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电子头脑风暴法”在高职高专中国现当代文学课中的应用*
2022-03-02刘肖
刘 肖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广西桂林 541001)
作为一种激发参与者主体性和创造性的方法策略,“头脑风暴法”自20 世纪90 年代以来,逐渐在国内教育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1]互联网的发达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为“头脑风暴法”在教学中的应用提供新的有利的场景。在“互联网+”语境中,“电子头脑风暴法”应用于高职高专中国现当代文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中,会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学想象力、文学鉴赏力,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和人文素养。
一、电子头脑风暴法解析
“头脑风暴”(Brain-storming)一词源于精神病理学,用于描述精神病患者的精神错乱状态。1939 年美国创造学家奥斯本(A.F.Osborn)借用这一词语形容思维极大自由、高度活跃,提出了以无限制的自由联想和讨论来产生新观念、激发创新设想的“头脑风暴法”。“头脑风暴法”最早用于广告创意设计,进而作为一种激励集体创新思维的技巧方法,被广泛地应用于企业管理决策、产品开发设计、公共事务管理、军事、教育等诸多领域。
“头脑风暴法”的实施一般包括三个历时性阶段:阐述问题、讨论问题、评价见解。其具体实施程序为:当特定的问题被提出之后,主持方需要给参与头脑风暴的成员提供尽可能多的背景信息,明确需要讨论解决的问题。会议或讨论开始,参与头脑风暴的成员各自畅所欲言,提出尽可能多的想法和创意,而不要进行讨论。头脑风暴结束之后,成员们就提出的想法和创意进行评议,分析各种想法和创意的优点和劣势,对观点进一步进行延伸和扩张,明确关键性事项,最后找到或综合形成最佳的解决方法和实施方案。“头脑风暴法”的成功实施需要遵循四个原则。自由联想原则、延迟评价原则、以量求质原则和综合改善原则。
电子头脑风暴是互联网兴起之后头脑风暴法新的发展。电子头脑风暴参与者不再像传统头脑风暴参与者那样历时性地发表自己的观点,而是将观点同步发布在共享网络平台上。利用互联网平台,所有电子风暴参与者的既可以同时表达观点,又可以通过平台浏览他人的观点,完善、延伸自己的创意。借助互联网平台,电子头脑风暴可以完好地保留、呈现每个参与者的观点,省去了传统头脑风暴繁重的记录工作、避免了成员观点的遗漏;同时,面对屏幕在互联网平台上发布观点而不是当众发言,给予了参与者更大的心理自由和安全,极大降低了参与者的评价焦虑。
二、“电子头脑风暴法”在高职高专现当代文学课的应用优势
高职高专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主要有知识、能力和素养三个层面的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在于使学生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脉络,掌握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四种体裁的发展和重要流派的特点,特别是掌握重点作家的代表作品、艺术风格和成就。能力目标在于增进学生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认知和理解,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鉴赏、评论作家作品的能力。素养目标则是提高学生的现代人文素养,提升学生的中华文化认同感,增强文化自信。这三个目标分层递进,其中能力目标上承知识目标,下启素养目标,既是关节点也是难点所在。究其原因一是相对于知识可以在短期内通过理解和记忆来习得,文学感知、鉴赏能力需要长期的训练培养;二是由于长期在应试教育中熏染、自身知识文化素养较薄弱,不少高职高专学生独立思考的意愿不强、自信心不足、思维不够活跃、思维水平不高。电子头脑风暴法可以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经由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夯实学生的文学知识,进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将电子头脑风暴法应用于高职高专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中首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自由宽松的课堂环境,激发学生独立思考、表达观点的意愿。笔者在实践中调查发现,课堂上面对教师的一般难度的提问,如果采用传统的单个同学起立发言形式,只有不到20%左右的学生有发言的意愿;而如果采用电子头脑风暴方式,则有80%或以上的学生会在互联网平台上发表观点。可以说,电子头脑风暴法切中当下Z 世代学生的习惯和偏好,切实营造了“自由平等的学习氛围”,从而“有效地打破课堂沉默的僵局,实现师生、生生互动”。[2]
其次,电子头脑风暴法可以真正实现全体学生全面参与课堂。电子头脑风暴法依托线上平台数据功能,发布观点和没有发言的学生名单一目了然,由此可以很好地督促每个学生参与课堂。重难点学习内容作为任务发布,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避免了知识的肢解和学生碎片化的学习。每个学生在线上平台实时发布观点、浏览他人观点,在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中,实现了全面全体参与的课堂。
再次,电子头脑风暴法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放飞学生的文学想象力,促使学生深入理解、分析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在电子风暴法的实施中,学生相互激励和启发,每个学生不仅提出自己独立思考的结果,还从他人的观点中启发自己、激励自己,进而补充他人的观点,或综合他人观点形成新的观点。随着各个学生发布观点,发布观点后讨论评议,观点之间相互震荡,学生的思维被激活、文学想象力得以放飞,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分析被推向更深广的层面。
三、“电子头脑风暴法”在高职高专现当代文学课中的操作方法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中,“电子头脑风暴法”的实施以“曹禺《雷雨》”的教学为例可按以下步骤操作。
(一)提供资料,提出问题。
课前,教师在线上平台上传文字、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相关资料。就“曹禺《雷雨》”的教学而言,可上传曹禺主要的生平和创作情况、《雷雨》电子文档、有关《雷雨》的重要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话剧《雷雨》的演出视频等。教师将这些资料设置为任务点,督促学生对其进行课前阅读和学习,以确保学生在课堂进行“电子头脑风暴”前掌握相关背景信息。在上传资料的同时,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结合学生的知识能力储备提炼问题,在线上平台发布给学生。作为中国现当代最重要的戏剧家曹禺的代表作,《雷雨》需要学生习得和掌握的要点较多,如戏剧冲突、人物形象、戏剧结构、戏剧语言等。高职高专中国现当代文学课一般于大一第一学期开设,此时,学生刚刚步入大学,问题的设置不宜过难。笔者提炼了两个问题:一、你认为《雷雨》的主人公是谁?为什么?二、周朴园对鲁侍萍是真情还是假意?你如何评价周朴园这一人物形象?两个问题都由学生比较好把握的人物形象分析切入,前者勾连着《雷雨》的戏剧冲突、戏剧结构等要点,后者则探讨本课难点周朴园形象的复杂性。
(二)发布观点、畅所欲言。
以问题一“你认为《雷雨》的主人公是谁?为什么”的讨论为例,课堂上,教师首先简要介绍曹禺生平和主要创作情况,接着引导学生一起梳理《雷雨》的人物关系、第一幕到第四幕以及序幕和尾声的主要内容,然后发起问题一的讨论。在笔者的实践中,问题发布后学生纷纷在线上平台发布观点。大部分学生认为周朴园是该剧的主人公,代表性的观点有“因为这一系列悲剧的发生都是因为周朴园的始乱终弃”,“他是罪恶的开端、始作俑者”,“因为《雷雨》围绕周朴园来展开叙述,从周朴园和侍萍、和繁漪,以及和周萍、周冲、鲁大海的关系展开。表达了多层矛盾关系”;有的学生认为周繁漪是《雷雨》的主人公,“因为她的性格就像雷雨一样,令人难以捉摸,变幻莫测,具有非常强烈的反抗、斗争性格。并且整部戏剧的大多情节,都是周繁漪挑起的,她是一个线索人物,推动情节发展”;有的学生认为周萍是该剧的主人公,“因为周萍和繁漪的感情推动着故事的发展,由于周萍想摆脱繁漪,跟四风私奔,但是繁漪又不肯放手,才发生了接下来的一系列故事”;有的学生则认为鲁侍萍是《雷雨》的主人公,“因为她连接了两个家庭,过去的及现在的悲剧”;还有的学生认为戏剧的主人公不止一个,戏剧中的两人或多人同时为本剧的主人公。在学生的畅所欲言中,《雷雨》周鲁两家复杂的血缘、情感纠葛得以梳理,戏剧的主要矛盾冲突线:周朴园与侍萍、繁漪与周萍的情感冲突、周朴园与繁漪的家庭矛盾、周朴园与鲁大海的劳资矛盾等得以明晰。学生在辨析谁是《雷雨》的主人公时还涉及了剧中人物性格、特点的分析。可以看到,通过电子头脑风暴,学生在自主思考探究中习得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很好地实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和高效课堂。
(三)讨论问题、综合延伸
在上面“电子头脑风暴”发布观点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遵循延迟评价的原则,不对发布的观点进行评议。但是延迟评价不等于不评价,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辨明是非、把握要点,发表观点言之成理、逻辑自洽也是教师的职责所在。所以,当学生在线上平台发布观点后,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内线下发言。教师挑选出具有代表性的观点组织学生们进行评议。请相关学生进一步阐释自己的观点,鼓励观点不同的学生相互质疑,教师在学生发言时注意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适时引导学生的思考和表达,在学生发言后给予肯定、提示全体学生鼓掌,激励发言学生,营造积极向上、温暖活跃的课堂氛围。
以上述第二个问题“周朴园对鲁侍萍是真情还是假意?你如何评价周朴园这一人物形象”为例,笔者组织学生在线上平台做出判断,发布观点后,进行线下评议。认同周朴园对鲁侍萍是真情的同学提出质疑:“如果说周朴园对鲁侍萍是假意,为什么他一直保留着三十年前和侍萍生活时的家具、客厅的布置、不开窗的习惯,一直穿着当年的衬衣?”“如果周朴园不爱侍萍,为什么给大儿子起名周萍?”“为什么要找侍萍,给她修坟?”而认为周朴园对侍萍是虚情假意的学生质疑说:“如果周朴园对侍萍是真爱,为什么当年会把侍萍赶出家门,现在见到侍萍后想用支票打发她,并且命令她永远不要再来周家?”经过热烈的讨论,各方学生的观点逐渐综合:三十年前周朴园对侍萍确有真爱,三十年来周朴园对侍萍抱有怀念和愧疚,三十年后面对“死而复生”的侍萍,周朴园只认定她威胁到自己的名誉、社会地位、家庭等自身利益。学生通过质疑和观点之间的相互激荡,充分认识到了周朴园这一人物形象的复杂性,同时还学习到了用发展的眼光全面地看待一个人物的方法。
四、“电子头脑风暴法”在高职高专现当代文学课中的应用要点
为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除了要遵循自由联想、延迟评价、以量求质和综合改善的基本操作原则,在高职高专中国现当代文学课中应用“电子头脑风暴法”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精心提炼问题。好的问题是确保“电子头脑风暴法”顺利实施,达成既定教学目标的关键。首先,一个好的问题要与教学重点、难点内容密切相关。其次,设问要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延展性,以便随着讨论涉及尽量多的教学内容,并有利于学生展开自由联想,充分发散思维。最后,提问方式和角度尽量切合学生的兴趣点。二是问题设置难度适宜。过易的问题教学价值不大,过难的问题影响学生的参与度。笔者在实践的班级做了统计,笔者实践的班级共90 名学生。比较简单的问题如“你如何评价阿Q 的精神胜利法”,共有90条发言。基本所有的学生都发布了观点。中等难度的问题如“卞之琳《断掌》的主题是什么”,共有81 条发言,发言率为90%。而较难的问题如“同样是表现青年自由恋爱,鲁迅的《伤逝》和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有哪些区别”共有53条发言,发言率仅为59%。由此可见,发布观点的人数和问题难度成反比,即问题难度越大,参与的学生越少。为了更好的参与度,实现教学面向全体学生,教学中“电子头脑风暴法”的问题应以中等难度的问题为主。在问题总体难度水平的设置上,随着课程的推进,逐步加大问题难度,促进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提升。此外,以“电子头脑风暴法”为主要方法,辅以翻转教学、讲授、小组合作探究等多种教学方法,建构丰富多元的教学策略体系,将更有利于提升高职高专中国现代文学课的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专业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