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环境行为分析的老旧小区邻里空间更新设计研究

2022-03-02游悦潘黎芳

设计 2022年24期
关键词:老旧小区设计策略

游悦 潘黎芳

关键词:老旧小区 邻里空间 更新设计 设计策略 环境行为

引言

随着城市的发展,老旧小区面临着基础设施落后、社区环境卫生质量较差,不能满足当前居民各类需求等问题,成为了城市更新的重要议题。为了提升人们整体的生活质量,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关于老旧小区综合改造的政策。邻里空间作为社区基础设施的组成部分,承担了丰富居民生活,促进邻里交往的重要作用,是老旧小区综合改造的重点。

关于社区邻里空间的研究很多,但是专门针对老旧小区邻里空间的研究相对较少。发达国家的社区更新经过了长时间的发展,目前以满足居民的需求为主,在解决居民物质空间问题的同时着重社区邻里氛围的营造,而我国专门讨论老旧小区邻里空间问题的文献较少。陈瑶[1]从遗产保护的视角对老旧小区公共空间进行了研究;方圆、张卓林[2]则从促进交往的角度出发,对北京老旧小区户外空间提升提出建议;陈铭、石新宇[3]以居民需求为导向,重塑传统小区的邻里空间。本文则是从居民基本的行为活动出发,通过一定的量化分析探究居民行为和小区邻里空间之间的联系,基于社区居民的交往行为,了解居民邻里关系上的需求,从而对社区邻里空间进行相对应的更新设计。

一、相关概念

邻里空间是指反应和承载邻里关系的空间,它是居民能与他人共同使用和停留,并且发生交往行为的空间,也是维系邻里情感关系和交往关系的社会基础[4]。

老旧小区指的是城市、县城建于2000年以前,公共设施落后,影响到了居民基本生活,居民改造意愿强烈的住宅小区。已纳入城镇的棚改计划、拟通过拆除新建(改建、扩建、翻建)实施改造的棚户区(居民住宅),以及居民自建房为主的区域和城中村等,不属于老旧小区的范畴[5]。

环境行为学,也称为环境设计研究,是研究人与周围各种尺度的物质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它着眼于物质环境系统与人的系统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同时对环境的因素和人的因素两方面进行研究 [6],其目的是探究物质生活环境要素对生活品质所产生的影响。

二、研究内容

(一)研究区域

调研统计显示,老旧小区的邻里空间分布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多种功能集中分布在小区某一个或几个区域的“集中式”;另一种是不同功能的空间散落分布的“分散式”,后者的数量远大于前者。本文就选取了分散式布局邻里空间的老旧小区代表,杭州夕照新村作为具体研究对象。

夕照新村坐落于杭海路、秋涛路、清江路之间,临四季青服装批发市场,区位现状如图1所示。社区房屋多建于1986年,总建筑面积约135000㎡,容积率1.80,绿化率30%,总户数2684户。社区居民人群类型分布较为均衡,由于临近四季青服装批发市场,从事服装工作的人群较多,有大量的租赁住户。从居民年龄层次上来说,该社区的中、青年居民占比较为可观,便于我们在调研中了解到各个年龄阶层对社区邻里空间的不同需求。

(二)研究方法

本文以杭州夕照新村的邻里空间和空间内的使用人群为研究对象,采用人行活动实地计数法,对社区空间现状和使用者的行为活动进行记录,并将居民邻里活动人群分布在图纸上记录下来。

人行活动实地计数法即通过时间上的随机抽样,统计研究区域中不同公共空间人行活动的类型与数量[7]。调研具体内容为四天内不同时段各类邻里空间的人行活动量及邻里活动类型,时间段分别是早晨6点-9点、上午9点-12、中午12点-15、下午15点-18、晚上18点-21。为保证数据的相对可靠,各个节点的数据包含了工作日和非工作日,调研期间均为晴天,气温相差不大。根据记录结果,整理数据后得出各天各时段居民活动计数分布如图2所示。

上述人行活动分布点状图密度的变化说明,居民的邻里活动分布在时间和空间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性,部分邻里空间使用人数较为恒定,部分空间几乎无人问津,且居民各个时段使用人数差距较大。下文将通过对社区居民行为模式的分析,對以上情况进行具体阐述,并找到居民邻里活动和社区邻里空间之间的关系。

三、居民行为模式分析

对居民的行为模式分析包括三个部分:行为环境分析、行为主体分析及行为表现分析。通过分析可以找出在研究范围内行为主体所产生的行为表现与当前行为环境之间的关系,即环境对使用者行为的影响,从而为后续的设计提供参考。

(一)行为环境

根据调研的实际情况,综合空间规模和空间类型,本文将老旧小区的邻里空间分为社区活动室、社区绿地(或广场)、宅间绿地以及其他非绿地型公共空间。社区活动室是指包含老年活动室、棋牌室、党群活动室等在内的各种社区室内邻里交往场所;社区绿地(或广场)一般占地面积相对较大,位于社区中心、社区入口附近,或与社区主干道相接,目的是辐射社区所有居民,一般具备常见的运动健身设施和游憩设施;宅间绿地相对来说规模较小,处于社区居民楼之间,多呈带状分布,使用者多是周围单元楼内的居民;其他非绿地型公共空间包括人车混行的机动车道、每个单元门前的入户空间、社区公共服务建筑或商业建筑周边、停车场等[2]。

根据上述分类,夕照新村中共有3个社区绿地(或广场)、4个宅间绿地及若干散落分布的其他非绿地型公共空间,邻里空间分布如图3所示。其他非绿地型公共空间中,邻里交往活动主要发生在人车混行的机动车道、每个单元门前的入户空间以及社区公共服务建筑或商业建筑周边。

夕照新村总用地面积约75000㎡,但整个社区邻里空间只有约3780㎡,占比仅为5%,远远不能满足全部居民所需。且社区中的各个邻里空间面积都较小,缺乏可以满足大型活动或球类活动的场所;空间设施较为单一,以简单的休憩设施和健身设施为主。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的其他需求也逐渐增加,但是老旧小区的规划中,除居住以外的空间本就局促,许多空间相互干扰或被占用;部分空间的吸引力不够,活力不足,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空间浪费。这些都是目前夕照新村邻里空间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行为主体

通过对该社区各个邻里空间的定点观察和使用人群活动计数,将空间使用者按照年龄划分为儿童、中青年以及老人。经统计,该社区日常邻里空间使用者以老人为主,占总人数的48.8%,其次为中青年人群,占43.9%,儿童最少,仅为7.3%。进一步对不同空间类型的使用者情况进行统计,综合统计结果,如图4所示。其中,社区绿地(或广场)主要以中青年为主,占40%,老年人占比为33.3%,儿童占比26.7%,人群类型相对来说占比均衡;宅间绿地以老年人为主,占47.6%;入户空间使用者老人占70%,儿童和中青年占比较少;主要道路空间以中青年为主,占45.5%;社区公共服务建筑或商业建筑周边中青年和老年人使用人数差距不大,小孩仅占11.8%。

各类邻里空间中儿童活动人数均较少,入户空间的中青年人群占比相对较少,宅间绿地和入户空间以老人为主,社区绿地(或广场)使用人群类型分布较为均衡。由此可見,社区内各类活动人群的分布极不均衡,都需要通过一定的改造更新增强其活力,拓宽使用人群的类型。

(三)行为表现

此次调研将社区居民在邻里空间中的活动类型分为交流聊天、锻炼身体、棋牌活动、陪小孩玩耍以及其他活动五种类型进行记录和统计,综合各个时间段内的统计结果并在地图中进行标记,形成空间行为分布图,如图5所示。同时,对居民活动类型的人数进行统计,根据占比绘制统计图,如图6所示。

1.类型占比:社区居民主日常要活动类型就是交谈聊天,占比超过了50%,其次是锻炼身体。另外,由于夕照新村房屋属于学区房,为了孩子而选择住在该处的住户逐渐增多,因此有一部分的邻里交往就是在家长陪护小孩玩耍的时候产生的。该小区的交往行为大多数属于自发性的,邻里之间的交往大多数是较为浅层的。在当下,以共同需求和兴趣爱好为驱动力的邻里交往逐渐成为趋势。

2.时间分布:对调研期间内各时段使用人数进行统计分析得到各个时间段平均活动人数分布图,如图7所示。可以看到,社区居民邻里活动的时间有一定的波动性。9点-12点、15点-18点以及18点-21点是居民邻里活动较为频繁的时间段,其中15点-18点达到峰值。老年人是全天的主要活动者,儿童和中青年则一般是在放学后或下班后进行活动,集中在15点-21点。除部分老人外,大部分人群在空间中停留的时间较短,因而无法产生更多更为丰富有趣的活动来促进邻里交往。

3.空间分布:社区绿地(或广场)由于较为开阔,承载的功能较多,能够满足居民多种活动类型的需求,因此相对而言活动内容较为丰富;入户空间以交流聊天为主,个别空间有棋牌活动;宅间绿地也以交流聊天为主,伴有少量的家长陪小孩在此玩耍;道路和社区公共服务建筑或商业建筑周边则一般会产生例如购物、散步、遛狗等其他类型的活动。在同类型空间中,位置相对较好、方便到达的空间更能吸引居民,使用率较高;拥有较好绿化,设施相对完善的空间使用人数较多。总体来说,由于夕照新村目前综合性活动空间内不足,空间品质一般,居民更倾向于选择在自家单元楼附近空间进行简单的活动,活动类型单一,较难形成深度的邻里交往。

(四)小结

通过对居民行为模式进行分析,主要能得出以下三点结论:1.目前夕照新村邻里空间存在着数量严重不足、类型过于单一、空间被侵占以及活力不足、使用率低等问题;2.老年人为该社区邻里空间主要使用人群,占比较大;不同年龄阶层的居民对于空间的需求不同,老年人的活动较为单一,倾向于选择方便到达,设施简单的空间;而中青年活动丰富,需求多样,更倾向于选择环境质量好,承载功能丰富的空间;儿童由于好动、活泼,一般选择较为开阔或者有游乐设施的空间;3.居民邻里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具有一定的差异性,15点-18点是居民邻里活动高峰期,各类型居民活动均较为活跃,此时能够产生较多的邻里交往;在其他条件相对一致的情况下,位置较好、方便到达的空间使用人数较多;环境相对适宜的空间能吸引不同年龄段的居民展开各项活动,触发深度社会交往。

四、更新设计策略

老旧小区受早期规划设计的限制,可以重新利用的空间非常有限,因此在进行更新设计时一定要遵循从居民的根本需求出发这一设计原则。针对上述结论,结合老旧小区实际情况,目前的老旧小区更新设计需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1.尽可能在已有的空间上进行改造更新,提升原有邻里空间品质,丰富空间类型,避免大拆大建;2.老人是邻里空间使用的主体,因此需要针对老人进行专门的适老设计。结合实际情况,具体的更新设计策略如下。

(一)优化小型空间

社区中存在着许多宅间绿地、入户空间等小型的邻里活动空间,这类空间分布广泛且位置合理,方便到达。在进行更新设计时,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措施提升空间品质,充分发挥其位置优势。

首先,增加空间的功能性和趣味性。目前老旧小区中的众多小型空间以纯绿化为主,大部分不可进入;或者设施单一,仅放置一个座椅。针对这类空间,可以将灌木和座椅结合,丰富座椅的造型,将空间变为可进入、可参与的小空间,如图8所示。

其次,深入关注居民心理上的需求,调整空间形式。社区中一些小型空间完全开敞,并不具备私密性。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通过增加挡墙、设置篱笆、利用设施造型等方式,将完全开放的空间变成半开放空间,形成一定的领域感,为使用空间的居民提供更多的安全感,如图9所示。

最后,增加空间的照明设施。根据调研显示,目前很多老旧小区邻里空间几乎没有照明设施,但考虑到大部分的居民会选择15点-18点或18-21点进行邻里活动,照明保障尤为重要。可以在小空间中加入一些造型别致的照明设施,结合景观布局营造各种不同的景观氛围,达到照明和美化双重目的。

(二)丰富社区绿地

针对社区中的社区绿地(或广场)在进行更新设计时,主要目的是丰富空间层次、功能设施和景观绿化,充分发挥其空间开阔的优势,使得空间能同时满足各类的休憩、遮阳、交流、运动等多样性需求。

丰富空间层次,通过绿篱、树丛、铺地、风雨连廊等景观要素对空间对原来未经划分的活动场地进行不同尺度的划分,使空间层次更加分明。丰富功能设施,通过增加体育活动设施、文化宣传设施、儿童游乐设施等,增加空间的功能。丰富景观绿化,在现有绿化的基础上根据空间形态和需求,对植物的种类进行丰富,突出季相变化,适当点缀一些形态新颖的景观小品,增加空间的观赏性。

如图11 所示,原本夕照新村南2门入口广场设施分布混乱,空间层次不明晰,功能较为单一。更新时对空间重新进行规划,通过铺地和灌木划分空间,并增加新的设施类型,使广场形成了相对独立的棋牌空间、健身运动区以及休憩区;选用少量彩叶植物作为点缀,丰富空间色彩。

(三)活化闲置空间

在老旧小区中,存在着一些闲置的空间,合理地对这些空间进行重新设计或改造,可以增加社区内邻里空间的类型。在老旧小区闲置空间分为两种,一种是原始空间较为开阔或面积较大,但已荒废;另一种是空间较小,位于建筑物、墙体之间的阴角空间。对于这两类空间应当采取不同的更新设计手法。

根据社区居民的日常活动偏好选择合适的闲置空间作为体育活动场地,增加社区球类运动场所,采用见缝插针的方式补充社区体育活动空间;将社区闲置的老旧公共建筑修整改造,变成公共阅览室或棋牌室,丰富居民的各项业余活动。

陰角空间有多种形态,需要根据其不同的空间形态进行设计更新。“口字型”阴角空间进深较大,三面围合,具有较好的领域感,适合设计成休憩空间,如图11所示;“一字型”阴角空间进深较小,空间感不明显,宜将此处设计为宣传展示空间,如图12所示;“三角型”阴角空间,空间形态不完整形成转角,可以在转角将树木与座椅结合,打造成一处简单的休憩空间,如图13所示。

(四)增加适老设施

老年人作为老旧小区邻里空间的主要使用群体,本身存在着各项感知力下降,行动不便等问题,在社区中的活动较为单一,对邻里空间的需求存在一定特殊性,需要对空间进行针对性的设计,注重空间的安全性和舒适性的提升。

在景观设计上,由于老年人各项感知衰退,设计时考虑利用多变的植物配置,丰富的植物种类给予老年人视觉、嗅觉等多样性的刺激。采用颜色鲜艳的植物增加视觉上的刺激和观赏性,搭配气味清新的植物,借助植物香味舒缓情绪。另外,可以将一些具有参与型和互动性的装置与景观结合,增强老人与景观的互动和联系,如设置园艺操作种植池、参与式灌溉水景等,如图14所示。

在老年人步行能力范围内:老年人步行活动最长时间为 20-30分钟,最远距离大约为 1500-2000 米,因此,在街道环境的设计方面应重点考虑出行安全的物质要素[10]。首先,一定要考虑无障碍设计,在有高差的地方尽量设置坡度不超过12%的坡道,栏杆扶手设置为双层扶手。其次,注意地面的防滑,铺地尽量采用平整、防眩光、排水性好的材料,如烧面花岗岩、吸水性混凝土砌块等。另外,在高差较大处、岔路口、拐角处等设置明显的标志,为老人提供必要的指引。最后,注重道路的可达性,一般选择最佳路径设置道路,避免遮挡保障步行顺畅;在流线较长时,每隔一定距离设置座椅,方便老人随时休息。

在设施上,老年人日常邻里活动以休憩聊天为主,因此要注重空间中休憩设施的舒适性。户外座椅以木质这类柔和的材料为主,座椅高度45cm~55cm为最佳,扶手选用圆滑的材质,过渡平缓。另外,考虑设施的安全性,尽可能在不影响美观的前提下对设施的尖锐处进行倒角处理;针对老年人设置一些难度系数较低的运动设施。

结论

在老旧小区的更新设计中,相较于规划新建,更新设计更具有优势。利用和整合社区内现有空间,通过合理的设计手段,在有限的空间和条件下最大限度满足居民需求,解决当前老旧小区邻里空间出现的空间缺失,类型单一,吸引力不高,利用率低等问题,从而促进邻里交往。

猜你喜欢

老旧小区设计策略
河北省老旧小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现状与建议
老旧小区有机更新权责划分和资金筹措机制
浅谈农村普通高中数学作业的设计策略
赣鄱生态水产品包装设计策略研究
沈阳市老旧小区物业服务现状调查研究
浅议郊野公园对城市宜居性提升的设计策略
设计策略决定企业品牌形象
大连智慧旅游平台UI浪漫设计研究
浅析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性提问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