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背景下日本海洋文学意识与中国文化的关联
——评《日本海洋文学作品选读》
2022-03-02陈唯
中日文化交流历史悠久,日本海洋文学受到中华文明的影响,其海洋文学吸收和改造了中国神话,融合创新了中国道家思想,许多生态关怀及述异模式都与中国文化存在密切联系。了解日本海洋文学意识与中国文化的关联性,为了解新媒体时代中日文化间的关系提供了新视角。
《日本海洋文学作品选读》(主编刘军,2018年6月由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一书收录了十二篇日本海洋文学作品,每篇均为节选,分为语句注释、作品鉴赏、作者简介及古典文法等,为日语学习者及日本文学爱好者提供了良好的学习资料。
一、海洋神话:对中国道家思想的融合及创新
中国文化在秦汉时期便传入日本,对日本文化、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这些在许多日本海洋文学中都有体现。从刘军先生编著的《日本海洋文学作品选读》一书中可以发现,日本神话,尤其是咿呀那美、咿呀那岐的出场部分和山幸彦与海幸彦间的争斗故事,其情节确实与中国南部传说的故事相近,受其影响较大。
从日本海洋文学内容看,多是日本对中国文化的吸收和改造,并将自身文化融入其中。特别是中国佛教思想和道教思想的影响更是深远。如佛教轮回、蓬莱仙山等思想在许多日本海洋文学中都有体现。但是,日本海洋文学作品中的神话虽然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但仍保留有一定的日本本土文化的传统。如山幸彦、海幸彦的故事便是对日本天皇的神话,使其拥有了海神血统,而中国无此类故事。
二、日本海洋文学中的仙怪书写
随着中日文化交流及传播的发展,日本海洋文学的发展不断地吸取中国文化,且在吸收融合中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文化。如盛行于中国古代的道教蓬莱神话经常出现在日本海洋文学中,且许多以海洋为背景的文学作品中也蕴含有中国的道教元素。日本为临海岛国,其神话故事多数是围绕海洋来讲述的,中国文学和中国的道教思想、佛教思想传入日本后,日本对其进行改造和吸收,并形成了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海洋文学。通观该书,我们可以从中窥略一二。日本的众多历史版本海洋文学出现了许多变化,将浦岛太郎传说故事中的仙界改成蓬莱,将故事中的海神姬改为龟姬,浦岛太郎的结尾也由衰老死亡改为飞升成仙。这些改变都同传入的中国文化不无关系。在我国文化中的归墟五神山传说中,记载了武神山和三只巨龟的故事,而在日本海洋文学中则将仙界改为蓬莱,这无疑是受到蓬莱神话及道教思想的影响,日本吸收借鉴蓬莱仙山意义并将其融入自身神话传说中,将海神信仰之海神姬改成龟姬,这是日本海洋文学与中国文化联系的具体体现。
三、海权意识:日本文学海洋意识与中国文化的剥离
近代以来的日本海洋文学多是以海为背景,这与日本社会整体海洋海权意识强烈有关。如《日本海洋文学作品选读》中的《蟹工船》,以远洋捕蟹船为背景,描述了渔工们海上生活环境的恶劣及遭受的无情压迫与剥削,以及其遭遇海难后被俄国人所救,并被“赤化”的故事。由此作品中不但能够看出蟹工船的封闭环境促成了渔工们的团结,也反映了其抗争精神和海权意识。从日本海洋文学的海权意识中,我们仍能够找到中国文化的影子。中日海洋文学对海洋的认知与探索早已开始,郑和下西洋对中国和日本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而我国古代海洋文学也在此时期达到新高峰,逐渐打破传统固定僵化的模式,慢慢消解了以前海洋的神秘感,逐渐增强了其现实感。此时期的海洋文学中,已经将真实存在的海洋环境融入了文学作品,出海所经之地也多是真实地名,并开始出现了海上贸易文学。此时期,海洋已成为影响一国综合实力的关键因素,如《三等船客》《海参丸》《岛上妇人》等,都具有较强的现实感。这一时期,日本海洋文学的海权意识逐渐增强,逐渐消解了对中国文化中渴望成仙、渴望长生及避世的思想文化。日本文学中的海洋也逐渐剥去神秘感,大海却逐渐成为日本侵略中国的踏板。在明朝时期日本就做起了侵略中国的美梦,被明军击败后此侵略扩张思想并未由此消亡,其海洋文学作品将郑成功改名换姓并让其自称日本人等便是其海外扩张欲求的体现。随着这种侵略思想的不断传播,日本海洋文学中的侵略意识也更强烈,并一直成为向国民灌输侵略海外的正当性的思想传播工具,最终使其走向侵略的深渊。
总之,该书为日本海洋文学鉴赏类图书,书中内容均为作家作品的节选,入选时极为注重作品影响力及作品题材,大部分作品为日本海洋文学的主流作品,在日本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