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洪毅然的实践论美学思想

2022-03-03张少委

美与时代·下 2022年1期
关键词:美感美育

摘  要:洪毅然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美学不容忽视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点出发,建构了由美、美感、艺术和美育四部分所构成的美学体系。在这个理论体系中,美是事物的美好本质形诸于外的形象所具有的审美价值,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美感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一种精神怡悦。美育是对人进行精神陶冶的手段。艺术是按照“美的规律”制造出来的全部产品,是美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和实施美育的主要形式。这些观点比较系统完整地形成了他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美学思想。

关键词:洪毅然;实践论美学;美;美感;美育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审美经验的哲学叙述:实践论美学学术史研究”(19FZXB007)阶段性研究成果。

洪毅然(1913—1990),当代美学家,主要著作有《美学论辩》《新美学纲要》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洪毅然开始自觉接受并运用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进行美学研究,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美学的主要代表之一,在他去世后,得到了朱光潜等人的赞誉,称之为“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忠实代表”[1]。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美学界的第一次大讨论时期,洪毅然积极参与其中,成为当时的主要论争者之一。他认为,美不是单纯的物的自然属性,而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洪毅然对美本质的理解与李泽厚先生的美学观点基本一致,因而被归到李泽厚的“社会客观派”中。由于李泽厚先生提出并倡导的实践美学在美学大讨论后期产生了巨大的学术影响,洪毅然的美学主张与思想就显得不那么突出了。实际上,他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美学不容忽视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一、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在对美的阐释中,洪毅然持守的一直都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他认为,“自然的人化”与“人的自然化”是伴随着人类的劳动实践过程形成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包括人类的感觉,都是在劳动生活实践中不断得到锻炼而成为“人的感觉”的,同时,客观世界的事物也呈现出其所具有的这样或那样的审美特性或价值。在这一过程中,在人们的审美经验基础上,逐渐在人们头脑中形成了美丑观念及相关概念。按照马克思的原意,对人的活动本身,又必须理解为物质的活动,即具体实践。

在洪毅然这里,实践是人和物的关系的基础。在实践过程中,它们相互依存,伴随人类整个劳动生产过程。由于人的劳动实践加工作用于自然,一方面使自然“人化”了,自然成为可欣赏的对象,而被生产主体的人所欣赏;另一方面也使作为生产主体的人的欣赏能力提高了。于是,人在实践过程中,以自己的劳动改造世界、进行生产的同时,便在自己所创造的世界里观照自己,而这种观照自己的活动就是审美活动。在这审美活动中,人遂见出世界是美或不美的种种美学特性[2]41。

在他的观念中,生产实践活动是审美活动的基础。美感是人类在改造世界的劳动生产实践中被逐渐培养起来的感觉和认识能力;人的审美对象的美学特性,是在“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与“自然的人化”相互依存、相互转化过程中生成和具有的,而不是未经“人化”的自然早已具有的[2]41。他进一步阐释:在没有人类存在以前的自然界并不存在美,此时自然界的事物只是一种单纯的自然性存在,并不处于人类生活实践的关系中,自然也就没有作为美丑根据的好坏的意义。美是事物在人类生活实践关系中产生的一种新属性,是人类产生之后形成的,它主要取决于事物形象的社会性因素[3]。

尽管同为实践论美学一派,但洪毅然的实践观有别于李泽厚先生。李泽厚在论及“实践”时谈道:“所谓社会实践,首先和基本的便是以使用工具和制造工具为核心和标志的社会生产劳动”[4],是“实实在在的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5]。而在洪毅然关于“实践”的诸多论述中,实践大致可以分为“劳动实践”“生产实践活动”“人类生活实践”“审美实践”和“艺术品的创作实践和欣赏实践”等多种类型。由此看来,他把精神产品的生产也含括进去了,其所理解的实践内涵与内容要大于李泽厚先生的实践概念,而与朱光潜和蒋孔阳的实践观基本相同。

洪毅然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点出发,构建起属于他自己的美学理论,最后形成了由美、美感、艺术和美育四部分构成的相对完整的美學体系。他认为,美是事物外在形象的一种审美价值形态的呈现。美感是作为审美主体的人对审美客体的一种感性直观的精神愉悦,而美育正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手段,艺术是所有按照“美的规律”制造的精神产品。美、美感、艺术和美育相互联系形成他的理论系统,从而使其成为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美学家之一。

二、关于美的本质

在对美本质的探寻与理解上,洪毅然有一个明显的逐步深化的过程。1949年之前,他认为,美的本质和善的本质一样,是一种价值,而不是一种实体[6]20。因为作为审美主体的人对于美丑的评判是因人而异的,所以美丑的实质与评判的标准并不是事物的自然实用价值,起决定性因素的是它们的社会功利关系价值。美丑的实质只是社会功利关系价值的形态表现。具体来说,美是有利于审美主体的社会功利关系形态,而丑则与之相反,美丑属于社会功利关系形态[7]。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学大讨论中,洪毅然进一步研读马克思主义理论,以此来纠正和完善已有的观点,也正是在这场美学大讨论中,他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实践论美学思想。在大讨论中,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大家征引与诠释的经典著作,洪毅然也毫不例外地从《手稿》的思想观点中寻求理解美的答案,他的《美与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自然的人化与美的规律》等文章就是对马克思这一原典中的主要美学命题的阐释。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实践论对其美学思想的深刻影响。

正是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洪毅然在进一步探讨审美本质论时自觉地运用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论。他认为:“美即人的生活有益的事物所具备之一切足以充分显现其内容的本质形式。而美的观念则是那个事物的形式在人的头脑中的一种反映。”[8]他又强调:美是客观事物所呈现出来可被人的感觉感知的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属性[9]40。“凡美,就是事物之一切好的内在的品质之有诸内而形诸外的外部表征。”[9]41这个好的内在品质是事物处于人类某种一定的生活实践关系中表现出来的。美不是事物固有的自然物质形态,而是其与审美主体发生某种社会性关系的形态。他认为一切社会事物和自然事物一样,作为一种物质存在,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9]103。他曾以国旗为例来说明,国旗的社会意义与“自然性事物”形象统一存在的关系形成它的美[9]51。洪毅然进一步认为,美丑实际上是一个动态的范畴,由于审美主体与事物之间的实践关系不同,自然也就造成了审美主体的不同反映,这也解释了审美的民族性和时代性特征。不同的时代有不相同的审美标准和审美理想以及社会审美心理。但这不是说美是绝对的,由于审美共性和相通性,人类对于美的理解和认识也有一定的统一标准[9]43。

在这次大讨论中,洪毅然对美的本质的认知,一方面表现在同朱光潜、蔡仪等人的论辩中,另一方面是在与李泽厚的美学呼应中逐步建立起来的。在美本质问题上,他赞同李泽厚的观点,即事物本身的自然性与社会性的有机统一,“是以社会性为决定因素”[9]106。也正因为如此,洪毅然才被认定是与李泽厚同一派别的美学实践派。朱光潜在这一时期回应洪毅然的文章中,也把洪、李两人的学术观点放在一起,如他在《学术月刊》上发表的《美必然是意识形态性的》,副标题就是“答李泽厚洪毅然两同志”,这就佐证了他与李泽厚两人的观点基本一致。不仅朱光潜先生,这一时期的其他参与讨论的学者也基本都持这样的看法。

在20世纪80年代第二次美学大讨论中,洪毅然接连发表了十余篇颇具影响力的论文。20世纪八十年代初,他在先后出版的《大众美学》《新美学纲要》这两部颇具影响力的专著中,更加深入地论述了美的本质问题。这时他对于美的理解有了新的进展:“美是符合人类社会生活向前发展规律及相应理想的那些事物,以其相关自然性为必要条件而以其相关社会性为决定因素矛盾统一起来的,内在好本质之外部形象特征,诉诸一定人们感受上的一种客观价值。”[10]28他在《论美》(《新美学纲要》)一文中明确对比了美好与丑坏,强调了美的五个特征。美是自然性与社会性双重矛盾的统一,其中社会性因素具有决定性作用。

在洪毅然的著作《新美学纲要》中,关于美丑本质问题的认知存在着多个层次的解读。他认为美丑的本质处于社会性(内容与形态)和自然性(内容与形态)的辨证统一之中。美的发展基于并取决于人类生产、生活实践的社会发展。存在于客觀世界事物形象中的审美因素也在不断发展,其具体的实际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和高深。美丑现象都是社会内容的表现形态,是社会性与自然性的统一。这一时期,他的美学本质观比之前更加深刻了[10]23。

结合他80年代之后的论述,洪毅然对美本质的认识可以概括为:美是好的事物的形象特征,这里的好是充实而有光辉。美并非仅仅是事物的形式,而是事物的内容和形式的矛盾统一体,两者之中,内容决定了形式,社会性本质决定自然性本质。因此,美在内容和形式统一的形象之中,是充实而有光辉的,它的本质是社会内容和自然内容与形态的辩证统一。

三、关于美感

洪毅然对美感的理解基于其对美本质的把握与理解,并伴随着其美的本质思想的认知变化而逐渐深化。早在1949年,他对美感的认知与理解是“某种恰足引起主观感觉之于吾人过去生活实践历程所曾有过的实用经验之有利的联想,伴生积极的意欲与情绪,并经‘交替反应’而仍复返于当下的形相直觉上之一种评价”[6]22。洪毅然早期对美感的认知尽管比较感性化,论述也不甚明晰,所做出的结论尚缺乏科学性和逻辑性,但可以见出,他已经在使用“生活实践”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来认知和理解美感了。

经过20世纪五六十年代第一次美学大讨论,在对美的本质的新认知、新理解的基础上,洪毅然的美感论有所深化。在1958年出版的《美学论辩》中,他认为“美感是美的存在的反映”,后期他又说“美感是对于事物具体可感觉的形象的直观感受”[9]120。在《美学论辩》中洪毅然有关美感的实质的论述部分,认为快感只是强调感官的舒服,而美感则追求深层的精神的怡悦。在对美感的种类划分上,他以对美的划分为依据,对美感的种类进行了划分,认为“无论是现实美或艺术美,都存在着壮美和优美、悲剧的美和笑剧的美等互相交错的不同种类”[10]67。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洪毅然的美学思想已较为成熟并进一步系统化。他在1982年出版的《新美学纲要》中,重新阐明了美感与快感的关系以及美感的类属等问题,还论述了美感和美的理念、美感的产生来源以及美感的相对性与复杂性等问题。他认为,“美感”是对客观事物形象之美最为直观和表象的感受[11]。

关于美和美感的关系,他认为美产生(引起)美感,而美感则是对美的反映,美决定了美感。但并不是任何客观存在的美对任何人在任何情况下,都必然产生美感,特别是产生完全相同的美感。尽管人的美感都是对客观存在的美的反映,但是这种反映关系实际上是千变万化的,它与审美主体有着内在的关联。美感对于作为审美主体的人而言难以跳脱阶级属性、民族属性、时代背景与个人差异性等影响,具有相对性。同时,美感还有多重性等特征。他在1989年的《美学三大步》中肯定了李泽厚的“积淀说”和“美在形式”的正确性,并认为与美直接密切相关的美感必然是,在“形式感”基础上,包含着一定“快感”,并与“快感相一致、相统一起来的一种始于感觉、由知解、联想及判断等一系列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参与的诸心理活动”,超越一般的简单感觉,从而达到“更深刻感觉之”“形相直觉”似的那种感受[10]74-75。这个论述明确地把快感和美感、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统一起来了。

在论证美感的过程中,他一直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来进行的。在洪毅然看来,感觉的人化是在自然的人化与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同一过程中相伴而生,逐渐形成的,并不断地通过衍变和发展成为人类独有的审美感受,即美感。所以,“必然会随人类不断发展的生产、生活实践而不断地发展,愈来愈深细精微,终于反映在诗、乐、舞、画……艺术作品之制作的种种技巧中,并同时上升成为植根于其中的真正‘美感’”[10]114。美感内容能够不断丰富发展,主要取决于美感对象和内容自身纵深性认知的不断拓展。这种拓展的实质仍属于人类劳动实践发展衍变的一种结果和呈现。

综上,我们可以简要地对其作出概括,即美感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产生的一种感性直观的精神愉悦感。美通过美感实现对人的陶冶升华,推动人格的完善和社会的进步发展。

四、关于美育和艺术

美通过转化为美感,实现作为审美主体的人对精神陶冶的需求,以进一步达到个体人格完善与社会进步的目的,而美育正是实现这一目的的重要手段。蔡元培先生在民国时期曾经是洪毅然的老师,洪毅然审美教育思想的形成显然受益于蔡元培的《以美育代宗教说》《美育实施的方法》等论著。其在《新美学纲要》中关于美育的实施策略是对蔡先生《美育实施的方法》思想的借鉴。在美育问题上,洪毅然主要论述了美育的意义和内容等。他认为美学知识或美学思想要回到审美实践中去,用于指导人们的审美活动,提高人们的生活情趣和精神境界,进而促进整个社会审美水平的提高。无论是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的审美实践,还是审美创造和审美欣赏,都需要美育。

关于艺术,洪毅然认为艺术不是狭义的绘画、书法、雕塑等艺术,而是所有按照“美的规律”制造的精神产品。他不同意同一时期马奇的“美学就是艺术哲学”的观点,认为美学和艺术学是不同的学科。但美学和艺术学是紧密相联系的,因为艺术是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艺术学为美学提供具体的感性经验,但需要美学的理论指导。两者不能混为一谈,不能互相代替。

洪毅然认为,美育主要是通过艺术这个基本手段来发挥其作用。“实施美育的基本手段主要为艺术,即由各种各样艺术品的创作实践和欣赏实践而培养人们的审美兴趣,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增进人们的审美素养,端正人们的审美思想。”[10]114学校、社会和家庭是蔡元培先生提出的实施美育的三个重要场所,三者应互相配合以达到对全社会进行审美教育的目的。1980年,洪毅然与朱光潜等学者向国家提出将美育列入教育方针的建议得到采纳,由此使得美育与德智体劳一起成为我国教育的五大目标之一。由于洪毅然在美育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并产生了较强的影响,全国美育研究会聘请他担任该研究会的顾问一职。同时,还担任《美育》等杂志的顾问。此外,他还编著了《艺术教育学引论》和《大众美学》等书,探讨艺术教育和大众美学等问题,积极推动在广大民众中普及美学教育,建构健康高尚的审美理想,提高个体的审美能力和全社会的整體审美水平。

总之,作为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家,洪毅然在两次美学大讨论中,运用马克思主义实践论,与李泽厚和刘纲纪等人一道,秉持实践论却又自成一家,构建了一个由美、美感、艺术和美育构成的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成为当代实践论美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在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实践论学术史上,作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

参考文献:

[1]刘军平.洪毅然美学思想的演变轨迹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5.

[2]洪毅然.论“人对世界的艺术掌握”及其相关问题——对朱光潜先生美学近著的几点质疑[J].学术月刊,1960(12):40-45,50.

[3]洪毅然.论美(兼评朱光潜与蔡仪的美学及其他)[J].西北师大学报,1957(1):87-106.

[4]李泽厚.批判哲学的批判:康德述评[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67.

[5]李泽厚.李泽厚哲学美学文选[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464.

[6]洪毅然.新美学评论[M].上海:新人文学术研究社出版社,1949.

[7]穆纪光.中国当代美学家[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89:619.

[8]洪毅然.关于《新美学》[J].西北师院学报,1953(24).

[9]洪毅然.美学论辩[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

[10]洪毅然.新美学纲要[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2.

[11]洪毅然.美学三大步——人对美的认识之历程[M].兰州教育学院学报,1989(1):1-3.

作者简介:张少委,博士,周口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美感美育
“新美育”的内涵与实践路径探索
浅谈美育对特殊儿童的影响
广西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轻装上阵
万紫千红总是春
几何映射
秋冬的暗黑浪漫
不一样的地面美感 地砖扮靓空间
美育教师
自然美感的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