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渗透
2022-03-02冯利琴
冯利琴
(甘肃省平凉市灵台县第二中学,甘肃 灵台)
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是高中阶段生物课程教学的内在要求。文章在分析生物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必要性的基础上,就课程教学中的具体渗透策略进行了探讨分析,旨在为在生物教学中进行生命教育提供相应的思路和方法参考。
生命教育是为了对高中学生的生命观念进行塑造。对学生的生命观念进行培养是《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20 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明确的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内容之一。对于生物学科教师来说,生命教育不仅要融入自己的课程教育思想,还要转化为自己的日常课程教学实践,通过实践来促进学生领悟和掌握生命观念,真正具备这一重要的学科核心素养。
一、生物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一)促进学生生命观念形成的需要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应该在较好地理解生物学概念的基础上形成生命观念,如结构与功能观、进化与适应观、稳态与平衡观、物质与能量观等。在生物教学实践中,通过渗透生命教育的内容,可以增进学生对生物学中生命观念相关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进而形成相应的生命观。因此,将生命教育渗透到生物教学中,是促进学生形成生命观念的重要步骤和途径。
(二)增强学生生命体验的需要
高中阶段的学生虽然对生命有了一定的认知和理解,但多停留在简单的语言层面,并没有深入具体的思想和观念层面。将生命教育渗透到日常的生物教学中,可以为每个学生创造接触和体验生命相关内容的机会,使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逐步深化对生命内容的理解,进而逐渐形成深层次的生命观念。故而,将生命教育渗透到生物教学中,实际上是增强学生生命体验的一种现实需要。
二、生物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具体策略
(一)绘制生命概念图,串联生命教育内容
虽然生物教材中有许多讲述生命的内容,但这些内容的编排往往比较分散、孤立,不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生命知识框架。为使学生能从生命角度系统、全面地理解生物教学的内容,教师应当在结束阶段性教学内容以后,引导学生绘制生命概念图,将与生命相关的各类概念及其对应的现象、特征等进行系统性的梳理和串联,形成完整的框架图。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使用绘制鱼骨图的方式,将教材中提到的与生命相关的概念进行归类,形成具有自己个性化特点的生命概念图。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强化学生在绘图过程中对各种生命概念和现象关系的理解,使学生在绘图的过程中形成对生命体关系的正确理解。
(二)创造生活场景,促进生命教育回归
相较于倾听教师通过语言描述和讲解的生命内容而言,学生对那些通过现实场景观察甚至触摸到的生命教育内容的理解更加深刻和直接。为避免生命教育沦为简单的口语教育,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生活化的生命教育场景,让学生在实际场景中了解生命的奇妙之处,深化对生命的情感体验。例如,在讲解光合作用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不同季节、不同气候条件下绿色植物的生长状态,通过学生肉眼可以观察到的现实场景来增进学生对光合作用这一生命体发展方式的理解。
(三)进行思维训练,深化生命教育认知
生物教学中的生命教育渗透并不是简单地将生命相关的内容堆砌、罗列到生物教学中,而是通过“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探究来深化学生对生命发展规律的理解,进而形成正确的生命观念。因此,在实际的生物教学实践中,教师除了要丰富生命教育内容的呈现方式以外,还要注意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地理解生命现象背后蕴藏的生命规律,使学生能够在经过系统的学习后,对生命的发展产生系统性、科学性的理解。例如,在开展细胞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细胞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角度进行深入思考和理解,使学生在思维层面形成细胞与人的生命体关系密切的认知。
综上所述,将生命教育渗透到日常的生物教学中,既是促进学生生命观念形成的需要,也是增强学生生命体验的需要。考虑到生物教学的实际情况,教师在开展生物教学活动过程中,要注意绘制生命概念图、创造生活场景、进行思维训练等教学策略的运用,使学生能够在教学经历中逐步形成科学的生命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