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巨流河》中的情感三重奏

2022-03-03谢文

美与时代·下 2022年1期
关键词:自传情感

摘  要:文学的最大魅力在于它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其中自传性作品更由于涵纳着作者极真实极诚挚的情感体会,故能在更高的程度上引起读者的共鸣,自传性小说《巨流河》即是如此。作者齐邦媛在亲情、爱情和家国情的三重变奏中,以温和、平淡而真挚的叙述,将自己跌宕的一生娓娓道来,时代的大幕与风云也依次深沉而哀伤地翻卷。

关键词:齐邦媛;巨流河;情感;自传

文学总是形象地反映时代、社会和生活,并以情感人。真正优秀的作家会将自己的情感和精神渗入作品之中,所以文学作品成为了作家表现自己的情感世界和传达自己情感的最佳载体。刘勰的《文心雕龙·物色》有言:“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大意是作者因景物的变化而表现出不同的情感,语言便也根据感情的变化而具有不同的表达。大卫·赫尔曼认为情感是特定文化之间引起情绪共鸣的标准,所以他提出了“情感学”这一概念。威廉斯提出了“情感结构”,认为这是一种“共同的认识经验”[1]。认知诗学的代表人物斯托韦尔在《认知诗学导论》中写道:“文学阅读经常也是一种情感过程,一种感觉经验,它甚至给人以一种身体上的激动和愉悦的震颤,或让你毛骨悚然,或通过某个想法、某个短语、某个事件使你屏住呼吸,经久不忘。”[2]由此可见,情感在文学中占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文学作品一般蕴含着作者的喜怒哀乐和高尚情感,并且作家应对自己笔下的素材投入感情[3]95,例如表现亲情的《背影》、表现师生情的《藤野先生》、表现忧国忧民之情的《石壕吏》等。文学作品作为作家心灵的表现,接受了作者的情感的滋养后便大多带有了一定的自传性,同时,自传文学可能饱含着作者更多的情感体验,体现了作者更明显的主观性和更浓厚的抒情性,因而相较于一般的文学作品来说,它有着更强烈的情感共鸣的可能性。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作家能用文字将情感体现出来,但情感所蕴含的情调作者却无法直接、准确地表达出来。既然情感如此捉摸不透,为何它在文学作品中占有一席之地呢?因为“它并非单纯的表述或宣泄,还承载着隐含的观念功能并由此构成文本特定的意义”[4]。比如,自传在传统文学中一般是按时间顺序进行叙述,作者会依据自己的情感标准对过去的历史以及自己的回忆进行加工处理,最后选取那些最能折射自己内心的片段来诉说自己的心灵成长史,以避免叙述的啰嗦冗长。这也反映出,一个作家若要写好作品,他便需要将自己脑海中的素材组织起来,并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将那些独立分散的素材召唤到中心,之后普通的生活内容散发出原生的艺术设计感”[3]57。所以自传是经过了作者情感上细节处理的一种具有时间线性结构的生命历程展现。这种时间的沉浸感是“读者参与过程叙述时间的发展领域潜在的精华”,而且“时间的流逝对读者来说很重要,因为它不仅仅是时间粒子的累积,而是一个揭示的过程”[5]。即当读者沉浸于时间性的叙事中时,他们会对作者所叙述的事件感兴趣,并且渴望叙事时间结束时文本能给他们带来不一样的阅读感受。所以自传中的时间线性结构可以使读者更容易沉浸于文本之中,实现与作者的情感共鸣。

《巨流河》作为一本回顾性自传,文本中便融入了丰富的个人情感,是一本“惆怅”的书。“惆怅,与其说是齐邦媛个人的感怀,更不如说是她和她那个时代总体情绪的投射。”[6]159首先,单从书名我们就能读出一种雄厚的气魄,书中更是包含了战争、流亡、民族、生命等张力性极大的主题,充分体现了那个时代的大气派。令人咂舌的是,齐先生以个人经历为主线,以质朴纯净的文字为工具,以时间为线索来处理这庞大的历史背景,客观冷静地将她的家人、她的青春、她的经历與那个坎坷时代所发生的血与泪缓缓诉说,文本却并没有“因书写历史而过分历史化和国族寓言化,历史作为背景出现,在处理上仍以个体经验和直接感受为本,用温和从容的文学笔触描摹出人对大时代大环境具体而微的反应。作者感时忧国,回应历史的姿态含蓄蕴藉,是兴发感动式的传统抒情”[7]。齐先生通过亲情、爱情、友情、乡情、师生情和爱国情等饱满的情感的层层渲染,使我们在沉浸于炮火纷飞的战争年代的同时又感受到丝丝的温情。下面欲直面齐邦媛的《巨流河》,探讨这个自传文学世界中的独特情感。

一、亲情之思:生当复来归

《巨流河》中大部分的篇幅都紧紧围绕着家人在写。齐邦媛以自己的“生命之初”为文本的时间线索,把亲情置于国家战乱和家族历史的交叠背景之下,形成了混乱年代的宏大与家庭温情的渺小之间的鲜明对比,给读者带来了一定的阅读冲击力。文本依据时间线索一个个地引出了自己的祖父祖母、父亲、母亲以及兄弟姐妹,讲述了家族间的悲欢喜乐。其中,父亲与母亲在齐邦媛的人生历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裴毓贞始终扮演着一个好母亲、好妻子的角色——她无怨无悔地陪着丈夫进行革命,尽心尽力地养育儿女,过着居无定所、奔波漂流的日子。三十岁之前的裴毓贞还只是一个躲在后院牧草中哭哭啼啼的小女子,直到经历了战乱的洗礼和革命年代灾难的磨练后,她才真正成为了齐家“顶天立地”的女主人:战时帮丈夫招待背井离乡的学生,战后照顾丈夫、女儿和儿媳,支持女儿的教育事业……吃了近半世忧苦她才终于有了持家的幸福感。为人母的身份赋予了裴毓贞坚定信念,将她一次次地从生死边缘拉回现实,无论是分娩时大出血差点丧命还是痛失儿女,她都不曾埋怨,只是将这些苦痛如数吞下,继续为了这个家庭默默付出着。她还秉持着自己的妻子身份,在齐家时老实本分地孝敬公婆,在丈夫身边时无条件支持他的革命事业,甚至临终前还不忘叮嘱家佣替丈夫准备好午餐。裴毓贞把自己的心血毫无保留地倾注于家庭之中,向我们展现了那个年代的女性独有的坚强和艰辛。

在齐邦媛看来,母亲所讲述的家族历史和家乡原野故事给了她极深的影响,激发了她的文人情怀,启蒙了她的待人态度,奠定了她对文学的喜爱和正确的人生观念,在她的成长岁月中留下了一抹珍贵的色彩。裴毓贞,这样一个为了丈夫和儿女以及家庭活了一辈子的女人,她无私地奉献着自己,给了这个家庭无限的安全感,将亲情的温暖和伟大展现得淋漓尽致。

《巨流河》不仅是齐邦媛对自己一生的奋斗史的记录,也是对国家和文人的见证史。齐邦媛以父亲齐世英为全书结构的一条暗线,用他将东北和台湾的政治历史连接起来。在外人眼里,齐世英是不折不扣的英雄,他一生都在为国家和自己的理想奋斗拼搏,只为了中国有朝一日能够摆脱愚昧无知,实现崛起。更为可敬的是,尽管齐世英身处于尔虞我诈、腐败糜烂的官场和暗地里剑拔弩张的政治斗争之中,但他始终保持着“温和洁净”的特性和出淤泥而不染的处世之道,体现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一身傲骨和君子风度。在齐邦媛眼里,父亲齐世英是一位温和洁净的君子,他的正直和清廉赋予了她以理想的深度。作为那时的精英分子,齐世英从德国修学归来后便全身心地投入了中国社会,虽然没能多顾及自己的家庭,但他并没有忽视对子女的教育:他不因齐邦媛是女儿身而忽视她的学业,时刻告诫她读书的重要性;在齐邦媛生处逆境却又不服气时静静地开导她;教导子女不要爱慕虚荣,并下令不准自己的子女搭乘公务车上学。齐邦媛从自己的父亲身上学习到了他的正直操守和洁净人格,并将这些品质作为了自己的人生道路的指明灯。

齐世英的一生,度过了连绵不断的战争,经历了起起伏伏的仕途,遭遇了接二连三的创伤,虽然外界的干扰不断,但他一心只挂念于国家的发展,对名誉、权威、地位嗤之以鼻。这样一位以硬气和傲骨为铠甲的刀枪不入的铁血男儿,却在目睹了国家的破败和女儿车祸后留下了珍贵的泪水——对祖国母亲和对子女的亲情之爱是他的最大弱點。

经历了风雨漂泊的一生,在齐邦媛五十岁安居台湾之后,亲情慢慢发酵、延传,她不仅有了属于自己的幸福家庭,也终于与父母安定地相聚在一起,迎来了齐家来之不易的简单平淡的温情时光。在台的这长达十七年的时光里,齐邦媛与父母和丈夫、儿子们共同经历了许多困难,也度过了许多美好的日子,他们携手将台中酿造成了有着美好回忆和未来的甜蜜温柔之乡。

二、爱情之执:寄书长回首

爱情是文学情感体验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在这部回忆性自传中,齐邦媛抒写了四段感情经历:带给她青春时期的爱情悸动和无限怀念哀伤的张大飞、从她生命中匆匆走过的黄君、与她处于不同世界的俞君,以及最后与她白头偕老共度一生的罗裕昌。其中,张大飞是齐邦媛爱情中的一段意难平的经历,罗裕昌则代表爱情中的有始有终,这两人都给齐邦媛写过信,但他们最终的结局却截然不同,兴许齐先生是想以此来表明爱情中所面向的无数个可能吧。

王德威先生为《巨流河》定义了四种“洁净”的典型[6]161,张大飞便是其中之一。十八岁的张大飞经历了家破人亡的悲惨遭遇,因逃难而与齐家相识,他默默陪伴着齐邦媛,充当着亦友亦兄亦恋人的角色,他总是在她最需要帮助、心灵最需要依靠的时候及时出现在她的身旁,成了她所有无助、寒冷、孤单情绪的倾泻口,两人之间的情谊懵懂且干净。

齐邦媛将张大飞写进自传,既是为了纪念他这昙花一现的一生,也是为了缅怀这段萌芽的悸动的爱情,同时还折射出了大时代背景下那些为了国家而壮烈牺牲的烈士们的决心与勇敢。“七七事变”后的中国脆弱得令人心疼,面对祖国千疮百孔的惨境和前途渺茫的未来,张大飞毅然选择了参军,无畏地站在了冲锋的前线,将热血挥洒给了国家,将生命奉献给了战场。参军后的张大飞,虽不能时时陪伴在齐邦媛的身旁,但他一直以文字的形式伴随着她心灵的成长,那些一封封来自云端的信是她伤心难过或遇到困难时给她宽慰的心灵寄托。渐渐地,张大飞成为了一名英姿飒爽、保家卫国的英雄,这使得还是小女生的齐邦媛不敢用私情去“亵渎”这高伟的形象,认为他所处的血淋淋的现实是她无法触碰的世界,因此两人虽无话不说,却都默契地未曾将话语触及内心深处,更未谈及情爱。本以为这只是走向爱情过程中的一个小小插曲,却不料张大飞壮烈牺牲了。读者无不为这段初萌芽的爱情叹惋——枯萎得如此之快以至于只留下了无限的遗憾。

其实齐邦媛在张大飞心里,也是不可及的,他小心呵护着这个陪同自己走过艰难时刻的女孩,将爱意写进信里:“我无法飞到大佛脚下三江交汇的山城看你,但是,我多么爱你,多么想你!”[8]107可惜,出于对死亡的认知和对现实的清醒认识,张大飞最后不得不又用信将这份爱抹杀了,他不再说感情的话,而只是以兄长的身份告诫齐邦媛如何成长。就这样,张大飞一次次地将自己的温暖撒入齐邦媛的心间,又一次次地退回到兄长的角色,他所作的一切都只是为保护这位他所关爱的少女。兴许他们两人之间的关系不应轻易划分,但无论是作为兄长的亲情还是作为青春期朦胧爱恋的情人,两人之间这份包裹着亲情和爱情的情是一种“至诚的信任,最洁净的情操”[6]162。

在这条曲折的青春路途中,死亡是最忠实又最难面对的陪伴者。当书写到张大飞之死时,齐邦媛一贯平稳叙述的语调终于有了些微的波动,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她克制的悲伤。张大飞的这一生,“如同一朵昙花,在最黑暗的夜里绽放,迅速阖上,落地。那般灿烂洁净,那般无以言说的高贵”[8]370。尽管生命短暂,但他还是在齐邦媛的生命历程中烙下了深深的印痕和特殊意义,促使她带着他赠予的“可爱的前途”的祝福以及他的那份对生活虔诚的信仰坚强又遗憾地活了下去。

三、国族之殇:落红更护花

在文学史上,爱国之情和乡愁有着独特的美学意蕴,它们不仅仅局限于情感范畴,更是一种对民族和家国的思念、忧愁和归属感。《巨流河》以东北的巨流河为起点,以台湾的哑口海为终,它既是齐邦媛为自己立的自传,同时也是为那段深痛转折的历史写下的史诗。在《巨流河》的这个大时代背景的浪潮中,许多人都在为了国家、民族而勇敢前行,他们将家国情演绎成了一首首唱不尽的动人歌谣。如此一来,个人的成长史与乡愁、民族家国情怀相互交织在一起,爱乡的观念扩大成了国家民族观念,这些特点为这本自传增添了不一样的魅力。

《巨流河》的第一章“歌声中的故乡”是齐邦媛为自己的母亲所谱写的“乡愁乐章”,《苏武牧羊》则是该首乐章的主旋律。母亲为了家庭不断奔波着,甚至隐姓埋名,她逐渐远离自己的故乡最后落根于台湾,同时也将北海边牧羊的苏武从大陆带到了台北,可惜的是她再未能看到她心心念念的“北海”。

20世纪初的那些处于民族、国家危难之中的知识分子纷纷将乡愁和家国情怀寄托于救国救民的伟大梦想之中。齐世英在日本、德国等地留学时接受了许多先进教育,他迫不及待地回到祖国、回到家乡,想用自己所学去办好教育,以改变国民知识闭塞的现状,拯救积弱的中国。张伯苓、朱光潜等老学者,他们都深知教育的重要意义,“悲愤填胸,深受刺激……念国家积弱至此,苟不自强,奚以图存?而自强之道端在教育”[8]63。就这样,家国情与救国理想紧紧交织在了一起。

对于齐邦媛来说,战事的纷乱不仅带来了死亡的威胁,同时也迫使她一直处于流亡逃难之中:从东北到关内,从关内到西南,最后从大陆到了台湾,此生亦将在台湾埋下尸骨。那条从故乡流往台湾的大海虽只有两千多公里远的航行,但寄托的是她对家乡、故土的深深思念,代表的是她这漂泊的一生。

齐邦媛在书中轻描淡写地写道:“我有幸(或不幸)生在革命家庭,童年起耳闻、目见、身历种种历史上悲壮场景,许多画面烙印心中,后半世所有的平静及幸福岁月的经验,都无法将它们自心中抹去。”[8]85她本应无忧无虑的灿烂少年时代,却被“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这些血腥的战争和无情的炮火淹没,童年成了灰色的战场。儿时的她不懂盖家小兄弟所说的“不知为什么我爸爸的头挂在城门楼上?”待她年老时亲眼看见照片上所呈现的古城楼上的壮汉头颅,才明白这鲜血淋淋的仇恨是日本人犯下的并且永远无法弥补的罪恶。她在书中以《民国大事日志》为铁证,一一列举了日本的罪恶举止,文字虽简短且不带一丝感情色彩,但每字每句却像一团热火在人胸口上灼烧,令人对这段历史久久无法释怀。在那个年代,存活甚至是一件十分奢侈的事情——代表死亡的弹火和轰炸日夜由天而降,老百姓犹如活在地狱之中,饱受磨难和折磨。尽管环境恶劣,但大家的生命力是经久不衰的,众人将不服输的精神和力量化成歌声,怒吼而出,无论是南开合唱团千人大合唱爱国歌曲还是近千名东北流亡学生哀唱的《松花江上》,这歌声中所蕴涵的力量与国恨家仇的悲愤既体现了他们对国家的热爱,同时也唤醒了齐邦媛以及莘莘学子的家国意识,成為了他们后来扎实追求学问的动力,因为——“中国不亡,有我!”

四、结语

文学又称人学,自古以来,便有“诗言志”“诗缘情”的说法,文学作品成了文人表达情感的载体以及表达内心世界最真实的产物。其中,传记写作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兼具情感的浸润和客观的历史叙述,即把文学书写和历史性相结合。齐邦媛的写作也是如此,她在历史和文学中轻巧地穿梭游走,细细整编了那段炮火纷飞、半生漂泊的经历与回忆,以平静温和的口吻讲述着我们未曾目睹的历史性创伤,情感真切,文字动人。其实在该部自传中,除了有对亲情、爱情和家国情的真挚表达,还有友情、师生情等情感的展现,因此有学者称《巨流河》是“难得一见的时间之书,那不是抽象的时间,而是以感觉,以情绪,以汹涌的力量,探测时间的回旋流转”[9]。而这种情感之所以表达得恰当且真实,一是因为时间线索的明晰,把宏大的历史浓缩于家庭之中,以小见大;二是因为语言的细腻,笔触得以深入触摸历史与家人;三是因为情感处理上有意的克制与无意的抒情的融合,于无声处展现着绵绵情思,引人回味。总之,齐邦媛把自己的真情实感编织进了文字,完成了亲情、爱情和家国情的三重变奏乐章,将过去的时代风云和自己的生活谱写成了一幅既壮丽又质朴的诗篇——那段大时代的情,是如此悲伤,如此愉悦,又如此独特。

参考文献:

[1]Raymond Williams,Michael Orrom.Preface to Film[M].London:Film Drama Limited,1954:21-22.

[2]Peter Stockwell.Cognitive Poetics:An Introduction[M].London and New York:Roufledge,2002.

[3]麦克格尔.创意写作的兴起[M].葛红兵,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王晓路.情感与观念:论文学的基本要素及其功能[J].外国文学,2020(6):108-117.

[5]Marie-Laure Ryan. Narrative as Virtual Reality:Immersion and Interactivity in Literature and Electronic Media[M]. Baltimore: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2001:141.

[6]王德威.如此悲伤,如此愉悦,如此独特——齐邦媛与《巨流河》[J].当代作家评论,2012(1):159-166.

[7]杨君宁.薪传渡海:齐邦媛《巨流河》中的历史书写与文化想象[J].华文文学,2013(3):51-57.

[8]齐邦媛.巨流河[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

[9]陈芳明.巨流回流[N].联合报,2009-08-03.

作者简介:谢文,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写作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自传情感
陈独秀的自传缘何戛然而止
云的自传
情感
《李敖自传》
台上
诺贝尔的自传
邵洵美主编“自传丛书”始末
冲动购物源于情感
主题素材阅读之“情感”篇
让孩子把情感画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