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项目式教学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案例研究*

2022-03-02

关键词:项王项羽刘邦

黄 颖

(河南省实验中学 河南郑州 450002)

项目学习的思想起源于欧洲的劳动教育思想,随着20 世纪90 年代世界各国积极进行课程改革和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而逐渐发展起来。项目式教学就是通过“项目”的形式进行教学,是结合具体学习情境,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根据教学进程安排和某一课程内容,预先设计出该课程内容的驱动性问题和切入性问题,然后交由学生自己研究学习。学生为了成功地完成“项目”,必须整合自己的学科知识和生活经验,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依靠团队配合来解决各种问题。

这种教学法在国内外都引起了高度关注和并获得发展。比如美国中小学普遍使用基于项目的学习和基于问题的学习的教学方法;2012 年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项目学习——探索综合化教学模式》(徐锦生主编)一书,也比较系统地介绍了项目学习在我国小学阶段开展与实施的方法和途径。以上学习方法本质上就是项目式教学。

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始于20 世纪90 年代,并逐渐成为一种国际共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积极倡导并主张以终身学习为目标的素养研究,欧盟、美日等国也都先后进行了以能力为目标的核心素养研究。2016 年我国研制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发布,明确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即“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

在中学阶段,语文核心素养主要集中表现为语言能力和人文修养。语言能力主要是读写能力,这种能力特别适合在文学经典研读中得到长足进步。人文修养主要体现在文化底蕴上,中学生特别需要经典诗词的底蕴和文学名著的底蕴。“腹有诗书气自华”,学生的谈吐和作文表达最能体现文化底蕴。

一、研究对象与目标

该研究依据项目式教学的成熟理论和研究成果,结合我国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完善理论体系,通过对高中语文文学经典的精细化研读,以设定教学项目为先导目标,按照行动回路设计教学思路,来达成语文核心素养的落实和提高。

本案例结合高中语文课文《鸿门宴》和《项羽之死》,进行拓展阅读《史记·高祖本纪》和《史记·项羽本纪》,在河南省实验中学航空实验班开展文学经典研究性学习活动。通过项目式教学的带动,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语文核心素养——学生语言能力和人文修养的落实与提高。

以项目为主线,以教师为引导,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活动中,设计驱动性问题和切入性问题,不仅传授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

二、研究思路

设计项目(驱动性问题或切入性问题)—完成论证(过程)—落实语文核心素养(语言能力和人文素养)。

具体来说,以“项目”教学带动研究过程,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紧扣高中语文文学经典研读,设计教学(学习)项目,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查阅相关资料,来完成对项目结果的论证,写成小论文,形成成果,促进学生语言能力和人文修养的落实与提高。

三、预期效果

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能在这种文学经典研读中得到长足进步。这两部分本纪,语言精彩,故事生动,人物形象鲜明,航空班学生很感兴趣。高一学生能够借助工具书基本读懂文本,阅读过程能很好地提高学生语言能力。同时,这两篇本纪包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学生通过研读,能很好地促进学生人文修养特别是文化底蕴的提高。学生按照教师设置的项目,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搜集整理资料,在互助合作中,能提高阅读和鉴赏能力。最后的写作环节,能最大限度展现学生的谈吐和作文表达水平,这更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集中体现。

四、设计项目(驱动性问题或切入性问题)

结合文本,设置学习项目,制定项目式教学任务。

项目一:结合项羽和刘邦的人物事迹,谈谈对“性格决定命运”的认识。

项目二:这两篇本纪中的用语十分精到,生动传神,着墨一两个词就能把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有些词语被反复多次拿来使用,如“大惊”“大怒”“坑”“烹”等。请你试着从某个词语的角度来分析人物。例如,以“烹”来看项羽。

项目三:这两篇本纪中,多次用到对比的手法来表现刘项二人。请你结合相应的对比描写,来分析刘项二人。

项目四:刘邦成功项羽失败的原因探究。

项目五:古人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得民心者得天下。”请结合刘项二人的事迹来谈谈对这句话的认识。

项目五:结合刘项二人,谈谈用人与事业成败的关系。

项目六:自由选择研究角度。

五、完成论证(过程)

学生勾画研读文本,挑选感兴趣的项目,分小组研究或独立研究。借助学校信息中心机房查找资料,用时一周,形成研究成果。课堂用来研讨,教师成为引导者和顾问,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六、完成写作,形成成果

限于篇幅,现摘选几篇如下。

“卑鄙”的英雄刘邦和英勇的“小人”项羽

航空4 班 张××、葛××等

我们在研读讨论中发现,有时行事近乎“卑鄙”的刘邦,却是接近一个真英雄;而英勇强悍的项羽,却处处暴露出“小人”行径。

俗话说,性格决定成败。从性格上看,项羽豪爽、耿直、霸气,动不动就来一场说打就打的战斗,很令我们欣赏。相较之下刘邦则显得奸诈、圆滑,甚至近乎“卑鄙”,让很多人感到十分不齿。但在《史记》中,他的奸诈、圆滑使他如鱼得水,步路青云,由一介小小亭长蜕变为九五之尊。这何尝不是机智的另一种体现呢?另外,他的“不要脸”也是出了名的。当项羽抓住了他爹,他的“不要脸”就发挥得淋漓尽致,把对方气得不要不要的,最后项羽不得不放了刘邦的爹。或许在我们看来刘邦很欠揍,但换一个角度来看,不正是因为他的“不要脸”每每在最危急的时刻助他渡过难关,化险为夷吗?这难道不是也是心理强大的一种表现吗?

从行事角度来看,“小人”刘邦广纳天下贤士,虚心请教,即使后来声名大噪,他也从未倨傲半分。因此赢得了子房、萧何、韩信等人的拥护。反观我们的霸王,他似乎过分自信,又做事不加思考,轻易供出曹无伤这位大功臣,使其惨遭诛杀,后来又因为一个小小使者的三言两语就疏远范增,这下好啦,连身边最后的贤士也给气走了。都说好的大臣就像皇帝的左膀右臂,刘邦胳膊越来越多,而项羽却变得缺胳膊少腿,又如何凭一己之力打败日益强大的刘邦呢?另外,项羽每过一城便屠一城,坑降兵,烹百姓,火烧行宫,处处露出残暴的“小人”行径。而刘邦“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取妇女无所幸。籍吏民,封府库”。二人不同的行事风格也导致了民心的倾斜方向,也难怪在后来项羽战败逃亡时被一老头所骗,落入敌人的包围,最终自刎于乌江。

在《高祖本纪》中记载,高祖置酒雒阳南宫。高祖曰:“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臣僚们各执一词。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馕,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不得不说,项羽的确是一个将才,却不是个王才。我想,就算项羽杀死刘邦,历史的脚步也不会停下,电影中斯巴达三百勇士最终的结局依旧会如期上演,不过是换了一只手而已。有人说项羽是英雄,刘邦是小人,但如果细研《史记》的话,就会发现,刘邦才是个真正的“卑鄙”的英雄,而项羽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勇猛的“小人”。

时光倒流,回到最初二人初见秦始皇时,那两句略有相似的话再次浮现眼前“彼可取而代也!”“大丈夫当如此也!”现在细细一品,又觉得司马迁写得颇有深意,或许在一开始两位旷世英雄的结局就已经注定了吧!

以“怒”论项羽

航空3 班 常××、赵××、刘××

我们在阅读《项羽本纪》中,多次发现有关项羽“怒”的描写,试挑出来,分析一下项羽。

如文中“又闻沛公已破咸阳,项羽大怒”。此句是项羽与沛公约定“先入咸阳者为王”后,沛公先入了咸阳,项羽才大怒的。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项羽作为一代领袖却十分易怒,遇事不是思考该如何去解决,而首先是怒,十分鲁莽。

随后文中又如“项羽闻汉王皆以并关中且东齐赵叛之,大怒。”此举是项羽在分封诸侯时,对田荣的态度十分冷淡,以至于田荣内心十分不平衡而联合各个诸侯叛变。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项羽在吃了亏之后,仍未意识到自己所犯的错误,不能清楚地看清自己。

接下来“周苛骂曰:‘若不趣降汉,汉今虏若,若非汉敌也。’”项王怒,烹周苛,并杀枞公。从这句话我们就可以看出周苛一言就可以激怒项羽。在此,项王竟不是想着收复这几位汉将,使得自己的势力将再度扩大,而是一气之下,杀死了几位有才能的人。可以看出项羽十分不善识人。

接着如“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项王怒,欲杀之。”此处是在项王用汉王的父亲威胁他时的语句。足见项王的不理智,不善用计谋。

之后就是“项王令壮士出挑战,汉有善骑射者楼烦,楚挑汉三合,楼烦杀之,楚王大怒。”这里是项王久攻不下后又派三员大将前去攻城,明知敌方有射术强劲的弓箭手,还要去,最终损失了三员大将。可看出项羽十分鲁莽,不知用兵之道。

又如之后的“外黄不下。数日已降,项王怒。”这里是项王攻打外黄时,久攻不下,然后外黄的守门者突然投降了,然后项羽打了胜仗还发怒,从这里我们可以了解到项羽得到了一座不是自己攻下的城池后反而不高兴,足以见此人的好胜之心。

从这几处我们可以看出项羽是一个鲁莽、易怒、勇敢,却又不善用计谋、不善识人用人的一个人。

百战百胜而败,屡战屡败而胜

航空4 班 李××、杜××等

项羽几乎没有输过刘邦,除了最后一次。

刘邦几乎没有赢过项羽,除了最后一次。

项羽一出道,便像套了主角光环一样,屡战屡胜。强大如秦军,在他面前也同样毫无还手之力,被一次次打得粉碎。项羽经手的战役,都像针尖对麦芒一样一往无前,楚军置之死地而后生,为项王打出了西楚霸王之名。但是,项羽不喜欢听他人的意见,凭个人喜好做事,他身边劝他的人越来越少,劝他的声音越来越少。他的身旁只剩下了范增的声音。他的部下黥布自起兵到灭秦一直追随他,收到“常冠军”三字评价,可以说是军功赫赫,在项羽分封众王后,被封九江王的他却投向刘邦。可见项羽已非他心中的明君。大将韩信也曾追随于他,并想在他帐下一展抱负,可不久,他失望了,投向了刘邦。刘邦与项羽的对抗之路,刘邦就像一只打不死的小强,他屡战屡败,屡败屡逃,却又屡败屡战,总被击败,却从未被消灭。楚汉之争前夕,楚汉兵力对比悬殊,他在项羽面前就像蚂蚁对大象一样。但他的部下却越来越多。韩信来了,陈平来了,项羽的部下一个个弃楚投汉。

除此之外,人心所向的变化也是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从两个片段便可看出。项羽攻击田荣,田荣打不过,跑路。走到平原上,让平原当地土著杀了。由此可见,这时项羽的支持力量还是十分广泛的。他在人们心中还是抗击暴秦的英雄。后来,项羽跑路,遇一田间老头,老头果断骗他。英雄什么的不存在了。这时,连平民百姓都已支持无赖刘邦。先前,百姓都帮项羽杀掉敌人,现在百姓都骗他。项羽杀降,且对有功者不肯给予奖励,有时对于敌人却有多余的仁慈,对于臣服者过分的残暴。越打敌人越多,自己却越赢越弱。以有限之力,对无限之敌,怎能不输?

本应成为九五至尊的项羽,到最后却成为刀下亡魂。原本不过地痞无赖的刘邦,到最后却成为一代帝王。

七、研究总结

通过项目式教学来落实中学语文核心素养,是一种教学方式方法变革的有效探索。在文学经典的文本研读中,我们不再以把现成知识结论传递给学生作为教学目标,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循着驱动性问题和切入性问题,着力去研读文本,去研讨、整合、归结这个问题的方法,最终得到预设的结果,并进行了展示。

实践表明,高中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在这种文学经典研读和思考写作中得到了长足进步。学生们普遍反映,《史记》中的这两部分本纪,语言精彩,故事生动,人物形象鲜明,学生兴趣浓厚。在研读文本的阅读过程中,既积累了文言词汇,又很好地提高了语言能力和阅读鉴赏能力。这两部分本纪包含着深厚的文学文化知识,通过研读,能很好地促进学生人文修养特别是文化底蕴的提高。学生按照教师设置的项目,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搜集整理资料,在互助合作中锻炼了钻研的精神。最后的写作环节,能最大限度展现学生的思维和作文表达水平,这更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集中体现。

在具体实践中,我作为语文教师,其角色不再是学生的“资料库”,而成为一名向导和顾问,指导学生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来搜集、学习更多的相关资料,在驱动性问题或切入性问题的指引下,通过独立或合作完成项目,不仅提高了知识水平,而且培养了合作、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甚至是质疑的精神。这也带动了我,需要更加深入地去钻研文本,去深刻思考,从而实现“教学相长”,我也受益匪浅。

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本案例通过对高中语文文学经典研读的方式,小切口、深分析地来进行项目式教学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研究,实现教学相长,显得特别有意义、有价值。

猜你喜欢

项王项羽刘邦
项羽为什么不肯定都关中
《史记·项羽本纪》(节选)
四面楚歌
汉初刘邦集团“入都关中”事迹查验
刘邦记嫂之恨
刘邦斩丁公
刘邦不识字吗?
梦遇项羽
自勉
亚父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