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考任务驱动型作文类型审题示例详解

2022-03-02何有湖

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 2022年3期
关键词:鲍叔管仲纪念日

何有湖

一般来说,任务驱动型作文由作文材料和具体写作任务组成,作文材料限定或提示写作的内容或方向,写作任务则明确写作的场景、对象、目的和文体形式等。所以,任务驱动型作文在本质上依然是材料作文,只是加了具体的写作任务。

从思维层面对近几年高考作文材料进行分析发现,高考作文基本可分为五种类型:核心概念类作文、理论陈述类作文、观点碰撞类作文、事件评价类作文和对策选择类作文。下面我们针对这五种类型,综合运用不同的审题方法,逐一进行作文类型的特点剖析和审题立意分析。

一、核心概念类作文

这种作文材料的结构是用一个概念作为引领,然后围绕这个概念,再用几句话引导考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审题立意时要把握三点:第一,概念限定了写作对象或范围,也是进行联想与思考的触发点;第二,随后的几句话是立意的角度或方向,要选择其中一个擅长的方向来写;第三,立意时一般要做到由实到虚,即由给出的材料进行联想,而且材料中往往会有一句话引导考生,希望考生的思考上升到这个高度。这种作文材料简称为“一个概念,希望考生联想思考”。如2019年高考江苏卷作文题材料:

物各有性,水至淡,盐得味。水加水还是水,盐加盐还是盐。酸甜苦辣咸,五味调和,共存相生,百味纷呈。物如此,事犹是,人亦然。

材料第一句话抛出核心概念——(物)性,接着用“水至淡,盐得味”具体解释“物性”的意思——物的秉性。材料第二句话继续谈物的秉性的变化情况:无论加水还是加盐,秉性没有变;如果有酸甜苦辣咸的调和,情况就会不同,出现“百味纷呈”。我们采用由果溯因法确定立意:为什么水加水还是水,盐加盐还是盐?因为没有调和其他的味道。为什么会有百味纷呈?因为“酸甜苦辣咸,五味调和,共存相生”。所以,它揭示了一个道理——万物皆有其秉性,但只有互联互通,共存相生,才能异彩纷呈。这就是立意的方向。当然,这个立意仅仅停留在物性层面。材料第三句话引导考生进行联想与思考,由谈物的互联互通,相互调和,过渡到谈人与人之间互相借力与合作。最后立意为:“共存相生是双赢智慧”“合作,既成就别人,更能成就自己”“合作互助,从小我走向大我”等。

再如2021年高考天津卷作文题材料:

如果说时间是一条单行道,那么纪念日就是道路两侧最醒目的路标,它告诉我们怎样从昨天走到了今天。时间永不停步,纪念日不会消失。记住它,可以让日历上简单的数字成为岁月厚重的注脚,而它也不断提醒着我们带着初心奔向前方。

材料中反复出现“纪念日”这个词,整个材料都围绕这个词展开,显然“纪念日”是作文题的核心概念。对于“纪念日”这个概念,材料讲了三层意思:第一,纪念日是时间的路标,即纪念日有特殊的意义,它提醒我们时间的流逝;第二,纪念日让我们的生活不是简单的重复,更有厚重感;第三,纪念日不断提醒我们不忘初心。这三层意思是引导考生思考的方向,也是立意的方向。可立意为“简单的纪念日,却承载着永恒的历史记忆”“小小纪念日容纳的是沉甸甸的共同情”“纪念日,让我们不忘初心,奔向未来”。可联系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佳节从历史文化层面写;也可联系建军节、国庆节等重大节日,还有诸如七七事变、“九一八”等特别日子,从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角度写;还可以联系医生节、护士节、教师节、记者节等职业纪念日,谈对某种职业的认识与思考。

总之,核心概念类作文题的材料结构一般是“一个概念+几种解析”,审题立意要围绕概念,选择其中一种或几种解析进行联想思考;以材料中的概念为触发点,由实入虚,最后上升到一定高度。

二、理论陈述类作文

这类作文材料多为一个相对完整的说理语段,整个语段是在论述一个观点,材料语句之间有比较明确的逻辑关系,前后句之间往往有因果、条件、对立、解释、转折等关系,甚至环环相扣。审题立意时,要把握两点:第一,抓住材料的观点句进行立意;第二,观点句内涵往往比较大,立意尽可能化大为小,将观点落实到比较具体的方面进行写作。这种作文材料我们简称为“一个观点,希望考生具体阐述”。如2021年高考全国Ⅰ卷作文题:

古人常以比喻说明对理想的追求,涉及基础、方法、路径、目标及其关系等。如汉代扬雄就曾以射箭为喻,他说:“修身以为弓,矫思以为矢,立义以为的,奠而后发,发必中矣。”大意是,只要不断加强修养,端正思想,并将“义”作为确定的目标,再付诸行动,就能实现理想。

上述材料能给追求理想的当代青年以启示,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作文材料是一个说理语段。第一句点明观点,即实现理想的追求,要涉及基础、方法、路径、目标等。观点句圈定了写作的方向或范围。第二句话引用扬雄的比喻做形象解释,但这句形象化语言带有一定的模糊性,所以,第三句做总结性解释。整个材料阐明了“实现理想”与“加强修养、端正思想、将‘义’作为目标、付诸行动”四者是条件关系,“并”字暗示前三者是前提,“再”字暗示“付诸行动”是紧接着不可缺少的条件。

简言之,写作要围绕两个问题——青年们要实现什么样的理想?实现理想与修养、思想、“义”为目标、行动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最准确的立意是,写出实现理想与后四者(加强修养、端正思想、将“义”作为目标和付诸行动)的关系。当然,如果能写出前三者是前提,紧接着付诸行动,则是锦上添花。最后从写作任务要求来看,最好结合成长与成才来谈,适当体现“我”的角色与思考。

再如2021年新高考全国Ⅰ卷作文题:

中国共产党走过百年历程。在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的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已经深深融入我们的血脉和灵魂。我们过的节日如“五四”“七一”“八一”“十一”,我们唱的歌曲如《义勇军进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们读的作品如《为人民服务》《沁园春•雪》《荷花淀》《红岩》,我们景仰的革命烈士如李大钊、夏明翰、方志敏、杨靖宇,我们学习的榜样如雷锋、焦裕禄、钱学森、黄大年,等等,都给予我们精神的滋养和激励。我们心中有阳光,我们脚下有力量。我们的未来将融汇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我们处在一个大有可为的时代……

请结合材料,以“可为与有为”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材料的关键句是第一、二句话和最后一句话,第三句话立足于过去,从节日、歌曲、作品、革命烈士、榜样五个方面具体阐释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如何滋养和激励我们。第四句是总结过渡句。最后一句立足于未来,提出“可为”的号召。

写作任务是围绕“可为与有为”的主题写一篇文章。“可为”要从时代层面理解,也就是说“这个前所未有的好时代”是大有可为的好时代。“有为”要从人生态度层面理解,即在“可为”的时代背景下,青年人要不负芳华,有所作为,延伸到“个人”和“时代”之间的关系,由此思考“小我”与“大我”之间的关联。立意时要考虑“可为”与“有为”的关系。例如:

①递进关系立意:生在“可为”之世,更要创造“有为”之时,成就光辉人生底色。

②条件关系立意:发挥“有为”之壮举,才不辜负“可为”之盛世。

③承接关系立意:赓续“可为”精神,争做“有为”青年。

④并列关系立意:时代“可为”,青年“有为”;立“可为”之世,成“有为”之志。

总之,理论陈述类作文一般在材料中论述一个观点,审题时运用探寻本质法和比较分析法,理清各句子或各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以材料观点为基本立意方向,用材料中的逻辑关系建立文章的论证框架,再通过列举事例、名言等论证方法进行框架填充,并加上语言的润色,最后形成文章。

三、观点碰撞类作文

这种作文材料的结构多表现为先提出一个话题(或概念),再列出两种观点,这两种观点往往是一正一反的对立关系,至少表面上如此。写作任务是要求考生对此谈自己的看法,阐明自己的观点。此类材料作文题又常被看作“二元对立”式作文。有时,作文材料直接抛出两种(或三种)看似对立的观点,要求考生思考。对于这种作文的审题立意,要分四步走:第一步找共同点,也就是弄清不同观点都是针对什么话题或情境,而这个话题或情境就是作文题所圈定的写作范围或写作方向。第二步弄清内涵,找侧重点。即思考不同观点的内涵,找到每个观点的侧重点。第三步思考关系,找联系点。即看到不同观点的对立面的同时,更要思考:这些观点之间是否有交叉关系?是否有互补关系?本质是否相同?是否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不同观点的“对立”是表象,“统一”与“中和”往往才是实质。第四步选好角度立意,立意时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其中一种观点立意,但一定要进行辩证思考;也可以综合两种观点立意,存异求同,揭示彼此的关系,从而达到更深层次的认识。如果材料具有明显的倾向性,则建议考生以材料中倾向的那个概念为主进行论述,同时兼顾对立的另一方。这种作文材料我们简称为“两种或多种观点,希望考生辩证分析”。如2019年高考全国Ⅰ卷作文题: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绵延至今。可是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同学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有的说:“我们学习这么忙,劳动太占时间了!”有的说:“科技进步这么快,劳动的事,以后可以交给人工智能啊!”也有的说:“劳动这么苦,这么累,干吗非得自己干?花点钱让别人去做好了!”此外,我们身边也还有着一些不尊重劳动的现象。

这引起了人们的深思。

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统称“复兴中学”)同学写一篇演讲稿,倡议大家“热爱劳动,从我做起”,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第一步找共同点,前两句话肯定劳动的意义,后五句话是“不理解劳动”的观点。可以看出,材料的写作范围是表达对“劳动”的看法。第二步弄清内涵,找侧重点,肯定劳动,倡导劳动,是因为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的原因各样。第三步思考关系,找联系点。“倡导劳动”与“不愿劳动”两种看法是绝对对立的吗?“倡导劳动”自然没有错,这是写作的主方向,但也是辩证思考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第四步选好角度立意,立意时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其中一种观点立意,但一定要进行辩证思考,即如何处理学习与劳动、人工智能替代与亲自参与、自己干与请别人干的关系,不能对“不愿意劳动”的观点“一棍子打死”。最后,确定写作方向——以演讲稿的形式肯定劳动,倡导劳动,同时适当一分为二地分析不理解劳动的现象。

总之,观点碰撞类作文列出两种或多种看似对立矛盾的观点,表面上让你去选择,其实是让你去综合全面思考,去辩证思考,去多角度思考。语言表达的本质是思想的输出,也是思维能力的体现。所以,此类作文很适合考查思维能力,写作时要细心揣摩,灵活运用。

四、事件评价类作文

这种类型的材料结构常表现为,先列出一个生活(社会)事件,事件中会有不同人物的不同行为,或者针对此事件会有几方观点。写作任务则要求对材料中人物的思想行为进行分析评价。

前面讲的三种作文类型一般只要依据材料得出观点,然后通过讲道理和举事例论证观点即可。这种从材料中得出观点,然后可以抛开材料论证观点的做法,称为“就理论理”。而事件评价类作文则不同,需要对材料中人物的思想行为进行分析评价,表达褒贬,然后进一步或联想同类,或深究本质,或思考原因,或找到方法,写法上称之为“就事论事”。这种作文类型简称为“一个事件(或附加几种看法),希望考生评价分析”。如2015年高考全国Ⅰ卷作文题:

因父亲总是在高速路上开车时接电话,家人屡劝不改,女大学生小陈迫于无奈,更出于生命安全的考虑,通过微博私信向警方举报了自己的父亲;警方查实后,依法对老陈进行了教育和处罚,并将这起举报发在官方微博上。此事赢得众多网友点赞,也引发一些质疑,经媒体报道后,激起了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给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这就是典型的“一个事件+几方行为”。审题时一定要综合运用由果溯因法和多角度比较分析法,把三个大问题弄清楚。

1.材料中的核心事件是什么?

2.材料中的相关方有什么表现与行为?相关方的这些表现与行为实质上反映的是什么问题(上升到更高层面),是绝对错吗?还是有部分正确?对于错的方面,有什么方法(怎么做)才能改正?

3.核心事件的结果是什么?导致结果的原因是什么?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是什么,或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是什么?

首先,概括事件,材料核心事件是女大学生小陈举报了在高速上违规驾驶的父亲,结果警方将此事通过网络公之于众,最终引发了网络上的讨论。

其次,从不同对象角度进行由现象到本质的思考:

1.小陈角度:“迫于无奈,更出于生命安全的考虑”举报自己的父亲,本质是思考亲情伦理和法律的关系。

2.父亲角度:“总是在高速路上开车时接电话,家人屡劝不改”,本质是个人行为是否遵守公共秩序与法律底线。

3.警察角度:“查实后,依法对老陈进行了教育和处罚,并将这起举报发在官方微博上”,本质是思考警察等办案人员能否“以案释法”及“保护隐私”。

4.评论者角度:“此事赢得众多网友点赞,也引发一些质疑……更多角度的讨论”,本质是思考应如何理性、公正、客观地发表自己观点。

最后,选择最具争议的一方写作。首选“小陈角度”,因为小陈的行为最能体现思辨性:首先,对小陈的行为要有一个基本的评判,是肯定还是否定,或者说肯定小陈的本意,反对小陈的做法等,先亮明态度,不一定是具体观点;然后,结合材料从不同角度陈述理由,为了使理由更加合理,基于材料的同时,最好能够联想历史与现实中的同类事件,分析事件的本质,或者从不同角度思考产生这种行为的原因等;最后,总结或重申自己的态度与观点。整个行文都要结合材料来谈,而不是从材料中提出观点之后,就抛开材料。

总之,近几年的高考作文命题建构真实的交际语境,优化提示性材料、写作指令与具体要求,引导学生积极进行复杂的、创造性的表达,主动探索文化现象背后的价值导向。显然,事件评价类作文是比较容易实现这种命题要求的。当然,这种类型的作文不一定非得是一个事件,也可以指一种社会现象,甚至是一个具体真实的现实场景,所以,只有多关注现实,多思考生活,才能写出体现创造性表达的深刻作文。

五、对策选择类作文

这种类型的作文材料往往在某个情境中,列出几个对象的行为,或者针对某一事件与现象,列出几方做法(观点),材料对几方行为或做法(观点)并不肯定或否定哪一个,或者只是评价它们“各具特色”“各有精彩”“都有道理”等,而在写作任务中要求考生选择其中一个,并说出自己的理由,往往写作任务中有“更”“最”之类表示比较的词语做提示,也叫权衡选择类作文。立意时要采用本质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首先弄清各方的表现是什么,有什么特点,其本质是什么,有什么区别,有无共同点等;然后选择自己比较擅长的一方,进行论述,做到自圆其说、言之成理即可。在论证时,一般都要比较说理——略写不选方的理由,详写所选方的理由。我们简称为“一个情境,几个做法,请考生权衡选择”。如2020年高考全国Ⅰ卷作文题:

春秋时期,齐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君位,管仲和鲍叔分别辅佐他们。管仲带兵阻击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带钩,小白装死逃脱。后来小白即位为君,史称齐桓公。鲍叔对桓公说,要想成就霸王之业,非管仲不可。于是桓公重用管仲,鲍叔甘居其下,终成一代霸业。后人称颂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春秋五霸”之首。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司马迁说:“天下不多(称赞)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前三句交代背景:春秋时期群雄逐鹿天下,齐桓公与管仲有生死之仇,随后齐桓公即位。接着讲各方表现:第四句讲鲍叔向齐桓公推荐管仲,可见鲍叔为了国家,选贤举能,不计个人名利;第五句讲桓公重用管仲,鲍叔甘居其下,可见齐桓公的容人之量,鲍叔的谦虚与让贤的公心;第六句交代结果,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这是齐桓公的雅量、鲍叔的公心与管仲的知恩图报共同作用的结果。第七句是孔子的评价,点明管仲功劳。第八句讲司马迁肯定鲍叔“让贤”之义。最后得出:齐桓公有宽容大度的胸襟,鲍叔有谦虚让贤的公心、成全大我的牺牲精神,管仲有尽心尽责和感恩精神。

写作任务是“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应在三人中挑选一人,谈自己的感受,并说明“感触最深”的缘由,同时又要兼顾其他两人。“感受和思考”的要求则说明不能仅仅拘泥于对材料的分析,还应该有其他的思考。

此类作文要注意三个方面:第一,各方的表现与本质,找不同点与共同点,找不同点可以为具体写作时进行就事论事式的论述打下基础,找共同点可以为提升文章的主旨内涵做准备。第二,看清表示比较与选择的暗示语(如“更”“最”),有时没有暗示语,只在材料中进行提示。第三,多采用“一分为二”构思,即在提出观点之前,先部分肯定其他方的可取之处,然后笔锋一转引出自己亮点;或采用“先驳后立”构思,即先分析其他方的可取之处,然后重点谈自己选择一方的理由。

总之,审题是写好高考作文的“第一站”,只有做到审题准,才可能立意深刻新颖。纵观近几年的高考作文,基本上是以上五种作文题或者在此基础上的变换。只有从思维层面认识五种基本作文材料的特点,掌握五种作文类型的审题,才能做到以不变应万变。

猜你喜欢

鲍叔管仲纪念日
纪念日
2020年高考全国卷Ⅰ作文选评
真诚交往,知人善荐
心底无私天地宽
管仲买鹿
与人相处,不累最舒服
清華簡《管仲》帝辛事迹探討
管仲:我给你们唱个曲儿
结婚纪念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