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区域科技人才集聚与创新环境协同度评价研究
——基于速度状态与速度趋势动态视角

2022-03-03丽,兵,

关键词:科技人才效度协同

曾 建 丽, 刘 兵, 张 跃 胜

(1.天津城建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天津 300384;2.河北工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天津 300401)

一、引 言

科技人才是促进区域创新的主力军。近年来,国家及各省市推出多项有关推动科技人才发展的规划,如《中国科技人才发展报告》《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天津市人民政府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若干措施的通知》等,《国家中长期科技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大力推进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特别是加强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带动各类科技人才队伍全面发展,这对于加快科技进步和创新、建设人才强国和创新型国家具有重大意义。各省市为改善本地人才创新环境,使本地成为科技人才集聚高地,纷纷出台户籍、财税补贴、住房等优惠政策,如天津市实施“海河英才”计划、江苏省免除个人所得税、武汉市大学生购房八折住房政策、成都市实施“本科生凭毕业证落户”政策。除此之外,各地政府通过各种渠道汇聚科技人才,包括创建协同创新平台、举办人才交流会、搭建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建设实验室及科技园、成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这些渠道为集聚科技人才提供了良好的服务平台,营造了优越的创新环境。

科技人才集聚现象的产生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科技人才内在驱动力,外因是良好的创新环境。科技人才集聚与创新环境共生共荣于区域发展生态圈中,两者相互融合、相互影响,是一个天然具有耦合关系的整体。为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创新环境的改善,必须重视科技人才集聚与创新环境之间的耦合关系,实现两者之间的协同互动发展。那么,如何协调科技人才集聚与创新环境之间的关系?如何测算两者的协同度?两者的协同发展分为哪几个阶段?协同度的变化有何特征?改善创新环境吸引更多科技人才集聚,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成为政府和学术界关注的重要课题。

目前有关科技人才集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科技人才集聚概念、科技人才集聚效应、科技人才集聚测度、科技人才集聚机制等[1-3]。有关创新环境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创新环境概念、创新环境培育机制、创新环境体系建设、创新环境的优化等方面。有关科技人才集聚与创新环境的关系主要有:(1)研究创新环境对科技人才集聚的影响方式[4-7]。Funda认为创新环境通过科技投入、环境政策等影响科技人才集聚[8];Frenzen认为除福利待遇因素影响科技人才集聚外,区域对科技成果的认可程度同样影响科技人才集聚[9];李婧和产海兰通过空间计量经济模型测算出创新环境是影响科技人才流动的关键因素[10]。(2)研究科技人才集聚对创新环境的反向作用。在和谐的条件下,人才集聚会给人才环境带来多样性和进步性,随着人才的积累会产生质变,主要体现为知识共享效应、知识溢出效应、组织学习效应、创新效应等科技人才集聚效应[11-12]。但是当科技人才集聚过量时,则容易造成人才浪费,出现不规模经济现象,不利于创新环境的培育[13]。(3)研究科技人才集聚与创新环境的互动关系。王宝荣提出了人才集聚与区域企业自主创新的双螺旋互动模式,人才与创新项目紧密结合、相互作用[14];牛冲槐等指出科技人才集聚效应有利于改善创新环境,创新环境的优化有利于科技人才经济效益的产生与提升,成为激发人才流动的驱致性动因(国家和政府的驱动)[15];罗兴鹏和张向前运用协同学理论研究科技人才发展与区域战略实施的互动耦合机制[16]。

从研究方法来看,现有文献主要通过数理统计方法、计量方法研究科技人才集聚与区域创新环境的关系。修国义等构建超越对数随机前沿距离函数模型,发现科技人才集聚规模与区域科技创新效率呈显著正相关,科技人才集聚强度与区域科技创新效率呈显著负相关[17]。芮雪琴等应用DEA-Tobit两步法,发现科技人才聚集强度与科技人才聚集均衡度对区域创新效率具有促进作用,科技人才聚集规模对区域创新效率具有负向影响[18]。陈淑云和杨建坤使用固定效应、随机效应以及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发现人才集聚促进了区域技术创新,人才集聚在中西部作用更显著[19]。陈强等运用层次回归方法分析科技创新人力资源集聚度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发现人力资源集聚度、技术市场成交额、“211”工程高校占比、高技术产业产值占比与科技创新能力呈正相关[20]。

综上所述,目前有关科技人才集聚与创新环境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为进一步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是现有文献主要阐述科技人才集聚与创新环境单项关系或者双向关系的研究,研究双向关系时侧重分析两者相互作用的模式机制,而忽视了只有科技人才集聚与创新环境协同互动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区域发展。而且有关各个区域两者系统协同度测算与变化趋势分析相对较少,缺乏区域间的两者协同发展阶段的相互比较,研究方法上关于动态测算及评价较少。鉴于此,本文在构建科技人才集聚与创新环境复合系统协同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在方法上融合了速度状态和速度趋势,建立动态综合评价模型,以我国2008~2016年东中西部省市为研究对象,测算各个系统的科技人才集聚与创新环境协同度、协同度发展阶段、协同度动态变化综合效度,并将各个区域按照协同度和协同度动态综合效度的组合进行分类,以期全面认识各区域两系统之间协同度的动态变化趋势和变化规律,为促进东中西部协同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二、研究方法、指标体系构建与数据来源

1.研究方法

本文充分考虑科技人才集聚与创新环境的协同度的变化速度状态和趋势的特征,参考已有文献[21-23],从信息集结的角度对协同度进行动态综合评价。基本思路为:首先,利用传统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测算科技人才集聚与创新环境复合系统的协同度;然后,在此基础上,扩展传统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基于速度状态和趋势动态视角,测算科技人才集聚与创新环境复合系统协同度动态变化综合效度。具体过程如下:

(1)复合系统协同度测算模型

(1)

其中,

(2)

复合系统协同度Ck的取值范围为-1到1,Ck的数值落在[0,1]区间,表明科技人才集聚子系统与创新环境子系统的一致性较高;反之,Ck的数值落在[-1,0]区间,表明两者的一致性较低。Ck展现了科技人才集聚与创新环境复合系统协同度测算的静态结果。根据协同度测算结果,参考胡漠等协同度强弱分类的做法[24],并基于生命周期理论,根据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大小和强度,将科技人才集聚与创新环境复合系统协同理想发展阶段划分为不协同、低级协同、初级协同阶段、中级协同阶段、高级协同阶段、深度协同阶段、全面协同阶段7个发展阶段,如表1所示。

表1 协同度发展阶段划分

为进一步反映科技人才集聚与创新环境复合系统在一段时期内协同发展及其速度变化的综合情况,本文对原有复合系统协同度计算公式进一步优化,构建复合系统协同度动态变化综合效度评价模型,动态变化综合效度反映了协同度速度变化情况。

(2)复合系统协同度动态变化综合效度评价模型

①协同度变化速度时序信息矩阵

假设科技人才集聚与创新环境复合系统协同度Ck在[tk,tk + 1]时间区间内的变化速度为Vik,(i=1,2,…,m;k=1,2,…,h),得到科技人才集聚与创新环境复合系统协同度变化速度时序信息矩阵:

(3)

其中,Vik=(Ci,k+1-Ci,k)/(tk+1-tk),当区域Ri的科技人才集聚与创新环境复合系统协同度处于增长状态时,Vik为正值;反之,当协同度处于下降状态时,Vik为负值;当协同度状态不变时,Vik为0。

②复合系统协同度变化速度状态值

假设区域Ri科技人才集聚与创新环境复合系统协同度变化速度在某时段内是均匀变动的,则会形成科技人才集聚与创新环境复合系统协同度变化速度状态多时段信息集结模型。在[tk,tk+1]时段内,tkVikVi,k+1tk+1与时间t轴所围成的面积反映了科技人才集聚与创新环境复合系统协同度变化速度状态的总体情况,其计算公式可以表示为一个积分形式:

(4)

③复合系统协同度变化速度趋势值

设aik为区域Ri该复合系统协同度变化速度在[tk,tk+1]内线性增长速率(即斜率),用公式表示为:

(5)

假设δ是关于aik的函数,根据复合系统协同度变化速度趋势的研究需要,构造复合系统变化速度趋势值测算的具体公式为:

(6)

④复合系统协同度的动态变化综合效度值

将牛顿第二定律应用于科技人才集聚与创新环境复合系统协同度变化速度动态综合评价中,获得Ri在[t1,th]跨时期内科技人才集聚与创新环境复合系统协同度的动态变化综合效度值,用公式表示为:

(7)

2.指标体系构建

科技人才集聚与创新环境复合系统由科技人才集聚子系统和创新环境子系统构成,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科技人才集聚子系统和创新环境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一方面,科技人才集聚营造了创新氛围、改善了创新环境;另一方面,创新环境的改善吸引了更多科技人才集聚该区域,形成两者的动态联动。基于充分反映科技人才集聚子系统属性原则,并参考关于科技人才集聚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将科技人才集聚子系统的序参量分为科技人才集聚规模、科技人才集聚结构以及科技人才集聚功能3个维度;根据创新环境的构成,将创新环境子系统的序参量分为经济基础环境、基础设施环境、网络信息、环境市场环境、区域政策制度环境、区域文化环境、区域创新潜力环境7个维度。为进一步提高序参量指标体系的可操作性与代表性,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和重要性指标筛选法确定最终的各序参量评价指标体系,如表2所示。

表2 科技人才集聚与创新环境复合系统协同发展评价指标及权重

3.数据来源

结合数据的非保密性、时效性以及权威性原则,选择2008~2016年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数据不包括西藏自治区和港澳台地区)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基础数据来源于2009~2017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国财政统计年鉴》以及中国统计局网站。对于某些指标存在数据缺失现象,本文通过一定统计方法弥补;为消除序参量指标间的量纲关系,通过应用范围最广的Z-score函数进行数据无量纲化处理。

三、科技人才集聚与创新环境协同度的实证评价与分析

1.科技人才集聚与创新环境复合系统协同度静态结果分析

获得2008~2016年30个省份标准化处理的序参量指标数据,共计5670个,根据公式(1)和公式(2)利用Matlab编程计算出2008~2016年全国各年度科技人才集聚与创新环境复合系统的协同度值,如表3所示。

从表3可以看出,总体来说,虽然我国各地区科技人才集聚与创新环境协同水平较低,但是逐年增长,这表明我国各地区不断优化创新环境吸引相关科技人才,同时科技人才集聚促进创新环境不断改善。具体来说,在考察期内,江苏省科技人才集聚与创新环境协同水平遥遥领先,历年协同度都较高,并且呈上升趋势;天津、上海、浙江、广东的科技人才集聚与创新环境复合系统协同度相对其他地区较高,在2016年均位于0.63以上,并且呈上升趋势;内蒙古、黑龙江、青海、宁夏、新疆等地发展滞后,在最早发展时期协同度为负值,在2016年协同度均位于0.21以下,表明这些地区科技人才集聚与创新环境协同水平较低,协同效应需要进一步提升。

表3 各地区科技人才集聚与创新环境复合系统协同度

从区域发展来看,东部发达地区科技人才集聚与创新环境复合系统的协同度在2009~2016年平均值均超过0.3,而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科技人才集聚子系统与创新环境子系统协同度在2009~2016年平均值大部分为0.3以下,表明东部地区大部分省份科技人才集聚与创新环境复合系统历年协同度高于西部地区,这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空间特征相吻合。这主要是因为东部地区经济发达、交通便利、市场环境较好、科技发展潜力大、创新环境较好,吸引大量科技人才,使得科技人才集聚规模以及科技人才集聚质量保持一定的优势。因此,东部地区科技人才集聚与创新环境协同度较高。尤其是江苏省近年来科技政策较好,城市发展极具活力,对科技人才吸引力较大,科技人才集聚与区域创新环境协同度保持领先。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基础较为薄弱,科技投入与产出较低,尤其是宁夏与青海地区经济发展滞后,缺乏科技龙头企业,科技资源布局不合理,地理位置优势不明显,人文环境、市场环境及信息环境较差,再加上缺乏良好的人才引进政策,导致没有形成大规模的科技人才集聚现象,反而出现大批科技人才外流现象。因此,西部地区科技人才集聚与区域创新环境协同度较低,与东部相比有很大差距。

2.科技人才集聚与创新环境复合系统协同发展阶段分析

本文计算得出2016年全国各地区科技人才集聚与创新环境系统协同度值,并依据前文科技人才集聚与创新环境协同变化阶段的划分方式,判断各省份当前处于何种协同变化阶段。具体做法为将2016年各地区科技人才集聚与创新环境协同度采用系统聚类分析法进行聚类和分析,根据各省份科技人才集聚与创新环境系统协同度的相似性进行逐步分类,将协同度值具有较高一致性的省份集聚为一类,并依据协同度的高低判断各省市协同发展阶段。为了方便计算,本文选取的计算距离为平方欧式距离,距离越近的两个省份,其协同度越具有相似性。科技人才集聚与创新环境复合协同度的聚类结果如表4所示,两者协同发展阶段可以分为初级协同、中级协同、高级协同、深度协同及全方位协同。

表4 全国各省市科技人才集聚与创新环境复合系统协同发展阶段聚类分析结果

由表4得到如下结果:由于没有一个省份的协同度达到1。因此,本文认为我国目前还不存在一个全方位协同的科技人才集聚与创新环境复合系统,表明我国科技人才集聚与创新环境协同水平还未达到理想状态,创新环境有待继续改善,科技人才集聚能力有待继续提高。

黑龙江、新疆、内蒙古、青海、辽宁的科技人才集聚与创新环境复合系统协同度位于0.31~0.49之间,这些地区创新要素较为分散,产业集聚规模及对科技人才吸引力较小,科技人才集聚与创新环境相互作用程度弱。例如,黑龙江产业基础薄弱,新疆地广人稀,内蒙古创新程度较低,这些省份整体与东部发达地区仍然有很大差距。因此,这些省份的科技人才集聚与创新环境复合系统协同水平表现为初级协同阶段。而北京创新环境较好,科技人才集聚水平高,但是由于科技资源以及空间有限,科技人才集聚出现“拥挤效应”,科技人才集聚增长速度出现减慢的态势,导致与创新环境的相互作用程度较低,将北京的科技人才集聚与创新环境复合系统协同水平划入初级协同阶段。海南、甘肃、福建、湖南、山西的科技人才集聚与创新环境复合系统协同度较低,位于0.50~0.58之间,这些地区创新要素集聚程度较高,创新环境进一步优化,相关科技人才被吸引,科技人才集聚子系统与创新环境子系统的协同变化动力交织程度逐渐加强达到一定水平。因此,这些省份科技人才集聚与创新环境复合系统协同水平划为中级协同阶段。

河北、山东、安徽、贵州、云南、宁夏、天津、陕西、河南、广西、上海、重庆、吉林、浙江的科技人才集聚与创新环境复合系统协同度较高,位于0.59~0.74之间,这些省份经济较为发达,创新要素更加集中,产业规模较大,科技人才集聚与创新环境协同变化交织力度较大,表现为高级协同阶段。进一步分析发现,近年来随着东部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高新技术的运用,使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有所调整,有效促进中西部地区科技人才集聚与创新环境协同发展。江苏、湖北、江西、四川、广东的科技人才集聚与创新环境复合系统协同度高,位于0.75~0.99之间,这些省份创新要素高度集中,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水平较高,科技人才不断适应复杂多变的创新环境,科技人才集聚与创新环境协同变化动力交织程度达到很高水平,表现为深度协同阶段。

3.科技人才集聚与创新环境复合系统协同度动态结果分析

为进一步从动态视角揭示我国科技人才集聚与创新环境复合系统协同发展以及变化状况,本文根据公式(3)计算各个区域的复合系统协同度的变化速度状态值,如图1所示。根据公式(6)计算复合系统协同度的变化速度趋势值,如图2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早期东部地区科技人才集聚与创新环境复合系统协同度状态值优于中西部地区,但是随着中西部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经济社会不断进步,创新环境越来越好,科技人才集聚程度比以前有所好转,中西部后期状态值优于东部地区。

从图2可以看出,西部地区科技人才集聚与创新环境复合系统协同度的变化速度趋势值在东部和中部地区上方,表明西部地区科技人才集聚与创新环境的协同度逐年好转,西部地区的创新环境正在逐渐改善,科技人才政策已经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根据公式(7)计算复合系统协同度动态综合效度值,结果如表5所示。从表5可以看出观察期内我国科技人才集聚子系统与创新环境子系统协同度的动态变化综合效度均为正值,表明全国各地区科技人才集聚与创新环境之间的协同度总体变化情况呈现出上升发展态势。

具体来说,不同省份协同度动态变化综合效度具有较大差异。北京、上海、山西、吉林等区域的协同度动态变化综合效度较低,低至0.5以下,表明该区域科技人才集聚与创新环境的协同度呈良性变化态势,但是良性变化势头较弱,协同度增速呈下降趋势。湖北、四川、江苏、宁夏、安徽、重庆等地区的协同度动态变化综合效度值较高,高至0.6以上,表明这类区域科技人才集聚与创新环境的协同度呈良性变化态势,协同度增速呈上升趋势。

4.科技人才集聚与创新环境协同度静态与动态匹配类型

通过计算表3中各区域科技人才集聚与创新环境复合系统历年协同度平均值,并与协同度动态变化综合效度值进行比较,生成象限图,如图3所示。其中,横坐标为各地区科技人才集聚与创新环境复合系统协同度的动态变化综合效度值,纵坐标为各地区该复合系统协同度历年平均值,基于象限聚类的视角,根据两者高低匹配情况,将这些区域归纳为4种类型。

图3 科技人才集聚与创新环境复合系统协同度平均值与动态变化综合效度象限图

第一,卓越区。第一象限中各区域科技人才集聚与创新环境复合系统协同度平均值较高,而且其动态变化综合效度值高,主要包括河北、陕西、广东、河南、天津、山东、江西、江苏、四川、湖北、安徽、广西以及浙江。表明这类区域在2008~2016年期间科技人才集聚与创新环境协同性较好,良好的创新环境能够吸引科技人才集聚,同时科技人才集聚有利于促进创新环境改善,而且这种态势呈上升发展趋势,并且良性变化势头较强,属于明显的“卓越区”。

第二,下降区。第二象限中各区域科技人才集聚与创新环境复合系统协同度平均值高,但其动态变化综合效度值低,主要包括吉林、上海、山西、海南以及辽宁。表明这类区域在2008~2016年期间科技人才集聚与创新环境协同性好,创新环境与科技人才集聚匹配程度较高,但动态变化综合效度值较低,表明这些区域科技人才集聚与创新环境复合系统协同度的变化速度状态呈疲软下降态势,表现为明显的“下降区”。

第三,低协同区。第三象限中各区域科技人才集聚与创新环境协同度平均值和其动态变化综合效度都低,包括北京、内蒙古、新疆、黑龙江、青海。表明这类区域在2008~2016年期间创新环境与科技人才集聚匹配程度较低,在吸引科技人才方面能力较弱。科技人才集聚与创新环境复合系统协同度的动态变化综合效度值较低,表明上述区域科技人才集聚与创新环境复合系统的协同度变化速度呈滞后甚至下降趋势,属于明显的“低协同区域”。

第四,潜力区。第四象限中各区域科技人才集聚与创新环境复合系统协同度平均值低,但是其动态变化综合效度高,包括云南、贵州、宁夏、重庆、福建、甘肃、湖南。这类区域在2008~2016年期间虽然创新环境与科技人才集聚协同性较差,在科技人才吸引以及创新环境改善方面发展得不够好,但其动态变化综合效度较高,暗示出科技人才集聚与创新环境复合系统协同度速度整体态势发展强劲,正在向良好的方向发展,属于明显的“潜力区”。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1.研究结论

本文在界定科技人才集聚与创新环境复合系统概念及解析其结构的基础上,分析科技人才集聚与创新环境复合系统协同发展阶段,并对原有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加以扩展,融合了协同度的变化速度状态与趋势,构建了基于速度特征的复合系统协同度动态变化综合效度评价模型,并对2008~2016年我国30个省份科技人才集聚与创新环境复合系统协同度、协同发展阶段以及动态变化综合效度状况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论有以下3点。

(1)2008~2016年间我国各省份科技人才集聚与创新环境协同水平较低,但是呈增长趋势。东部地区科技人才集聚与创新环境协同度较高,中西部地区在该时期科技人才集聚与创新环境协同度低;东部地区协同度优于中西部地区,但是地区差异随着时间推移逐步缩小。这说明我国科技人才集聚与创新环境复合系统协同度的地区不平衡性突出,缩小地区创新环境差异,仍然是当前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主要路径。

(2)我国目前还不存在一个全方位协同的科技人才集聚与创新环境复合系统。黑龙江、新疆、内蒙古、青海、辽宁的科技人才集聚与创新环境复合系统协同水平表现为初级协同阶段;海南、甘肃、福建、湖南、山西的科技人才集聚与创新环境复合系统协同水平划分为中级协同阶段;河北、山东、安徽、贵州、云南、宁夏、天津、陕西、河南、广西、上海、重庆、吉林、浙江的科技人才集聚与创新环境复合系统协同水平表现为高级协同阶段;江苏、湖北、江西、四川、广东的科技人才集聚与创新环境协同变化动力交织程度达到很高水平,表现为深度协同阶段。这说明我国科技人才集聚与创新环境复合系统协同水平还有很大的优化空间,进一步提高两者协同水平、促进两者向全方位协同阶段变化,是当前创新环境建设的核心方面。

(3)我国科技人才集聚与创新环境复合系统协同变化态势,可以分为“卓越区”“下降区”“低协同区”和“潜力区”。整体而言,协同变化态势呈“逆马太效应”现象,其中,东部地区协同水平较高,但是其动态变化综合效度值较低,协同变化态势趋缓甚至呈现下降趋势;与之相反,西部地区协同水平较低,但是其动态变化综合效度值较高,协同变化态势良好,并且上升势头明显。这说明我国科技人才集聚与创新环境复合系统难以兼顾协同发展的“状态”与“速度”,其中东部地区陷入协同水平高,但是协同变化“速度”提升受限的瓶颈;中西部地区协同水平低,但是协同变化“速度”较快,实现协同变化“状态”与“速度”两全兼顾,是科技人才集聚与创新环境复合系统协同发展急需破解的关键问题。

2.政策建议

根据研究结论,针对各地区实际情况,提出如下3条政策建议。

(1)稳定并增进东部地区科技人才集聚与创新环境协同发展,防止系统中某些指标出现短板,导致系统失衡。东部地区要继续全面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坚持创新驱动战略,在保持继续增加创新产出的同时,合理利用各项资源,使资源得到最优配置,实现人才与资源的协调发展。持续加大R&D经费等相关投入,投入力度要根据区域的经济水平决定,提高技术市场成交额,进一步增大创新成果的产出,提升各子系统序参量有序度。加快推进新旧功能转换,大力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等新兴科技产业,带动传统产业实现优化升级。继续完善区域基础设施、营造优秀区域文化环境、科技环境,保持东部地区创新环境稳中向好、稳中有进,从而吸引科技人才。将科技人才集聚与创新环境视为一个整体的复合系统,避免顾此失彼,强化两者的协同效应,进而提高两者协同发展的综合效度。

(2)继续向中西部实施针对性的吸引科技人才政策以及培育创新环境政策。近年来,由于国家加大对中西部地区政策的倾斜力度,中西部地区经济基础环境有所改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创新潜力进一步提升,科技人才逐渐向中西部转移。为此,国家应该继续对中西部地区实施优惠政策,加大东部地区对中西部地区的资源输出,如资金、技术、人才等,使中西部地区实现创新成果的突破;为东部地区转移到中西部地区的公司提供办公场地、贷款支持、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对前往中西部的科技人才提供住房、解决子女上学、安家费、科研启动经费、出国进修等优惠的人才引进政策;同时,有效推进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加强中西部地区与世界的联系;另外,通过完善交通运输网络、举办各种会议、举办体育赛事等方式加强中西部与东部地区的联系。中西部地区要利用自身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自然环境资源,培育良好的创新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要增加科研投入,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科技成果转化水平。

(3)兼顾科技人才集聚与创新环境协同发展的“状态”与“速度”。实证结果显示东部地区科技人才集聚与创新环境复合系统的协同发展的“状态”较好,但其协同发展的“速度”较慢,不利于东部地区两者的协同发展;与之相反,中西部地区科技人才集聚与创新环境复合系统协同发展的“速度”较快,但其协同度较低。对此,东部地区在保持科技人才集聚与创新环境协同发展良好的“状态”下,进一步提升两者协同发展的“速度”;中西部地区在保持两者协同发展“速度”持续提升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两者协同发展的“状态”基础值,全面推动科技人才集聚与创新环境协同发展。从而使得全国各地区逐渐适应经济新常态,实现东中西部地区科技人才集聚与创新环境协调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猜你喜欢

科技人才效度协同
人力资源会计视阈下激发河北省科技人才创新活力的薪酬体系研究
创造力的“阴暗面”与“创新—保新”的协同论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科技部等十三部门印发文件进一步激发女性科技人才创新活力
中芬科技产业园:科技人才与产业技术的“强强联合”
京津冀协同发展加快向纵深推进
宁陕农业科技人才助产业脱贫
谈高效课堂下效度的提升策略
京津冀协同发展
巧用模型法提高科学课堂教学的效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