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土而耕 适性而教
2022-03-03杨安平
杨安平
以“三个课堂”为着力点的“课堂革命 陕西行动”实施以来,全省各校纷纷响应,积极探索新时代“双减”背景下的教育改革。我们热情拥抱“课堂革命”的同时,更需要深入审视“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构建与融通“三个课堂”,必须要重新审视教育价值,进一步明晰工作目标、路径和策略方法,适土而耕,适性而教,方能守正创新,行稳致远。
■ 锚定一个中心:学生发展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党的教育方针明确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推进“三个课堂”走向深入、取得实效的关键在于:回归学生立场,以“学生生命成长和终身发展”为中心,坚守常识、遵循规律做教育,洗尽铅华、摒弃喧嚣办学校,真正把培根铸魂、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 抓住两个关键:课程建设、课堂教学
关键之一:构建适性课程体系
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师的课程观、教学观、学生观,换言之,学校有怎样的课程,就会有怎样的师生生活,有怎样的师生生活,就会有怎样的生命成长方式。
“三个课堂”着眼于“活教育活课堂”,构建了更加全面、立体、开放、多元的育人体系,为学校提供了研发适性课程的有效路径。为此,我们一方面要推进国家课程校本化,立足“第一课堂”,以校本教研为抓手,在深入研读课标、教材的基础上,针对学科特点进行教学内容的调整、取舍、拓展、整合;另一方面,要研发适宜的校本课程,以“第二课堂”“第三课堂”为场域,采取“缺什么补什么”的思路,将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教育与生活融合在一起,将点状、碎片化的教育活动整合为系统的拓展型、综合型课程体系,着力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关键之二:讲好课堂育人故事
如果说课程是育人的“作战图”,那么课堂则是育人的“主阵地”。聚焦“第一课堂”,讲好“课堂故事”是深化课堂革命的关键。
“双减”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改革需破解如下问题:其一,怎样“让学习主动发生”?即从被动学习、虚假学习走向主动学习、真实学习。其二,怎样“让学习深度发生”?即从低阶思维下的浅表性学习、碎片化学习走向高阶思维下的深度学习、有效学习。其三,怎样“让学习持续发生”?即从课上学习走向课后带着问題学习。
对此,第一,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从根本上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促进课堂教学由“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切实关注每位学生在教与学活动中的状态,把学习参与广度、思维梯度、学习效度作为评价一堂好课的基本标准。第二,要落实落细常规教学,尤其要把好备课关和作业关,在研究学情考纲上下功夫,在研读课标教材上下功夫,在设计教学活动上下功夫,在优化作业训练上下功夫。第三,要提高课堂教学智慧,通过构建问题系统,开展项目学习、主题学习、跨界整合学习,并强化校本教研,组织开展示范课、研讨课、观摩课、汇报课,实现同教共研、互助共进,构建有效、有质、有趣、有品的优质课堂。
■ 搭建三个支点:教师、资源、评价
支点一:培养优良师资强动力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聚焦“第一课堂”,着力提升教师专业水平。把校本研修作为打造优良师资、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引擎,依托“三级三类”骨干教师工作室、工作坊、工作站和市县级学科建设与教师发展指导基地,大力实施“青蓝工程”“名师工程”“充电工程”,开展专业读写、课题研究等活动,让广大教师在实践中得以磨炼、提升,以教师专业化发展促进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形成一大批优质课、精品课。
拓展“第二课堂”,着力缓解师资不足问题。统筹规划,明晰目标和主题,用足、用好校内一切时间、空间和教师资源,让校园“活起来”。一是充分发挥校内音、体、美、信息技术等专业教师的作用,有针对性地开设社团课程。二是发挥本校其他学科教师的特长,“因师”设课。三是聘请校外辅导教师,引进当地文化特色或非遗项目等优质资源。四是学校之间采取帮教协作,开展校际间“走教”,缓解专业教师短缺问题。
支点二:拓展教育资源丰内涵
中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从前,一本教材就是学生学习的全部,现在,整个世界都可作为学生的“活教材”。我们要勇于打破学习场所的物理边界,走出课堂、走向生活,让学生从社会实践和生活体验中汲取营养、习得素养。
一是丰富课后服务内容。重视功能部室和运动活动场所建设,以社团活动、专题教育为载体,用好用活校内教育资源,适当引入地方文化教育资源。
二是积极挖掘社会资源。邀请杰出校友、家长代表、行业模范等为学生开办“成长讲堂”,利用研学基地、工业园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场所,带领学生在社会实践和研学体验中获知、启智、塑能,充分发挥“第三课堂”的育人功能,不断拓展育人的宽度与深度。
三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以智慧课堂新技术的运用、创客机器人社团为突破口,加强信息资源的整合,建设学习型网络社区,培养学生信息意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支点三:优化评价机制引导向
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教育评价“评什么”,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社会“用什么”。“三个课堂”以“大教育”理念为主导,旨在突破学科思维,统筹各类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实现学生快乐健康成长。
从宏观上,我们首先应从考试评价改革入手,改变中高考“一张试卷定终身”的单一评价模式,为学生提供适合的发展路径,形成“个个能成才,行行出状元”的育人、选人、用人新格局,以人性化、科学化的评价回应社会、家长、学校等多方的关切。
从微观上,要坚决改变简单以考分排名评老师、以考试成绩评学生、以升学率评价学校的导向和做法,切实破除重分数轻素质、重教书轻育人、重结果轻过程等评价行为,将形成性评价、成长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关注学生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社会实践等综合素养发展,通过以评促教、以评促改推进“三个课堂”实施。
■ 坚守四个原则:小、慢、实、活
原则一:小——细处着手
“三个课堂”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在实施过程中,要认真分析研判学校现状,选准课改的突破口,努力做实、做精、做出效果,以“小切口”带动“大课改”。
原则二:慢——循序渐进
教育是慢的艺术,教育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课堂革命”必然会遇到办学条件、师资水平、教育资源、评价机制等诸方面问题,切不可急功近利、盲目跟风,要把问题当课题去研究,在破解难题中求进步。
原则三:实——求真求是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育是求真知、育真人的过程。打造“三个课堂”要从实际出发,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内涵发展,实事求是做“真研究”。
原则四:活——因需施策
“课堂革命”没有固定的模式可循。“双减”下的课堂教学或课后服务,不能搞“一刀切”,而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构建课程体系,形成开放、多元、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不断丰富育人实践活动,提升课后服务质量,真正促进“三个课堂”落实见效。
什么是好的教育?好的教育是让学习真实发生的教育,是与生活实践相融合的教育,是指向学生终身成长、成就学生生命健康的教育,是适宜、适切、适性的高质量教育。我们要立足当下,着眼未来,遵循教育规律和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融通育人路径,优化育人策略,精心构建“三个课堂”,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作者单位: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第一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