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过渡礼仪视角下的藏族丧葬习俗
——以四川省甘孜州宗麦乡为例

2022-03-03撰文

炎黄地理 2022年1期
关键词:亡者死者边缘

撰文/周 措

“过渡礼仪”是一种考察和解释民俗事象的理论,由法国人类学家、结构主义的先锋、法国民族志学的创始人、法国民俗学大师阿诺尔德·范热纳普提出。他指出,从一种社会地位转变到另一种社会地位所举行的礼仪,或者那些伴随或带来年、季、月变化的仪式,属于过渡礼仪。并且他还发现,这种社会状态、社会身份的转变并非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过分割礼仪、边缘礼仪、聚合礼仪三个阶段才得以完成,每个阶段都有其富有特征的仪式类型,第一阶段是与先前的状态或位置相分离,并以某种方式象征地隔断或分离的仪式为标志;第二阶段是行仪式者处于过渡阶段,他脱离了前一种境界,但尚未进入第二进阶,处于一种游离状态;第三阶段是行仪式者进入到新的状态或地域之中。

此次的调查对象炉霍县位于甘孜州东部,宗麦乡位于炉霍县境内东北部,距县城83公里,主要从事牧业。全村700多户人家,3500多口人,接下来本文将试图从“过渡礼仪”三个阶段分析甘孜州炉霍县宗麦乡丧葬仪式的内容、过程及其结构,主要以天葬为例。

分离阶段

维克多·特纳提到,分割阶段包含带有象征意义的行为,表现个人或群体从原有的处境——社会结构里先前所固定的位置,或整体的一种文化状态(称为旧有形式),或二者兼有之中分离出去的行为,故葬礼中的分离阶段应该是指人从原有的处境,即从有生命的状态到去世的这个阶段。在藏族传统文化中,分离阶段指人从有生命的状态到去世,再到灵魂脱离它世间肉体的这个时间段,此次的调查对象宗麦乡死者的分离阶段包括以下两个阶段。

当宗麦乡某人经过多方医治,仍无法摆脱死亡时,家人会在去世前将其悉心照料,尽量满足一切要求,而在临终之际,则会请一位高僧念诵经文。当地人通常会把尸体用藏袍或者白布裹紧,并且会在家中停尸几天。病人亡故后会立即通知亲朋好友协助处理后事。亲友到场后,一部分男性需要去砍柴,因为亡者家庭需要请僧人念诵七七四十九天的经文,这期间需要给僧人和帮忙的人做饭烧水,需要用大量的木柴;另外一部分男性会去深山里找刻经文的石头,以前,因财力、技术有限,大部分家庭只会刻少量石头,但随着当地人经济水平、技术水平的提高,家庭经济条件越好,刻经文的石头也就会准备得越多。而且如今村里很多人都学会了如何在石头上刻经文,也自备工具,所以每当有人去世,帮忙的人非常多,而且本村人不收取任何费用。

分割阶段的最后一个阶段是死者的出殡仪式,即死者的尸体和灵魂作为一个符号从家庭和族群中彻底分离。宗麦乡亡者至于何日何时出殡,大概在其去世后的3~7天,通常在晚上8点到凌晨5点以前,具体时间则需要根据死者的生辰八字等占卜测定,送殡队伍通常由死者亲属中的几位男性构成。

出殡仪式结束,就是分离阶段彻底结束的标志,在这个阶段,亡者临终前家人给予的细心照料不仅是对他(她)的关心,也对家人有强烈的情感慰藉功能。宗麦乡当地人认为如果亡者临终前家人将其细心照料,则生者能得到精神上的抚慰,反之则不能;当亲戚朋友听到某人死亡的消息时,所有人都会前来帮忙,即使谁与死者家庭有过矛盾,大多数都会不计前嫌,这对于强化协调人际关系、团结邻里乡亲、调和社会矛盾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出殡仪式里,肉体被秃鹫彻底吞食,身体与家庭和亲朋好友彻底分离,死者从原有的处境中彻底分离,进而进入“过渡礼仪”的下一个阶段——边缘阶段。

边缘阶段

边缘阶段也就是介乎分割阶段与聚合阶段的“阈限”时期,仪式主体(被称作通过者)的特征并不清晰,他从本民族文化中的一个领域内通过,而这一领域不具有(或几乎不具有)以前的状况(或未来的状况)的特点,游离于两个世界之间。从藏民族的丧葬方式来看,边缘阶段主要包括下面几个阶段。

依照宗麦乡的习俗,当地的人们去世后,死者家属需要在丧期初期和末期两次去寺庙,当地大多数人主要去“亚青寺”,那里有专门卜算死者命运的占卜师,测算需要做哪些事才能让死者顺利转世,通常占卜师会要求死者家属转经、挂经幡、制作“擦擦”等,而数量则由占卜师占卜后决定,丧家会严格按照占卜师的要求完成。这里提到的“擦擦”是梵语谐音,是指通过诵修密宗特殊的仪轨,净化骨灰,与泥土拌在一起,用模型造成小塔,开光加持,最后供放于神山或其他清净之地。藏传佛教认为,若把死者的骨灰及碎骨用来制作“擦擦”,不仅能为死者生者积德,而且也能使制作者幸福安康、功德无量。

此次调查对象和所有藏区丧葬习俗一样,需要给死者诵经积德七七四十九天,这个时段被称为“七七超度”期。丧事四十九日内,每逢七需要做佛事。西藏佛教经典认为,人的中阴身能够维持的最长期是四十九天,据藏文史料记载,“七期荐亡”习俗曾受中原汉族的影响,藏文古籍《巴协》便有金城公主将“七期荐亡”习俗带入藏地的记载,据《巴协》记载:“公主曰……吾汉土佛法兴旺,人死后皆有七日(冥斋),吐蕃佛法未兴,大臣们可怜!请建人若死亡,随即设冥斋,追荐往生人天之制,蕃人谓之为“tshe”(寿命)。

吊祭也是丧葬仪式边缘阶段的重要内容,宗麦乡当地的吊祭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亲朋好友慰问死者家属,表示替他们感到难过,也愿意提供钱物上和精神上的帮助,共同为死者的丧葬出一份自己的微薄之力,在这一阶段,个别人即使与死者家属有过过节,但在这种特殊阶段,还是会不计前嫌,给予帮助。吊祭时村里人每家都会给木柴,因为这个时期木柴对于死者家属是非常需要的,另外每家会为死者家属带去酥油、砖茶等,但如今大多数会给死者家属50~500元的慰问金,如果是亲戚或好友,则会给的更多。死者家属及直属亲戚在大概一年的时间内有很多禁忌,比如不能参加娱乐活动或佩戴首饰;不能举行婚礼等较为隆重的活动;不能在公共场合嬉戏打闹;不能唱歌或跳舞。另外死者去世后他(她)的名字禁止被提及,尤其是在死者家属面前,而且同村的如果有与死者同名的也需要换名字。

表1以2020年去世的达某和2009年去世的甲某为例,大致列出两人去世时家庭所收到的吊祭物,11年之隔,两家收到的吊祭物从数量上和内容上都有一定的变化。

表1 11年之隔吊祭物的变化

边缘阶段是藏族丧葬仪式里最重要的一环,根据占卜内容做一系列法事、念经积德、慰问家属等一系列活动不管是对于亡者,还是生者,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对于死者来说,边缘阶段的法事直接影响者他(她)是否能顺利转世,而对于生者来说,完成占卜师的要求全部,努力诵经积德,是对他们最大的安慰。

聚合阶段

丧葬中聚合阶段就是行仪式者进入到新的状态或地域之中。范热纳普在《过渡礼仪》一书中提到,“在聚合礼仪中,我首先应提到葬礼后的一系列筵席以及纪念日活动,其目的在于将群体内所有生者都团结起来,有时也是与亡者结合起来,犹如因一个成员消失而导致一条链子的一个环节断裂,随后需马上连接起来”。

从藏族人的丧葬仪式来看,边缘阶段结束的标志为七七四十九天诵经积德结束的时候,故聚合阶段开始的标志就是七七四十九天结束时。以此次调查对象的宗麦乡为例,四十九天的诵经积德仪式结束后,死者便拥有了新的身份,至于具体是什么身份,死者的家属会专门去寺庙占卜。聚合阶段相对于前两个阶段来说比较简单,因为七七四十九天之后死者有了新的身份,禁忌仪式相对减少,需要为死者做的法事也不多,而更多的是家人及直系亲戚服丧期的禁忌仪式。

“过渡礼仪”在关注礼仪行为的同时,也强调心理、语言、信仰、经济和社会层面的分析,以解释其行为的意义。了解四川省甘孜州炉霍县宗麦乡的丧葬仪式后,能够更加清晰地了解其过程和结构,了解每个阶段的特点和功能。可以看出,在个人层面上,宗麦乡的丧葬仪式以满足死者和生者共同的安宁为目的。对于亡者来说,整个丧葬仪式过程中的所有活动,能够帮助他(她)顺利获得转世,并且身份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对于生者来说,为亡者所举行的一系列仪式能够让他们的精神获得慰藉,帮助他们放下过去,继续勇敢地生活。在社会层面上,宗麦乡的丧葬仪式有很强的社会整合功能,每次有人去世,整个村子的人基本上都会来帮忙,无偿刻经文、各种慰问、念经积德等都对强化协调人际关系、团结邻里乡亲、调和社会矛盾有极大的作用。

猜你喜欢

亡者死者边缘
滑轮
ORGANIZED GIVING
Reading and Optional Choices阅读七选五
一张图看懂边缘计算
线索
放逐天堂
走近“死者之脸”
“亡者”归来
自杀还是他杀
在边缘寻找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