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基于产教融合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2022-03-02葛丹阳

关键词:产教融合人才

葛丹阳

(济源职业技术学院 河南济源 459000)

现代学徒制是教育部门在近些年提出的人才培养制度,这项制度的实施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普及。实践结果表明,该制度的落实,有利于人才培养效果的强化。同时,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高职教育水平的提升。因此,对此项课题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产教融合现代学徒制概述

产教融合指的是把社会上的企业生产和院校的教学进行深度融合。院校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根据具体行业的特征和发展趋势,针对性地制订出符合相关企业的用人需求的教学方案,采取各种有效的教学措施来帮助学生拓展相应的素质,提高其实践能力。产教融合打破了院校和企业、学习和工作之间壁垒,强调素质、知识、能力与经营管理、实践发展的融合,让学生在校期间不仅能够学习相关理论知识,还可以依托产教融合的便利深入企业进行工作实践,把枯燥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生产力量,帮助学生更快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现代学徒制,是我国教育部门在近些年提出的制度,该制度的提出,其目的在于促进产教融合进度的深化,在加强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完善育人机制,并在此基础上,促进人才培养方式的创新。现代学徒制可以强化企业和职业院校之间的合作,在双师制度的作用下,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相较于以往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在于技能传承,无须开设其他的教学班,而是将专业技能学习融入职业课程之中,使其规范化程度进一步加强。在现代学徒制运用阶段,需要将产业需求与专业设置相结合,并使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接轨,并实现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有机结合,以提高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率。

二、产教融合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

2015 年后,我国教育部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现代学徒制的试点工作,分三批选出了562 家企业,其中,前两批试点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因此,在2019 年后又发布了《关于全面推进现代学徒制工作的通知》,这标志着该制度在全国范围内的实施。近些年,为使理论和实践效果进一步深化,众多院校和企业建立了实训基地,打造了产教融合平台,为学生实习实训提供支持,促使其锻炼自身的实践技能,强化对应用能力的认识。高职院校可通过组织学生参加企业实训的方式,让学生独立组织实践队伍,主动参与到企业实践工作之中。与此同时,高校还要扩大合作企业范围,确保每个学生均能参与实训。因现代学徒制使高校和企业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加强,在二者之间构筑了人才培育机制。因此,学生参与实习的机会增加,学生就业压力也随之减小[1]。

三、产教融合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困境

(一)缺乏明确的培养目标

目前高校在培养人才时缺乏明确的目标,大多数院校仅仅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要求学生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储备,但对其实际应用的关注较少。以旅游英语专业为例,大部分教师把教学重点放在了听写方面,而其读和说方面的能力却没有得到重视,导致其输出的人才无法快速适应企业实际需求,在产教融合中难以突出人才能力。同时目前与高校合作的企业较少,导致旅游英语并不具备足够的学习场景,不能满足讲练结合的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迎合旅游人才市场。除此之外,高校还存在难以专业地考核其学习成果的问题,目前仍然用英语四六级考试来对其英语学习进行检验,忽略了其职业素养的培养[2]。

(二)教师综合素质不高

对于高校教师而言,其教学不再局限于单一的专业知识,往往更需要多项专业平衡,尤其对于产教融合和学徒制的专业而言,更需要强调教学的专业性。因此,指导教师需要拥有更高的综合素质。并且部分专业出现的时间比较晚,拥有该课程的高校较少,相对来说其师资力量远远不足,使其产教融合与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在师资方面面临着困扰,对市场人才需求的定位也存在一定偏差,导致教师的能力也有所侧重,缺乏综合素质较高的专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存在侧重点不明晰的情况,教师的教学水平不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教学手段也较为单一,缺乏创新与多样性,导致学生在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中难以平衡各项知识点,难以满足现实人才的迫切需要。

(三)实践理论严重脱节

实际工作中,理论和实践密不可分,空有理论缺乏实践的教学难以适应时代发展,培养出的人才也难以适应产业需求。结合当前高校教学现状看来,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理论和实践严重脱节的问题普遍存在。尤其在产教融合尚未完全落实的情况下,高校的基础设施和企业的实训基地都没有得到较好的建设,导致高校学生的实践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其理论知识没有办法得到转化。同时对于现代学徒制而言,其对专业技能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理论与实践的脱节使其人才培养的效果不尽如人意,整个培养模式难以输出高质量的实用人才。

(四)课程建设存在不足

合理地进行课程建设可以发挥产教融合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但目前的高校在进行课程建设时大多是教师通过调研对课程的内容与教学的方法进行课程调整,导致其课程的建设忽略了学生的学习诉求与企业的人才需求。产教融合结合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将学生的企业实践感受反馈给教师和高校才能够更好地推进课程建设,但由于产教融合尚未深入,现代学徒制的落实并未到位,导致学生难以明确自身在实践中的不足,致使课程的建设停滞不前。

四、产教融合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进的方法

(一)明确培养目标

在产教结合的视域下,高校应当明确各个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以旅游英语专业为例,在培养该专业的人才时需要注意以下三点。首先,高校需要加强旅游管理知识的学习以及夯实学生的英语基础,尤其需要教授与旅游行业相关的英语专业名词,带领学生了解境外旅游的发展动向。其次,需要重点提升其英语应用能力。产教融合较好的高校可以将学生送往和院校合作的企业进行实践应用,在实习过程中强调现代学徒制,让其切身体会该专业工作的流程,加强其口语表达能力以及沟通交流的能力。最后,还需要明确该行业所需要的专业人才素养,只有针对行业进行人才培养才能保证教学出来的学生能够满足其用人标准,为其大量输出人才[3]。

(二)提高教师素质

在产教融合的视野下,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刻不容缓。一方面,高校需要加大对该专业教师的培训力度,为教师提供参加教学交流会议的机会,对教师的理论知识水平进行针对性提高,采取激励性的措施积极鼓励教师在合作的企业进行顶岗培训,只有教师深入了解行业所需的技能,才能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技能教育。随着互联网时代的降临,网络已然成为高校学生日常生活以及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因此教师还需要积极利用各类新媒体的教学工具以及网络平台,寓教于乐,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另一方面,高校还应当从多个渠道招聘综合素质较高的专业教师。在招聘困难的情况下可以邀请合作企业在该专业上的工作人员来进行实践教学,传授其丰富的工作经验,充实师资力量。高校还应当定期召开人才交流会,让各个高校同专业的教师进行教学交流。师资力量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存在较大的影响,人才培养的工作离不开师资力量的提升,尤其在新常态的背景之下,高校逐渐提高了对学生技能掌握的重视程度,使教师的工作内容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仅仅依靠传统教师的理论教学显然无法达到提高技能水平的效果,满足行业的人才需求,因此高校必须加强“双师”建设,利用政府的教育政策积极引入优质教师,或与企业建立良好合作关系,让企业中的人才加入“双师”建设的队伍中来,为理论教师分担了教学压力,也能够让学生学习到一线实践的知识。“双师”建设并不仅仅是高校的工作,其需要社会、政府多方合作,为“双师”建设提高良好的政策环境与实践环境。

(三)加强平台支持

产教融合和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结合企业的实际工作内容开展,让学生能够和一线岗位上的工作人员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学习其工作方式来强化培养效果。在此过程中,高校需要不断扩大合作企业的范围,保证各个专业的学生都能够拥有实习的机会,避免企业岗位供不应求的情况发生。在选择合作企业的时候需要分析不同专业的专业特色,展示出该专业未来的发展蓝图,优先选择在行业中发展较好的企业,了解其人才需求,并针对其需求强化人才特质,确保高校能够完成人才转化的工作。在选择好合作企业之后,高校需要对企业的工作进行人才支持,企业需要为学生提供实践实习的机会。产教融合平台的完善必然会让高校和企业双方互赢,加强平台的支持既能够帮助企业为高校提供源源不断的教学案例和项目数据,使人才的培养更具有针对性,更加高效,也能够极大地缩短了企业人才招聘的时间,为企业创造高质量的人才供给基地[4]。

(四)完善课程建设

目前国内高校开展的各项专业课程属于新时代发展要求的课程,但课程的建设尚未完备,为了让教育与产业融合得更深,更好地应用现代学徒制,高校需要加强专业课程的建设。只有完善专业课程,才能够让学生获得更好的教学体验,拓宽其学习的广度,更好地培养人才。为了加强专业课程的建设,高校需要向参与企业实习的学生积极回收其实习感悟,让其提出具有参考性的建议,结合教师的专业水平,共同进行课程的完善。例如高校可以让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每周书写实习日志,并定期对实习日志进行回收,对于不同企业不同岗位的要求进行整理和汇总,找出其共性要求作为必修课程,其不同的要求作为选修课程。在落实现代学徒制的过程中帮助学生获得前辈的专业性指导,亲身进行技能实践远比单纯记忆理论知识带来的教育效果好,学徒制让每一个学生都拥有技能实践的机会,其与产教融合同步进行更能够提高人才培养的效果。

(五)其他改进方法

1.强化政府引导

政府可以针对产教融合与现代学徒制的教学模式制定对应的规章制度,积极鼓励社会上的各大行业加强与高校的联合教学,对合作企业提供资金补贴,参与监督建设产教融合的平台。对于经济发展较为迅速的地区来说更要为产教融合与现代学徒制建立专门的项目,组建专业的队伍帮助项目的推进,提高教师的师资待遇,为高校吸引专业的师资力量,让该专业的发展能够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也能让相关企业获得更好地发展。要想加强产业和教育的融合,更好地应用现代学徒制,完善该人才培养模式,还需要加强政府以及企业岗位资源的投入,不断优化校企资源的配置,让学生享受到企业的资源福利,进而更好地满足其岗位的需求。合理配置校企资源能够让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开展地更加顺利,提高院校的专业建设,让学生更加适应行业的人才需求,也能帮助企业获得更长久的人才储备[5]。

2.加大宣传力度

当前时代下,产教融合与现代学徒制的融合对人才的培养效果有目共睹,但仍有部分高校的管理人员故步自封,坚持用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法进行日常的学生管理工作,此类现象是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宣传的不到位引起的。要想让管理人员更快地接受产教融合与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走进学生管理与培养工作,必须要加强此类人才管理模式的宣传,让其充分认识到该模式的创新性与实用性。因此高校应当开办学生人才培养的相关讲座,号召管理人员学习,还可以邀请其他产教融合路径较多、现代学徒制应用较强的高校进行演讲或者派遣本校人员去其他应用较好的高校进行学习。

结语

总而言之,在时代洪流中产教融合与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渐成为各大高校的选择,此类模式具备政策支持、培养平台扩大以及就业压力较小等多方面优势,虽然其当前面临着缺乏明确培养目标、教师综合素质不高、实践理论严重脱节以及课程建设存在不足等困境,但只要针对此类困境明确培养目标、提高教师素质、加强平台支持、完善课程建设、强化政府引导并加大宣传力度,必将逐步完善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其为社会发展输出更多优秀人才。

猜你喜欢

产教融合人才
人才云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融合菜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