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辛弃疾的农村词

2022-03-03李荣艳

文学天地 2022年1期
关键词:田园风光辛弃疾

李荣艳

摘要:辛弃疾曾经长期闲居在农村,闲云野鹤的生活使他写下了不少有关乡村生活气息和田园风光的农村词,虽然这些词数量不是很多,但他对农村词的创作都亲近自然,很接地气。他以朴素自然的语言和巧妙独特的写作手法,描绘了一幅幅丰富生动的乡野图画,塑造了淳朴忙碌的劳动人民的形象,向世人们展现了优美恬静的田园风光。同时这些农村词也浓缩了他深邃的体悟,深入学习辛弃疾的农村词,会发现,这些词内容多样化,能时时触动我们的心弦,这其中包含着辛弃疾复杂的情绪和感情。

关键词:辛弃疾;农村词;生活气息;田园风光

辛弃疾(1140—1270),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南宋豪放派词人,其诗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美之处。他晚年闲居在江西上饶带湖一带,为消遣而作,他以生动细腻的笔触描绘江南农村四时的田园风光、世情民俗,这些蕴涵清新秀丽的自然风光的农村词成为辛弃疾词独具特色的写作的风格。辛弃疾这些农村词像一曲曲动听的乐章,向人们演奏宋代农民劳作时的欢歌笑语;这些农村词又像一幅幅优美的画卷,向人们展示了劳动人民辛勤劳作的场景。词人以独特的眼光写下了宋代农村的风土人情、田园风光,这些题材丰富多彩,风格朴素自然的农村词与辛弃疾过人的智慧分不开,但最主要的原因是由于他长期居住在农村,对农村的风土人情和农村生活有着真切的感受,他在这些农村词中表达了自己对农村田园风光的赞美,对农民淳朴勤劳品格的敬爱。

一、农村自然风光的美好与词人的闲适的心境

行走在夜间,有明月相伴,有鸣蝉解闷,有稻香扑鼻,有蛙声和曲;行走在村舍,吴依软语,悦耳动听,日子清苦却其乐融融。那种恬静、纯净的自然风光与朴素、祥和的农村生活融入了当今世人的思想里。走进辛弃疾的农村词,读者能感受到他闲适的心境,读着辛弃疾的农村词,世人爱他的莺啭鸟啼,花红柳绿;爱他的青山绿水,花草虫鱼;爱他的鸥鹭戏水,品茶煮酒;爱他的诗情画意,平凡却不平庸。辛弃疾的农村词善于运用奇妙的想象和比兴的写作手法,对大自然的山、水、草、木、风、月都赋予情感和性格,并有所寄托,如《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1

辛弃疾在《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首里向我们描绘了一幅洋溢着丰收年景的夏夜图。天色渐渐暗沉下去,辛勤劳作了一天的人们开始陆陆续续归家,奔波在外的行人也纷纷地寻找投宿之所,词人辛弃疾却悠闲自在地行走在熟悉的黄沙道上,看日落湖山,任晚风拂面,一轮明月缓缓地升上了树梢,月光照耀下的万物格外清晰,只听见栖息在树上的喜鹊被明月惊扰,飞离了树枝,路边林中的阵阵蝉鸣声声入耳,万籁寂静的月夜显得静谧清幽。此刻的蝉声像是安静月色中流淌出来的乐曲,让漫漫长夜看起来不再如此的寂寞冷清。辛弃疾想不到夜下的山路风景比平时又别有一番滋味,心情十分舒畅,深吸一口气,仿佛还能闻到不远处稻田里怡人的花香。想必农家人会有一个不错的收成,今年一定是个丰收之年。稻田里的蛙声此起彼伏,叫醒了沉迷于幻想丰收景象的词人,他猛地抬头望向天空,只见“七八个星”稀稀疏疏地挂在天边,不知什么时候,明亮的天空多出几片浮云,几滴雨珠坠落,打在了他的脸庞上,他不禁抬手触摸,恍然惊觉,原来是下起了雨。转弯过了小溪上的石桥,旧时的茅店突然出现在眼前,词人心中大喜,急忙奔去躲雨。颇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趣味。

“明月”、“惊鹊”、清风”“鸣蝉”、“稻香”、“蛙声”这些平平平常的景物,经过辛弃疾的巧妙组合就显出了别样的趣味和风韵。词中用“惊鹊”、“鸣蝉”等动景将“明月”、“清风”等静景衬托得更加令人心驰神往,让读者更能感受到西江月夜的唯美。辛弃疾在这首词中还别具匠心地用青蛙的鸣叫作为诉说丰年的主体,将读者的视野从长空转移到了田野间,喧闹的蛙声在辛弃疾听来就像一场讨论丰年的辩论会。词的下片用“路转”、“忽见”来表现他忽然见到以前茅店时的喜悦,写出了词人沉浸于稻花香中,以至于浑然忘记了路途的遥远。词的下片与上片相互辉映,令人回味无穷。辛弃疾笔下的明月、惊鹊、清风、鸣蝉、稻香、蛙声,与陶渊明的斜川、菊花、篱笆、南山、飞鸟,本来是单独的个体,并非奇景,但一经他们的点染,诗意十足,可见这些景是深入他们心里的,目之所及带来了情,笔下才有动人的诗篇。这种文笔跌宕的描摹显示了辛弃疾深厚的文学功底。

二、农村人的淳朴与词人的深情

中国的封建社会以农业为主,在农村,人们自给自足。辛弃疾农村词中的秧针、溪禾、麦畦等是为了满足食的需要;而柔桑、桑麻、蚕生等是满足衣的需要。农村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决定了人与人之间极少有利益冲突,农村民风淳朴、纯粹。在辛弃疾的农村词中他饱含深情地对劳动人民进行讴歌。白发苍苍的老夫妇、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勤劳善良的采桑姑娘、贤惠的浣纱少妇以及顽皮的村野孩童等生动可亲的劳动人民的形象在辛弃疾的农村词中展現得淋漓尽致。辛弃疾的农村词使农民第一次成为文学中的主人翁,不同于之前其他诗人的纯粹的大自然之风,辛弃疾以饱含深情地笔墨尽情地描绘了农民群体,成功的塑造了一系列生动丰满的农民形象,他们的淳朴、悠闲、劳作、乐趣都成为辛弃疾农村词中动人的一笔。如他的《清平乐.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2这首栩栩如生的词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农家乐的温馨画面。靠着溪建起的一座小茅屋,虽矮小简陋,却丝毫不会让人觉得寒酸。精神的丰满往往会冲淡物质的拮据,一家人其乐融融、温馨和睦便是最宝贵的财富。矮小的茅屋旁边流过一条清澈的小溪,小溪旁边则是一片青青的草地,白发苍苍的老夫妇一起把酒言欢,微醉中喋喋私语、情深意长。词人在他们二老的脸上看到了岁月的积淀,明白了所谓的“岁月静好”不过是此刻的相濡以沫,不离不弃,这白头偕老的爱情令人羡慕不已,这正是人世间最柔软也是最坚韧的力量。老夫妇的三个儿子也在忙着各自的事情,身强力壮的大儿子正在溪边忙着做农活,为豆苗锄草;不远的树下,心灵手巧的二儿子正用刚采摘下的柳条,为家中所养的鸡鸭编制新的笼子;最受全家宠爱的小儿子则正憨态可掬的睡卧在溪边剥莲蓬,一派天真无邪的顽皮模样。一家人和睦温馨,平淡却不失情趣的生活实在令人羡慕了。他在倏忽间懂得了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清明境界。整首词读起来通俗易懂,朴素清新,展现了生动自然的画面,一家老小形象各异,词人把每个人物都刻画得栩栩如生,尤其是那对微醉的老人和趴着在溪头剥莲蓬的顽童,词人从他们各自的年龄特点出发,写的尤为传神。清新的农村风景画,展现了村民们神态悠闲,生活过得井然有序,表达了词人对农村人际关系的真诚、质朴的赞美。

三、半生流离与隐者情绪

命运是辛弃疾一生挣不开的牢笼,身怀才华却得不到重用,胸中有壮志豪情却无法施展,豪气冲天的英雄最终失意于官场,心中的郁闷可想而知。他一身疲倦,远离了往日的政治斗争,远离了金戈铁马的战场,选择了归隐田园,仕途的苦闷让他的灵魂在田园山水中得到了安放。词人乡野心情,有悲痛的一面,也有豁达的一面。《鹊桥仙.己酉山行书所见》里“东家娶妇,西家归女,灯火门前笑语。”描写着两家门前灯火通明,亲友贺喜,农民婚娶的欢乐场景。读者似乎感受到此时的词人孤独地停靠在山石旁落寞地观看着众人狂欢的场景,这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写到这里辛弃疾突然笔锋一转,表明了此时他的心情并非如此常人所见的惆怅,接下来的那句“酿成千顷稻花香,夜夜费、一天风露。”写出了他自己的感慨,表达内心与农民分享的欢乐,这种写作手法和农民感情形成了一片的热闹气氛。他半生的归隐把情感真正融入到劳动人民生活的点点滴滴当中,快乐着他们的快乐,忧伤着他们的忧伤,此时千顷稻花香寓意着农民稻谷的丰收,他在为村民的收获在望而欣喜,情不自禁想感谢风露在夜里对稻谷的滋润。这时他已经暂时忘记自己不得志的糟糕境遇,把整个情绪都投人到对农民的爱和关心中去。词人在这首词中描写了自己的归隐生活中透露的身世之痛,在描写农民的纯朴生活中,反映了他的豁达,美好的感情,他把身世之痛融解在这种美好的感情中,使词的意境显得十分的清新、旷达。

结语

词人辛弃疾在农村生活的时光里擅于捕捉和挖掘农村中最普通也最典型的风光景物和生活情境,运用清新明快的笔调、素净淡雅的色彩,描绘出一幅幅层次清晰、生气盎然、意象鲜活的图画,给人以丰富柔和的美感享受,进而触发出心灵的共鸣。他的农村词正体现了他的诗歌创作的能力,而这些作品当中所蕴含的个人的复杂情绪也为我们展示了辛弃疾的多面性,展示了辛弃疾的行藏出处,为我们进一步了解辛弃疾打开了一个窗口。

参考文献

[1]辛弃疾撰、邓广铭笺注.稼轩词编年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6

[2]辛棄疾著、崔铭导读.辛弃疾词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6

[3]邓广铭、周汝昌.辛弃疾的词与情词鉴赏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3

[4]杨晓影.千里清秋,风流常在:辛弃疾的词与情.石油工业出版社,2014.4

[5]辛弃疾著、东篱子编译.辛弃疾词全鉴.中国纺织出版社有限公司,2020.5

注释:

《稼轩词编年笺注》第312页,(宋)辛弃疾撰、邓广铭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6

《稼轩词编年笺注》第200页,(宋)辛弃疾撰、邓广铭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6

猜你喜欢

田园风光辛弃疾
基于斑块-廊道理论的城市道路景观设计
陶渊明《饮酒》文化意蕴探讨
辛弃疾的抗金岁月
辛弃疾是一名剑客
打造心灵居所
辛弃疾也是“及时雨”
辛弃疾作词限酒
水乡记忆
文武双全的辛弃疾
共鸣:无法释怀的故乡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