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验教学中学生“过度兴奋”的调控

2022-03-03吴霞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22年2期
关键词:科学课气球过度

吴霞

科学教学中的“过度兴奋”是指学生在科学课堂学习过程中看到新鲜事物或者感知新鲜知识点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如发出惊奇的声音、大声说话、手舞足蹈甚至随便下座位等一系列无法自控而产生的夸张动作。这些行为都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课堂秩序,影响了正常的教学,不仅学生感到累,科学教师也感觉很累。这也直接导致学生和科学教师的积极性下降,获得感和幸福感降低,从而很难将这节科学课的主要知识点传递给学生。

一、“过度兴奋”状况发生的原因

当前,诸如此类的“过度兴奋”状况在科学课堂尤其是实验教学环节中高频次发生。这种状况到底是怎么发生的?本文综合科学的教学特色,对此加以探究和总结。

(一)探究内容有趣

《義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确定,中小学科学课程内容包含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设计与技术四大领域,共有18个概念,这些概念又被分解为75个学习内容。例如:6.5.1磁铁能对某些物体产生作用。需要研究的内容为磁铁,磁铁本身就是学生所喜爱的,提到磁铁就能够让他们感到兴奋,更别说能够在科学课上直接进行研究了。又例如:3.1空气具有质量并占有一定的空间,形状随容器而改变,没有固定的体积。设计实验:将空气打入气球,利用自制“跷跷板”称量出空气的质量;形状不同的气球能改变空气的形状证明空气没有固定的体积。虽然研究的内容是学生熟悉到不能再熟悉的空气,但本节课知识点冲击学生的已知概念,他们没想到空气居然还有质量。仔细阅读课程标准不难发现,小到水、风、动物、植物,大到地球与宇宙等,每一个内容都充满了趣味性,反观其他课程,讲解知识者居多,学生难免感到枯燥乏味。

(二)探究方法有趣

科学课是离不开实验的学科,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突破重难点,几乎每节科学课都会有至少1个科学探究实验,有时是科学观察,有时是实验操作,有时是科学家趣味故事阅读,有时是分组讨论……例如: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鱼类》这一节课,先是回忆各种各样的鱼类,总结鱼的共同特征,接下来观察各种鱼类图片认识鱼鳃和鱼鳍,继而直接观察活体鱼是怎样游动的,发现鱼尾的游动方式和现代的螺旋桨类似,最后通过“红色液体滴到鱼嘴的前方”的实验操作发现鱼儿是靠鱼鳃呼吸的这一知识点。相比其他课程,科学课的探究方法丰富且充满趣味性,比单纯的讲授法更具有吸引力。

(三)探究环境有趣

科学课以探究活动为中心,而科学课的授课环境绝不仅仅局限于小小的一方教室。为了研究天气,师生一起走到大操场感受风霜雨雪、暖风骄阳;为了研究蚂蚁,学生在科学课前就排队来到教学楼下的小花坛,三三两两地组合,挖开土壤用小饼干吸引蚂蚁出洞;为了更好地进行分组实验,我们还经常会在科学实验室进行探究活动。本来在教室中正襟危坐的小学生一旦走出教室,就像鸟儿飞出了笼子,兴奋到完全将事先说好的规矩统统抛到脑后,难以控制。

(四)探究材料有趣

科学课绝对是学生接触到的材料最多的一门学科。研究植物需要带来各种各样的植物、各种各样的花朵;研究鱼类需要带来漂亮的小鱼儿;研究地球需要用到地球仪、三球仪;研究脂肪甚至需要提前购买一块肥猪肉;研究液体还能在科学课上尝到糖水的味道……丰富多彩的探究材料容易吸引学生,更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面对多种多样的材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学生容易在科学课上产生“过度兴奋”的情绪了。

作为一名专职科学教师,尽管我已经耗费大量的时间准备了实验材料,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充实自己的知识库,仔细调查了学生的前概念,精心设计好了每个教学环节,甚至对教案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斟酌了一番,但是仍然避免不了科学课堂上这种 “过度兴奋”状况的发生。于是,如何调控就成了我的重要任务。

二、 胸有成竹之“策略”

针对学生容易“过度兴奋”的特质,经过长期的统计与分析,我发现不同学生的表现是不一样的。根据不同场景和科学课的需求,为了帮助调节学生“过度兴奋”的情绪,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一)重视教学技巧,舒缓“过度兴奋”情绪,适当调节

1.教会学生放松技巧,释放过度旺盛精力

整节课快节奏高速度的知识讲解或者实验教学很容易让学生持续兴奋,最后再也没有办法让他们静下心回到课堂里。首先可以对教案进行模块化设计,在某一个知识点讲解完毕以后,让学生思考几分钟,时不时给课堂“降降温”,然后采用“同学们,接下来我们来想一想”“我们一起回想一下刚才老师的操作”“现在我们来回答一下刚才的实验需要注意什么”等方式,将兴奋的学生拉回课堂。

2.妙用音乐、计时器等工具,营造和谐课堂气氛

安静的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在实验探究活动中,可添加轻音乐、计时器等工具并直接展示在课件显眼位置,营造出一种安静的课堂气氛。例如在《鱼类》这节课学习中,在学生观察鱼游动的环节,从活动开始就播放轻音乐,音量适中。为了不掩盖住音乐的声音他们会自觉地压低讨论的声音,同时计时器开始2分钟倒计时工作,时间一到音乐停止,学生探究活动停止。时间久了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习惯了这种模式,再也不用教师扯着嗓子喊“时间到了,同学们安静”。在这种和谐的气氛中,教师感觉很轻松,学生也收获满满。

3.个别教育,鼓励与批评相结合

从某种角度来说,兴奋是上好科学课的基础,没有积极地参与科学课堂,没有身临其境地进入科学教师设置的课堂教学,是肯定不会“过度兴奋”的。“过度兴奋”只是对课堂的过度参与,导致学生无法把握课堂的重点,无法掌握需要学习的知识点。所以,首先要对课堂上认真提问、积极参与的学生给予表扬,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都进入每节科学课的情境设置中。同时,如果课堂上已经有一些调皮的学生过早地进入“过度兴奋”,已经存在扰乱课堂秩序的行为,要及早进行矫正,进行批评教育,早早地扑灭“过度兴奋”的苗头,将学生拉回课堂。

(二)关注实验器材,引导学生科学观察,细心求证

1.实验器材生活化,弱化学生注意力

实验是“过度兴奋”的另一个高发段。在一节研究物体运动形式的科学课上,为了帮助学生更直观形象地理解“旋转”这种运动形式,我给学生准备了风车和竹蜻蜓这两种实验器材来进行探究活动。随着实验器材的展出,整个教室“哄”的一下就热闹起来了,原本井然有序的课堂从这一刻开始变得吵吵鬧闹怎么也控制不住。五颜六色的风车和漂亮的竹蜻蜓就像是学生的兴奋剂一样,甚至连平时表现很安静学生也出现了“过度兴奋”的状况,我使出了浑身解数想要让他们安静下来认真听课却效果甚微,一节课下来嗓子火辣辣地疼,人也累得不行。这节失败的科学课以后,我认真进行了分析与思考。到下一个班级授课时,我首先搜集了风车与竹蜻蜓的简易折法,在科学课堂前就让学生准备了几张A4纸,现场教他们折风车,然后巧妙地将重点转移到“旋转”的知识点上来。相较之前乱哄哄的情况,这样做明显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2.优化实验质与量,提升学生成就感

在多年一线科学课教学的基础上,我发现实验操作愈是复杂就愈容易造成学生“过度兴奋”的情况。例如在《空气有质量吗》这节课中,利用自制简易天平比较瘪气球与饱气球谁轻谁重得出“空气有质量”的结论,原本实验步骤较多:①天平调平衡(向轻的一端调螺母);②挂上瘪气球;③另一端挂上鼓气球;④观察平衡尺的变化。结果发现,由于实验步骤复杂学生难以接受,从而发生了组内争吵的情况,耽误时间又出不了效果。后将实验步骤改为:①先挂上两个瘪气球再调平;②向一个气球里打气;③再挂到平衡尺上。经过改进后的实验步骤,学生操作起来又快又准,课堂氛围相对轻松许多,学生也感觉科学课没那么难。

(三)巧借分组搭配,帮助学生自我管理,促进合作

1.流动组长,自主管理

在对每次的科学小练习、小实验进行分组时,我都设置流动组长,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去监督别人,培养每一个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给流动组长设置纪律管理、分组讨论、讨论总结发言等任务,不仅对课堂进行了有效管控,更让每一个学生加强了自主管理,提高了课堂的纪律性,自然而然地,“过度兴奋”就失去了滋生的土壤。

2.分工明确,互助交流

对每一次的分组练习进行严格分工,比如在认识植物的各种部位时,让一个学生固定说出一种植物的部位,针对学生的发言比如“马铃薯是不是植物的根” 这个问题进行讨论分析和课堂讲解,一节科学课就在一个个的讨论中结束了。学生学习到了很多种植物的部位,自然发出了“科学真有趣”的评价。在这种课堂设计中,每位学生也都有自己的任务分工,每个学生都全神贯注地沉浸在科学知识的海洋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结语

日本教育家米山国藏在《数学的精神、思想和方法》这本书中说:“真正的教育在于即使学生把交给他的所有的知识都忘记了,但还是有能够获得终身受用的东西,那种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认为这也是科学教育所要追求的境界。科学课绝不仅仅在于传授给学生知识,更是要让他们学会自己获得知识的方法和途径。理解学生“过度兴奋”的本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节控制好科学课堂,为学生营造学习的条件,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才能让他们获得终身受用的东西。

猜你喜欢

科学课气球过度
中药煎煮前不宜过度泡洗
上一堂动森科学课
过度减肥导致闭经?
希望你没在这里:对过度旅游的强烈抵制
找气球
浅谈如何上好小学科学课
过度加班,咋就停不下来?
科学课教学反思
气球
科学课不利因素的实验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