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高校创新创业平台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2022-03-02

关键词:发展教育学生

周 婷

(武汉交通职业学院 湖北武汉 430065)

一、积极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时代背景

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中对人才有了更高的要求,我国为此明确了扩大就业发展的战略决定,希望通过发展策略推动就业发展。在此环境中鼓励创业支持创业作为重要战略发展目标。这样的战略目标是通过总结我国近年来就业发展情况,不断探索就业规律而得来的。在此环境中我国明确了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目标,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实现目标的方法进行努力。我国持续提出要进行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重点关注与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问题,希望通过鼓励创业的策略推动我国就业发展,鼓励在校内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创新创业服务与指导,通过这样的方式为高校学生及青年提供更多的就业发展机会。我国曾在三届党的会议中持续提出创业带动就业的战略目标,预示了创新创业将是高校改革的必然趋势。

在此环境中出现了两大问题阻碍了我国高校大学生创想创业教育与实践的发展。令当前高校中频繁发生创业失败、创业风险过高及盲目创业的问题。而之所以出现此类问题的因素在在于以下方面:第一,当前高校中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较低。针对全球大学生创新创业情况进行了调查,在调查中发现全国大概有30%的学生进行创新创业,但是我国年度创新创业的学生比例仅占5%,能够发现我国大学生与其他国家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情况相比明显比例较低。之所以存在这样问题的因素在于我国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较低。同时针对我国武汉市创新创业队伍进行了调查,在调查中显示,其中学生选择创业的学生比例十分低,并且在这些选择创业的学生中还有30%的学生处于被动选择,由此可见我国当前创新创业的形势十分严峻。第二,我国当前大部分的创业资源需要自行筹备,在资金方面缺乏政府及信贷机构的支持。在创业资金不足,信贷支持受到限制的环境中,阻碍了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进一步开展。在当前创新创业环境中其中创业资金不足是最大的问题。在当前创新创业环境中,我国大学生的创业资金的获取主要通过自行筹集的方式,由于创业资金筹集方式单一且金额有效,很多学生为此放弃了创新创业。还有些学生不想放弃创新创业机会,会选择运用商业融资方式进行筹集创业资金。在现实环境中选择运用风险投资、创业基金及民间融资方式进行创业的学生比例甚至不到10%,所以根本无法满足创业之初的巨大资金需求。在创新创业中选择风险投资可以说是最简捷、快速拿到创业资金的创新创业的方法,但是风险投资方式在我国发展较晚,没有成熟与完善的机制所以存在一定的资金风险,同时运用风险投资所获取的创新创业资金十分有限,难以满足创业之初的大量资金需求。结合社会发展需求及当前创新创业教育情况进行了分析,可以发现在高校中加强创新创业平台建设与研究,是推动创新创业发展最为有效的途径,因此应在高校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建设,培养人才具有超高的创新创业意识,在高校中积极参加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培养学生具备创新创业能力,实现运用创业带动就业的战略目标。

二、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设的重要性

在社会不断发展中明确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战略目标,推动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发展,预示了创新创业发展是高校内在改革的必然趋势,是推动高校综合发展提升高职学生创业就业能力的重要举措。高校为此改变了传统办学方向,结合社会发展需求,将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融入教育体系中,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加大投资资金,在校内构建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区、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咨询平台、服务平台及实践平台。即便如此,当前创新创业平台构建过程中依然存在重重困难。加之各个高校实际情况不同,在建设中又没有标准与实例可以参照,令高校无法为学生提供契合学生创新创业发展的实践环境与平台,所以无法培养学生具备实际创新创业能力。如果高校能够为学生创建贯通社会与学校的创新创业实践环境,为学生提供更多真实创新创业机会,完善学生的创新创业知识结构,培养学生具备实践能力,形成创新创业意识,丰富学生的创新创业经验,则能够有效实现国家运用创业带动就业的战略目标,因此在高校中为学生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平台至关重要,能够促进我国战略目标的进一步落实,是我国创新发展的重要措举。

三、当前高校创新创业平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重理论轻实践

当前高校在开展创新创业平台过程中由于教育资源有限,所以令创新创业建设处于形式化,并未切实有效地开展,实践教学建设没有及时更新。时间项目不够完善,无非为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指导,还在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但是传统教学学无法培养学生具备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及实践能力,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无法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无法实现创新创业平台建设。结合以上问题高校应在课程中增设实践课程比例,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促进学生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构建创新创业教学平台。

(二)对创新创业平台的认识不足

在双创背景下,高校提升了对创新创业的重视,并对创新创业建设投入了资金,正在切合创新创业要求创建实践教育基地及实践教育平台,但是在支持学生开展创新创业训练与实践过程中重视程度不足,没有切合创新创需求对创新创业平台进行全面规划,为学生组织开展创新创业的积极性明显不高,令创新创业平台建设没能发挥实际效应。当前高校创新创业平台缺乏整合校外资源的能力与眼界,对同行业中成功的创想创业现象不够重视,无法与企业达成良好的合作,同时对创新创业平台建设的规律不够了解,常常过于重视外部条件而忽视内在提升,重视领导评价,忽视市场检验。由于对创新创业的认识不足在建设过程中无法掌握重点,令创新创业建设过于片面不够深入,在缺乏针对性、实用性的环境中无法构建具有时效性的创新创业教育平台。

(三)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特色不明显

在创新创业背景下,很多高校纷纷响应社会发展在校内进行了建设的实践基地、实践平台创业实训室等,但是却存在同质化的问题。每个高校的类型、专业、层次各不相同,因此在创新创业建设过程中不应盲目复制与模仿。高校在进行创新创业建设过程中应明确自身的办学目标与专业情况,结合自身的实际办学需求进行创新创业建设,不要盲目跟风,以此选择适宜的创新创业平台建设方式,突出自身的办学优势与特色。

(四)校地企缺乏深层合作,合作机制运行不畅

在创新创业平台建设中地方政府及企业为高校提供了极大的帮助,突破了高校以往封闭独立的办学状态,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在各方工作中存在着责任推诿等问题,导致创新创业平台建设效果没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在与政府、企业的实际沟通合作中还存在相应的问题,影响了创新创业平台的建设成效,如对政策解读与执行不统一,无法有效权衡各方利益,合作意向不积极等。在高校构建创新创业平台主要的服务对象是地方经济,因此地方政府与企业应积极配合高校构建创新创业平台,并设置长期有效的沟通机制,通过多方的共同努力与合作,促进创新创业平台有效开展。

四、高校构建创新创业平台的策略

(一)更新观念,强化服务

在高校中构建创新创业平台并不是让每个学生都创办自己的企业,重点在于引导学生理性分析创新创业中的风险与机遇,引导学生具有创新意识,能够运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未来,提升学生的就业判断能力。要想培养学生具备创新创业意识,应对高校教育进行改革,完善高校教育模式,创新教学体系,将创新创业理念融入课程中,重视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首先应对教材进行改革,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其中,同时培养具备创新专业观念的师资队伍;结合地方发展需求设置创新创业培养目标,创新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结合不同学科及专业设置创新创业课程,聘请具有创新创业教育经验的专业学者到高校就职,运用任务教学、体验学习及合作学习等多种教学方式灵活开展创新创业课程,提升学生对课程的兴趣,通过学习创新创业课程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促进创新创业教育有序开展。

(二)构建创业团体平台

在高校中构建创业团体平台的目的在于,将具有相同创业兴趣及目标的学生聚集在一起,由学生自主组织与开展,以培养创业素养的目标的集体活动。创业社团是连接高校与学生的关键环节,能够延伸创新创业教育的课外教育时间,培养学生具备创业素养、创新精神,对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有积极作用。高校可以为学生组织不同的社团,如创业协会、营销协会等,还可以为学生举办舞台巡演、创业训练营等实践活动,为学生组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在开展创业社团过程中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与企业取得联系,通过开展社团创业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实践,促进学生在实践中发挥专业特长,在社团实践活动中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欲望,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以培养社会所需的高品质人才。

(三)构建学科竞赛平台

在高校中构建学科竞赛能够将实践与理论有效整合,能够通过开展学科竞赛强化学生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技能,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具备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的合作精神。由此可以证明组织高校学科竞赛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有效途径。因此高校应积极组织学科竞赛,并设置学科竞赛教师指导团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科竞赛,如数学建模、挑战杯、电子设计竞赛及营销大赛等。通过参与校内竞赛与全国竞赛,检验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与水平,为学生创造创新创业学习环境。

(四)构建民族传统项目平台

高校可以创建民族传统项目平台,结合当地高校所处地理环境,获取民族文化与活动,将文化活动传授与学生,同时为学生组织传统活动运动项目,并组织训练团队,开展实践训练活动,学生在训练中掌握运动技能,同时传承我国传统文化,创建集娱乐、观赏及挑战为一体的体育技能活动。在社会不断发展中,传统文化受到国家的高度关注,在此环境中我国逐渐将传统运动项目列入教学中,因此高校要想创新发展应结合自身的特色在校园中组织民族传统项目平台,吸引更多的学生学习及宣传传统活动,增长学生的学识与开阔学生眼界,培养学生具备创新意识,促进学生创新创业发展。

(五)整合资源,发挥创新创业合力

首先,应促进各个专业学科的融通,提升各个学科在创新创业中的协调性。通过构建创新创业师资、实践基地、实践平台,发挥创新创业的实际效应,实现统一教材、统一培训技术、统一培训方案,实现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其次,构建创新创业平台与地方科技创新系统达成合作机制,高校构建创新创业平台要切合当地经济发展、产业机构及人才需求,保证人才培养能够满足地方发展需求,将企业现实中遇到的经营困难与问题转化为创新项目,对创新项目投入资金,组建由专家、教师、学生共同组成的教研团队,对其中的创新创业问题进行研究,并寻找解决方案。运用创新创业教研团队,解决企业实际创业困境,促进企业持续发展,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教学研究学习机会,促进校方与企业双向发展。高校在构建校地企合作平台时,应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特点,设置针对性的人才培养策略与当地政府与企业构建良好的合作平台,在平台中定位产业需求,明确人才培养方向,同时运用校地企之间的合,构建生产示范基地,精准定位人才实践教学培养,促进地方经济发展,通过构建生产示范基地促进产学研与产教深度融合。教师还可以运用暑假实践带领学生到实践基地进行工作,掌握实际生产中的知识与技能,帮助企业解决人员不足的问题,同时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最后,应充分发挥政府统筹职能,构建校政企合作平台,促进产学研有效融合,同时在平台中设置协调机制,督促各个部门有效开展创新创业合作,将高校为地方做出的贡献纳入政绩考评中,促进创新创业有效开展,在高校统一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培训、融资服务、开业指导等综合服务平台,及配套服务及保证机制,促进创新创业有序开展。

结语

在社会不断发展中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逐渐增长,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平台能够培养学生具备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及实践技能,与当前社会发展需求十分契合,因此高校应积极构建创新创业平台,在校园内开展创新创业竞赛、组织创新创业传统活动,为学生营造积极的创新创业环境,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与实践能力,满足社会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

猜你喜欢

发展教育学生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赶不走的学生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学生写话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