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式“三个课堂” 绘制育人画卷
2022-03-03吴杰
吴杰
早八点,昔日传出琅琅书声的西安市航天城第四小学(以下简称“航天四小”),一片寂静,附近小区里的核酸监测点,不时传来“保持一米距离、保持一米距离……”的喊话。2021年12月23日,新冠肺炎疫情让西安进入了“慢镜头”,全市小区(村)、单位实行封边管理。10日前,航天四小已经有条不紊开展了“停课不停学”的云端教学。3日前,航天四小“名校+”教师志愿者为一线抗疫人员送去爱心便当。学校不仅给学生传道授业,也给社会上了生动一课。
建校不足两年,航天四小统筹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线上线下,同步构建课程育人、场馆育人、活动育人,打造立体式全方位的育人场所。获评“2021全国生态文明教育特色学校”“陕西省航天模型运动特色学校”等荣誉;语文、数学学科获评陕西省中小学学科优质教学基地;“一年级数学思晓云课堂”成功申报2021年陕西省中小学国家精品课程。
■ 技术赋能,做优“第一课堂”
“云端赏书,看鲁迅赏国魂”三至六年级阅读交流;沙画、演奏、绘画,二年级居家以艺战“疫”;“我们在一起 We are family”一年级英语综合实践……西安疫情防控升级以来,航天四小从技术培训、课前教研、领导包抓、听课跟进、实时反馈等角度精雕细琢线上教学,保证学生“云上”也能高质量学习。
其實,航天四小学生观看微课学习早已是常态。2020年9月建校以来,数学学科率先推出“单元导学式”系列微课。半年后,数学、语文、英语、科学、体育等学科均统整教材,发布系列“思晓云微课”,目前推出270余节。
在不打折扣落实国家课程的“第一课堂”,航天四小的“思晓云微课”只是锦上添花,而核心竞争力是系统架构的“思晓课程”。
各学科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方法,将学科主张融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中,形成“真味语文”“思辨数学”“乐享英语”“美好道法”“立体体育”“悦享音乐”“信息PLUS”“星空美术”“思创科学”等创新育人学科活动。如“小绘本,大创想”“我和汉字去旅行”“数学思维小讲师”“前置性单元导读”“马拉松暨团队接力赛”等活动,全面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力、学习力、创新力。2020年12月,学校被遴选为“西安市思维型教学实验学校”。
航天四小为什么能掀起线上线下混融共生的课堂革命?可从2021年11月25日举行的“青年π”研修社中窥探一二,教师普遍表示:“不应将自己归类于教书匠,而是发挥∞精神,不断挖掘专业潜能、挖掘学科内涵和教育深层次意义。”近两年来,航天四小通过“青蓝工程”“名师室坊站”“名师+研修共同体”等多种形式为教师搭建平台,引领教师精进教学、勇于登高。航天四小校长杨勇带领团队承担国家级、省级课题研究7项,参与编撰的《奇妙的数学在哪里》《奇妙的数学在这里》获出版发行。2021年10月,航天四小17名教师在陕西省第二届中小学、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教育教学成果评选中喜获佳绩。
如何把教师队伍这个“智库”发挥出最大威力?航天四小的“杀手锏”是“杨勇思维空间”和“思晓云教研”。
打开“杨勇思维空间”微信公众号,“思晓好课堂·能手引领课”“思晓好课堂·青年教师赛教课”“家庭实验”“客厅也疯狂”多种拓展课一览无遗。“杨勇思维空间”打破学科界限、组建研究团队,以“微课堂、微研究、微互动”为载体,有效整合学习工具与学习资源,构建基于“学生、教师、家长”的网络空间学习共同体。航天四小在2021年3月和9月组织两届“思晓云教研”,由学校管理团队和特级教师执教,推出云课堂23节,累计5万余人观看,探索跨域教研新模式,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动荡时代最大的危险,不是动荡本身,而是仍然用过去的逻辑做事。”2021年10月29日“三个课堂”高峰论坛上,杨勇发言引发教育同行深思,他认为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全面到来,必然会塑造新的学校形态,航天四小致力于构建智慧教育系统,让教育更加“智慧”、更有“质量”。
■ 系统设计,做深“第二课堂”
要放寒假了,航天四小二(6)班学生李锦阳排着队往外挪,迎上护送他们的老师的笑脸,皱着眉忍着泪来了句:“不高兴不高兴,不能来上学了!”为什么呢?时间倒推至1.5小时前,全校学生走出教室,户外操场上、活动部室里,身体跃动、指尖盘沙、蒸煮烘烤、说学逗唱……他们在“走班制”课程中挥洒汗水、感受成长;时间倒推至3个多月前,全校学生在家长协助下云端抢课,自主选择喜欢的课程和校园中最亲密的大伙伴、引路人……原来是诸如此类的“第二课堂”让李锦阳迷恋。
“新学期,来学校,课后服务就来到。吃得香,吃得净,一颗饭粒也不剩……有劲头,手脚大,什么困难也不怕。花也红,旗也红,人人都爱好儿童。”思晓青曲社的一群孩子身穿传统大褂,一边打着快板,一边编着自己的顺口溜……航天四小共开设类似特色鲜明的“走班制”课程51项,打破学生年龄、班级界限,建立教师、学生在全学段、全领域的学习共同体。每周二、周四为固定的走班时间,通过课程设置、评价晋级,让不同学生“亮己所长,专我所爱”。
在“消化课堂知识,增强学生兴趣爱好与综合素养”的“第二课堂”,“走班制”的“打底”建设是“小蝴蝶”课程体系,目前共研发走班课程教师指导用书64册。
“科学家受蝴蝶鳞片功能的启发,解决了人造卫星的控温难题,蝴蝶还有‘破茧成蝶’的勇气、‘五彩斑斓’的蓬勃等精神气质。”航天四小副校长杨红艳介绍,学校以此为出发点,结合时代发展、立足航天基地特色,以学生的成长支持为设计依据,从“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维目标研发指向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分为兴趣培养、特长发展、特色提升等课程群,并分层、分段开展素质教育。以健身课程为例,低段学生重点开展大绳、小绳、双人跳等基础跳绳活动,高段学生则加入八字长绳、十字交叉带小绳等高阶练习项目。
“走班制”课程系统设计深入人心,“智库”更是精准发力,引进大学特有的“导师制”。在学生自选导师与学校整体安排下,16名混龄学生拥有一位专属导师。“每名学生选择一位除班主任之外的老师做自己的‘大朋友’,和他分享心理世界,化解思想矛盾。每位导师都制订了所服务学生的详细档案,开展固定的集体活动和灵活的个体辅导。我们对全校学生进行了几轮的心理素质普查,结果良好。‘导师制’还紧密地‘黏合’了家校合作,家长常常赠送感谢学校的锦旗。”航天四小心理学教师徐丹说。
“我们通过学科联动,丰富拓展红色精神的范围和内涵。并在场馆育人、课程育人中为学生打好人生底色,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的启蒙教育融入学生的成长发展中。”杨勇说。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学校建设红领巾学院,从家国情怀、传统文化、科技发展、道德伦理、法治法规、人文素养、民族复兴等维度,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与理性精神。2021年9月30日,航天四小“名校+”学生演唱拍摄的MV《清澈的爱 只为中国》献礼祖国,在央视频公映,点赞31万余次。
■ 协同推进,做细“第三课堂”
“月亮在古代都有哪些名称呢?你能说出相关诗词、成语吗?”
……
“大家将积木按照自己的意愿建造一个火星基地。”
……
“请参与者根据自己的喜好给纸上的星体涂上颜色,再扫描画作,把它投影在巨型虚拟宇宙中。”
……
“哆啦A梦的口袋里有‘缩小射线’,在科技的引导下,我们现在一起走进现实中的缩小世界,制作神奇的热缩片。”
……
你能猜出这是一次主题研学的现场吗?2020年12月11日的九号宇宙航天深空科技馆内,航天四小“星空可及 未来可期”研学活动正在进行。谈到如何将“第三课堂”落实到课程,教师谢晶说:“我们打破分科备课、分科教研的传统习惯,把语文、数学、美术、科学等学科打通,共同‘把脉会诊’,实施‘参与型、体验型、交流型、实践型’教育模式,努力构建‘全学科’育人。”
从前课堂是世界,现在世界是课堂。航天四小以研学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文化馆、博物馆等校外教育服务设施和志愿者服务、社区服务为活动载体开展“第三课堂”。从校级层面积极开发“行走的力量”系列研学课程,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年级层面,充分发挥教师主观能动性,研讨制订适合各年级组开展的研学活动;班级层面,依靠家委会积极谋划,充分发挥家校共育的能量,组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班级研学实践活动。
近两年来,学校开展“星空可及,未来可期”“探秘产业园,播种航天梦”“追寻先烈足迹 传承红色精神”等校外实践,年级组开展“少先队员进社区”“红领巾迎全运 我是场馆代言人”等活动。把学生的成长空间从教室拓展到更广阔的社区、社会中,引导学生在探索中发现、在领悟中成长,“第三課堂”达到“放手让学生走近大自然,在社会实践中得到锻炼”的目的。
“未来的教育,既不是‘工业’,也不是‘农业’,它理应更像‘森林’的样子,是不同生命个体自主生长又相互依存的赋能环境。所以我们必须学会‘创建一个森林般的教育生态’。”杨红艳说。航天四小打造的“三个课堂”,就如同相互依存的赋能“森林”,充分兼顾学生发展需求,真正将立体育人落到了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