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所属企业改革与发展方向探讨*
2022-03-02吴悦华
王 锐 吴悦华
(1.河南中医药大学 河南郑州 450003;2.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商学院 河南郑州 450046)
2018 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第二次会议通过了《高等学校所属企业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了进一步深化高校所属企业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并决定选择部分高校进行试点,从2020 年开始全面改革,原则上到2022 年底基本完成改革任务。本次改革的目标是到2021 年12 月31 日前基本完成公办普通高校所属企业体制改革任务,推动高校所属企业清理规范、提质增效,促使高校聚焦教学科研主业,提升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高校所属企业即校办企业,是由学校创办或控股的以盈利性为目的的公司企业。这类企业一般有其独立的管理与核算系统,不与学校的行政挂钩,只是在业绩上会上缴全部或部分利润给学校[1]。本次改革包括以下五类企业:高校投资设立的各类企业;高校所属各级事业单位投资设立的各类企业;高校通过划拨、投资入股等方式获得产权的各类企业;高校无产权但代为管理的企业;高校具有产权和管辖权的附属中小学、附属幼儿园、附属医院[1]。我国高校所属企业起始于20 世纪50 年,主要目的是为高校财政提供资金支持、加速科研成果向生产技术的转化。20 世纪80 年代开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高等教育体制改制不断深入,高校创办企业数量逐渐增多规模逐渐增大,高校所属企业的弊端也日益凸显,已然威胁到高校的持续健康发展。高校所属企业体制改革是增强高校教学质量、完善科研成果转化机制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高校所属企业略转型、提高国家经济运行效果的必由之路。
采振祥、徐艳丽认为对现有校办企业进行适当整合,将部分非经营性资产通过合法渠道变为经营性资产,同时通过合理设置股权结构、建立企业内部激励和约束机制,进一步提高企业发展动力,使校办企业在现代企业制度模式下更好发展[2]。杨健安、王瑾等提出的成立控股公司、多元化的混合所有制形式,推行有限责任公司、股份合作制公司、售股或租售股结合等形式,促进校办企业转化为现代企业下的合理经济形式;高校所属企业中的国有资本持股比例要以有利于资本保值、增值和企业可持续发展来衡量,要实事求是、因企制宜[3]。吴绍芬提出要按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结合学校具体实践进行改制,不断探索控股公司和企业经营公司等校办企业管理形式;以学校利益为重、以人为本理念;对学校和企业而言应理清产权关系,取消学校冠名,保护学校无形资产,建立企业投入、撤出机制,建立合理的资本流动渠道;在人员分流方面,采取各项措施积极协调稳步调动[4]。从目前研究情况来看,现有文献大多从高校所属企业的现存问题出发,提出高校所属企业向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必要性以及具体改革措施,只着眼于改革本身,对改革后企业改革后发展方向的研究较为匮乏。本文探索了从企业经营状况、与教学科研关联程度、所属行业类别、企业产权结构方面如何选择最佳的改革方式,对改革方式相关内容的研究做了补充,并指出高校所属企业改革后应考虑的发展方向,使高校所属企业能更合规合法地在市场经济体制中运转,焕发新的活力。
一、高校所属企业的现存问题
我国高校企业在发展中也面临许多问题和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体制机制改革不到位
我国高校企业自校办工厂以来长期形成以教学科研为主、生产制造为辅的状态,由于企业管理层主要由高校行政人员任职,缺乏企业管理观念,严重制约了我国高校企业向高新技术企业转型的步伐,也制约了校办企业的正常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一个对技术、人才、资金要求极高的产业,且当今尖端技术又往往要求多学科交叉复合,体制、机制的束缚对大学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带来了较大阻碍。
(二)社会资本投入不够
高校所属企业依托大学高新技术科研成果而成立,需要不断进行规模扩张来满足自身发展。然而高新技术产业是一个资金密集型产业,一项技术转化为能够进入市场销售的商品要经过多次开发、中间试验和产业转化的一系列工序,这些过程都对资金有高强度的需求。由于高校不可能对企业不断进行投资,企业产生巨大的资金缺口就需要吸引外来投资来解决,但目前高校所属企业对社会资本的吸引力还远远不能满足对资金的需求。
(三)激励机制不完善
高校所属企业在用人方面一般实行的是委任制,由于属于事业单位,有相关编制及岗位限制,许多优秀人才因为学历、年限等问题,不能进入高校科研创新队伍中。此外,企业没有完善的考核和激励机制,工资发放参照高校行政事业标准执行,容易滋生腐败现象。
(四)职业经理人缺失
高校将高校所属企业视为下属单位进行管理,委派高校行政人员担任企业的管理层,校企不分,所有重大决策必须经高校讨论决定,决策时间拖长常常使得高校所属企业错失最佳生产投资机会,导致企业经济效益不理想。
另一方面,高校所属企业与学校产权关系不明晰,企业依托高校资产、技术、人力支持成立,导致高校在对企业的使用权、处置权以及财产收益的分配权方面存在矛盾,最终使得高校和企业之间经常出现出资不清晰、不真实的问题[6]。
二、高校所属企业改革方式选择
(一)高校所属企业的改革方式
1.清理关闭
对于高校所属的长期亏损企业、空壳企业、僵尸企业,应该坚决予以清理、关停。这类企业往往没有可能扭亏为盈,长期拖累学校财政资金,不但无法为学校创收,反而成为学校的累赘,甚至还会成为滋生腐败的工具。高校主管部门应该建立清算小组,并委托相应的中介机构进行资产、负债、投资等方面的评估、清算,全面了解企业生产流程、业务运营、人员设置相关情况,按照程序办理清理关闭手续。若正常程序存在复杂问题无法办理,则必须委托律师事务所强制进行司法清算。清算完成后的剩余资产处置,学校应该按照资产的相应属性进行分类,对于具有经营价值的资产,可以继续划归资产管理公司进行使用,对于没有经营价值的资产,学校可以划归教学使用或者作价出售,尽可能提高资产使用效率,减少损失。
2.脱钩剥离
对于高校所属企业中与高校科研教学帮助不大且经营效益较差的高校所属企业,高校应该依法对其脱钩剥离。如果高校相关领域的科研实力不强,技术很难实际应用产生价值,既无法起到反哺学校、为学校提供资金支持的效果,也难以把教学和产业相融合促进高校教育事业发展,这类企业可以整体剥离给国有资本控股的投资营运公司,也按照规定销售、转让等方式进行脱钩,所得收益应归还高校用于弥补前期改革成本和填补教育经费。脱钩剥离时要综合考量各方面的情况,如若通过清产核资和资产评估后发现企业当中只有部分业务不合要求,那就不必完全剥离整个企业,只需要处理这部分不规范的业务即可,以期给学校带来最小的损失,也保证企业转型后面向社会能够继续发挥其作用服务整个市场。
3.保留管理
对于高校所属中用于教学科研实践相关的企业,如产学研基地、实验测试中心、设计院等,与教学科研实践任务密切相关不可分离,校办企业应当按照法律规定向上级国资委、财政部门报告审查,批准合格后方可保留。改革启动后高校不能直接经营企业,由所成立的资产经营公司统一管理。资产经营公司应将所属企业进行分类处置,原企业剩余资产、业务以及高校新注入的资本、科技成果作价进入企业成为股本,由学校资产经营管理公司进行统一管理;房屋土地等固定资产可以由学校委托资产管理公司进行管理,学校只收取日常的租赁、管理费用即可。清算重组后的资产经营管理公司应设立健全的治理结构,作为担任高校所属企业的高校股东对企业起到监督作用。
4.集中监管
省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统一集中管理高校资产经营公司及保留企业,企业按照规定履行国有股东职责,发挥国有资本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以及在建设经济中的引领带动作用。集中监管这一举措有助于真正实现政企分开、政资分开;企业可以更好地服务高校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组建核心团队、提高企业保持企业运营的稳定性,有效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还能放大企业资本优势、产业优势和经营优势,打造核心竞争力,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二)选择改革方式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
高校所属企业在选择改革方式时可以从以下因素出发进行考虑。
1.经营状况
首先观察企业是否具有持续经营能力,若企业长期亏损,不具备盈利能力,或者扭亏为盈的可能性极低,需要选择清理关闭的改革方式。若企业能够获利并且营业收入处于正常范围,这时需要依据企业的经营绩效来判断应选择怎样的改革方式。
经营绩效中重点观察企业的盈利能力和营运能力。通常情况下经营绩效较差的高校所属企业往往背负高额债务,资产很难快速变现,脱离财务困境较为艰难,倘若保留需要支付大量资金成本投资成本,最好的办法就是清理关闭或者脱钩剥离。即便当企业资产负债率较大资不抵债,但只要没有超出一定界限,较高的资产收益率可以保证企业有能力清偿,企业可以考虑保留管理,还需要结合其他因素加以判断[5]。
2.与教学科研关联程度
承担高校教学科研实践任务的高校所属企业,如果经营状况良好,可以选择保留管理;若经营绩效很差,无论是否与高校教研教学任务相关,均建议脱钩剥离。
教学科研关联程度可以通过企业提供的学生实习人数、教师兼职人数、专利申报与获批数量反映。还可以通过企业的主营业务与教学科研的相关性来判断[5]。
3.所属行业类别
如果企业能取得正常收入、经营绩效不差、承担教学科研任务,那么还要关注企业所属行业类别。诸如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扶持产业,这类企业与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意义重大,可以优先考虑保留管理。
4.企业股权结构
国有资本参股、控股的高校所属企业应当优先考虑保留管理,防止损害国有资产价值。倘若高校普遍没有参与实质性经营管理,应脱钩剥离,防止其继续占用高校资源。
三、高校所属企业发展方向
(一)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
建立现代化、标准化的企业制度,有助于高校所属企业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高质量快速发展。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独立经营,自负盈亏。因此,高校所属企业应建立健全组织结构,积极改变对公司的监督管理模式以及人才激励手段。明确划分高校与企业资产所有权,保证双方产权清晰、权责明确,实现政企分开、科学管理。
(二)进行多元化发展策略
多元化发展可以扩大经营范围、规避经营风险,有利于高校所属企业的持续发展。比如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企业可以投资于转化高校科研成果以外的其他有价值的产业。此外,企业还要拓宽融资渠道,扩大企业规模,帮助高校解决经费短缺的困境。
(三)加强企业自主经营权
高校所属企业要摆脱高校对企业的干预掌控经营权,可以激发企业活力、扩大发展空间。高校所属企业应该掌握绝对的控股权,避免各项决策受到高校干预的过度影响,创建生产、管理、销售等方面的核心团队,提高决策过程的效果和效率。因此,高校应与企业分开管理,使企业能够遵循市场规律,独立决策,并对其盈亏负责。
(四)加强员工培训,建立奖励机制
高校所属企业应按照岗位要求选拔专业性人才,加强员工培训,增强员工业务熟练度和专业处理能力,可以大大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企业还需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可以在保证分配程序公开、公平、公正的情况下,将奖金、福利待遇与员工绩效挂钩,利用差异化分配的手段吸引人才增强企业竞争优势。
结语
高校所属企业曾经在辅助高校、发展经济方面做出重大贡献,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高校所属企业的弊端日益显露,其中有不少企业发展成为高校的寄生虫,严重妨碍高校教育事业的进步,因此高校所属企业体制改革迫在眉睫大势所趋。高校所属企业体制改革不仅促使高校把重点放在科研教学任务上,还推动高校所属企业清理规范、提质增效,改善我国经济环境。高校所属企业可以根据企业经营状况、与教学科研关联程度、所属行业类别、企业产权结构等因素来选择采用清理关闭、脱钩剥离、保留管理、集中监管等方式对校办企业实施有针对性的改革。改革后的高校所属企业应明确发展方向,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进行多元化发展策略、加强企业自主经营权、加强员工培训建立奖励机制,达到学校与企业互惠共赢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