龙头型文化出口企业。增加优质文化产品供给,更多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南通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吴元新代表表示,要强化传统文化平台建设,吸引更多青年人回乡传承手艺,打造集经典技艺传承、藏品展示、文化交流、技艺培训、休闲体验、文化民宿、实习培训为一体的综合业态园区。不少代表还建议,应根据现实情况加快发展数字艺术新型文化业态,扩大新兴文化产业出口规模,通过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把更多具有江苏元素的优秀文化产品推介出去。

初心如磐,坚定矢志奋斗信心;使命在肩,引领赶超跨越征程。光荣的使命、振奋的信心洋溢在代表心间,正不断汇聚成强大的力量。大踏步走在新的征程上,江苏儿女将坚定信心、勇毅笃行,谋在实处、干在实处、成在实处,一起向未来!

猜你喜欢

代表发展
诠释代表初心 践行人大使命
四季的代表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国企发展如何提高“质感”——以陕汽党建引领发展为例
老代表战“疫”
“代表通道”新观察
这个代表咋这么拗
杨代表最急的三件事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图说共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