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路径探索

2022-03-02赵马斌

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 2022年8期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活动传统

赵马斌

(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江南小学 甘肃 陇南 746000)

传统文化内涵丰富,汉字、语言、戏曲、美食、建筑、服饰等均是传统文化魅力散发的载体,亦是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立足点,为新时代传承、弘扬、保护传统文化指明了方向。古诗词能从语言、汉字两大角度切入输出传统文化,同时古诗词的历史底蕴可助学生探析戏曲、建筑等传统文化,达到文化引入语文课的目的。然而,有些教师存在轻视古诗词传统文化弘扬价值的问题,出现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传统文化融入方式僵化、突破口较少、课程有待开发、体系不全的现象,影响古诗词传统文化文化教育成效。基于此,为使小学语文教学更具人文性,探析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堂的方略显得尤为重要。

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活动的必要性

(一)加强德育为先

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是立德树人要求之一,因为传统文化可助学生了解中国精神、品鉴文化之美、塑造民族脊梁,所以学生能在孝文化、和文化、爱国文化、崇敬自然等文化的指引下健全人格、提升道德修养、养成良好习惯,初步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熏陶,使学生能奠定身心健康成长基石。古诗词有着浓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教师可从诗文本身切入助学生品鉴韵律之美,亦可从诗文创作背景、诗人成就等角度出发渗透传统文化,引领学生学习诗人爱国、爱家、无私、坚毅等优秀品质,实现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德育为先的目标。

(二)增强教学趣味性

传统文化传播载体较多,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可在课上渗透趣味元素,使语文教学活动更有乐趣,可指引学生参与其中并积极思考、踊跃提问、大胆探究,这为学生思维能力、语用等能力发展给予支持。例如,教师在进行《静夜思》的教学时,可利用电子白板及汉字教学软件面向学生展示“床、光”等生字演化的过程,用动图观察代替死记硬背,依托文字演化历史增强生字教学趣味性,使学生能在古诗阅读中留意生字,并在文字演变感性认识驱动下加深记忆,这可减轻学生汉字学习压力,还可有效了解汉字的基本架构,这与语文课标教学要求相符,落实基于汉字的传统文化教学目标[1]。教师还可在《静夜思》的教学过程中,以“举头望明月”为导向,引领学生了解中秋节这一传统节日,鼓励学生说一说中秋节有哪些习俗,讲一讲与中秋有关的历史故事或神话传说,如嫦娥奔月等,继而用故事输出传统文化并增强语文课的趣味性,助学生思维能力有效提升,凸显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活动的价值。

(三)优化学生语文素养

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活动对学生语文素养良性发展有益。例如,教师在进行《小池》的教学时,可先利用新媒体技术展示与本诗有关的美图,指引学生讲一讲看到的内容,这为《小池》导入铺平道路,鼓励学生在赏析美图的基础上尝试用自己的话翻译诗文,在反复阅读中给诗文断句,使诗文朗读更具韵律美。其中,学生读古诗、翻译古诗词的过程,就是增强学生语用能力、语感等语文素养的过程。为融入传统文化教师以“古人为何爱莲”为出发点指引学生积极探究,这对学生思维能力、想象力增强提供良机,使学生明晰莲花在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如象征着君子洁身自好、纯洁美好等,学生对莲花得以有更为多重的解读,并对花文化产生兴趣,在此基础上教师可拓展教学,指引学生探究牡丹、菊花、梅花等花的象征意义,同时品读《牡丹》(李商隐)、《菊花》(黄巢)、《梅花》(陆游)等古诗词,指引学生感受文人赋予花的人格魅力,增强语文课的人文性,继而在语文课上融入传统文化并助学生健全人格,还可提升人文素养,达到提高小学语文古诗词素质教育质量的目的。

二、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活动的阻力

(一)融入方式僵化

古诗词本身就是传统文化的一种弘扬与传承载体,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指引其读、背、翻译古诗,助学生传承传统文化,学生还可在古诗内涵驱动下全面成长,精神、品格、思想等方面共同进步,凸显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的价值。虽然古诗教学本身就有传统文化涌进语文课的积极意义,但教师将全部精力放在古诗背、读、译的层面上会使学生对基于古诗词的传统文化失去兴趣,还会在古诗词学习中倍感压力,这一点在语文素养较差学生群体中尤为明显,学生学习被动,课上不爱发言,对古诗词中的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影响小学古诗词教学成效。

(二)融入突破口较少

通过对小学语文古诗词传统文化弘扬实况进行分析可知,品鉴古诗词、学习生字、了解诗人所处朝代是较为常见的古诗词教学实践支点,当前有些教师存在古诗词教学中传统文化融入突破口较少的问题,这与教师未能深耕教材且课程开发低效有关,加之古诗词教学方式单一,教师很难拓宽传统文化渗透课堂的教学视野,这就阻滞了传统文化融入古诗词教学活动[2]。

(三)融入课程有待开发

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多元,为使古诗词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效果更优教师要凸显传统文化形式多样、底蕴深厚等特点,在此基础上开发课程。有些教师轻视古诗词相关课程开发,存在课程开发质量较低的问题,出现该问题的原因有以下几个:一是微课开发滞后,微课未能成为传统文化弘扬的一大载体;二是课程缺乏主题性,传统文化融合与渗透较为笼统;三是课程综合性欠佳,未能从劳育、体育、美育等角度切入输出传统文化。

(四)融入体系不全

传统文化若想在语文课上不断融入并发挥育人作用,教师需健全古诗词传统文化教育体系,现今该体系不全的原因有以下几个:一是师资力量薄弱,教师对古诗词传统文化内涵的理解不够深入;二是家校共育低效,家长将古诗词背诵看的较重,基于古诗词的生活化、多元性作业不能被家长所认可,这使学生感知传统文化内涵的渠道变窄,还因家长施加较大古诗词背诵压力而对教学活动失去兴趣,这就关闭了学生接纳传统文化的窗口,影响育人成效;三是读物管理质量较低,学生在读古诗词时未能解析其传统文化价值,这不仅浪费阅读资源,还降低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三、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活动的路径

(一)丰富小学语文古诗词融入传统文化的方式

教师若想摆脱“满堂灌”等陈旧教法的束缚需做到以下几点:一是了解学情,对学生读、思、达、践的兴趣点较为了解,在此基础上丰富教学方式;二是用学生主动开展学习活动代替教师硬性要求学生学习,打造民主、开放的语文课堂,助学生自主了解、学习古诗词及其中的传统文化;三是在教学方式优化升级中注重反思,为的是及时利用生成性教育资源调整教学对策,保障教法丰富且能融入传统文化。例如,教师在进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时,可组织开展“合作阅读+情景表演”的教学活动,期间使用合作教学法及情境教学法,将朗读与背诵全诗、理解诗情、感受诗人对家人的思念之情及独在异乡的悲苦之情视为合作阅读目标,确保学生基于本诗可初步了解家文化,能在诗人的指引下树立爱家、爱乡、爱国的意识,使传统文化得以转化成学生道德品格良性发展的动力。为使传统文化能在学生合作阅读中高效渗透,教师要鼓励学生有感情朗读诗文的同时联系生活、大胆创新、协作表演,将诗人的思乡之情以及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演出来,这不仅能增强古诗词教学的趣味性与参与性,还能多形式融入传统文化,营造家文化弘扬与传承的良好氛围[3]。教师在学生合作表演中要给予帮助,指引各组提问,有些小组问道“诗人为何要将茱萸插在头上”,教师借此机会介绍这种节日风俗,《风土记》中记载,到了重阳节这一天,人们会登山、喝菊花酒、将茱萸花枝插在头上,诗人在以往过节时与兄弟登山、饮酒、插茱萸,今时今日少了兄弟的陪伴,落寞之情溢于言表,体现诗人挂念亲人的思想感情。各组成员在教师的帮助下能攻克合作表演难关,学生将诗文改写成“微剧本”并予以表演的过程,就是教师丰富古诗词传统文化弘扬渠道的过程,还可培育学生想象力、合作能力、理解能力等综合素养。

(二)追加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活动的突破口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突破口有以下几个:一是诗人。教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可引领学生了解辛弃疾、李白、苏轼等诗人,以诗人为抓手指引学生走进不同的历史朝代,以诗人的生活环境为依托,从建筑、方言、民俗、美食等角度出发渗透传统文化,达到传统文化元素有效融入古诗词的目的;二是文字。除基于古诗词讲解生字、生词外,教师还可利用网络搜集与所教古诗词有关的墨宝,指引学生赏析书法作品,一方面直观解析字体架构,另一方面初步体会书法之美,在苍劲、柔美、流畅、厚重的书法作品中提升审美能力,将美与传统文化联系起来,调动学生学写毛笔字的积极性,提高语文写字教学质量;三是情感。古诗词的思想感情利于教师融入传统文化,如和文化、孝文化、农耕文化、爱国文化等,在学生解析诗文内涵时予以渗透,助古诗词教学活动升华,将古诗词“加工”为学生的精神食粮;四是演唱。在小学阶段有许多汉乐府的诗歌,如《江南》等,此类诗歌具有歌唱性,教师可将古诗新唱视为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堂的突破口,指引学生创编歌舞,突出汉乐府诗歌欢快、清新等特点,用简洁明快的语言勾勒美好的生活画卷,助学生通过歌唱的方式将这幅画卷印入脑中,这为学生记忆与理解古诗词提供有力条件[4]。其中,学生新唱乐府诗的过程,就是了解汉乐府文化的过程,同时可增强学生的表现力、创造力、审美能力等综合素养。需要注意的是,在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可抓住一个或多个突破口创设教学方案,增强语文古诗词教学活动的多元性及丰富性,使学生对古诗词学习能充满期待,还能在古诗新唱、民俗探究、学习诗人品格的过程中有更多收获,多渠道了解并喜爱传统文化,继而提高小学语文古诗词传统文化渗透的有效性。

(三)加大基于传统文化弘扬的小学语文课程开发力度

语文课程开发对古诗词教学中传统文化融入并高效育人给予支持,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将以下几点视为开发优质古诗词课程的关键:一是注重应用微课补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内容,将传统文化元素视为微课开发支点,如历史背景、民俗民风、建筑、饮食、服饰等,达到古诗词内容深耕的目的,增强古诗词教学中传统文化融入渠道的拓展性,同时发挥微课形象生动、内容多元、重点突出等课程开发优势;二是依托主题开发课程,为传统文化融入古诗词教学领域指明方向,解决古诗词中传统文化渗透过于笼统的问题。例如,教师在进行《清平乐·村居》的教学时,可将指引学生了解田园文化设为主题,在此基础上开发课程,将与展现田园惬意生活有关的诗文聚合在一起,引领学生群文阅读,如《归园田居》等,其目的是启发学生对比分析,对田园文化有更为深入的理解,教师还可引导学生以“追求安逸的生活是否利于个人进步”为主题指引学生辩论,将诗文内容转化为学生主题辩论的动力之一,教师在培育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的同时可渗入生涯观念,还可渗入和谐文化,达到通过主题式课程开发融入传统文化并加强素质教育的目的;三是增强语文课程开发的综合性,将美育、体育、劳育等视为课程开发的着力点,使语文课程更具立德树人价值,教师可在综合性课程的指引下有效融入传统文化[5]。例如,教师在进行《悯农》的教学时,可在古诗词教学中融入农耕文化,引导学生思考粮食从一粒种子变成一餐饭食的过程,能初步理解一餐一饭来之不易的道理,在此基础上教师指引学生在家帮助家长做一些家务活,体会劳动的辛苦,树立节约意识,改变对劳动的态度,能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继而在传统文化有效融入古诗词教学活动的同时提升劳育、德育水平,使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质量可有效提高。

(四)健全小学语文古诗词传统文化教学体系

第一,强化师资力量,语文教师需了解传统文化,对古代建筑、方言、民俗等方面加强研究,为根据古诗词教学内容灵活引入传统文化元素奠定基础,同时确保语文教师热爱传统文化,可成为学生热爱、尊重、弘扬传统文化的榜样,带领学生了解、学习、研究更多传统文化;第二,加强家校共育,侧重解决家长盲目给学生安排古诗词背诵与抄写作业的问题,因为基于“双减”的作业管理指出不可布置有惩罚性质的作业,所以家长不能通过无数次抄写的方式要求学生背诵古诗词,以免加重学生古诗词学习心理负担,教师要指引家长注重给学生减负,意识到机械朗读、背诵、抄写对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及高效学习无意义的事实,在此基础上指引学生解析古诗词,了解古诗词的含义,利用网络助家长将更多传统文化与古诗词联系起来,如和谐文化、丝路文化、爱国文化等,有效弥补家庭古诗词教学指导缺陷,还可在传统文化吸引下调动学生古诗词学习积极性,使家长与教师可共同为学生营造文化底蕴深厚、轻松愉悦的古诗词学习氛围;第三,注重读物管理,教师需指引学生阅读与古诗词相关的课外书,使学生能拓宽眼界,在诗文阅读进程中类比、分析、总结,对古诗词中的传统文化有更为多面的理解,可通过迁移认知拓宽基于传统文化的最近发展区,助学生人文素养、语感、理解能力等综合素质共同进步;第四,重视教学评价,对小学语文古诗词传统文化教学成效进行评价,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情况则为评价主要依据,通过评价引领学生发现传统文化解析不到位的地方,进一步调整了解、学习、研究、弘扬传统文化的对策,加强评价促学,消除教学阻力,减轻学习负担,还可基于学情优化古诗词教学对策,使传统文化可以更好的涌入语文课堂。

结束语

综上所述,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活动对立德树人目标贯彻落实有益,这就需要教师丰富语文古诗词教学融入传统文化的形式,追加传统文化融入古诗词教学活动的突破口,还需注重课程开发及健全教学体系,使传统文化能多渠道融入语文古诗词教学范畴,学生能在读、背、探、译古诗词的过程中全面发展,继而提高小学语文古诗词与传统文化融合教育质量。

猜你喜欢

古诗词教学活动传统
住培教学活动指南专题
踏青古诗词
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活动初探
我爱古诗词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