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法治意识的培育研究
2022-03-02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实验学校张亚男
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实验学校 张亚男
法治是我国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要求。基于依法治国的时代背景,在小学阶段就着手培育学生的法治意识,不但是发展其核心素养、健全其人格的需要,而且有助于构建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契合时代发展要求,结合新课程改革需要,积极探索课堂教学优化方法,从而全面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
一、设计启发问题,激发学生对法治的思考
在小学阶段,学生对法治的认识比较直观、笼统,处于萌芽阶段,虽然能从日常生活中获得一定的法律信息,但对什么是法治、为什么要建设法治国家以及法治与自己有什么关系等一系列问题并没有较为深入的思考。针对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应注意问题导向,为学生提出启发性问题,引导他们了解相关法律知识和法治建设情况,从而实现学生对法治的深入思考。
在围绕《生活需要法律》进行教学设计时,笔者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展示了生活情境,并列举其中涉及的法律,之后向学生提问:“同学们能再列举一些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吗?”学生则结合自身的学习和生活经验积极发言,有的学生说我们现在接受义务教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的;有的学生说去超市购物时,经常会看到超市的展示墙上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的一些内容,上面有关于产品质量和保证食品安全的规定;有的学生说能从新闻里经常听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国家用法律保护我们这些未成年人的安全;有的学生说和妈妈一起看了“3·15”晚会,晚会上一直提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内容……对学生的发言,笔者既给予了充分肯定,又从衣食住行的角度为他们列举了《民法通则》《婚姻法》(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等,使其初步认识到我们生活中方方面面都有法律的影子。这样的问题引导,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现有经验,促使他们将零星的认知进行整合、提炼,从而充分认识到生活需要法律这一事实,加深了对法治的思考。
二、引入案例教学,促使学生深入体验法律
案例教学是普法教育中最为常用的一种方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围绕案例创设情境,设置疑问,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和交流。教师结合案例进行精讲释疑,有助于学生结合真实案例了解成文法条,从而培养其正确的法律观念、训练其法治思维、发展其法治意识。
以“法不可违”这类教学内容的设计为例,笔者结合实事为学生提供如下案例:2020年1月30日,九寨沟县城关派出所民警在工作中发现,九寨沟国际医院莫某在听同事议论阿坝州确诊一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时,不仅张冠李戴,而且在微信朋友圈中发送了一条“九寨沟县马家乡有人与该确诊患者有过接触并被隔离”的虚假信息,之后该条信息被微信群迅速广泛转发,给九寨沟县群众造成极为严重的不良影响。最后,相关部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对违法行为人莫某处以行政拘留。
根据案例内容,笔者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莫某只是发布了一条虚假信息,为什么会受到行政处罚?之后,引导学生从这条虚假信息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可能引起的危害进行讨论,进而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中“谎报险情制造混乱行为”的概念以及相关法律规定,向学生解释了这一处罚的合法性;同时举一反三,向学生补充其他相关知识,并结合例子说明危害。如有的人为了寻开心,无视后果,随意拨打匪警、火警电话,不仅会给有关部门的正常工作造成严重干扰,甚至会导致无法正常出警和抢险,必须予以法律约束和制裁。通过案例分析,学生不但能对治安管理处罚法中规定的违法行为有了初步了解,而且会进一步理解其法律责任,从而自觉地在生活中有意识地进行防范。
三、组织学生辩论,厘清学生的法治理解
辩论也是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在调节课堂教学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以及促进学生价值生成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所谓“真理越辩越明”,教师在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的过程中,应当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合理设计辩题,组织辩论,引导他们正确表达观点。
例如,为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法治”与“德治”的关系,教师可以设计“法治与德治哪一个更重要?”的辩题,并让学生通过自由选择分成正反双方,正方观点为“法治更重要”,反方观点则为“德治更重要”。教师组织辩论程序,并根据课堂教学的有限时间,控制辩手发言时间和辩手人数,同时对学生出现的一些严重偏题观点进行引导,确保双方能始终围绕辩题进行辩论。在辩论中,正方学生从人的本性出发,分析德治没有办法从根本上解决社会问题,从人的道德标准并不相同切入,说明法治所产生的社会效用大于德治;反方学生从德治覆盖范围进行说明,并列举了社会中诸多法律手段“束手无策”的特殊矛盾,说明德治对社会稳定所发挥的潜移默化作用。双方辩论的观点十分鲜明,对法治与德治的思考也很全面。教师进行最后总结,引导学生从法治与德治相统一的角度分析社会建设的方式,启发学生再进行系统的深入思考。通过这样的辩论,学生经历了思考、讨论、表达的系统过程,对社会生活中的法律现象和法律作用形成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有效培养了其法治意识。
四、设计实践情境,引导学生学会知法用法
引导学生知法用法是培养其法治意识的根本目的。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应当围绕教学内容、结合案例情境提出问题,引发学生自主讨论,促使他们能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在《善用法律》内容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围绕“见义勇为”这一话题为学生提供以下分析材料:在武汉,有一名10岁女孩被3名歹徒劫持后,利用他们吃夜宵疏于防备之机积极自救,一面通过自己双手卡脖子的方式表现痛苦表情,一面暗暗向饭店老板指示歹徒,从而使老板领会后即刻秘密报警。仅仅几分钟之后,3名歹徒便被民警抓获。之后,教师提出“面对歹徒行凶,你会怎么做?”这一问题,并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其间,教师做出提示:作为未成年人,不论体力还是心智,都不具备优势;在面对违法犯罪行为时,如果冲动鲁莽,不但无法终止犯罪,而且很容易让自己受到伤害。因此我们不但要善于斗争以减少犯罪所造成的伤害、保全自己,而且要灵活机智,积极借助他人或社会的力量,同违法犯罪作斗争。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不但能认识到法律对人的保护作用,懂得如何巧妙地用法律保护自己,而且能更加深刻地理解现实,认识到运用法律时应当注意的问题,进而增强法治意识,促进法律素养的养成。
总之,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是小学阶段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的主要阵地,教师通过加强课堂教学设计,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可以引导学生认识法治内涵,理解提升法治意识对自我发展和国家建设的意义,进而推动他们将法治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自觉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成为法治社会的合格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