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实践分析*

2022-03-02王贺渠

关键词:弘扬中华中华民族

王贺渠

(邯郸市第一中学 河北邯郸 056000)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孕育了中华民族的优秀精神品格,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思想文化,记载了中华民族在长期奋斗中开展的精神活动、进行的理性思维、创造的文化成果,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1]中华民族的独特智慧,是新时代育人育才的宝贵财富。在学生的心灵里播下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是人才培养的必要,是文化赓续的必需。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加强青少年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宏伟事业。

在素质教育的要求下,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成为教师教学的重要目标,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也受到了各中小学校的重视。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能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又能不断促进传统文化的发展。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要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中华民族最核心的精神追求,包含中华民族最精髓的精神基因,代表中华民族最独特的精神印记,是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的坚实根基。

在社会信息化、全球化发展进程中,传统文化日益彰显出多元化的发展特点,如何坚守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并得以代代传承,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第一重要职责。做好教育教学工作,最根本的需要我们将立德树人放在首要位置;要求学生从自我做起,恪守优秀传统文化精神要求;通过组织开展多元化传统文化实践活动来不断增强中学生核心素养能力;做好校园文化建设,为师生营造一种良好健康的传统文化学习环境,以此能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终实现而注入强大发展动力。

一、基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概况

教育部2014 年3 月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2],明确规定了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内容、方法步骤与实施保障等,为各级各类学校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标准和要求。2016年9 月13 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在京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对“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个目标问题,从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等方面做了全面而又具体的回答。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明确培养学生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3]。2017 年1 月25 日前后,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以中央文件形式专题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这还是第一次。意见分四个方面内容共18 条,从理论和实践层面讲明了为什么传承发展、传承发展什么、怎样传承发展的问题。2017 年5 月7 日—12 日,“互联网+”时代中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交流研讨会上,林崇德教授发表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报告》。其课题组论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主要阐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价值,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学生核心素养框架建构中的定位,并梳理和分析中华文化中能够融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的优秀基因[4]。经过几年的实践积累,反复修订,2021 年2 月,教育部印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完善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的相关标准要求,旨在充分发挥中小学课程教材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功能,是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系统化、长效化、制度化的重要举措,对于推动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具有重要指导意义[5]。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部首次对中小学课程教材如何有效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行的顶层设计。

二、核心素养培育的理论基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之所以迅猛发展,最重要的因素在于在传统文化弘扬发展中涵盖着浓厚的人文关怀。核心素养综合涵盖人文精神、人本主义以及科学精神等多方面内容,具体包括公共道德、社会公德、人类行为规范。具体来讲,核心素养关注的是在日常学习期间学生需掌握的基本品质。具体涉及下列三点内容:首先表现为文化内涵;其次表现为价值取向;最后表现为实践方式。结合传统美德教育理论,强调道德修养需要把人放在首要位置开展教学工作,以此来提升人们分析与处理问题的综合水平。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并非将“社会公德”作为单一目标,也并非以教育为目的来开展教育,最为关键的就是加强对学生社会责任理念的培养,这也就是我们倡导的“人本主义”。传统文化的指导思想为儒家思想,“人文主义”亦为文化素养范畴。社会发展中,除了应关注增强学生政治修养与道德素质水平外,还需要提升学生在不同方面的整体认知水平;令学生了解并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利用最新理论与技术来分析并处理实际问题。儒家思想在传统优秀传统文化中始终居于主导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资源便是将“仁”作为前提的,“仁”也是其中的本质。另外,人文精神在传统优秀文化中,具体体现在对人的道德情操以及价值观念等层面上。

三、对当前基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实践研究分析

(一)基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原则

要想大力推进优秀传统文化建设,教师必须以培养学生人格修养、文化修养、社会关怀、家国情怀为目标,充分落实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家国情怀包括孝亲爱国、民族情怀、乡土情感;社会关怀包括仁民爱物、心怀天下、奉献社会;人格修养包括诚信自律、崇德弘毅、礼敬谦和。具体来讲,需要贯彻下列原则:第一,尊重他人,科学评价与引导他人方可能够令其在发展中扮演关键性角色;第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将其作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内容;第三,传承传统文化要求从自我做起,在学生面前发挥更好的榜样作用;第四,传统文化弘扬与发展期间还需要从自我做起,积极科学引导学生。在继承与弘扬中华优良传统文化基础上,令学生能够在不知不觉中进一步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并且也能够弘扬并发展中国精神和社会道德。

(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的现实困境

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发展上,学校教育依然存在诸多不足的地方,主要表现为下列几点:第一,文化传播方式缺乏多元化色彩,教师开展思想教育工作时,常见的表现为灌输式教学;第二,师资结构配备存在缺陷,现在学校内大多青年教师普遍在现代科学知识及技能上存在欠缺,并且实践经验上也不足;第三,在传统文化教育与引导上,校领导为此并没有予以足够的关注,没有注重加强优秀传统文化建设对学生成长的重要作用,这样不利于提升学生民族自豪感,制约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三)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具体体现

传播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最根本的需要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水平。将课堂理论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统筹协调起来、增强学生道德素养、引导学生提升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结合校园实际来推进多元化校园文化活动建设,增强师生的参与热情。另外,对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做好科学引导,构建全新育人模式,增强教师整体质量;在做好理论与实践教育基础上,做好对学生价值观念的引导,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培育观念;构建健全完善的校园网络,创设积极良好的校园发展环境。

四、基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途径

为了更好地做好中学育人工作,进一步做好“立德树人”教育,除了要求利用课堂教学来对学生做好理论引导外,还应该着眼于实践,提升学生学习并践行传统民族精神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弘扬并传承中华优良传统文化;在此基础上,增强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引导学生在日常学习及实践中积极贯彻落实核心价值观。除此之外,还可以鼓励支持各级学校结合区域特点研发、开设传统文化校本课程;支持优秀传承人为中小学生开设相关课程;在学科课程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同时,可以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教师教学述评等考评体系,并在学业水平测试中探索强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考核。

(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学生核心素养培育体系

推进传统文化建设具有系统性的特点,要求政府等有关社会主体统筹协调,共同推进与我国社会发展相符的核心价值观教育体系建设,始终坚持以“立德树人”思想为指导。具体应着重做好下列几个方面工作:首先,借助校园语文、历史、思政、文艺教学平台,加强对学生展开传统文化教育,提升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其次,提升校园文明化水平,统筹创新创业和育人为本二者的联系。此外,发挥校园在师资方面的优越性,通过组织各种实践活动来引导学生不断加强对中华优良传统文化核心素养的整体认知。学校可结合实际,开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校园”活动,借助召开讲座以及组织主题班会等不同渠道来引导学生更为系统全面的认知中华优良传统文化;与此同时,教师还应该结合课堂教学实际,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融入课堂中去。

(二)选择优秀传统文化经典,拓宽校园学习渠道

高中学科教学开展期间,教师可以积极带领学生创新学习方式,比如:课堂教学之前开展文章研讨,学生可自行梳理与学科知识相关的传统文化素材,也可开展传统文化相关专题研究等。另外,教师还能够借助多媒体手段来更为生动形象地展现优秀作品,特别是对教材中的经典案例,可以以音视频方式给学生展现,这样学生对案例及其表达的思想会有一个更为直观且深入的认知。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来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提升学生参与热情,更好地发挥传统文化的教育作用。

(三)开展实践活动,构建特色校园文化

首先应该发挥学校引导作用,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特别是在学生成长成才期间进行相应的榜样引导。相应的,教师可以分别从政治层面、道德层面来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增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引导。比如,召开传统文化主题班会,引导学生增强传统美德教育理念;搭建作品展示交流平台,积极宣传传统优秀经典文化,在校园范围内营造一种良好的传统文化学习环境。其次,推进传统文化建设,需要提升学生创新水平。教学期间,坚持以寓教于乐为指导,做好对学生的启发与引导,带领学生借助不同形式来融入核心素养培育活动中来。最后,尊重学生在弘扬传统文化中的主体性,引导学生提升传统文化活动参与积极性,增强学生能力水平,比如,教师应统筹处理好学生兴趣与传统文化教育之间的关系,带领越来越多的学生能够融入核心素养培育中来,同时在解读并分析作品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中华优良文化遗产。

(四)引导学生加强个人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儒家思想在传统文化中始终居于主导地位,道德品质修养是君子必须具备的第一要素。这就要求教育需要从个人修养方面来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在培养学生学科素养的同时,促进学生综合水平的发展;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促使学生养成艰苦奋斗的精神品质,形成科学心态、健康心理,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进而对社会向前发展做出更为积极的贡献。

在中华民族精神建设发展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其重要载体,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核心素养教育实践活动,有助于进一步发展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学生整体素质水平。相应的,做好对高中学生核心素养水平的培育,旨在要求我们能够通过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将继承发扬中华优良传统精神渗透进当代中国人价值理念。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得以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永葆生机活力的重要保障。

猜你喜欢

弘扬中华中华民族
弘扬爱国精神
弘扬爱国精神
体育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