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助力高校思政工作创新发展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解构与重塑》
2022-03-02胡风霞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发展,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带来传播手段、传播方法的创新机遇,也带来舆论斗争、舆论引导的现实挑战,可谓机遇中蕴含挑战,挑战中带有机遇。因此,如何将新媒体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转化为发展机遇,如何善用、活用新媒体,占领舆论引导的制高点,让思政工作“活”起来,既是一个重要的实践问题,也是一个亟须研究的理论问题。
就当前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这一命题而言,由季海菊撰写的《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解构与重塑》 一书值得一读。该书于2014年12月由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共分为十五章,作者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对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解构与重塑进行了深度探讨研究,内容丰富,结构合理,各章叙述主题之间相互关联、层层推进,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起到了重要的借鉴作用。
第一章为绪论部分,开篇内容意在让读者体会该书的价值所在,为读者迅速把握整本书的内容走向奠定基础。新媒体时代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哪些新要求?新媒体时代的特征是什么?新媒体区别于传统媒体的本质又是什么? 作者在第二章内容中结合这些问题逐一给出了解答。
第三章探讨的是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利与弊问题。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新媒体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带来巨大变化,不管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是在校大学生,都必须理性客观认识新媒体带来的冲击与变化,正确把握新媒体带来的“利”,同时要积极应对新媒体带来的“弊”。
作者在第四章提出,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当以跨界思维为理性向度,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终极目标。这些科学阐释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深刻启示,必须加强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跨界融合与创新,不断开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局面。
第五章论述了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变革问题。话语是思想的载体和行动的先导,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媒介。传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存在内容单一刻板化、传播灌输单向化以及价值导向理想化等问题。新媒体语境下,具备传播即时高效、表现方式灵活多变、覆盖面广、影响深远等诸多优势。因此,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变革与重塑是必然选择,有助于提升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六章介绍了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优化。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构建过多强调政治理论类的知识教育,并注重内容的规范与统一性,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接受能力。伴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逐渐呈现出内容和形式多样化等特征,大学生更倾向于丰富的教育表达形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必须通过结构优化,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真正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最优教育实效。
新媒体语境下,如何探索更加多元的载体模式,形成教育载体的育人合力,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亟待解决的实践问题。第七、八两个章节内容中,作者分别从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合力生成、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整合两个层面,介绍了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合力和资源整合路径选择等问题。通过这两章内容的学习,读者能够发现载体合力的生成价值,深刻体会资源整合在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解构与重塑中的关键作用。
进入新媒体时代,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素质也提出了新要求。在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情况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大力加强媒介素质培养,更好地承担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之重任。关于媒介素养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素质培养这部分内容,作者在第九章和第十章进行了专门阐述,介绍了目前国内高校媒介素养教育状况、应该通过哪些途径来培养媒介素养,以及国外在这方面有哪些经验启示值得借鉴。
第十一章内容涉及的“微思政”模式是近年来热议的话题,也是新媒体时代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益探索。如何定位微思政? 什么是长尾理论? 如何进行微思政产品的开发与应用? 作者希望通过对这些问题的阐述,推动高校思政工作者教育理念的转变与教育路径的拓展,切实发挥“互联网+”的创新驱动作用,探索“微思政”模式,构建“大思政”格局。
第十二、十三章,从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特点、现状、途径以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并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启示等内容进行介绍。
在最后两章,作者主要围绕“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共享社区模式构建和评估机制” 这个主题,论述了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共享社区模式构建,以及评估反馈与评估修正等问题。
整体而言,该书具有较强的理论研究价值与实践指导意义,为新媒体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指明了方向,带来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教育体制机制的创新,也带动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从理念到实践的深层次、全方位变革。笔者认为,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在实践中摸清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特点、新要求,及时调整优化原有工作方式方法,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不断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使高校思政工作“活”起来,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不断推动高校思政工作创新发展。
首先,依托互联网技术,打破时空界限,实现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全方位育人模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大学生接受思想引领、价值观构建的主渠道,有着天然的独特优势。传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受到时间和空间限制,但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高校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不断丰富教育资源,提升教学水平,以适应新媒体时代的新特征、新形态。要能主动探寻大学生思想需求,综合运用讲授式、案例式、场景式、互动交流式等教学方法,把问题讲深、讲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辨别能力。随着慕课等在线教学形式的成熟,双微平台、抖音等新媒体以其短小精练的特点迅速成为传播思政教育资源的新载体。要充分运用新媒体增强教学内容的立体感和层次感,激起大学生的家国情怀、人文情怀和奋斗情怀。还可以开设线上课程,通过网上课程论坛、在线讨论等资源构建,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展现在线课程教育的创新价值,从而实现“互联网+”背景下网络精品课程建设的独特优势。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打破时空界限,真正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方位育人。
其次,加强媒介素养培训,打造新媒体时代的思想政治工作强军。开展好高校思政工作,离不开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思政教师队伍。高校要围绕“如何选择和使用网络资源”“如何依托新媒体加强引导”等主题对教师进行培训,使其能够应用新媒体手段去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广大思政工作者要利用新媒体平台广泛获取育人资源,整合教育资源、创设育人环境,引导大学生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科学认识事物本质。面对新媒体时代瞬息万变的社会热点、不同主体的利益诉求和多元思潮的交流碰撞,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将新媒体与思政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形成教育合力。同时,利用新媒体平台增进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加强人文主义关怀,展现人格魅力,让学生感受教师的人格魅力,增加对思政教育的天然情感。辅导员也是高校思政工作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应积极推动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深度合作,选用培养一批兼具新媒体素养的复合型人才,在课堂教学、思想引领、社会实践、校园文化等领域形成育人合力,打造一支适应新媒体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强军。
再次,依托大数据技术搭建融媒体中心,让高校思政工作“活”起来。当代大学生是互联网的原住民,互联网深刻影响了青年一代的学习生活。要打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融媒体新阵地,依托校园网主页、校园论坛、官方“双微”平台、校报网、教师网络工作室、微视频等载体,各有侧重,相互联动,不断传播先进思想、倡导科学求真、发挥“正能量”。要坚持内容为王,创新取胜。鼓励大学生进行新媒体创作,充分发挥大学生群体的创造性,提高活力和吸引力。鼓励思政课教师录制微视频,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方式,宣传讲解党的创新理论、社会热点问题、党的重要会议精神等。还可以挖掘“学习强国”等平台的教育资源,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网上展厅,让枯燥的图文“活起来”“动起来”,营造沉浸式学习教育氛围,让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更富生机活力,真正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
最后,深入挖掘新媒体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无限潜能,占领舆论引导制高点。新媒体技术助力高校思政教育的前景是广阔的,潜能是无限的。要组建新媒体工作小组,及时搜集整理各种教育资源,高效合理运用“碎片化”时间,让学生能够随时随地接收信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鉴于网络上纷繁复杂的海量信息对大学生思维的巨大影响,教师要能及时发现网络传播信息新情况,有效隔离错误信息,及时引导和纠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教会他们学习如何鉴别错误思潮,如何在复杂的舆论环境中保持主流的价值认知。要着力推进体制机制建设,通过完善的制度不断引导新媒体发挥其思想教育的社会价值,运用新媒体带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走向更加开放、自由和个性化的发展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