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古代诗歌有效教学探析
2022-03-02张程
张 程
(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榜罗初级中学,甘肃 定西)
诗歌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板块,古典诗歌是高考必考的文体,也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强化学生鉴赏能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学语文教学要重视诗歌教学,确保诗歌教学的有效性和高效率,让学生掌握理解诗歌的基本方法,学会赏析诗歌的基本技巧,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古代诗歌是中华文化中最为集中的载体,是中国人文精神、主流思想、传统道德、文化艺术的传承,要从中学语文抓起,从培养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着手,做好语言建构与运用,强化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文化传承与发展,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一、高中古代诗歌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学生的诗歌学习兴趣不高,不利于培养他们的鉴赏能力,更无法做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韩愈在《师说》中强调: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是影响学生学习的直接原因,也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原因;学生对诗歌的认识、基础素养也是造成学生学习诗歌热情不高、诗歌教学效率低的重要原因。
(一)学生对古典诗歌缺乏兴趣,没有足够的学习动力
诗歌教学在高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在高考中所占的分值也相对较高。但学生却没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很多情况下不愿意主动去学,多是迫于教师的要求和考试的驱使,学习古典诗歌也是为了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或是为应付高考。很少有学生主动把阅读古典诗歌当作一种乐趣,将感知中国古典文化当作一种追求。时空的跨度和文化表现形式的差异给高中生古典诗歌的理解与鉴赏带来较大的阻碍,给他们的情感体验和审美培养造成较大的空间张力。所以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学习热情一直没有得到点燃,他们学习的热度一直不高,更缺乏足够的学习动力,被动学习是当前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的主要特征。学习缺乏主动性,兴趣和热情不高,是影响学生学习效率最为重要的非智力因素。应试目的下的教学让学生很难获得较强的学习热情,功利性教育引导必然无法持久,更不符合新时期语文教学和课程改革思想理念。
(二)想象和联想能力培养不到位,不能引导学生真正进入诗歌的意境
中国古典诗歌不同于现代诗歌,更有别于西方诗歌,诗歌是高度凝练的语言,创设更具诗情画意的意境,可以让诗歌显得更有内蕴,更富神秘感。而今天的很多诗歌教学多是出于应试目的,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内容,而忽略对诗歌意象美、音乐美、情感美、意境美的把握。让学生去理解各句的意思,感知其情感,最后给学生总结一般的技法、技巧,尤其是一些套路性的做题方法和模式,将一篇更具意境美的诗歌肢解得凌乱不堪。中国古典诗歌是用文言文写成的,学生理解诗歌的意思有一定的难度,需要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字、词、句的意思。中国古典诗歌有其语言、思想情感及艺术的特殊性,通过意象选择和意境创设,能让诗歌变得更具情感、意蕴、内韵之美。如果仅仅对学生进行基本词义解释和句式、修辞的讲解,那么讲诗歌就变成了文言文的解读,诗歌的美感就消失了。因此,诗歌过分注重对句意的分析,而忽视对诗歌意境的阐述引导,并不能让学生通过想象更好地进入诗歌所创造的特殊环境,也就让学生失去了欣赏美的机会,学生感受不到诗歌的美感,只能体会文言句式的枯燥,无法真正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无法感知诗歌的艺术魅力。
(三)过分注重应试技巧的训练和强化,忽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在高考改革没有彻底突破应试教育桎梏之前,高考还是引领学生学习最主要的指挥棒,学习最直接的目的还是通过考试进入高等学府,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讲,只有先通过高考才能实现其人生理想和目标。诗歌教学需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应试技巧,但如果仅仅为应试而应试,将应试技巧训练当作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主要目标,那么高中诗歌教学就变成了应试教学的演练场,学生就无法更好地体会诗歌的人文性,感知诗歌的艺术性,体会文化的魅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此,急功近利的应试教育训练模式,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诗歌最基本的文化和艺术,仅仅进行应试技巧训练是诗歌文化和艺术发展到今天的一大悲哀,不利于学生长远发展,当然,也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学生要想真正领悟诗歌的艺术魅力,只有真正学会欣赏,感知其思想情感、文化艺术魅力,并能够通过自己的方式去解读,才能真正实现文化的传承,也只有这样才能在考试中考出高分,才能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四)教师古典诗词素养欠缺,影响学生鉴赏能力的提升
从教师的角度来讲,诗歌教学不仅是对学生进行更多的诗意解读,更重要的是考查教师的综合鉴赏能力,教师的古典诗词综合素养,直接决定着对诗词的领悟和解读,教师的文化素养决定着他们诗歌课程的内涵阐述与新时代解读。古典诗歌教学对教师有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掌握更多的诗歌鉴赏理论。但是很多教师的文化积累不够,文学功底不够深厚,诗歌鉴赏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这样也就制约了对学生的创新思维、文化传承和其他方面能力的培养,甚至会扼杀学生的创造性。
二、高中古代诗歌鉴赏培养学生鉴赏能力的有效途径分析
(一)注重学生文化知识的积累
核心素养首先是语言建构与运用,要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首先就要做好语言知识和文化常识的积累与建构,让学生有基本的文学鉴赏基础,了解各种诗歌的风格流派,这样才能消除学生对诗歌的陌生感。让学生在了解文学常识,逐步感知诗歌所表达的情感意蕴,拉近学生与诗歌内容的距离,让学生获得初步的审美体验,并在实践中逐步感知诗歌的艺术魅力。诗歌在发展的过程中,流派风格在不断演变,只有对诗歌流变有更加清晰的认识,才能体会诗歌的不同特点、不同风格。学生要感知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不同特点,体会不同时代诗歌的发展演变,针对不同时期的作品,感知不同文体的风格特点。
比如,让学生明白诗歌的诗风与历史有非常密切的关系。王昌龄是盛唐时期具有代表性的边塞诗人,他的边塞诗不仅表现了战士们思念家乡的基本情感思想,同时也体现了盛唐人所特有的一种气象,那就是渴望建功立业。这与唐代国力、社会发展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只有盛唐人才具有这样的胸襟和气度,才会有这样的格局和胆识。所以高适《别董大》虽然是一首送别诗,其中最著名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涯谁人不识君”,生动地写出了唐人的气度和胸怀。
(二)让学生掌握诗歌中的一些典故和常见意象
读懂诗歌,首先要了解诗歌最常见的构建方式,意象构成了中国古典诗歌最显著的特点,既能够让中国诗歌的含蓄之美得以充分体现,更是中国人对自然、人生、社会更好的观照,也是天人合一思想的直接体现。意象是诗歌中主观情感与客观事物的统一体,大自然的各种物象寄托了诗人的情感,所以诗人将其融入诗中。这些意象构建了一个又一个不同的意境,从而让诗人的情感得以寄寓,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古人仰望明月,怀念故乡;折柳送别在古典诗歌中最为常见,也成为人们一种共同的表达方式,成为诗歌相同的意象,也成了诗歌用于情感共鸣的典型媒介。所以在赏析诗歌时,要抓住诗歌的这些意象,感知意象熔铸的各种情感,能够快速、准确地把握诗歌要表达的情意。对常见意象的熟悉程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阅读理解速度以及他们对诗歌情感理解的精度。如“落花”本是一种自然现象,经过更多诗人的不断提炼,就成了青春年华的一种代表和象征,表现惜春与伤春之情,也寄托了年华流逝的无尽感慨。
用典是中国诗歌最常见的一种间接地表达感情的方式,古代诗歌因各种原因不便于直接抒情,要通过相应的典故来表达,这样的诗歌含蓄且更具韵味儿,语言变得更加凝练,从而达到一种言简义丰的艺术效果。学生只有了解足够多的典故,才能更好地把握诗歌所体现的深层含义。如果对这些典故不了解,那么所要表达的情感也就不能真正体悟。例如,辛弃疾的很多诗歌都爱用典故,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用孙权坚决抗击曹操、南朝开国皇帝宋武帝刘裕平定中原的英雄事迹和不朽的壮举与南宋统治者苟且偷生形成鲜明的对比;运用宋文帝刘义隆北伐惨败的历史典故来讽刺当朝韩侂胄在战争中空有理想,没有才能,导致损兵折将、误国的严重后果;最后用“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样的典故,委婉、含蓄地表达自己虽然年迈,但依然像廉颇那样宝刀不老,时刻不忘国家,一心驰骋沙场。这样的典故能够将辛弃疾一心恢复中原的理想得以很好的展现,又能把现实的残酷和英雄的无奈更好地对立起来,展现了一个有心恢复中原、驰骋沙场却无法施展抱负,终究老在马厩的悲剧英雄形象。
(三)引导学生注重生活体验感悟
高中语文教学不仅是让学生了解语文知识,更要注重语文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生活中感知语文,培养他们的语用能力,更提升他们对语文的把握能力。高中生的生活非常忙碌,很多学生没有更多接触自然和社会的机会,无法深入了解社会,更不能对人生有更深刻的感悟。而诗歌等文学作品都是关于自然、社会、人生的一种表达,没有了生活,离开了社会,远离了自然,就无法真切地感知诗歌的情感。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必须注重学生的社会生活实践体验。语文最大的外延是无限的生活和社会大背景,要真正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就必须让学生与自然有更亲密的接触,让他们感知宇宙的永恒、大山的巍峨高大、江海的辽阔空旷等,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意境能够更好地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去感知社会,认识生活,这样就会有更深刻的体悟。而诗歌中所表现的主题,就能在学生那里得到很好的印证,以此来更真切地感知诗歌的画面情感。诗歌是最美情感的文体,而情感又是诗歌的灵魂。比如,现在很多学生都是留守儿童,他们的父母远在异地务工,他们在生活中都会有丰富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悟这些生活现实,从中体会思亲或者念人情感,这样就能非常容易地理解白居易在佳节到来之际,独自一人面对枯灯,没有朋友、没有伴侣,更没有亲人守护在自己的身边,那么“影伴身”的孤独与凄凉,就更容易体会到白居易遥想家人也围坐灯下,在谈论着远在外地的自己,说着远行人。因此,不管社会怎么转变,也不管时代怎么变迁,白居易那个时代是家人在家,诗人远行;今天这个时代是学生在家,父母远行。但这种空间距离感、这种相思都是相同的,这样对于学生来讲,更容易理解诗歌的情感,也就会对诗歌有更深刻的认识和体悟。
(四)注重学生想象和联想能力的培养
中学诗歌教学要摒弃传统的应试教育理念,真正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让学生走进诗歌,走入诗歌的意境,感知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悟诗人所融入的情感,这样才能真正感知诗歌的艺术之美,让学生获得更强的鉴赏能力,真正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等核心素养。注重学生想象和联想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能够借助诗歌由象到意,由意到境,再由境到意,借助想象,将文字变成相应的事物,并将具体的事物组合成画面,通过想象进入相应的画面,引导学生超脱现实,进入诗歌创造的意境。
比如,让学生理解王昌龄诗中“一片冰心在玉壶”这首诗,这是很多学生不容易理解的,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由象到意的思维转移,并让学生将具体、抽象的东西二者融合在一起,以此来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引导学生去想象“玉壶”是怎样的一个物品,学生通过想象就能感知其非常透明、洁净;理解“冰心”这个词语,让学生去想象“冰”的具体形象特征,感知“冰心”的冰清玉洁,这样把“玉壶”的洁净透明与“冰心”的冰清玉洁二者很好地统一起来。就不难体会诗歌中所要表达的情感,诗人那守身如玉、清廉自洁、表里如一、光明磊落的形象。再比如,学习杜甫的《登高》这首诗,诗人前两联通过一系列意象的组合来展现一个秋天所特有的画面,这种清冷、凄凉、萧瑟的画面,要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想象,如秋天的秋风、蓝天,还有猿的哀鸣,还有天地间一只孤独的鸟儿在徘徊,无边的落叶萧萧而下,感受深秋的凄凉与萧瑟,看滔滔不尽的江水,联想宇宙的永恒和人生的短暂,这样就能更好地感知诗人的伤逝之感与飘零之情,让学生由意象进入诗歌的意境,通过想象和联想感知诗人所表达的深重情感。
(五)教师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
要想通过高中古典诗歌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首先,教师就要具备更加全面的综合素养,转变教育发展理念,将应试教育变成素质教育,将考试能力训练变成核心素养培养,以此来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其次,教师要具备更加丰富的诗歌素养,阅读大量的诗歌经典著作,对诗歌有更加丰厚的知识储备,对民族文化有更强的认同感,对诗歌的艺术有更强的鉴赏能力。再次,教师应该多阅读一些理论,强化诗歌的审美鉴赏能力,以此来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和欣赏。教师只有真正理解诗歌,只有真正感知诗歌的艺术之美,才能用自己的方式和语言引导学生去体验和感悟,而不是做一个简单的教案或者其他教参转述。如读严羽的《沧浪诗话》,真正体会诗歌那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蕴藉之美;仔细品读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对于诗歌中的“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有自己更加深刻的领悟,能够真正感知诗歌所表现出来的神韵,就会更全面地引导学生从最基本的诗意画面入手,感知诗歌的浅层意思和深层美学,由最基本的自然现象上升到更高层次的生命哲学,提高学生的审美修养。
总之,古典诗歌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要破除传统的应试弊端,就要消除学生对诗歌的陌生感,强化他们对欣赏诗歌的兴趣与热情,在学习中让学生真正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与人生感悟,激发他们强烈的思想情感共鸣。注重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和联想能力的强化,让学生不仅爱上诗歌,学会理解和鉴赏诗歌,更能通过学习诗歌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在审美体验中塑造完美人格和健全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