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问题意识
2022-03-02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港学校蔡婷婷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港学校 蔡婷婷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指在与学生认知能力相匹配的条件下,通过引导学生对学习问题进行及时思考,调动其自身已有的知识经验,产生问题探究的意愿,从而为其投入到学习探究中提供内在动力。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问题意识,能够在引发学生疑问,自觉主动探究的过程中,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实现知识的内化,促进能力提升,实现全面发展。因此,初中历史教师教学中,需要重视采取有效措施优化问题教学,加强对学生良好问题意识的培养。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现状
素质教育深化推进过程中,初中历史教学在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等方面都实现了较大的改革,历史教师开始探索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重视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共同发展。
一方面,从实际来看,当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虽然转变了教学模式,但仍旧将重点放在对学生知识体系的训练及掌握方面,各种教学手段的实施在本质上仍旧是教师通过提供简单的历史学习线索,围绕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经过、结果、影响等几个方面进行讲解,从而让学生进行理解与记忆,并没有为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自主探究提供充足的环境与空间,对学生思维造成了禁锢,从而导致学生缺乏问题意识,失去自主探究能力。
另一方面,在初中历史教学中,“问题式”教学模式并不鲜见,通常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设置障碍问题,以达到启发学生的目的。而在问题式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采用的都是预估问题模式,即设置自己能够准确把握并能够对学生回答有预期设想的问题,从而营造一种问题情境,以达到预期教学效果。但是,这种教学模式从表面上看是迎合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要求,其本质上的提问主体仍旧是教师。
长此以往,学生逐渐习惯接受教师的引导,依赖于教师给予的线索去学习,而不去主动发现问题、思考探究,使得学生从主动的知识获取者又逐渐变成被动的知识接收者,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必要性
1.顺应课程改革,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要求。
新课程改革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要求能够激发起学生理智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从而形成良好的探究精神,积极主动投入到学习探究活动中,获取知识并为自己所用,做到灵活思辨、举一反三,从而完成学生创新创造能力的培养。教师作为课程教学的重要引导者,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就必须要重视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通过全面掌握学生学习过程、学习特点,了解学生对知识内容的理解能力以及问题分析处理能力,在课堂教学中采取有效措施,通过引发学生疑问,为学生创造充足的主动探究空间,满足学生发展需求,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完成知识的获得、能力发展以及素质提升,进而达到预期教育教学目标。
2.革新教学手段,创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需要。
当前教育教学要求尊重学生主体地位,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立足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差异性、不平衡性等特点,实施探究式课堂教学能够有效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从多途径、多角度完成知识的获取,从而为学生掌握终身学习方法奠定重要基础。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改革创新中占据重要地位。实现探究式课堂教学,则需要充分尊重学生主体,由教师提出问题转变为学生自主发现并解决问题。基于此,教师需要加强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立足学生实际,设置与学生实际相贴近的探究主体,引发学生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同时能够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通过与他人合作探究的方式获得问题的答案。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当重视采取鼓励方法,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能够脱离于教师、书本,通过观察、理解发现问题、探索问题。
3.打破固定思维,发展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基础。
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是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目标,也是教师教学的重要职责。思维能力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其与学生的观察能力息息相关。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使学生能够明确问题方向、洞悉问题本质,从而提出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就是一个认知发展的过程,需要问题提出者对材料进行综合分析,这就是一种思维的表现。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求教师要立足学生现有知识水平,以及教学内容实际要求,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教学材料,形成辩证思维,在此基础上,形成对材料多角度、辩证性认识,科学提出问题。同时,还需要重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引导学生打破固定思维禁锢,从历史现象中究其本质,提出对历史本质的质疑,寻找历史现象分析的新的切入点,从而运用历史思维,得到科学合理的结论。
三、优化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良好问题意识培养的有效措施
1.优化课堂师生互动,营造良好提问氛围。
课堂教学氛围对学生学习产生直接影响。长期以来,受传统应试教育教师主导教学,以及中国社会传统尊师重教观念影响,教师形象具有权威性,学生对教师存在天然畏惧心理。因此,在严肃沉闷的课堂氛围中,学生常常会畏惧于教师威严而不敢提问。针对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重视与学生建立平等关系,加强与学生互动交流,建立民主教学模式,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提问氛围,使学生能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
例如,在进行部编版“秦统一中国”一课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引入电视剧《芈月传》中宣太后芈月执政期间灭义渠国,一举消除秦西部大患的主要片段,然后与学生进行互动:“你们有没有看过《芈月传》,或者看到父母看《芈月传》?”通过生活化情景互动,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营造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再通过让学生观看片段,引导其联系本课内容提出问题,“芈月和秦始皇是什么关系?秦国怎么强大起来,怎么一统天下的?”引发学生对本课内容学习的期待。
2.创设适宜问题情境,引发学生主动提问。
初中历史教师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中,要通过为学生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主动提问,同时确保问题合理有效,从而锻炼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形成科学问题意识。
例如,在进行部编版“青铜器与甲骨文”一课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古代青铜器皿与常见的生活用具、同一文字的甲骨文与现代汉字用图片在多媒体进行对比展示,通过古代与现代的直观对比,形成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对古今差异之思考,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主动提出问题:古代青铜器是怎么制造的?都各自有什么作用?甲骨文是怎么创造出来的,又是怎样演变成现代汉字的?学生在主动思考中,不断出现新的疑问和看法,提出新的问题。教师在为学生答疑解惑的过程中,实现教学内容的有效渗透。
3.加强正向问题评价,鼓励学生积极提问。
初中阶段,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对外界评价的重视度非常高,尤其是教师正向的评价能够带给学生强大的内心动力。初中历史教师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过程中,需要充分把握初中阶段学生这一心理特点,给予学生问题以正向评价,以鼓励性评价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从而保持学生提问的积极性,鼓励学生积极提问。如此,不仅能够培养起学生问题意识,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例如,在进行部编版“鸦片战争”教学过程中,有学生提出了“是不是没有林则徐的虎门销烟,英国就不会发动战争了呢?”对于这一提问,教师不能认为这一观点错误而片面的驳回问题,而是通过“你提出的问题非常棒,非常有价值”等鼓励性评价,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来探究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通过探究,学生了解到虎门销烟只是英国侵华战争发动的借口,落后就要挨打,鸦片战争的爆发是必然的。同时,受到教师鼓励,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被有效激发。
4.设计有效课堂实践,引导学生问题探究。
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仅是使学生能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掌握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灵活思维方式,发展思维能力,从而有效指导实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优化设计课堂实践,为学生创造良好的问题探究空间,使其在参与探究学习过程中,掌握课堂所学知识,延伸知识视野,并能够形成历史思维解决问题,最终获得能力发展。
例如,在进行部编版“洋务运动”一课教学时,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辩论活动的方式,通过提出“你对洋务运动的评价是什么?”,引导学生展开辩论。设置正反方两组,正方为对洋务运动的正面评价,反方为负面评价。学生分别根据自己的观点说出为什么给洋务运动正面评价或负面评价。通过这种问题探究式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交流过程中树立思辨思维,同时学会更全面的看待历史问题。
5.拓宽课堂自主空间,加强问题归纳总结。
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不仅包括能够发现问题,更重要的是能够通过对发现问题的归纳总结,从而清晰地表达出来,才能构成学生在课堂中完整的提问与发问能力。因此,在初中历史课堂中,教师还需要给予学生充足的自主空间,引导学生去对问题进行归纳总结,然后有逻辑、有条理地将问题表述出来。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也可以得到有效发展。
例如,在进行部编版“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一课教学时,通过结合课后的《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图表,引导学生尝试对汉武帝为了巩固大一统王朝所采取的措施进行总结归纳,并从中进行问题的提炼,逐条对各项措施进行描述理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予学生充足的自主空间,引导学生借助图表,通过自我理解,不断强化与补充为什么汉武帝要采取这些措施,通过提取问题,并且在总结归纳中找出问题答案,有效锻炼学生总结归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逐步的归纳与总结过程中,学生能够不断发现问题,自主探究问题,从而获得历史问题探究的乐趣,更容易投入到历史问题情境中,增强历史学习兴趣,提高历史课堂效率。
四、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良好问题意识培养的保障措施
1.不断强化教师自身专业素质。
在初中历史课堂中,有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也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历史内容涵盖范围广泛,历史教师自身必须具备广博的历史知识和历史智慧,才能够赢得学生的信服,才能够找准历史问题着眼点,给予学生科学合理的启发与引导。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应当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提高授课逻辑和历史教学的层次性,重视在教学课堂中合理运用历史术语,引发学生对历史问题的思考与探究。同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需要注意授课语言表述清晰、语速控制合理,实时观察学生的变化,将学生引导进课堂情境中,从而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水平,使学生能够通过历史课堂真正培养起良好的问题意识。
2.重视进行课堂问题意识培养的反思。
教师的课堂反思既是了解自身教学不足的重要途径,也是了解学生课堂教学吸收程度的有效手段。教师是课堂教学的服务者,学生才是主体,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必然不能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教学之后,教师需要对课堂问题意识的培养过程、培养方法进行及时的反思与整理,同时及时了解学生对课堂的感受与建议、观点等,从学生亲身体验的角度,来反思教学中的不足并加以改进,从而不断提升初中历史课堂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效率,达到预期教学目标。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满足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要求,通过引发学生质疑,科学提出问题,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打破学生思维定式,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从而为学生成长与发展发挥重要促进作用。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应当重视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真正转变传统教学思维与教学模式,优化教学效果,实现教育教学培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