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与生相伴 悦动悦成长
——立德树人理念下体育教学生活化的实践策略研究

2022-03-02山东省威海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学校于振浩

学苑教育 2022年25期
关键词:生活化运动体育

山东省威海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学校 于振浩

《体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体育和理解体育”。体育要体现“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当代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教育即生活”,陶行知先生也倡导我们:“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这样一来,“体育教学生活化”正是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课程源泉,基于学生的本身兴趣和对体育运动的需求,将学生生活经验和体育教学紧密结合,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而今,“不会运动、不好运动、不愿运动”是当前部分中学生的真实写照,目前的体育教学大多关注学生运动技能的掌握,而对于体育体验和感悟强调得较少。针对这一现状,我充分发掘现实生活中的体育教学素材和情境,努力将素材情境与教学过程有机结合,并不断尝试拓展教学内容,改革教育和评价方式,促使青少年提升身体素质、培养锻炼兴趣,形成意志品质。

一、整合教材,让教学内容亲近生活

1.生活化教材整合。

现行的体育教材是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体育与健康》,在理论上注重内在联系和科学系统性的安排。但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告诉我们,不能一成不变,要联系生活实际积极整合教材并开发新的教学内容,使之更加合理,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的理论学习和技能发展。

如在六年级《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一课的第一环节“生活情境 识别运动”中,一方面,教师将生活中打篮球、跑步、登山、骑自行车等运动的图片展现给学生,激起学生联想。另一方面,教师又结合身边的案例“小明参加运动会,他因为没有进入决赛而垂头丧气,这时,如果你是小明的同学,你会对小明说些什么”来引发学生思考,更多同学的观点是参与和取胜同等重要,而参与更重要,由此引入课题。在“体育器材的使用”一课中,教师鼓励学生以“环保”为主题制作体育器材,引导和启发学生根据运动项目特点进行选材和制作,最后将学生所制作的体育器材进行集中展示和专项训练。比如:用旧布料制作沙包,利用它来练习投掷垒球的动作;用废纸张制作纸飞机,掷纸飞机练习掷标枪的技术。学生通过自己制作的辅助器材进行练习,既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体育教材生活化整合强调的是生活材料与学科材料的有机融合。一是将体育教学置身于与学生密切相关的生活中,将学生难以消化的原理以生活化为教学背景,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联系最大化;二是将生活物资、现实事例、社会热点、名人轶事、网络现象等素材结合教材讲授,使学生能够充分理解和内化课堂知识和运动技能;三是可以根据需要,打破教材顺序,甄选组合,如上述案例在识别运动时,融入了参与竞赛的健康心理。

2.跨学科教材整合。

跨学科,是指通过链接不同的学科知识,帮助学生形成系统化、持续性理解,能够促进学生利用多学科的知识经验解决现实问题,是一种围绕主题、基于教材、联系生活的跨学科学习。跨学科教材整合让知识显现出多层次结构,既能够激发学习求知欲,又能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如在讲解中长跑技术时,学生会疑惑:训练初期为什么人会感到腿特别沉,但若继续跑一段时间,这种感觉就会逐渐消失。教师可以结合生物学中的质量消耗以及乳酸的产生等来讲解;学习双手上前抛实心球技术中的出手角度,讲解如何改变运动轨迹时,可以结合数学学科的二次函数来进行剖析;学习背越式跳高中的助跑和起跳技术,教师可以结合物理学中力的分解以及能量转化来帮助学生分析助跑速度的重要性;再如根据体操或球类运动的特定动作将劳动课中的家务劳动进行改编等等。

教材的跨学科整合最关键一点是找到整合点,就是在选择学科资源时,注重知识资源间在原理上、方法上的内在联系;其次要结合实际,不能够牵强附会,只有水到渠成、科学系统的有效整合,才能起到更好的学练效果。

二、创设情境,让教法学法顺应生活

在实践中不难发现,学生在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下,很难进入相应的角色进行锻炼,无法产生对体育的兴趣。因此,要改变教师固有的理念和方法,就需要教师在讲述教学内容时根据学生的临场反应调整自己的教学节奏和方法,这种教学方式灵活有趣,能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1.课堂教学生活化。

在“体育锻炼重在参与”的教材理论授课中,教师将运动学中的“运动剥夺”试验引入课堂:科学家做了一个有趣的试验,要求20~30岁的健康男子,在试验期内(20天)保持仰躺,不许起坐和站立。思考20天之后会出现怎样的结果?学生七嘴八舌,所言并不确切。为了让学生更深切地领会运动剥夺实验的结果,教师邀请了几位学生联系日常观察和生活经验,上台表演实验男子的行为状态。可想而知,课堂在欢声笑语中达成了本节课的认知目标——正确理解生命在于运动。

因此,教师在体育教学时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一方面教师要创设生活化情境,使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利用已有的知识基础和技能尝试解决真实问题。二是鼓励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够链接自己对生活的不同感悟和想法对知识进行重新构建,形成新的体育知识经验网络。三是要建立和谐轻松的师生关系,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使学生在解决情境问题的教学活动中更具有自信和自主性。

2.课堂教学趣味化。

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中指出:“国家的力量很弱,练武的风气不振,民族的体质一天比一天柔弱,这是很可忧虑的现象。”体育教学的基本目的就是促进学生强身健体,从而促进心魄的健康发展,所以课堂常规训练必须作为重要方面予以关注。

为了调动学生在课堂训练中的积极性,教师可以创设比赛情境,如在枯燥的加速跑内容教学中,教师利用分组接力比赛的形式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提高了课堂效果。或是创设生活情境布置:“同学们,现在一公里以外的山地有一队旅游团遇到了泥石流,需要我们及时送达物资。现在我们要在操场上跑2圈,原地做1组高抬腿才能按时送达物资,同学们有没有信心完成任务?”指令一下,学生群情激昂、齐心协力地完成了一组训练。

学生天性喜欢运动,运动是学生生命的内在价值诉求。在进行常规训练的过程中,要坚持体育与现实生活的适切融合,以课堂为平台,以强身健体为根本,创设有效的活动空间。同时,也要警惕出现过于追求学生的自由与主体,而忽视了学生体验运动兴趣、锻炼意志品质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极端现象。

三、分层培养,让个性能力丰盈生活

差异性教学是实现教育公平,发挥学生学习体育特长的有效教学方法,有针对性的教学,促进学生的体育素质和运动能力获得不同层次的提高,进而为他们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1.差异性分析。

首先,教师针对不同班级的不同情况、同一班级的不同学生进行分析,进而制定出有所差别的趣味化、生活化的教学计划。比如,在教学中,可以主要根据学生体质、技术能力、特长兴趣、认知水平、个性体能,将学生分为超能组、中等组、基础组三个层次。需要注意的是,要结合学生的自我认知帮助学情的差异分析,从而更好地体现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采取分层教学,是教师对学生学习活动的初步设定,以便于对他们进行影响和强化训练。当然,随着教学进程的持续发展和学生的进步变化,可以调整或重新进行差异化分析。

2.个性化培养。

根据学生的体能状况以及运动技能的掌握水平,在授课时,教师可采用按体能分组的练习形式,即对超能组的学生强调综合练习和特长项目强化;对中等组学生则以强化练习为主;面对基础组学生则强调以学习性练习为基本训练方式。这种分层培养改善了体育优生“吃不饱”现象,又能破解体育后进生不敢和不想运动的“局外人”局面。

个性培养的关键途径在于课堂、重点生成在于强化、难点突破在于设计、目标达成在于教师。教师通过分解体育项目,分层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引领学生自主制定个性化的运动计划,进而实现让“每个生命都美丽绽放”的教育愿景。

四、观察表现,让课堂评价美化生活

教学评价是体育课堂教育的重要环节,但在传统的体育教学环境中,评价仅仅放在考核成绩上面,缺失了对学生学习兴趣、情感态度的关注。因此体育教学评价也需要摸索生活化和个性化的方向。

1.场景观察评价。

场景观察评价不同于以往传统的体育测试那样进行瞬时性、一次性的考查,而是需要创设一个真实的生活场景,使学生能参与生动的、有价值的体育活动任务,在任务活动的过程中展现学生的知识与技能。

比如,学生在课外进行“姑娘山”野外安全演习时,教师组织学生在密林中辨别方位,跨越障碍物,模拟外伤处理等活动。在这一过程中,师生会根据手中的观察记录进行项目评分和描述,这一评价方式重点考查学生在执行体育任务时能否主动、积极地思考分析,能否综合运用所掌握的体育知识与技能个性化地解决意料之中的或不可预见的实际问题。这种基于生活的体育教学评价不仅帮助学生从体育活动中学会了知识和技能,更激起了学生参与的热情。

2.小组合作评价。

小组评价方式具有操作灵活、反馈及时的特点,及时、有效的反馈将促使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去,打造动态的生成性课堂。

如班级设立以“组内差异,组间平衡”为特点的小组共同体,并以小组为单位记录“每日锻炼套餐”的实施情况,包括个体的锻炼时长、增值进步、组内日评等记录。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统一总结,表彰优秀进步,鼓励后进群体。以小组学习共同体的评价方式,拉近了学生之间的距离,形成一种情感的共通关系。更为重要的是,小组所反馈的真实性评价能够多方面、多途径地收集学生体育学习与个人发展的信息,能真实、多角度地对学生做出针对性的课堂评价,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五、磨砺精神,让体育品格成就生活

现代体育教育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著名的体育教育家吴蕴瑞先生认为,体育教育的最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品格。体育品格体现的是人在社会生存竞争中团结协作、公平公正的道德原则以及坚贞不屈、永不言弃的拼搏精神。

1.适应规则和社交。

一方面,教师利用体育课堂向学生渗透规则意识,改进学生散漫的、无原则的不良习惯。制定规则以及训练学生对规则的遵守是保证教学顺利实施的基本点。如体育课堂上,教师规定女生不允许穿裙子;学生运动时不能携带尖锐物品;学生不能穿拖鞋、凉鞋。为防止学生在课堂犯错误,教师可事先清晰明了地说明违反规则出现的可预见的伤害和危险。比如,在蹲踞式跳远活动中,课堂组织学生排队进行有次序的跳远。如果有学生不听教师指挥,前面的学生跳入沙坑还未离开之时,后续的学生盲目跟跳,容易引发碰撞伤害。通过明确跳远规则,师生共同监督,能够督促学生遵守规则,内化规则意识。

另一方面,顺应生活就要顺应社会交际圈,缺少不了对学生交往意识的培养。比如,在课堂中教师指导学生做“贴烧饼”的游戏,对一些腼腆内敛的学生,教师安排他们优先去抓别人,学生们在紧张刺激的追逐中显露出特有的天性,或尖叫,或手舞,他们在热烈奔放的体育游戏中收获了欢乐和友谊。

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和交往能力,是促进学生追求美好生活的前提,在生活化的活动和情境中,教师要尊重每位学生的学习和交往诉求,鼓舞和激励他们参与和成长。

2.锻造人格与意志。

基于体育课程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是学生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探索成功人士的成长之路,皆历经“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挫折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必经之路。

由此,教师可以有效利用一年一度的校园足球赛,特意地将较弱的队伍安排在顺风向场地踢,而将强队安排在逆风方位踢,比赛中受到风的影响,足球踢不上前,极容易被对方抢断,使强队比赛锐气大挫,体验到困难和艰苦。体育生活化试图让每个学生都通过体育活动感受到来自生活的压力,增强受挫力。教师通过创造这种教育契机,教育学生人生挫折是不可避免的,只有恶劣的环境才能磨练意志,也只有挫折才能使人成熟,进而激励他们产生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精神。

因此,体育教学是为了成就更好的生活,帮助学生成功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体育教学应以发展学生的运动技能为立足点,以引导学生识别真、善、美为核心价值取向,用体育特有的方式潜移默化地熏陶学生的品质,塑造他们的人格。

霍姆林斯基说:“当情感的血液,在活的机体中欢腾流动时,知识才能够促进人的精神世界。”是的,体育课堂教学应该是情感开放的课堂,更是与学生紧密联系着的生活化课堂。为了生活,聚焦生活,成就生活!我愿执着于“回归起点的教育”,且行且思,以回归生活本位为主线,构建良好的体育课堂生态,不断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生活化运动体育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不正经运动范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疯狂的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