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悟②打造灵动课堂 助力“双减”落地
2022-03-03王昆
王昆
落实“双减”政策的根本保障,在于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只有向课堂要质量,才能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情况下提高学习效率。教学的核心是思维,学生学习需要思考。“聚焦学生思维,打造灵动课堂”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所在,是我们教师共同努力的目标和方向。
在学科教学中,不仅包含静态的知识,还包含动态的思维过程。因此,在学科教学中,教师们不能仅停留在静态知识的教和学上,还应让学生在学科知识的发展过程中经历思维的过程。
在与优秀老师交流课堂教学时,他们提出,教师需要思考一节课学生的思维生长点在哪里;老师有没有注意到,如何设计才能有效地培养和促进学生的思维……这些问题引发我思考。
思维型教学理论,强调课堂教学要遵循动机激发、认知冲突、自主建构、自我监控和应用迁移五个过程。笔者就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哪方面的思维能力、如何设计才能促成思维目标的达成这两方面,与大家分享两个学科的案例思考:
美术课上的对比和联想
在美术老师执教四年级上册的《飞天一》一课中,教师在呈现飞天动感的细节上,采用了直接告知的方法:飞天动感主要来源于飘带的呈现。这种平铺直叙的讲法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那么老师是否有更好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自己找到飞天的动感所在呢?在专家的指导下,教师可以尝试采用中西方对比的方式引发学生思考。
用中国古代的飞天与西方的天使对比,西方会飞的天使是靠一对翅膀,天使的飞由直观的翅膀来展现,而中国古代的飞天是否有翅膀?没有,那含蓄的中国古人又用什么样的方式体现飞翔的感觉呢?问题提出,孩子们通过观察找到了飘带的答案,这种通过对比、观察的方式引导学生聚焦核心的问题,探寻答案的过程是在培养学生对比的思维方式,并在对比中让学生感受到中国古人丰富的想象力以及中国文化的含蓄之美。
在《自行车局部写生》一课中,教师在开课时设计猜的游戏,在PPT上出示了自行车一个链条处的局部畫面,引发了学生学习的动机,这种猜测是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联想、分析和判断的思维能力。学生通过观察,并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联想,最终作出判断。这种简单的方法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动机,为接下来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英语课上的抽象与概括
我们经常说一节课很好,究竟好在哪里?条理分明、逻辑清晰,让人回味无穷,这背后蕴藏着清晰的思维线。换句话说,好课其实体现了思维的深刻性。思维的深刻性具有两个方面的表现:概括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概括是思维的第一属性,什么叫概括,就是能够在认识问题的过程中舍去所有的非本质的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加以综合分析问题。
一堂好课其实展示了教师极高的抽象概括能力。这种能力是思维的重要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会促进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在学习和应用知识的过程就是一个概括的过程。没有概括,学生不可能掌握应用学到的知识,不形成概念,学生就很难生成学科能力。
英语教师挑战以革命题材为主题的阅读课,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自创文本《Faith(信仰)》,文本中展现了八女投江的故事经过,体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者为革命牺牲的强大信念。本节课从思维线这个角度分析,抽象概括出“Faith”的主题略微牵强,以“Faith”作为主题对于小学六年级的孩子来说比较陌生,由于年龄、语言的限制,学生对于这个主题有点儿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到最后只能以老师个人的抒情和教育草草结课,学生的思维点并未真正被打开。
仔细分析,发现教师对本节课的概括未找到最佳点,将文章抽茧剥丝去思考,相对于“Faith”,将主题概括为“英雄”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更具体、生动,学生更容易联想到具有相同品质更多的英雄人物。让学生结合当下时事,引发学生思考,进行讨论:白衣战士、人民子弟兵、奥运健儿、宇航员以及背后的科技团队,毋庸置疑这些就是新时代的英雄。引领学生寻找英雄的足迹,不仅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更激发学生的爱国心、报国志。
一堂好课从语言知识、思维训练、情感升华一气呵成,师生在这种智慧点拨、互相启发的课堂中实现了共同成长。
作者单位:陕西省西安航天城第三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