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德育融合,促进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

2022-03-02山东省邹城市看庄镇柳下邑小学杨伟德

新课程教学(电子版) 2022年12期
关键词:行为习惯习惯德育

山东省邹城市看庄镇柳下邑小学 李 波 杨伟德

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新课标提出教师在授课中不仅要能传授给学生基础的知识,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和教师要积极转变教育观念,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作为主体展开教学,重视对学生展开德育。通过科学的方式和方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德育当中,全面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帮助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以此促进其自身的全面发展。

一、小学阶段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好的习惯影响人的一生,小学阶段的学生本身就是一张白纸,他们的所作所为都很容易受到身边人的影响,在这一阶段若养成固定的习惯和性格,在长大之后就很难再改变。这也充分说明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教育的作用就是帮助学生养成有益的习惯,一个人身上具有很多的优点,得益于好习惯的养成。比如,热爱读书的好习惯,能使其增加文学底蕴和气质,提高自身的写作能力。又如,爱思考和探究问题的好习惯,能使其不断提高自身的思考能力,在面对问题的时候能从多种角度看待问题并解决问题。再如,良好的作息和运动习惯,时间久了能使其身体素质有所提高。所以,好习惯的养成对每个人都十分重要。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德育相融合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个人除了掌握基础的文化知识之外,其自身的个人素质也被大家越来越重视。在社会工作当中,除了需要学历,具有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观也非常重要,一个人的德行若是有问题,就不会在社会上站稳脚跟。老话说“厚德载物”,就是说一个人的才华再高,若是德行不与才华匹配,那么这个人也不会取得更大的成就。小学生作为祖国的花朵和希望,是具有很大潜力的群体。因此对小学生进行德育也是头等大事,为了满足现代社会的需要,学校和教师要帮助小学生建立正确的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观,促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使其将优秀的中华文化继续传承下去。

三、目前小学德育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大多数学校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在目前的学校教育中,依然有很多教师不够重视对学生的德育。在授课中过于重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在有些教师的眼中德育没有日常的课程重要。教师只重视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重视改变自身的教学方法,忽略了德育对学生的性格以及思想造成的影响。

其次,教师引导教学的方式不够恰当。目前的德育依然处于不断改进的摸索阶段,很多教师对其认识不够深刻,缺乏一套成熟的道德和行为习惯培养的教育体系,在这样的情况下,很难完全达到新课标的教育标准。

最后,教师没有注重以学生作为主体展开教育,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以及学生的生活环境和其性格本质。采用大众化的教学方式对其进行德育,整体效果并不显著。同时,部分教师也没有意识到家庭教育对学生带来的影响,没有和学生家长进行及时沟通,家庭作为学生成长和生活的地方,其自身的很多习惯都是受到家庭成员的影响。因此教师还需要做好家长的工作,与家长互相配合,对学生实施全面,积极的德育。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良好行为习惯养成

(一)结合中华礼仪文化,提高学生的礼仪修养

在中华传统美德当中,礼仪规范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自古以来被称为“礼仪之邦”,礼仪文化作为社会文明的主要象征,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其能在日常生活中和他人进行良好的交流,也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决定了他人对自己的印象。同时,一个民族的整体素质也决定了国家的强弱,学校和教师要重视结合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实施礼仪教育,使其能遵从礼仪规范,能学会尊重他人,打造一个文明的校园环境和班级环境。

例如,在小学语文教材当中有很多讲礼仪讲礼貌的课文内容,教师可以适当借助课程内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引导教学。例如,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弟子规》中的内容:“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意思是“在和他人说话时,声音要低沉,不能喧闹,但是也不能低弱到听不见的程度,那样反而不适宜”。教师可以通过《弟子规》中这一传统礼仪告诉学生这是基本的待人之礼,在当今时代,这也是有素养的表现。比如,在公共场合,一些孩子会大声吵闹,到处乱跑,这样并不代表性格活泼,在公共场合不顾及别人的感受大吼大叫,影响到他人,只会让别人觉得这个孩子没有礼貌,没有规矩等。教师要明确告诉学生,任意和任性不是活泼,要分在什么场合,以此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表达习惯。学生在校期间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基础是间接性、渗透性的德育。学生知识储备的积累主要来源于课堂中。立德树人,教书育人,是教师必须做到的职业准则。故教师在教学活动的开展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课内的知识还要关注学生品德方面的发展,进而让学生成为道德水平高,拥有良好行为习惯的现代教育教学机制培养出的优秀学生。比如,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将《三字经》《论语》等国学名著进行重点教学,让学生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体会经历千年岁月洗礼而留传下来的至理名言。在学科教学过程中,为避免因教学内容枯燥而无法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情况的发生,教师应采用多种不同教学模式,如采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播放相关视频动画等,来提升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兴趣,进而实现优秀传统文化与德育的完美融合,更好地促进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二)融入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历经几千年的发展,其中仁、义、礼、智、信等道德思想作为德育的主要目标,也是社会中衡量个人素质的主要标准。是目前教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思想的主要内容之一。因此教师要学会选择灵活多样的授课方法,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教师可以利用一些历史小故事对学生进行引导教学,比如,著名的《曾子杀猪》的故事,讲述了曾子用自己的行动教育孩子要言而有信,诚实待人,在答应别人某一件事情之前要问问自己能不能做到,如果不能做到就不要逞强和欺骗别人,如果能做到就要言出必行。通过这一则优秀传统文化故事,可以有效促使学生意识到诚信的重要性,养成言出必行和诚实守信的良好习惯。同时,教师也可以适当结合其他的历史典故或者一些成语故事等对学生展开德育,使其在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下逐渐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小学阶段的学生心思单纯且富有童真,教师应该牢牢把握学生的这种特点,在活动课程的开展中多多通过游戏、讲故事等形式向学生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比如,组织学生成语接龙,或是让学生分享出自己最喜欢的一个成语,并讲讲这个成语背后的故事。教师也可以单纯地向学生分享富有哲理性、内涵性的中国传统故事,比如,可以向学生讲述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最终在自己的努力下打败吴国的故事,并告诉学生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人生哲理;或者向学生讲述囊萤映雪,凿壁偷光等努力奋进,勤奋好学的故事,教会学生珍惜当下所拥有的物质生活条件,学习古人认真刻苦的学习态度。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合到活动课程中,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向学生渗透德育思想,真正做到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德育相融合。

(三)应用优秀传统文化,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在素质教育大力推行的今天,将学习和道德两手抓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成为主要的教育潮流。若想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不仅要传授给学生基础知识和方法,同时也要注重帮助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但是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能积极主动地自主学习,具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意识是每一个教师和家长共同面对的难题。因此教师要告诉学生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

例如,小学语文教材当中有很多关于勤奋学习和珍惜时间的诗句,教师可以借此进行引导教学,在学习“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时,教师可以告诉学生如果不珍惜现在的时间去努力学习,那么在长大之后就会后悔今天不努力的行为。或者在学习“业精于勤荒而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以及“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时,教师可以借助古代名家的名句对学生进行引导教育,让学生深刻明白学习的重要性。使其要求自己更加努力地去学习,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改掉懒惰的坏习惯。在新课程改革的教育背景下班会的相关功能逐渐扩大,不同于以往班主任向学生总结学习情况制定未来教学目标的模式,新课程改革更加强调班主任在班会的内容上要多多加入思想教育、学生德育等理念,鼓励在班主任的带领下引导学生在班会中多多进行关于德育内容的讨论。比如,班主任可以组织相关主题班会,在班会开展之前引导学生自行收集喜欢的关于诚信主题的名人名言或诗句,在班会中进行分享并讲讲喜欢的原因。在学生分享完之后再让学生谈谈对诚信的看法,达到加深学生对诚信教育的认知的目的。有助于学生在优秀传统道德理念的加持下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四)应用优秀传统文化,加深学生的爱国情怀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流传至今的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一代又一代传下来的智慧结晶,要想提高一个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就需要充分重视优秀传统文化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教师要注重发扬并传承优秀的民族精神,充分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师可以适当利用节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如结合国庆节,让学生制作关于国庆节的手抄报,并结合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为学生讲述先烈如何保家卫国,如何用血肉之躯捍卫祖国领土的故事。之后,教师也可以适当结合红军长征的故事,让学生学习红军吃苦耐劳、不怕艰辛等优秀的红色精神,并深刻体会到如今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让学生意识到只有人民团结一心,国家才会强大,只有国家强大,人民才能过上幸福的生活。通过这一教育不但能激发学生的民族责任感,还增强了“我是中国人”的爱国情怀,形成捍卫祖国的习惯意识。从孟母三迁的故事中可以看出环境对人的成长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学生阶段,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里度过的,校园环境可以说是影响学生成长发展的外部环境。因此,校园环境的建设至关重要,在优秀传统文化与德育理念相融合的背景下,应当建立极具优秀传统文化特色的校园环境,重视学生成长发展的物质条件。教师可以结合校园环境的具体情况,为学生创设富有文化气息的校园环境。比如,五一劳动节带领学生在校园内为花坛除草,为大树浇水;植树节带领学生植树造林,为环保事业做贡献;教师节鼓励学生用简单的方式向教师表达自己的感谢之情,营造尊师重道的校园文化氛围。同时,对校园中教学楼里的空白墙壁进行文化性装饰。比如,在学生经常经过的走廊,楼道等地方的墙壁上粘贴至理名言等。学生耳濡目染,久而久之就会将名人名言、诗词佳句等牢记于心。在班级建设中,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自行选择喜欢的,具有哲理性的中国优秀传统佳句作为座右铭张贴在班级内部,让学生沐浴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之中,时时刻刻受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同时,还要注重班风学风的建设,好的班风能促进学生严于律己,约束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形成和谐、良好的班内学习氛围。将德育理念渗透到校园文化环境中,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五、结语

总而言之,新时代教师要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紧跟新课程的教育理念,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要充分意识到小学阶段养成良好习惯对学生的一生有积极影响的重要性。在日常教学中,通过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德育进行良好的结合,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结合多种方式进行引导,帮助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猜你喜欢

行为习惯习惯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良好的行为习惯要从幼儿抓起
上课好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探讨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体育课中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当你不喜欢,你就不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