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宁县博物馆藏“泥亭”陶器
2022-03-02尚海啸杜博瑞
文 图/尚海啸 杜博瑞
位 于陇东地区的宁县博物馆近年从良平镇、早胜镇等地征集到一批戳印有“泥亭”字样的陶器,此类有明确出土地点的“泥亭”陶器,为重新定位战国秦汉时代相关治所位置提供了线索。
征集到的“泥亭”陶器主要有罐、圜底釜两类,在颈部、肩部或腹部戳印有“泥亭”陶文。罐主要为侈口,竖颈,圆肩,鼓腹,平底,区别主要在肩、腹部分界处的下移与腹部斜收的角度越来越大。此类罐的形制与演变规律和长陇地区所出陶罐一致,年代为战国晚期至西汉初年。圜底釜,形制特点为侈口,竖颈,圆鼓腹表面饰竖绳纹与方格形纹饰,圜底。此类圜底釜与陇县店子M58所出釜较为相似,年代为战国中期前后。
宁县博物馆征集的这批戳印“泥亭”陶器年代为战国中期至西汉初年,且形制与秦文化器物较为相似,应存在联系。
有学者系统整理秦“市”“亭”陶文后认为,“市”“亭”这类机构为秦国县邑所属的场所,除工商贸易场所职能外,也是地方政府宣布政令的重要场所。直至汉代,此类机构除管理市井,是陶器、漆器等日常器物交易的场所外,本身亦兼营部分手工业。
“泥”指的是什么?至迟在秦代,陇东地区有条河流被称为泥水,即今天流经宁县的马莲河。《读史方舆纪要》引《汉志》“泥阳,有泥水,出郁郅北蛮中”,郁郅即今天的庆城,北蛮在庆城以北的环县一带。《读史方舆纪要》又说泥阳城“盖近泥水上流而名也”。从《中国文物地图集·甘肃》可知,今马莲河河谷有3处古城遗址—环县古城(环县)、宁州城(宁县庙咀坪)和政平城(宁县)。环县古城可能为史书上的北蛮。下游的政平城汉代为弋居县城(西汉置,属北地郡),在泥水出口的泾河河畔,并不在上游。那么在上游的就只有宁州城,它既“近”又“阳”,称泥阳十分合适。此外,汉代班彪《北征赋》说自己曾经过泥阳,登一长坡即进入了义渠国旧城,也是一个佐证。
罐
圜底釜
陶文
古城位置示意
此外,新莽—东汉时期,泥阳县治曾多次搬迁。第一次约在王莽时期(公元前45 年—公元23 年),县治由庙咀坪迁至东山台地。宁县境内马莲河、城北河、九龙河三河汇流之处有3处较大的二级台地:一是庙咀坪,夹在马莲河和城北河的山梁上,地势平坦,但面积相对较小;二是东山台地,面积最大,但有一定的坡度;三是马莲河之西的马家坪,面积虽大,却被几个小沟冲刷得支离破碎。因而要想扩大县城规模,首先就要在东山台地上发展。县治迁到东山台地后,方位由坐北向南变成了坐东向西,于是泥阳便改名为泥阴了。东汉时,为了区别于王莽政权,虽然县治位置未变,名字又恢复成泥阳。
第二次搬迁是在东汉永初二年(108 年),先零羌民大起义,拥立首领滇零为天子,在北地建立政权,和东汉政权隔河对峙,泥阳首当其冲。永初五年(111 年),东汉朝廷命北地、安定郡县内迁避难。泥阳因在建武六年(公元30 年)已将阳周、襄洛、独乐三县并入泥阳,遂将县治迁到原阳周城。此后泥阳县治又多次南迁陕西境内,又多次返回原治,直到东汉末年废弃。此外,西魏还在平子镇建立过泥阳军城,这便是泥阳城在东南五十里平子之说的依据,明代还在平子之西、良平镇之东设过泥阳里。
总的来说,这批戳印“泥亭”陶文的陶器为汉代泥阳县城位于今天宁县境内庙咀坪一带提供了证据,泥阳县城具体位置的确认又为寻找义渠国提供了地理标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