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陌生化理论下动态设计的应用标准研究

2022-03-02董一帆杜娟

设计 2022年24期

董一帆 杜娟

关键词:陌生化理论 动态设计 应用标准 语义差异法 概念拆解交融法

一、陌生化理论概述

“陌生化”一词是由俄国形式主义文学评论家维克多·鲍里索维奇·什克洛夫斯基在《作为手法的艺术》中首次正式提出的,意为将事物“奇异化”,借此摆脱由惯常性生活方式而产生的“自动化”思维模式,重新唤回人们对生活的感受力[1]。陌生化理论的发展过程经历了多个重要阶段:最初被定义为一种文学技巧并运用在诗歌领域中,目的是利用陌生化的语言,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从而让读者以创新思考的眼光观察事物;大约20多年后,德国戏剧理论家布莱希特提出了“间离效果”[2],通过陌生化的手法剥去事件或人物性格中的理所应当和显而易见的东西,制造新奇感来摆脱认知惯性,使受众对戏剧产生深刻理解;随后,马尔库塞在前人的陌生化理论基础上提出了“新感性”的概念[3],他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压抑下人们被迫机械地感受这个世界,早已变得迟钝,从而需要用新的方式去感受事物,摆脱机械认知的桎梏。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陌生化理论已逐渐渗透到各个领域,其内容不断得到充实,进一步拓展了陌生化理论的深度和广度。如表1所示。

在动态设计中,陌生化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和指导准则,试图将人们从习以为常的、同质化的信息世界中抽离出来,重新感受并且有效接收信息。但是,受众对陌生化理论的应用实践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因此如何衡量熟悉与陌生之间的度,需要把陌生化理论的应用标准进行量化研究,以便设计师在进行设计时有判断依据,最终使信息得到有效传递引起受众的关注。

二、陌生化理论在动态设计中的运用

(一)视觉感知的陌生化

动态图形的视觉感知会影响受众的喜爱度和记忆程度,是触发其观看意愿的重要原因。视觉感知的陌生化会引起受众的视觉停留,带给受众强烈的感官和心理刺激,从而有机会进一步认知加工[4]。我们在日常进行网络沟通时常用的一些动图,利用视觉感知刺激带给受众新的体验。比如爱因斯坦的GIF动图,常见的视觉形象是一张黑白灰的图片,与我们平时看到的黑白照片相差无几,但是,当图片的色彩从黑白色变成紫白色,同时进行明暗光影的动态置换后,就会使人觉得非常新奇(如图1),这种动态表情包利用色彩,光影变化刺激人们的视觉感官,区别与惯常形象,形成了鲜明对比,由此产生了新的视觉感知。

除此之外,视觉形象的替换也是陌生化的一种手段,它要求在形象逻辑上“张冠李戴”,从而产生新的视觉形象及含义。我们既能看到熟悉的事物,同时又感到新奇陌生,促使人们形成新的审美体验或产生新的思考,这种手法使得设计内涵得到延伸。比如品牌士力架的电视广告(如图2),把强壮的运动员替换成了一个虚弱的人物形象,在整个比赛环境中显得十分突兀,以便更加突出士力架补充人体能量、使人焕发活力的产品特性,给受众更直观性的信息刺激。这种陌生化手法借由替换物意义上的差异性,打破了人们的思维定式,强化了人们的认知,在一定程度上延伸了审美强度。

(二)动态频率的陌生化

在互联网的时代环境下,大众的交流方式也随之发生了改变。GIF动图相较于单一的文字沟通,诞生出了一种新的陌生化表达方式。作为一种线上互动的非语言符号,GIF的动态频率也影响着信息传递的有效性[5]。

如今社交软件中GIF动图的形式愈发多样化,表达效果越来越生动形象,设计者通过对图像化的信息进行多元地创作,突出其中的要点,进而营造出一套夸张、幽默的动图以娱乐大众。动作频率的快慢是影响娱乐性的重要因素,相较于正常动作下,动作频率的过快或者过慢都会形成不一样的表达。比如一张摔倒的动态图片,把摔倒的整个过程放慢,同时放大表情特征,就会出现与平视视角客观记录后不同的视覺效果。如果再把起身的速度变快,借助超常规的动作频率来表达人物掩盖尴尬的心理,那么整个过程都便充满了异常的陌生性和娱乐性,由此可见动态频率的快慢对信息的传达、表意都至关重要。

(三)语言传达的陌生化

陌生化的运用同样可以体现在语言的表达上,语言传达的速度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人们接收信息的能力。比如,一些娱乐节目会利用后期效果调整语速的快慢,用来调整观看节奏,强化节目效果。因为大脑中的多巴胺水平在新奇的环境中过会增加,促使我们去追求新事物,以获得“奖励”[6]。无论语速调快或调慢,都与普通人在平日生活中的语速有较大区别,起到了不同于平常的语言效果,因此更易引起受众的注意。

语义的陌生化表达更是增强受众记忆点的有效途径,新颖有趣的广告语是最常见的一种语言表达方式,其在语义的传达上新奇多变。随着信息同质化的日益加强,应针对受众的需求为广告中产品优点寻找独特的说辞,从而刺激到受众的心理欲求,使之产生共鸣。比如农夫山泉广告语“我们不生产水,我们只是大自然的搬运工”(如图3),用简练的语言传递了“绿色、环保、无污染、无添加”的产品特性与优势,迎合了受众的心理需求,这种语义的阐述比直接表达更具有信服力。

(四)交互体验的陌生化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交互设计逐渐进入我们的生活。在现今的移动互联网设计中,越来越多的设计者在交互设计中加入大量动态化效果,用以改善用户的交互体验。例如邦迪的扫描创可贴,运用增强现实技术开发了一款邦迪Magic Vision App应用(如图4)。孩子们用智能设备对邦迪创可贴进行扫描,就能获得与动画玩偶亲密接触的机会。沉浸式的体验感可以使用户“忘记伤疤带来的痛苦”,也将创可贴从“伤疤”一类的印象中抽离出来,给予了创可贴新的含义。将产品的可用性扩展到可交互设备中的方法,让邦迪创可贴和受众之间建立了全新的联系,收获了新的交互体验。

陌生化理论在动态设计中的运用,尽管运用手法不同,其目的都是为了达成陌生化的效果,使信息得到更为有效的传递。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的人对陌生化的接受度和理解度是不同的,上述中关于陌生化手法的运用也并不是唯一标准,它会随着时代的变化和人们的认知而发生改变。

三、动态设计中陌生化理论应用标准的量化方法

陌生化理论在动态设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同时“陌生化”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需要借助具体的设计语言传达信息。因此,文章中运用语义差异法[7],测定人们对某个动态设计产生的态度及感性意向指标,用物理量去衡量陌生化理论中的感性量,逐渐探索陌生化理论在动态设计中的应用标准。

(一)确定感性词汇

根据语义差异法的量化方法,在进行研究样本的选取前,应先确定出评价动态设计具有代表性的形容词汇。可以查阅论文、书籍等各种文献及网上资源获取感性词汇。经初步收集,得到描述动态设计的感性词汇 52个。之后再经过对比筛选,根据意思的相对性最终保留了18对感性词汇。最后进行问卷调查,随机选择50人为测试对象,要求受测者从18对感性词汇中选取8组认为与动态设计相关度较高的词汇。我们将每对感性词汇用7个等级量尺来区分偏好程度,等级小的就表示主观感受偏向左边的词汇,等级大的就表示主观感受偏向右边的词汇。要求受测者认真感受形容词所代表的意思后,选择出认为最符合动态设计的数字,以用来后期统计分析数据,如表2所示。

(二)建立研究样本的调查问卷

文章根据陌生化理论在动态设计中的运用分析,结合研究样本的可操作性最终选取了动态频率陌生化这类表现形式,研究问卷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发放,最终回收有效问卷50份。3组共15个样本的问卷调查,其中每组样本各分为五种不同的频率量度进行测试,分别为50%、75%、100%、125%、150%,其中100%的测试样本是在原样本的基础上,把动态频率统一调整为每秒14帧。其他样本在100%样本的基础上进行不同频率的调整,则50%的样本动态频率为每秒7帧,75%的样本动态频率为每秒11帧,125%的样本动态频率为每秒17帧,150%的样本动态频率为每秒21帧,如表3所示。针对8组正反形容词汇用7个等级量尺来区分偏好程度,要求受测者根据对这15个动态设计的直观感受进行偏好等级以及好感程度的选择。

(三)评价结果分析

使用SPSS软件将问卷所得数据进行统计,运用分类汇总方法计算数据平均值,最终得到表格中所有数据,如表4所示。受测者在三组样本的好感程度中,对样本C的好感度最高,其次是样本A,但这两组间的好感程度区别不大,对样本B的好感度最低。可见,样本类型的选择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受众的认知,从而使受众对动态设计的好感程度发生改变。

通过三组共15个样本间的语义比较分析发现,如图5所示,15个样本的语义大部分都偏向大于1小于4的数值区间。在三组的调查结果中,动态频率为50%的测试样本,受测者对其样本的好感程度更高,语义认知偏向“协调的、丰富的、夸张的、创意的”,语义丰富程度高于其他四种不同频率的动态设计;而动态频率为100%的样本,受测者对其样本的好感程度较低,语义认知偏向“协调的”,相较于其他动态频率评价较弱;通过A2、B2、C2的数据显示,对动态频率为75%的样本语义认知偏向“繁杂的、直观的”;通过A4、B4、C4的数据显示,对动态频率为125%的样本语义认知偏向“繁杂的、创意的”;通过A5、B5、C5的数据显示,对动态频率为150%的样本语义认知偏向“丰富的、直观的、夸张的”,受测者对其样本的语义认知和好感度仅次于动态频率为50%的样本。

根据研究结果分析得知,受众对于动态频率的好感程度与语义认知偏好程度相关,两者间呈正比例趋势。对动态频率好感程度更高的样本,语义认知也更为丰富。其中,受众对动态频率为100%的样本好感度评价较低,这与样本的“陌生”度有关,受众通常对于司空见惯的事物感到熟悉,敏感度就会相对较弱,普通频率的动态设计也就不会引起受众过多的关注。以上通过语义差异法把受众对动态设计的直观感受进行了量化,以测定人们对动态设计中陌生化理论的态度及感性意向,使得“陌生化”这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有量可寻。

(四)应用标准的制定

经过以上分析得知,动态频率为50%的样本受大众好感程度最高,因此我们以A1样本为例,选取此样本中语义认知程度较高的两个语义词汇分别是“协调的”和“夸张的”,需要充分发挥想象力进行头脑风暴,并结合自身的设计经验对信息进行拆解。构成“协调的”和“夸张的”这两个概念的元素有很多,因此在整个拆解过程中我们要以A1样本为参照物,同时还要始终围绕着动态设计这个适用范畴进行分析拆解,最后才能得到关于动态设计更加准确的设计细节,如图6和表5所示。

通过概念拆解交融法[8],把“协调的”和“夸张的”两个语义词汇进行层层分解,然后再根据相似融合、相斥分离的原则对拆解出来的若干子概念进行融合,最后得到具体的设计细节。这些设计细节要能精准的表达出A1样本动态设计的物理属性和受众的审美特征,从而实现应用价值,如图7、图8所示。

由图7可见,“协调的”概念经过层层拆解融合后得到了视觉美感、线条粗细、动作流畅度及时间快慢等4个具体的设计细节,它们从不同方面体现了“协调的”概念,彼此之间既有相关的部分也有不同的表达角度。

由图8可见,“夸张的”概念经过层层拆解融合后得到了扁平化、圆润的造型、曲线线条及动作幅度等4个具体的设计细节,并且与“协调的”概念分解后的设计细节紧密相关。

综合两个概念的拆解交融结果,最后我们得出了8个设计细节,它们都与陌生化理论下的动态设计有所关联,因此我们需要将这些设计细节与动态设计相关程度进行测量,测试其对动态设计的重要程度。方便以后在进行动态设计时,可以从中选取几种相关程度较高的设计细节融合进去完善动态设计。我们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选定30名调查对象,其中有10名具有与设计相关的专业背景,其他20名为普通大众。测试这8个设计细节对于动态设计的重要程度,调查后回收问卷进行数据统计,得到最后结果,如表6所示。

通過上表结果可以看到这8个设计细节由高到低对于动态设计的重要程度,有助于我们在今后的设计中可以根据需求有选择性地添加设计细节,提高设计效率。以上运用概念拆解交融法,进一步把描述动态设计的概念词汇拆解成具体的设计信息,完成了陌生化理论下动态设计的量化与应用标准的研究,为陌生化理论在动态设计中的运用提供了实践价值。

结论

文章将语义差异法与动态设计相结合,通过语义认知分析把受众对动态设计的直观感受进行量化,得到了对陌生化理论下动态设计的语义认知。之后,文章运用概念拆解交融法,进一步把模糊的语义词汇经过拆解得到具体的设计细节。通过多重指标的量化分析,实现了“陌生化”这一抽象概念由感性认知到物理量化的转变,最终得到了具体的设计信息,完成了陌生化理论下动态设计的应用标准研究。

文章中所运用的量化分析方法都是以人的感受为出发点,对感性信息进行量化并在设计中有所体现,在操作上都具有一定的自由度,并不是完全依赖数据和公式。综合而言,为了摆脱受众的“自动化思维模式”,使陌生化理论能更好地为动态设计服务,文章在努力探索陌生化理论下动态设计的应用标准,把感性设计与量化分析相结合,使两者互补弥补不足真正实现优秀的设计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