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作为二语的语音习得研究综述
2022-03-03丁海英
丁海英
摘要:语音习得在二语习得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现如今由于受到各地区教学条件以及教学手段的制约,我国对外汉语教学存在重读写、轻听说的普遍现象,大部分学习者对汉语语音的掌握度有待提高,因重视程度不够、学习策略不当等导致对外汉语语音习得方面的学习一直处于滞后的状态,基于以上现状对汉语作为二语的语音习得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根据对中国知网近10年(2010—2020)的汉语语音习得的论文检索,发现国内学者在这一阶段,多从影响因素、研究范式与理论视角和研究内容进行研究。这有利于了解当前国内汉语语音习得研究的最新成果,把握研究热点和趋势,也有利于对现有研究基础进行反思,发现问题和不足,并在以后的研究中进行突破和完善。
关键词:汉语;第二语言;语音习得;研究现状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960年至1970年间。学界普遍认为Corder在1967年发表的The significance of learner's Errors 以及Selinker(1972)年发表的Interlanguage两篇文章是这个领域的开端。60多年来,二语习得研究蒸蒸日上,中国的二语习得研究起步较晚,1980年鲁健骥在《中介语理论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中将二语习得的语言偏误和中介语理论引入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初期综述类文献较少,多以语法研究为主,主要为课堂实践的思考和经验总结或具体理论的介绍。处于萌芽时期和理论引进时期的研究阶段,相关文献及理论研究成果较少。九十年代后的汉语研究范围不断扩大,理论视野不断开阔,也开始与语料库和实证研究的方法相结合。
一、二语的偏误分析研究可视化
笔者首先结合前期研究经验,在中国知网CNKI检索系统中多次尝试,根据检索结果从学科、作者、关键词等分布情况,随机抽样查看检索结果,最终确定以下优选检索词,即“语音”并含“偏误分析”“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或“语音教学”为主题词,年限为2010-2020年,进行检索后得到231条结果,最后手动删除无效文献后,得到有效文献200篇。下文图1、图2由中国知网数据库自动生成。
图1所示为2010一2020年间CSSCI来源期刊登载二语的偏误分析论文量的总体趋势。整体呈上升趋势。2010年至2020年十二年间发文量持续走高,在数据所覆盖的10年中,自2010年起出现了明显的增长幅度。聚焦具体文献后发现2012年度发文涉及面极广,从研究整理中发现近十年研究对象主要以亚欧学习者为主,内容主要集中在音类偏误分析上,从研究特点来看研究数量日益增多、但质量有待提高;研究内容逐步全面,进一步挖掘了研究的深度与广度;研究方法日益科学化,研究手段的创新有待进一步加强,日后的研究需更关注学习者语流层面的偏误,运用更科学的实验方法和更先进的声学设备进行研究,以提高论文的学术价值。
图2所示二语偏误分析关键词共现网络图直观地呈现了二语偏误分析的相关研究热点。关键词圆环大小代表研究的热度,总体上按关注热度由大至小顺序排列:汉语学习、二语言习得、偏误分析、教学建议、中介语理论、感知、母语迁移。语音教学、二语言习得、偏误分析是近年国内二语偏误分析研究的热点;中介语理论、教学建议等研究近年来热度趋缓。以下根据这些关键词涉及的研究主题整合后分别进行分析后我们可以看出本文2010-2020十年间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偏误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发现①虽然自2010年以后偏误分析的热度慢慢降了下来,但研究的数量依然呈现较稳定的局面。②语法、词语偏误分析是研究的热点;语音偏误分析研究方法越来越注重科学的研究手段如利用praat、spss等软件;汉字偏误分析成果最少,需要引起研究者们的重视。
二、二语语音习得理论概述
文章将中国知网作为检索平台,以汉语作为二语的语音习得研究为主题词,检索到了200多篇文献,经过整理将无效文献剔除剩余七十多篇,笔者选用具有针对性的文献进行梳理得出如下概述:
(一)元音习得方面
卢苇(2012)汉德元音格局对比研究及应用研究中认为年龄因素的确对二语语音习得存在影响,结合德语元音格局特点、元音分布特点以及母语者习得元音的迁移作用,将德语元音三个学习步骤,即①引入元音格局理念,从整体格局框架入手结合汉语元音分布特点进行教学;②结合汉德元音格局对比及德语母语迁移,将汉语元音分为极相似元音、相似元音和相异元音并分别有针对性地提出教学建议;③二语语音教学应重视年龄因素的影响,促使学习者正确掌握二语语音。Mattana Sorranakom(2020)泰国大学生汉语韵母习得偏误分析及教学对策经过调查研究得出以下结论:泰国学生发音中韵母的偏误问题集中在 ie[iE]、ia[iA]两个复韵母与in[in]、ing[iŋ]、iong[yŋ]三个鼻韵母上,他们经常混淆ie[iE]和ia[iA],习惯把这两个音发成泰音,经常把汉语前鼻韵母in[in]发成后鼻韵母ing[iŋ];iong[yŋ]也经常发成 ong 或者o:ong。关键原因是母语负迁移的干扰。解决问题策略就是时刻提醒学生避免使用泰语发音代替汉语拼音的方法,教师要把汉语语音当成全新的语言项目展开教学,并经常训练难点韵母的发音,教师同时可以适当地使用对比法、滚练法和比较法插入到教学活动中去。
(二)辅音习得方面
闫晶晶(2014)在她的硕士论文法国初级汉语水平学生塞音习得实验分析中得出法国初级汉语水平学习者普通话塞音的发音普遍存在着肌肉紧张程度较高、发送气清塞音时送气时长不足、强度较弱;集中性较差;在塞音格局图上分布较集中,纵轴普遍偏高、横轴的送气和不送气组间距过小。宋闻凯(2018)马来西亚学习者汉语塞音塞擦音知觉同化与区分实验研究中表明马来西亚学生把汉语送气塞音和不送气塞音分别同化到马来语清音和浊音两个音系范畴内,塞擦音的同化情况则更复杂。不同汉语水平和元音环境都对学生知觉同化情况有影响。根据PAM模型,塞音的同化类型为TC型,塞擦音为CG型。马来西亚学生对送气不送气塞擦音对立的区分程度经历了一个由低到高的动态发展过程,受到了汉语水平的影响但未受到元音环境的明显影响。常彩虹(2019)中国学习者的法语塞音习得及有无浊音方言背景对其习得效果的影响研究中得出,中國学习者在法语塞音习得中,明显受到母语普通话的影响,表现为清浊塞音混淆为普通话中不送气清塞音,符合“语音学习模型”中的“等同分类”和“感知同化模型”中的“SC型”感知模式。
(三)声调习得方面
薛晶晶(2013)在她的博士论文美国和泰国学习者汉语普通话阳平与上声习得的实验研究中认为,无论是阳平、上声的习得还是教学,都应该从感知和发音两个方面进行强化,既要有感知的训练即阳平、上声语料的大量输入,也要有阳平、上声发音的操练,任何一个方面都不应该忽视。阳平、上声的感知与产出,所以学习者需要有足够量的输入和发音操练,才能很好地感知阳平、上声。殷悦(2018)母语为韩语的汉语学习者普通话声调习得顺序研究中发现阴平和上声在母语為韩语的汉语学习者中的声调习得中比阴平和去声更难习得,阴平和去声比阳平和上声更早习得。同时也发现随着学习汉语的时间加长,声调的习得越好,并呈线性增长,从侧面印证了声调习得机制的衰减只发生在一语习得中。
三、研究的薄弱环节
对外汉语教学及语音研究人员的探索经历了许多实践,汉语作为二语的语音习得研究同时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与发展迅速的对外汉语教学和汉语国际传播新趋势需求相比,仍然存在不少短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研究内容不平衡
从宏观上看,有关汉语二语习得者语音习得偏误分析静态性研究甚多;而利用中介语等理论进行动态性的研究很少。从微观上看,涉及汉语元音、辅音与声调等音节内部语音要素的研究甚多,涉及汉语语调、语气等研究较少。
(二)研究方法有待进一步创新
仪器的使用是提高研究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借助仪器开展的研究只有15%,仪器使用的种类比较单一,除了为数不多的论文使用了颚位仪等观察发音生理变化的仪器外,其余大多数研究使用的都是分析语音物理属性的声学设备,一些能直观、动态地显示学习者发音时发音器官运动过程的仪器,如气流机、喉光镜、高清摄像机等还未使用,这些仪器的使用将更有利于语音直观教学和学习者的语音训练。
(三)二语语音感知方面的研究甚少
目前,从感知范畴研究指出了感知和发音两者具有正相关性。但是我们认为,两者的正相关并非是直接性的,而发音者通过感知所建立的音位系统才是连接两者的真正纽带,这就能够解释为什么有的二语习得者在听辨目的语音的时候存在明显的偏误,但是在发音的时候却比较好,然而这个问题,依然有待我们进一步通过研究去证明,这就意味着我们对二语语音感知的研究需要进一步去探索。
四、对研究发展的思考
(一)与国外的研究相比有待进一步促进
迄今为止,二语习得在该研究领域中取得了不少成果,但与国外的研究相比,在研究手段、研究创新度、理论实践等方面还存在短板。就该学科的发展动向而言,其中的韵律特征习得、基于语音库的二语语音习得研究、语音感知的神经机制研究等将是今后一段时期内持续被关注的热点和前沿课题。
(二)要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
首先我们所要研究的方向要与时俱进,坚持从教学的实践中去挖掘研究课题,其次各项研究成果必须经得起教学实践的检验,最后要提高研究成果的可操作性,各项研究所提出的有关语音教学方法和对策,应该能方便教师和学生的使用,能落实到对外汉语语音教材编写和语音测试等相关工作中去。
参考文献:
[1]常彩虹.中国学习者的法语塞音习得及有无浊塞音方言背景对其习得效果的影响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9.
[2]宋闻凯.马来西亚学习者汉语塞音塞擦音知觉同化与区分实验研究[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8.
[3]潘漪.泰国初级汉语水平学习者的汉语声调习得与教学研究[D].江苏师范大学,2018.
[4]闫晶晶.法国初级汉语水平学生塞音习得实验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4.
[5]卢苇.汉德元音格局对比研究及应用[D].西南大学,2012.
[6]殷悦.母语为韩语的汉语学习者普通话声调习得顺序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8.
[7]Mattana Sorranakom.泰国大学生汉语韵母习得偏误分析及教学对策[D].华东师范大学,2020.
[8]薛晶晶.美国和泰国学习者汉语普通话阳平与上声习得的实验研究[D].北京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