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背景下中职语文教学融入思政元素初探

2022-03-02石家庄幼儿教育中等专业学校刘海燕

学苑教育 2022年25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思政中职

石家庄幼儿教育中等专业学校 刘海燕

2020年版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价值观教育应与学科知识教学相结合。中职语文教学应引导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价值观教育不应该是简单地贴标签,而是要与学科知识有机融合。教师应注重以学科知识为载体,充分挖掘学科本身独特的育人功能,在知识传授与培养学生学科能力的过程中,实现价值观的引导。”

一、中职语文教学融入思政元素的必要性

思政教育承担着培养合格中职生的重大使命,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无论是哪个阶段的教育,我们都“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他还进一步强调:“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这些都为中职语文教学渗透思政元素的研究和实践指明了方向。

2020年版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中职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理解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发现与鉴赏、文化传承与参与4个方面。而“文化传承与参与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初步具有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吸收、传承和发展的能力,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吸收人类文化知识积累和创新成果,并在学习和工作中拓宽产业文化视野,培育劳动精神,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有鉴于此,我们教师教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知识的传授,更是为了学生能成为一个合格大写的“人”!中职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美好道德情操。同时在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教育学生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中职语文教学融入思政元素的可行性

1.学生特点。

中职学生的年龄在15~17岁之间,他们所处的年龄段无论是在生理上还是在心理上,都处于一个特殊而又关键的时期,他们对很多社会现象、思想意识形态、个人的信念等,都开始有自己的看法。但是,我们又必须承认,这个阶段的学生对于这些现象时而彷徨时而又坚定、明确,这是因为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正在慢慢形成。这是正常的。不过,在中职学校,如何把立德树人这一根本性的教育任务做好,让中职生在端正“三观”的路上少走弯路,为祖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奉献一份力量,则是需要我们教师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

2.学科特点。

众所周知,语文课是一门学习如何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中职语文课程与普通高中不同,不仅仅以升学为目的,更侧重于培养中职学生语文实用能力,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及职业素养。一方面,中职语文要立足学生岗位实际,把学生培养成职业所需要的“职业人";另一方面,中职语文教学还要立足学生未来,把学生培养成一名合格的“社会人”。这些,都使现阶段的中职语文教学面临着新的任务和挑战。

3.教师特点。

根据《教师法》的规定,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应当具备高等师范院校本科或者其他大学本科毕业及其以上学历。目前,本科院校已有一整套相对完善的思政教育课程体系,这也就意味着中职学校的教师在大学求学阶段已经完成了相应的思政教育课程的学习,政治素养过硬。而入职教师行业还应取得相应的教师资格证,必须完成“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等相关课程。因此,中职学校的语文教师入职时本身就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政治素养和相应的知识。这也为中职语文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提供了最有力的保障。

4.教材特点。

目前,绝大多数中职学校的语文教材都是选用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倪文锦、于黔勋主编的教材。这本教材是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是根据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的要求,按照培养学生基本科学文化素养、服务学生专业学习以及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的整体功能定位,在遵循了语文教学规律的基础上编写成的,大体上由基础模块、职业模块和拓展模块三个模块构成。它的编写考虑的不仅仅是语文这门学科的工具性特点,更多地考虑了中职学生个体发展与学生专业学习、未来就业的直接联系,具有浓郁的职业特色。这些经过编者精心挑选的文章,精心设计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有着深刻的思想教育意义和深邃的职业素养以及正确的价值取向,与思政教育的内容“融合度”非常高。如林清玄的《好雪片片》,作者通过买奖券时与流浪老人的交流互动、所见所闻,刻画了朴实而又善良的流浪老人形象,文中的每一个角色都闪耀着人性美的光辉,这与思政教育中的人生观教育是相吻合的;再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则抒发了一个壮心不已、壮志难酬的爱国诗人形象,这又与思政教育中的爱国主义教育是相吻合的。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因为语文本身就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中,语文教师可以很自然地将这些思政元素融入,从而收到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三、中职语文教学融入思政元素的途径

1.在课堂讲授中融入爱国主义教育。

例如,在讲授艾青先生的《我爱这土地》一诗时,教师可以首先播放2018年央视经典咏流传节目片段(陈彼得深情朗诵《我爱这土地》),然后导入:“看完视频,大家是不是觉得有点奇怪呀?就是这样一位来自台湾的老先生,身背吉他,其貌不扬,满脸沧桑,步履蹒跚,操着蹩脚的普通话,却能迎来掌声如潮,将在场的嘉宾和观众感动得一塌糊涂。为什么呢?他朗诵的这首诗背后又有着什么样的故事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诗人艾青,走近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如此一来,不仅立刻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学习热情,也将学生带入了诗歌的情境。接下来,在讲到“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的吹刮着的激怒的风”等诗句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象征手法,教师又将中国的近现代史史实引入课堂,要求学生列举中国近现代史上被列强欺凌的典型事件和中华儿女不屈抗争的历史史实,使学生在与历史的对接中深深地体会到一百多年近现代史,既是中华民族的血泪屈辱史,也是无数中华儿女的爱国抗争史。最后,再用诗一般的语言进行课堂小结:“有鸦片输入就有虎门销烟,有甲午海战就有丁汝昌、邓世昌,有辛丑条约就有轰轰烈烈的义和团运动,有巴黎和会就有五四运动,有卢沟桥事变就有淞沪会战……中华民族永远是一个有着不屈不挠精神的民族!”接下来,教师又结合本校的专业特点,对学生进行进一步的引导:“将来,大多数同学都是要做幼儿教师的,作为一名幼儿教师的你,又知道哪些适合幼儿吟诵的有关热爱祖国的诗歌呢?你准备如何教给孩子爱国呢?”如此这般,一节课下来,教师便能清晰地感觉到,所有的学生都在静静地聆听,本人也和学生一起接受了一次爱国主义精神的洗礼。

再如,在讲授屈原的诗歌《国殇》时,课堂的最后,教师做了如下的总结:“同学们,中华民族历来都是一个不缺少爱国主义精神的民族。古往今来,多少仁人志士,为了祖国的统一,民族的富强而前仆后继,视死如归:从‘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屈原,到‘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誓不休’的文天祥;从‘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历史不会忘记,我们更不会忘记。古有屈原作《国殇》来祭奠为国捐躯的英灵;同样,在今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天安门广场上也屹立着一座丰碑——人民英雄纪念碑,它的正面是毛泽东主席的亲笔题词——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背面是毛主席亲自起草,周恩来总理亲笔题写的碑文。”说到这儿,教师的多媒体课件也随之投影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正面图片和背面的碑文内容,接着要求学生和老师一起齐读碑文:“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随着师生铿锵有力的朗读,这节课也就结束了。可是,教师在学生心中激起的爱国主义精神的涟漪,播下的爱国主义教育的种子并没有结束,它们正在慢慢散开、生根、发芽……

2.在表达与交流活动中融入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在现行的高教版中职语文教材中,每个单元结束,都有“表达与交流”活动专题,包含“口语交际”和“写作”两个部分,这两个部分总体上是按照学生的职业发展需要而设定的。表达部分既有口语的表达也有文字表达,都是自我表达的一种方式,也是学生认识自我的重要方式之一。例如,基础模块上册(第三版)第三单元的“口语交际”任务是自我介绍。在完成这个任务教学时,教师首先要求学生在掌握基本表达技巧的基础上,重点关注自己在语言自信、用语礼貌得体、举止大方等方面的情况。然后,教师再针对这些问题做一个全面的总结,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个体存在于集体之中,正确地认识自我、介绍自我这些内容的至关重要。再如,布置学生写作时,教师还可以结合社会的一些热门时事让学生发表看法,或者就当下的社会热门话题展开讨论;或者结合专业特点,要求学生谈谈职业道德、职业发展方向、职业素养等;以此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

例如,高教版中职语文教材基础模块上册(第三版),第六单元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是“诵读经典古诗 弘扬传统文化——中华古诗词朗诵比赛”。本次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设定了两个目的和任务,分别是激发学生诵读古典诗歌的积极性,增加古诗积累,提高文化素养;掌握诵读方法提高诵读水平。按照教师的活动设计,学生在准备朗诵比赛的过程中,需要对古诗词按照主题分类,并选择一首最喜欢的诗词做好发言准备,还要根据诗词的特点用编文摘的方式向同学介绍好诗词,然后运用诵读方法在小组中诵读,经过小组推荐,最后在班级中进行诗词朗诵比赛。整个活动过程中,学生不仅完成了对中国古诗词的搜集和理解,加深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无形中也帮助学生提升了文化自信,帮助他们真正成为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宣传者和践行者。同时还形成了小组竞争、班级竞争的局面,也就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认识了自己,认识了团队和个体间的关系,懂得个体间的竞争和团队间的相互合作是密不可分的,构建起良好的职业意识形态。

结束语

总之,新时代,当代的中职生如何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武装”自己,做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已经不仅仅是思政课教师要考虑的问题,而是当前所有科目的教师都应该慎重考虑的问题。

中职语文肩负着培养中职生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的双重重任,教学中有着“天然”的融入思政元素的“优势”。中职语文教师更应该加强自身的政治素养和人文素养及相关文学文化的知识储备,在教学过程中,“不动声色”地融入思政元素,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充分发挥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特点,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思政中职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应用多媒体技术 创新中职德育课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关于中职土木工程测量教学改革的实践和探索分析
浅谈中职英语教育三部曲
关于中职与高职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