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韩国儒士李炳宪的西湖缘

2022-03-13宋来伟

炎黄地理 2022年1期
关键词:湖山孤山西湖

宋来伟

李炳宪(1870-1940),是韩国末代儒士中与中国颇有渊源的一位,他最代表性的事迹是接受了康有为的孔教思想与今文经学主张,并将其传播到韩国。但实际上,李炳宪与中国文化的关系远不止此。20世纪初,在强权的蹂躏下,韩国知识分子苦于救国无方,或奔走于世界各国,或沉浸于亡国哀痛,李炳宪则在救国忧患之中于1914年~1925年间5次游历中国。其首次游华不仅为探索救国方案,更是一次寻求文化归宿的治愈心灵之旅,而杭州西湖在这次旅行中是重要之地。

李炳宪(1870-1940),字子明,号秋渊、真庵、白云山人,韩国庆尚道人。在康有为的影响下,李炳宪在韩国开展孔教运动,利用康有为的孔教改革和今文经学思想实践自己的救亡理想。得益于交通技术的发展,李炳宪在1914年~1925年间5次游华,走遍中国大江南北。游华以前,李炳宪的教育事业遭受挫败,救国探索频频受阻,寄疗愈忧郁之希望于中国之行。他以流畅的汉语文言记录了游历的见闻,并命名为《鲁越日记》。在叙言中,他对书名的取用解释道:

鲁,夫子之邦也;越,山水之都也。不佞之行起于孔子教会而终归于湖山放旷,则至此而观可止矣。

1914年,李炳宪乘火车由丹东南下,逗留于沈阳、北京、天津、曲阜、南京、上海、杭州、香港等地。除了沈阳、北京等必经之地以外,曲阜是李炳宪计划中最重要的目的地,而杭州之行却源自于等待康有为回信的时间余裕,有一定的机缘巧合。但是,除了曲阜朝圣以外,李炳宪只对杭州湖山之旅念念不忘。李炳宪在中国逗留四月有余,杭州游历仅历时一旬,但在《鲁越日记》中占据两三成篇幅,正如李炳宪在游苏州后称“姑苏之胜终逊于余杭”,杭湖在中国各地中独受其爱。李炳宪以《湖山游泛录》命名《鲁越日记》的后半部,该部分完整展现出李炳宪游赏西湖、吴山等地的经过,不仅悉数记录下百年前的杭州美景,更体现出中华文化对一位韩国儒家知识分子的独特意义。《鲁越日记》以详实的笔触记录下20世纪初一位韩国儒士眼中的西湖风景之美与余杭人文之妙,其游历的过程与留下的文字或许既能使今天的我们回味彼时的杭湖之美,也能体味中韩文化的历史渊源,以及杭州与西湖文化在其中的特殊意义。

杭州湖山的仔细摩挲

1914年农历四月九日,李炳宪到达杭州,次日开始游览西湖。首日,李只携西湖图一幅,独向西湖而行。途中见杭州西城街路与水流交错,街市壮丽,佳丽秀美,盛赞之“人物之秀雅、湖山之明媚当为东洲第一,而街市之壮丽几亚于上海矣”,由涌金门而出,不久便望见“湖水盈盈,浅淡而深绿,平铺如镜面”,此乃首次目睹西湖的印象。埠头游船甚多,但李炳宪并未预设目的地,故步行循湖而南。过钱王庙,至“柳浪闻莺”,只见“嫩枫绿柳芳阴如水”,又闻“禽鸟和鸣”,“喈喈一声砭耳而至”。又欲往雷峰而不知路线,故回至涌金门城楼,望城内外景色。踵至清波门而出,历周元公祠、望湖亭,买青菓以为午餐,形容其“状如吾东之松饼,捣艾和米以造焉,而中含糖质,颇有佳味”。餐罢,濯足湖上,后过长桥而至雷峰。登峰顶而望,李炳宪俯瞰白云庵、夕照寺;远望保俶塔,近观雷峰塔,但时候尚早,未能欣赏“雷峰夕照”。迤南至净慈寺,乃“南屏晚钟”碑亭所在之处。观净慈寺后迤西,过映波桥而至“花港观鱼”,见“荷叶如钱”“鱼翅如扇”,李炳宪“观玩不已”。行于苏堤之上,李炳宪回忆苏轼“三年在杭,公则莅民,私则游湖,筑堤架桥之功久为杭人所歌咏”,称赞之“才迹当不磨于千古,而六桥佳话不止为湖上胜事”。李炳宪过望山桥、压堤桥,赏“苏堤春晓”满堤杨柳,仿佛望见东坡的“旧日风流”。

李炳宪步行由苏堤跨过西湖,渡跨虹桥而至风雨亭,感诵秋瑾所作《秋风曲》之意。行至苏小小之墓,盛赞苏小小与鲍仁之情义。而后过西泠桥至孤山,游西泠印社,赏玩曲阁而登顶,喝茶小憩。终日行走,李炳宪“不觉疲甚”“或憩或走”,悠赏孤山公园的曲阁杰榭、士女佳人,又坐看夕阳下湖光荡漾,眼旷神怡。于是作诗一首,似要把眼前美景都装进诗句中去。时色已晚,李炳宪乘舟而归,途中见月光下的湖面“万道金蛇,流转变幻”,不禁叫快,满足地结束了首日西湖之行。

十一日,李炳宪又自涌金门而出,过圣塘闸,念西湖對杭州民生之贡献,盛赞白居易为“万姓遗惠”,钱镠为“千古神武”。行至白沙堤,则见“断桥残雪”之碑亭,李炳宪考断桥故名及其典故。过锦带桥而至“平湖秋月”,李炳宪沉醉于之,称“湖在脚下,如履镜面”“独占湖面之胜概,徘徊瞻眺,流连不能去”。而后又步入孤山,至朱文公祠,行再拜之礼,又记录其匾额、楹联内容,考该祠之建设。小憩饮茶酒数杯而醉,李炳宪又经照胆台(即孤山关帝庙)、陆宣公祠而至白文公祠,对白居易的功绩感怀不已:

噫!踏公之堤而瞻公之位,能无感想之弸中者乎?濬湖筑岸实自公始,与夫风花雪月楼台之粧点、道学名节祠宇之建设,道观也,禅院也,不可谓公尽倡,而谓自公发则不可诬也。下塘一带千有余顷之田尽为沃土,民到于今受其赐矣!

又过苏长公祠、辛亥众烈士墓而至林和靖墓,读其楹联而忆其隐居之趣。又过冯小青坟儿下,至梅亭,见梅林风蔚,李炳宪终于禁不住对处士林逋的钦慕,感叹道:

然到孤山而造处士亡庐,见其梅而思其人,则不惟今之梅即古之梅,庸讵知今之我亦非古之君复也耶?

又至放鹤亭,乃后人纪念林逋所建,李炳宪想象其“隐沦风韵”。

此日的李炳宪又沉醉于孤山上下,在“湖天明月”之中趁醉兴逶迤回栈。

十二日,因雨下不止,李炳宪到城站影戏园观戏。

十三日,李炳宪又自涌金门出,呼舟子向湖心缓缓而去,由浅及深,渐入佳境。至白沙堤下船,北行经昭庆寺而至梅丽公园,称赞梅丽“夙饱公益之心”。公园中,李炳宪又倚椅而坐,吃荸荠数颗。而后经保俶塔、西爽亭,西望葛岭,受两名新友之邀同往岳坟,未能躬探葛岭。三人从北里湖登舟时,李炳宪望见葛岭下的汞房,想象葛洪隐居修仙而感怀不已,叹息自己一生求安宁而不得:

尝所遊神物外以为摄养之助,而争奈岁月荏苒、漂泊风埃,迄未如愿,忽焉临真境而怀至人,能无怆悢者乎?

下船而至岳飞墓,李感慨岳飞大功垂成却不幸遭奸人所害。又经启忠祠而入岳王庙,李炳宪见精忠柏,以杖敲打,被守兵制止,才发现一旁告示书写禁止敲击之语,“惕然起敬”,诚惶诚恐。

入庙内,李炳宪瞻拜岳飞像,评价道:

入庙殿之内瞻拜,遗像则庄严而儒雅,令人起敬。今考公之词章笔画亦冠绝一世,如遭升平,当垂绅正笏,处台阁之上矣。

李炳宪的游记中多见对舍身报国之人的赞誉,而对文武双全的岳飞则崇敬严肃之至。怀着崇高敬意,李炳宪对祠庙仔细摩挲,记录下匾额、楹联之内容与从享之形式;出庙外,观秦桧夫妇跪缚之状。

又乘舟而至钱王庙,李炳宪记录其匾额、楹联内容与内外排置形式,考钱镠之历史,盛赞之“比诸六朝五代之君朝得暮失者为何如哉?”又于庙内观览,见一枇杷树,尚且青涩不可食;又见一树“丰蔚可爱”,询诸新友才知是桂花,闻名已久却不能辨识,李炳宪有“欣欣然若遇故人”之感。

十五日又向西湖,乘舟而渡,赞西湖“霁后景色越觉新鲜”。又至孤山,独游俞楼而至秋社,观秋诗手本,赞其“藻画并佳”;追忆其光复之志,赞其女侠气概。经凤林寺、徐锡麟庙、杨昌濬祠而至“曲院风荷”,见“沼里风荷獵獵如钱”。此夜,李炳宪又趁月色,醉兴而回。

十六日,李炳宪上吴山顶,望西湖与钱塘三江交汇入海与杭州城内十万家屋,李炳宪感到“神怡眼旷”;而后摩挲钱镠所筑炮台,回忆“赵宋之祸”,李炳宪提出西湖的开发程度是中国国力的标尺:

回念“提兵湖上”“立马吴山”之句,则赵宋之祸实基于此。……今中国庞然为五洲之最大古国,而西湖之都丽物色于中国当首屈一指,将此西湖再加经理,湖之经理随国力而并进,则西湖将为地球上第一大公园矣!余将于西湖而卜中国盛衰之候也。

以西湖之经营卜中国之盛衰的观点或有待推敲,却体现李炳宪对西湖的痴迷。相较于其他中国名胜,李炳宪对西湖情有独钟。

吴山顶上,李炳宪遇到二名新友,一同瞻谒伍公庙。周遭观览,李炳宪回忆自己早自龆龄便得闻伍子胥屈死于属镂剑之下,每每对此“临风吊古不能去于怀”。今至胥山,既遗憾伍子胥之冤死,也遗憾自己自幼苦读,志气至今未果。

十七日,李炳宪与新友共四人经刘庄共游灵隐,途中观飞来峰、壑雷亭、“冷泉猿啸”碑而至灵隐寺,李炳宪感慨“壮丽宏侈,殆属创见”。

夕阳时分,李炳宪与新友再入孤山,品鱼饮酒,酩酊大醉。四人月色下乘舟而渡,放声吟唱,李炳宪“亦高声唱诗,以杖叩水”,想到自己理想未竞而“半生牢骚”,竟终沉溺西湖美景,沦为“湖山放浪之客”,“失声恸哭,袍袖尽湿”。此时此刻,是李炳宪此游高潮所在。在西子湖畔,李炳宪获得了内心的安宁,抛壮志未酬于脑后。李的泪水表面上是羞愧于自己的逃避,实际上是负面情感和压力的集中释放,杭州湖山之行在很大程度上抚慰了李炳宪的忧郁情绪。

數日间,李炳宪每日早出而晚归,游遍西湖与吴山,仅孤山一处便往游数次,每过一景必细细看过,对其背后的典故历史如数家珍。从由沪至杭到离开杭州之日,李炳宪共作诗多首,分别题为:《沪杭途中》《苏堤柳》《苏小坟》《公园》《白公祠》《经济梅》《孤山招引》《西湖》《葛岭怀仙》《岳王坟》《精忠柏》《钱庙桂》《秋瑾社》《吴山》《伍公庙》《与陈绍唐、汪剑民泛舟西湖往游灵隐寺赋三绝》,吟咏于西子湖畔者可谓“十步一诗”。此行李炳宪结识新友甚多,有陈绍唐、陈伯仁、汪应杰、傅文堃、马汝骞等,皆曾与共游西湖。李炳宪与前三人友谊尤厚,分别时李用“不胜黯黯,益叹后会之无期”形容自己的离愁。

人文风景美中的人生转折

杭州湖山之旅对李炳宪有着多方位的意义。此行是李炳宪的一次“文化还乡”,西子湖畔五步一阁,十步一景,处处都保留着中华历史文化的痕迹,而李炳宪自幼苦学,对历史典故如数家珍,到了西湖处处留心。儒家教育教人经世,面对国破家亡的局面,李炳宪一直“留心世务而无其位”,郁郁不堪。有趣的是,李炳宪盛赞白居易、苏轼为民造福,岳飞、秋瑾身死报国之余,竟深受林逋“妻梅子鹤”与葛洪“结茅修道”的触动。利国利民的善举佳绩也好,结茅潜居的隐沦风韵也罢,都契合着李炳宪内心深处的东方价值认同。杭湖的名胜古迹早在李炳宪少年苦读时印刻在其心中,如今得以目睹卷中盛景,李炳宪在中年失意时回到了梦中的港湾。

目睹林逋和葛洪在西湖结庐潜居留下的遗迹,李炳宪渐渐不以喘息休憩为耻。韩国国内情势虽然紧迫,但中华文明几千年来出入世文化的交融中产生的斗争智慧对李炳宪有了潜移默化的启发。于是,我们看到这位东方儒士在中晚年致力于民族文化的保存,以期在强权之下保存民族的火种,尽管“儒教复原”的方法最终不能顺应世界的大势。

四月二十日,李炳宪乘火车归沪。霏霏阴雨之下,李对湖山风景与萍水知己们恋恋不舍,他举传说中白居易离杭时的“相思病”形容此时心情,感叹道:

一念杭湖如在阿睹,雨脚时又霏霏,令人尤不禁惜别湖山之意也。昔白香山遊杭三载而辞去,犹未免做了相思病,观其诗中“自别钱塘山水后,不多饮酒懒吟诗”与夫“诸君若问吾心病,却是相思不是愁”之句,则惄如难舍之情概可想矣。矧余旬日之遊太觉忽忽,便同与绝世佳人周旋于花前月下,而转眄之间忽焉相失西湖,西湖未知嗣后与我有缘乎否也?

在杭州,李炳宪彻底放松了数年来的忧郁心情,打开了心中的郁结,使其得以敞开胸怀迎接更广阔的生活,为接受康有为孔教思想及新的人生事业做好了心理准备。对杭州的恋恋不舍决定了李炳宪此后必将多次游华,并三度再游杭湖,甚至在1925年李炳宪最后一次游西湖时仍有诸多景致是首次涉足。同文异邦的东方儒士,恨不得走遍西湖边每一寸土地。西湖景物与杭州人文是李炳宪在亡国忧愁中的“文化港湾”,也是李炳宪与康有为等众多师友交往的“梦中花园”。杭州和西湖拉近了李炳宪与中国文化、师友的距离,造就了一段中韩文化交流的佳话。

作者单位:浙江工商大学

3893500338211

猜你喜欢

湖山孤山西湖
孤山寺迹何处寻
西湖
湖与山
孤山玉
雪后西湖 暖阳
西湖
汉阳古琴台
东湖夏荷
西湖雪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