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语文要素,助力思维提升
——例谈《花钟》教学
2022-03-02江苏省常州市中天实验学校陈佳明
江苏省常州市中天实验学校 陈佳明
随着部编人教版教材的全面推广运用,其双线组元的教材编写体系,尤其是每个单元语文要素的编排设置,在一定程度上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目标导向。在日常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关注语文要素在教学设计中的体现与课堂实践中的落地。但如何对文本进行准确的解读,确定其教学价值。如何在教学中有效落实语文要素,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真实提升。这一系列问题一直困扰着广大教师。
沈大安提出,教师要上好一节阅读课,有三个关键:一是对文本要有正确深入的解读,二是要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设计,三是要有灵活机动的课堂实施。基于此,本文将以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首篇课文《花钟》的教学为例,结合“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这两个关键点,谈谈笔者的理解与实践。
一、单元语文要素解读
《花钟》所在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观察与发现”,语文要素是“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意思”。这一语文要素旨在引导学生立足一段话的学习,准确判断一段话的关键语句,并掌握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方法,提高学生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这一语文要素既是在承接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借助关键词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的基础上提出的更高层次要求,又是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的延伸运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语文课程总目标中指出:要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正是着眼于这一目标导向的具体实施,与之前已经学习掌握的两个语文要素共同构建起“掌握段落主要内容”这一目标序列,呈现出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能级态势,为后续更高层次的“掌握篇章主要内容”的语文要素学习奠定基础。
二、文本秘妙解读与教学设计
《花钟》一文在其他版本的教科书中已有出现,而今再度被编入部编人教版教材中,足见其有区别于其他文本独一无二的表达形式,也就是“文本秘妙”。解读文本秘妙,可以从文本的语言、句法、结构等多方面进行,《花钟》一文的秘妙也正在此处。
(一)关注文旁提示,搭建思维支架
秘妙之一,在于文旁提示。部编人教版教材在编排《花钟》一文时,在第一自然段与第二自然段之间安排了一个泡泡图提示:“这两个自然段中,哪句话提示了段落的主要意思呢?”敏锐的教师一下子就能明白编者的用意,作为本单元首篇精读课文,在承担着“学法”与“得法”的双重任务之下,这幅泡泡图无疑十分明确地指向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这既是对教师教学设计的提示,也是学生学习课文的辅助。
有了提示,只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助推。如何在关键句的提示下,准确地概括段落的主要内容呢?教师的引导就显得十分重要,如教师可在第一自然段的教学中这样引导:
受到已有经验和固化思维的影响,一部分学生锁定了第一句“鲜花朵朵,争奇斗艳,芬芳迷人”。教师追问有没有不同意见,这时就会有学生质疑:这一段主要写的并不是花朵的美丽和香气啊?此时教师继续引导:你对他的概括持反对意见,请你说说你的思维过程。学生就会根据自身阅读体验指出,第一句与后面的内容并没有太大的关联,反而是第二句更能概括段落的意思。这时,教师作出小结:找到关键句后,还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进行验证。学以致用,基于第一段的学习之后,学生在第二自然段的概括中会更得心应手,找到关键句并根据后文具体内容验证,最终锁定第二句。教学至此,学生就不只是初步掌握了“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意思”这一方法,而是在此基础上更进了一步,明白了要结合后文的具体内容进行验证,让概括更准确。概括段落主要内容不仅要准确,还要全面。在第二自然段的概括过程中,除了聚焦第二句之外,学生还会主动发现,第二句话并不能完整地概括本自然段的内容,缺少了结尾处的另一个影响开花时间的重要因素“与昆虫活动有关”。教师此时就可顺势引导:关键句有时候不止一句,这两句话怎么整合到一起呢?就这样,一步牵一步,一环扣一环,从找准关键句开始,到结合后文内容进行验证,保证概括的准确性,再对关键句进行整合简化,让语言精准表达,确保概括的全面性,单元要素的达成与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就潜藏其中,悄然生根。
泡泡图的提示在大多数教师的设计与实践中都有所体现,成为课堂教学的有力引导和助推。但本文的文旁提示还不止于此,插图也是有效的教学资源。在第一自然段的深入学习中,不可避免地要让学生找出九种花并且认一认。如何让学生认一认呢?课前学生充分预习,在适当查阅资料的基础上认识,这种方法自然是可以的。但如果好好利用课文上的插图,则可把认花的过程变成学生思维提升的过程。学生在找出九种花后,由教师提问:你们认识这些花吗?这时,学生就会结合自身经验说说自己的认识,此时教师引导:其实这些花就藏在课本的插图中,你能试着找一找吗?学生就会聚焦于插图之中,即使有的花学生在生活中可能没有见过,但只要稍一留心就会发现,插图编排的花朵顺序从右上角开始正是第一自然段中花朵的出现顺序,自然也就能很轻松地喊出九种花的名字。这是一个简单而有趣的思维提升。要是还想让学生的思维提升再上一个台阶,这幅插图还可以继续变一变。本文名为《花钟》,学生初读文章就知道花钟就是“把花修建得像钟面一样”,那么这幅插图如果也能以花开的时间早晚为顺序,按照钟面的形式排布,相信学生会有更惊喜更直观的探索发现。
(二)品味丰富表达,提升思维层级
秘妙之二,在于丰富表达。《花钟》一文中有多处丰富的表达形式,主要集中于第一自然段,这一段也成为许多教师在第一课时的教学重点。
1.开花时间的丰富表达
第一自然段按照开花时间的先后顺序一共列举了九种花,在这九种花的开花时间表述中,昙花等四种花的开花时间用了“左右”,牵牛花等五种花却并没有使用“左右”。以蔷薇花为例,文中说“五点左右,蔷薇花绽开了笑脸”。读了这句,学生自然知道蔷薇开花的时间并不固定,也许早于五点,也许晚于五点,当然也可能就在五点开放。那没有使用“左右”二字的句子,是否就不具备准确性了呢?以牵牛花为例,文中说“凌晨四点,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单看这一句话,不免让人觉得牵牛花开花非常准时,不早不晚,就在凌晨四点掐着点开花。结合生活经验即可知,这样的解读是不合常理的,这样的表达也是不准确的。那为何文章编排时不稍加改动,添上左右,弥补这个漏洞呢?
其一,同一语境下的共同观照。上述两个句子的解读,由于是孤立、割裂地来看的,因此有所矛盾。但如果把这两个句子置于同一语境中,矛盾就得到了化解。用“左右”与不用“左右”,在解读上应该保持一致,都应该按照有“左右”的情况来理解。因为在同一个语境中,上文省略的内容下文可以补充,上文显示的内容下文可以隐匿。语境具有强大的组织、解释和生成功能。
其二,运用不同表达避免重复拖沓。为了让语言表达更准确、更直白,避免因为不加“左右”而造成的误解,完全可以给每个句子就加上“左右”。这当然是可以的,而且在理解上就不会存在任何难度与争议,但这种表达的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从行文角度看,每个句子中都有左右,就会显得重复累赘;从朗读节奏角度看,补全“左右”会使整段文字显得呆板沉闷。而在“左右”的用与不用之间,句子才显得活泼生动,这也正是文本的秘妙所在。
2.花开姿态的丰富表达
九种花按照开花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如果说时间的表达上只有细微不同,置于同一语境便可一致解读的话,那么文中关于花开姿态的表达就真是“争奇斗艳”了。除了午时花和夜来香两种花的花开表述平实直白之外,其他几种花都采用了不同的表达。值得回味的是,虽然几种花的开花表达不同,但背后的修辞方法确是一致的,都使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花朵以人的行为,在鲜艳芳香之外更显灵活可爱。
同样的拟人,不同的表达,根源在于不同的花存在不同的特点。能否把“含笑一现”送给万寿菊,把“欣然怒放”写给昙花?能否让睡莲“吹起紫色的小喇叭”,让牵牛花在“睡梦中醒来”?结合生活经验可知,这样的置换表达显然是不行的。可见,作者在这种丰富形象的表达背后,更隐含着对花朵特征的准确模拟与化用。
昙花开花时间较短,又在夜间开放,难得一见,才有“昙花一现”的说法,用“含笑一现”既符合昙花开花特点,又好似塑造了一位娇羞的女子形象,在贴切之外更显传神。而万寿菊呢,花型硕大,喜好阳光,与昙花截然不同,在下午三点阳光正盛之时开花,不正是欣然怒放吗?
说牵牛花吹起了紫色小喇叭,一是因为牵牛花花色大多为紫色或白色,二是因为牵牛花花朵的形状酷似喇叭。说睡莲“从梦中醒来”,则是从花名入手,这种莲花在晚上花朵会闭合,到早上又会张开,好像人晚上入睡、早上醒来一般,故而得名睡莲,也就因此把睡莲张开花瓣化用表达成从梦中醒来,多有一番文字的妙用玩味。
基于此,本段拟人表达不止生动形象,优化了阅读体验,其背后的本质是对花朵的某项特征进行准确模拟表达。说明性的文字,“准确”永远是文字的底色,失掉了这层底色,再鲜艳的生动表达也都是无本之木。
3.句式的丰富表达
花开时间与花开姿态的丰富表达,共同构成了句式的丰富表达。不难发现,前六种花开可概括为一种句式,即什么时间哪种花怎样开放,如“中午十二点左右,午时花开花了”;后三种花又是另一种句式,即哪种花在什么时候怎样开放,如“昙花却在九点左右含笑一现”。两种句式各有千秋,放在整个段落的语境中可以发现,这样的句式设置在变化之中显得活泼灵动,避免呆板凝滞。同时,句式的比例分配也不是五五分成,同样也是在回避僵化固化的表达节奏。最后,从朗读的角度看,不同的句式也创造出不同的朗读体验,节奏富于变化,读来更加富有层次感。
4.教学建议
为了让学生充分聚焦于第一自然段的丰富表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使用改写与比较的方式,让学生反复体悟、综合考量。在感受花开时间的丰富表达时,既可以将花开时间的位置做统一调换,形成相似结构;也可以将花开时间的“左右”二字做统一添补,形成相似表达。在每一次改写之后,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就会不自觉地有所比较分析,明白同一语境下的含义观照与错落表达带来的独特阅读体验,进而对课文的写作秘妙有更深入的认识。
在感受花开姿态的表达时,也可以运用上述方法进行改写。一是可以将课文中的丰富表达,统一简化为花开了的直接表述,通过与课文原文的朗读比较,让学生深化对表达多样、节奏多变的课文原文的审美体验,直观鲜明地体会丰富灵动的表达秘妙之所在。二是可以将不同花卉的花开表达进行位置调换,学生在结合自然常识进行分析后,自然也会发现丰富而不失准确的二重秘妙所在。
当然,仅仅立足于感受文章的丰富表达是不够的,在改写与比较中发展学生的思维是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这一语文核心素养;而学习文章的写作秘妙并迁移运用,才能让“语言的建构与运用”这一核心素养的核心有所落地体现。这一点编者在课后习题中已经有所设计,安排了“小练笔”的环节。如果在学完第一小节之后,直接让学生完成小练笔环节,亦无不可,只是学生对“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的提升却得不到显现。不妨把小练笔环节前置,设计成课前的任务单,让学生在未进入文本学习之前,先行进行写作,得到学生原始的语言呈现。然后在充分学习第一自然段的基础之上,先让学生将自己的练笔片段与文章进行比较,再对课前写作的练笔片段进行修改。学生在重新审视自己的练笔片段时,就会不自觉地与文本进行比较,学习文本中“运用修辞”“抓住特点”“变换句式”等写作技巧,将自己的练笔片段进行修改提升。在此过程中,学生既完成了对文本表达秘妙的复现,加深了对文本表达的审美鉴赏与体验,又促进了自身写作表达的能力提升,多项素养综合发展,相得益彰。
以上讨论以《花钟》为例,阐述了基于部编人教版教材编写特点与文本独特价值,深挖文本秘妙,结合单元语文要素的解读与落实的思考与实践。如何进行文本的准确解读,如何让语文要素在教学设计与课堂实践中真实落地。这两大问题还需要在更多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推论、验证,才能获得更准确更全面的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