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陕甘宁边区延安中学的劳动教育

2022-03-03李翔瑞孟亚玲

陕西教育·综合版 2022年2期
关键词:陕甘宁边区边区延安

李翔瑞 孟亚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全社会都应该尊敬劳动模范、弘扬劳模精神,让诚实劳动、勤勉工作蔚然成风。这些指示为新时代加强劳动教育指明了方向。为更好地立德树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中共中央、国务院专门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就新时代全面加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作出了重大部署,这必将对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产生深远影响。

延安中学创建于1938年8月,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中学,具有光辉的历史和优良的革命传统,也是一所具有光荣劳动传统的学校,重温延安中学开展生产劳动的历史,总结延安中学在陕甘宁边区开展生产劳动的经验,传承延安中学生产劳动的优良传统,对我们加强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陕甘宁边区延安中学开展生产劳动的时代背景

陕甘宁边区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局部执政时间最长、区域范围最大的地区,也是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各方面建设全面推进的模范根据地。然而,作为边区首府所在地的延安,这里山峦连绵,沟壑纵横,雨量稀少,灾荒频繁,地瘠民贫,交通不便,条件非常艰苦。特别是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对陕甘宁边区进行了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再加上频发的自然灾害和急剧增加的非生产人员,致使陕甘宁边区遭遇了极其严重的财政危机。毛泽东主席曾动情地说:“我们曾经弄到几乎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纸,没有菜,战士没有鞋袜,工作人员在冬天没有被盖。国民党企图把我们困死,我们的困难真是大极了。”“那怎么办呢?第一个办法是饿死,第二个办法是解散回家,这两个办法是没有一个人赞成的,第三个方案就是靠我们自己动手。”为了扭转不利局面,克服经济上的严重困难,1939年2月2日,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了生产动员大会,强调走生产自救的道路,各抗日根据地的党政军学人员和人民群众纷纷响应,一场史无前例的大规模生产运动拉开序幕。

二、陕甘宁边区延安中学开展生产劳动的特点

回顾延安中学在陕甘宁边区开展生产劳动的历史,我们发现延安中学当时开展的生产劳动其实不单是一项生产自救的政治任务,更是新民主主义教育的探索。特点见下:

(一)开设劳动技术课程

为了满足生产需要,延安中学专门开设了学习生产知识的劳动技术课程。课程内容主要包括陕甘宁边区农业生产与手工业生产方面的实用生产技术,机关与部队的生产经验,学生开展生产劳动所需的知识和技术。

(二)直接参加劳动生产

延安中学因地制宜,克服种种困难,努力完成生产任务。生产劳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几乎囊括了农业、工业、商业、运输业和养殖业等边区所有的生产劳动。

1.进行农业生产

1939年5月,学校提出“争取一千垧土地,一年不吃公粮”的号召,师生在安塞吊儿沟完成了开荒六百余垧、耕种二百垧地的生产任务,当年就获得了大丰收。《新中华报》以“师生共同努力,保证粮食有余”为题予以报道。1943年学校在延安的小砭沟有了水浇地,粮食产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1944年学校搬迁到桥儿沟,师生在高峁湾兴修了小型水渠,既可以浇灌学校的48垧菜地,还可以浇灌周围老百姓的300余垧旱地。在生产劳动中,师生学会和掌握了选种、育苗、分秧、嫁接、施肥、灌溉、收割、脱粒等各个生产环节的技能。1939年秋,在边区政府举办的农业展览会上,师生的生产成绩和劳动成果占据了一定的位置,受到了边区政府的嘉奖。

2.烧制木炭

烧制木炭需要上好的成年樟树木料,只有距离延安城区较远的深山老林才生长着成年树龄的樟树,因此在每年的秋冬季,学校都要组织一部分师生自带口粮,步行到离学校几十华里的深山老林,待上十天半个月来烧木炭。待木炭烧好后,学校再组织师生背回学校,用以解决师生的冬季取暖问题。这项劳动是一项比较艰苦繁重的生产任务。

3.纺线织布

“军民齐纺线”是边区时期一道亮丽的风景。师生利用课余时间纺毛线,给公家纺半斤毛线,政府奖励31克羊毛,师生再把赚来的羊毛纺成毛线,给自己织毛衣、毛袜。同学们还把破得不能再穿的衣服撕成布条,给自己做成麻鞋,春夏秋三季,基本都是赤脚穿麻鞋。一顶八角帽,一身灰色制服,腰间扎根皮带,再穿上一双新麻鞋,这种装扮在当时是很美的。

4.开办商店

1938年学校创办之初,就开设了合作社,经营日用品和文具。1940年学校在延安新市场挖了一孔窑洞,又在院子里盖了一间平房,正式办起了商店,一部分资金是学校生产劳动积累的,其余资金是用赊欠的办法解决的,那时商品较少,卖得也快,早上赊的货,下午或晚上就卖出去了,第二天再还进货的钱。商店赚到的钱主要补贴学校开支,到1942年的下半年,商店用积累的2000元,与边区教育厅合办了“汇兴隆”商店,“汇兴隆”是当时延安国营十大商店之一,也是陈云领导的中央财经委员会和李富春领导的西北财经委员会探索对私营商业改造和丰富利用途径的试点商店。

5.组建运输队

1940年,为了减轻师生过重的劳动,学校利用边区政府的拨款,购买了10头耕牛,平时耕地,农闲时到华池驮盐,解决了师生吃盐的问题。学校由安塞吊儿沟搬到延安后,耕地少了,拉煤、送肥、拉菜、运粮以及拉木炭等运输任务重了,学校就将10头耕牛卖掉,倒换成6匹马和1头驴,6匹马组成了2辆大车,搞起了运输,1头驴专门驮水,运输问题就这样解决了。

6.养猪养羊

在安塞吊儿沟办学时,学校饲养了10头猪,主要由饲养员饲养,饲料则是涮锅水、剩饭菜以及人不能吃的烂菜之類,同学们有时也帮着割一些猪草。后来学校还饲养了100多只羊,到了1943年,师生每月能吃到2斤多肉。1947年,转战陕北时,学校的一位姓惠的炊事员独自一人将几头半大不小的猪吆到山西林县,与先期到达的师生会合。

(三)推行珍惜劳动成果教育

艰苦朴素、勤俭节约是陕甘宁边区的风尚。在毛主席种菜、穿补丁衣服,朱德总司令种棉花,周恩来副主席纺线等行为的感召下,延安中学开展了珍惜劳动成果的教育活动。师生吃的穿的用的几乎都是自己生产出来的,其间涌现出了一大批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典型事例。一是按人下米。做出的饭不多不少,连锅巴正好吃完,《解放日报》报道“延中加强管理伙食,既节省又改善”。二是定量烧煤。学校改良炉灶,提高烧炭技术,建立节约制度,炊事员还把没有烧完的蓝炭捡回来继续使用。边区财政厅在学校专门召开过伙食节约现场会,向全边区推广学校勤俭节约的经验,《解放日报》报道“延师大灶半年节约石炭三千余斤”。(延安中学发展的历程主要有:边区中学、边区师范、延安师范、延安中学、行知中学、延安中学等。延师即延安中学发展的一个时期。)三是崇尚节约。当时学生使用的作业本和笔记本都是用边区生产的马兰纸做的,为了节约纸张,学生把字写得既小又密,正面写完,背面接着再写。学校马车去白家崖拉煤,顺路还要给学校的菜园拉肥。冬季学校补充棉衣,师生你推我让,都不愿领新的。学校事务人员精打细算,不贪污,不浪费。1944年,霍仲年校长组织人员对学校事务账目进行了检查,结论是账目完全清楚,分毫不差。

三、陕甘宁边区延安中学开展生产劳动的功绩

陕甘宁边区延安中学生产劳动的实践,首先解决了学校的生存危机。且在教育与劳动的结合中,不仅培养了大批的卓越人才,更是为新中国中等教育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成功经验。

(一)解决了学校的生存危机

生产劳动是陕甘宁边区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延安中学创办之初,仅有边区政府给的两口大铁锅,可以说是一穷二白,但困难并没有阻止学校发展的脚步,广大师生积极响应边区政府号召,“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没有校舍,师生就在延安凤凰山下的城隍庙里办学;没有课桌,学员就在草铺上席地而坐,每人拿一块木板放在膝盖上当课桌;没有纸张,学员就用沙盘代替,或直接在地上书写;没有课本,教员就自己编,自己印。延安中学通过开展生产劳动既减轻了边区政府和人民的负担,又使学校在艰苦岁月中逐渐发展壮大起来。

(二)培养了大批的卓越人才

艰苦的劳动培养了学生“劳动创造世界”“劳动光荣”的劳动观,增强了学生的体质,磨炼了学生的意志,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劳动中,学生树立了终身为群众服务的思想。烈士子弟、高干子女、边区各机关的青年干部、陕北当地的贫困子弟以及长征过来的红小兵,在延安中学这座熔炉里淬火锤炼,努力学习,提高觉悟,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走上了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道路。我国首批21位留苏学生中,有16名学生曾在延中就读。原国务院总理李鹏,原冶金工业部部长、工程院院士戚元靖,原对外经济贸易部部长郑拓斌,原能源部部长黄毅诚,原轻工业部部长曾宪林,原司法部部长蔡诚,原建设部部长林汉雄,原陕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刘志丹烈士的女儿刘力贞,原国家科委副主任、谢子长烈士之子谢绍明,原水电部副部长、工程院院士、我国第一任核潜艇总设计师、彭湃烈士之子彭士禄,原陕西省委书记白纪年,原总后勤部副部长、李克农上将之子李伦中将等都是延安中学毕业生中的佼佼者。据不完全统计,仅陕甘宁边区时期延安中学就有3500多名毕业学生积极投身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边区建设的各项事业中,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和新中国的成立作出了应有的贡献。正如老校友谢绍明在给延安中学70周年贺信中所说的:“为什么喝延河水长大的这一批人没有一个熄火的、掉链子的,也没有贪污腐化的,都称得上是好样的?这一切都归功于这批人在青少年时期就深受延安精神的哺育,从小就锻炼了吃苦耐劳的品质,树立了以天下为己任、为人民服务、为国家民族解放奋斗终身的远大理想。”

(三)为新中国中等教育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成功经验

毛泽东主席曾指出:“我说陕北是两点,一个是落脚点,一个是出发点,陕北已成为我们一切工作的试验区。”

陶行知先生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旧教育的弊端:“他教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住房不造林,教人分利不生利,使农夫子弟变成书呆子。”延安中学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中学,创办伊始,就是一块中国共产党举办新民主主义中等教育的试验田,是践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教育思想最彻底、最完全的地方,是践行陶行知先生人民教育思想的模范学校(1946年陶行知先生病逝学校易名行知中学)。边区时期,学校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学员是“一面学习,一面生产”,教员是“一面工作,一面生产”。通过生产劳动“培养有民族观念、民主思想、有抗战建国知能的新青年”,这成为新民主主义教育与旧的封建教育、国统区教育的分水岭,代表了这一特定历史时期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发展的先进水准。“理论与革命实践相联系,树边区治学之典范;学习与生产劳動相结合,开人民教育之新风”是对这时期学校开展生产劳动的高度概括。这些为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教育方针的制定提供了借鉴。

作者单位:陕西延安中学;延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猜你喜欢

陕甘宁边区边区延安
陕甘宁边区的劳模运动
抗日战争时期的邓宝珊——支撑北线,保护边区
党在延安时期的学习
Body languages in English teaching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过载栈
从陕甘宁边区到解放前甘肃老区的扶贫工作回顾
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在陕甘宁边区的宣传斗争
闽粤赣边区革命历史纪念馆
闽粤赣边区革命历史纪念馆
《保卫延安》震撼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