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视域下的少数民族文化研究
2022-03-03廖健玲舒然
廖健玲 舒然
摘要:在贵州安顺聚居着一支自称“蒙正”的苗族同胞,秉承自己是“活人坟中幸存者夜郎的后裔”而世世代代聚居于此。“蒙正”由居住地分为同族的三个支系:镇林江龙、紫云巴和西秀岩腊。本文以巴支系为切入点,拟从巴人的族源历史、信仰崇拜、民风习俗、音乐特征等方面进行阐释,例证巴文化亦属于解读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共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提供了思想认知和文化基础。
关键词:巴 文化研究 “多元一体”
巴人聚居地位于贵州紫云县的西北方向,北邻安顺市西秀区、西与镇宁县交界,属紫云自治县猫营镇牛角井村,距离紫云县城36公里。坐落在地势险要、高海拔的大山之中。巴人生活的物质条件并不丰饶,文化程度不高,是一个典型的少数民族贫困村,但却有着较丰富的精神文明,他们深信自己就是夜郎王后裔,自称“蒙正”,意为“遗留下来的民族”。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特殊的历史背景、独特的服饰、朴素的礼仪和规矩,形成了独具本民族符号的巴文化。不管山外世事如何变化,巴人始终过着半隐居半隔世的生活,固守和传承着竹王崇拜文化,保持着独特的装束和传统习俗,更保留着独属于本民族的“文化基因”。
一、历史族源
(一) 夜郎文明
论夜郎国的建立,司马迁在《史记》中是这样记载的:“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独蜀出枸酱,多持窃出市夜郎。夜郎者,临牂柯江,江广百余步,足以行船。窃闻夜郎所有精兵,可得十余万,浮船牂柯江,出其不意,此制越一奇也……独夜郎、滇受王印……[1]”
由文献记载可得知大约战国时期,夜郎已是雄踞西南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君长国。步入了锄耕农业后与周边地区有了贸易交换。夜郎国末代国王“兴”与句町王、漏卧侯俞发生冲突,被汉朝大臣陈礼杀害。“兴”的岳父和“兴”的儿子组织了22寨村民起义结果战败,夜郎因而遭灭国,从此便神秘的消失在历史的舞台。
(二)“蒙正”族群
在巴流传着这样的传说:夜郎在被灭国的250年后,夜郎的后裔部族在东汉末年又再次兴盛,与当时统治西南的蜀汉政权进行了斗争。夜郎后人再次发动战争,战前自己修建了大量的陵墓,以示对自己民族勇于献身的决心和信心。夜郎后裔发动的这场战争,以被俘虏几千将士而告终。为了维护地方政权稳定,蜀国国王下令,将所有夜郎后裔发配汉中。长途跋涉的路途对于夜郎后裔中的孩子、老人来说无疑是死路一条,所以在发配汉中前,这些孩子老人全都躲进了那些将士自备的坟墓,改装后存活了下来。目前,在巴依旧可见一些残存的活人坟,最大的一座长3米、高1米、宽1米。
(三)巴族系
巴祖先因战败踏上了披荆斩棘的迁徙之路,在饥渴交攻之时,猎狗发现了一处山泉,祖先发现四周峰林环绕是个很好的生存之地,于是定居此地,建家立业、繁衍后代,并取名为巴,苗语叫“蓊嘝”,“蓊”为森林之意,“嘝”是拟声词,模仿狗喝水的声音。“”是此支系的自造会意字读“lang”(一声)。因有“夜郎自大”的前车之鉴,他们自称为“”,左“身”右“小”合为一字,意为弱小、无力、漏落。目的为向世人示弱,防止自己的民族再此沦陷由强盛走向衰亡的历史重现,展示了巴人内敛低调的族群意识。
二、信仰崇拜
(一)“竹王”崇拜
巴人把竹看作是本民族血脉连接的象征,每个血缘关系的族人为竹上的一块竹片,意为“同一宗族”。“竹王”由五片大竹片、五十片小竹片和一对竹挂件组成,上面有一根一尺长的麻线作为“竹王”的胡须,家家户户都用竹片编制而成的竹王宫祭供在房屋右房梁上,而祭供竹王宫的那间房子为“竹王”所有。
(二)“一魔”
巴的“一魔”(苗族译音)是指懂礼节、主持法事、能与神灵对话的人。“一魔”为祖传,朱姓所特有,现已传至第十八传承人朱兴明老人。在巴大家都很敬重“一魔”,具有极高的社会地位。“一魔”贯穿于巴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各类仪式中扮演着必不可少的角色。在巴 “请竹王”时由“一魔”制作竹王;结婚时在新人进家前要“一魔”拿着公鸡对新人“扫”(意为驱魔)之后才能进家;寨子上有重大仪式均由“一魔”主持;有人逝世时主人家要请“一魔”来唱开路歌等等。
三、巴音乐
巴人是一个热爱音乐的民族,在日常生活中产生了众多适用于不同场合的音乐,广泛适用于民歌、器乐中。
(一)巴民歌
当地民歌的种类主要分为古歌和风俗歌两大类别,歌曲演唱和场合有着特定的功能联系。对古歌和风俗歌虽没有具体明确的分类称呼,但我们可根据其使用场合和功能的不同可将古歌分为祭祀古歌、礼俗古歌;风俗歌可分为玩月亮歌及劳作歌等。古歌主要应用在各类仪式上,不仅是仪式活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在日常生活具有一定的教化功能。而风俗歌主要起“娱乐作用”,如“玩月亮”等休闲娱乐,多以表达男女之情为主。
(二)巴器乐
巴的民歌里面的古歌和风俗歌的曲调极具包容性,不只是在民歌当中有体现,也广泛的运用到器乐中,并主要在马身四弦胡、“常胜”等乐器当中得以体现。
(1)马身四弦胡
马身四弦胡音量大、音色浑厚、响亮。胡柄上呈马头形状,四根线,分为雌雄一对,即为高低音,其他的音为平音。雄的胡杆稍短,筒稍小,雌的胡杆稍长,筒稍空大。代表曲目有《月亮告别曲》《串寨曲》《恋情曲》等。
(2)“常胜”
“常胜”(为苗语译音)在巴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乐器,由两根约12至18厘米的管身绑在一起而成的双簧器鸣乐器,每根管身上有8个音孔,音色清脆。常胜的哨嘴是稻草做的,口哨根部有一个金属气盘,用来调节吹奏时嘴的位置,使用鼓腮换气法吹奏,吹奏中常运用喉头颤音、手指滑音等技巧。代表曲目有《试探曲》《邀请曲》《望郎曲》等。
千百年来,巴人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创造出自己一套完整的且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史诗民俗传承着巴人的历史文化;服饰衣着讲诉着巴人的祖先过往;歌舞乐承载着巴人文化的繁衍、生息和创造。这些种种文化视像终归结为巴文化体系的有力支撑和强烈的族性记号,巴人从中构建起了自我与他族的族群识别与身份认同,也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有力例证。
作者简介:
廖健玲,女,革家人,2000年10月,贵州黄平县,贵州师范学院,2020级本科生,音乐舞蹈学院,音乐学专业,研究方向:民族音乐学。单位所在地:贵州省贵阳市乌当区高新路115号贵州师范学院,邮编:556000,邮寄地址:贵州省贵阳市乌当区高新路115号贵州师范学院,收件人姓名:廖健玲,电话:15186848202。
作者简介:
舒然,女,仡佬族,1989年5月,贵州贵阳市,贵州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研究方向:民族音乐学,碩士研究生,讲师。单位所在地:贵州省贵阳市乌当区高新路115号贵州师范学院,邮编550018。
项目名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下“巴人”的音乐建构与文化认同
项目来源:2021年贵州师范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项目编号:202114223025
注释:
司马迁.史记[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