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背景下金融学教学改革探讨*
2022-03-02逯苗苗
逯苗苗
(山东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山东济南 250104)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以及智能手机的应用,数字经济时代已经到来。物联网以及数字孪生等技术形态成为继蒸汽机革命、电气革命以及信息技术革命之后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形态。微信支付等数字支付技术使得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经济类教学也应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为社会输送与时俱进的经济类人才。与数字经济最为相关的经济类基础专业是“金融学”,“金融学”课程涉及货币基础、金融资产、金融体系以及货币经济调控,是一门兼具理论与实践的学科。但是与以往的“金融学”教学不同,现在“金融学”课程所面临的学生群体大多出生在互联网元年之后,在高中阶段已经普遍使用智能手机,并进行电子货币支付。在学生群体看来,利用互联网或者数字技术实现资金的融通已经成为常态。因此,“金融学”教学应该进行拓展教学方法、丰富课堂内容、增加社会实践等一系列的教学改革,从而让学生能够在以后的工作与生活中运用所学的金融学知识和技能,提示自身的社会价值,解决现实的金融问题[1]。
一、“金融学”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数字经济的普遍性与复杂性
数字经济时代,货币形态已经由实物货币、金融货币、代用货币、信用货币演变为电子货币,并且电子货币形态也出现多种分支。中本聪在2009年提出比特币引起了各国经济部门的广泛关注,同时比特币的市场价格也出现了超出一般国家货币的波动范围。微信支付、支付宝支付等数字支付方式已在我国存在了十余年,并且其支付市场不断下沉,在最偏远的农村集市,也随处可见各类收款码。2019年底,由中国人民银行研发的数字人民币也在我国多地开展试点工作。2021年10月28日,Facebook正式更名为“Meta”(元宇宙),致力于打破现实世界与互联网世界维度,这也将进一步加深数字经济的影响。现如今,数字经济的发展仍有较大的探索空间,复杂多变的支付环境与快速更新的数字技术增加了数字经济复杂性。传统“金融学”课程如不能顺应潮流、适应数字经济的普遍性与复杂性,将面临严重的脱节危机,不能培养出具有数字经济思维的专业人才。
2.传统“金融学”教学的局限性
尽管教师可以依据教学版本的不同,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但大部分教材与教学内容都更偏重于对理论知识的讲解,过度强调货币、信用等的概念,对银行体系、金融市场等的讲解也较为简单,以概念性内容为主。这就导致“金融学”的教学难以跟上数字经济的发展脚步,导致“学”金融的学生对金融市场的了解还没有“玩”金融的非科班学生对金融市场、金融宏观调控的了解多,从而金融学科班学生在毕业之后掌握的知识技能与社会中需求的工作方法不相符,有可能会影响学生的工作积极性与就业率。此外,传统“金融学”教学多侧重对金融中介机构的讲解,也就是更关注于有双重债券债务关系的间接融资。但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市场中资金融通的方式开始呈现多样化,除了以商业银行为中介的间接融资方式,更多以大数据、云计算为基础的直接融资方式渐渐走进普通投资者与融资者的视野。商业银行的业务模式也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柜台”业务模式,更多的开放银行模型开始进入大众视野,通过嵌入第三方应用,银行业向着更加开放的模式发展,因此,传统“金融学”教学在教学内容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3.现代教学工具与教学资源的先进性
“互联网+”快速发展,各类高校引入了信息化教学平台,线上课程逐步进入本科生与研究生教学的课堂,大学生教育逐步由全面线下教学模式转变到线上线下共同授课模式。在我国大学教育的课堂中,电脑与投影仪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工具,而慕课、智慧树、微课程等在线学习平台也渐渐兴起,为“互联网+教育”的教学模式提供了技术支撑。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也对大学课堂的混合教学模式进行了检验,由于学生在家防疫,没有办法聚集到学校课堂,高校教师们采取腾讯会议、QQ 群直播等在线学习方式组织学生有序不紊地进行学习。随着疫情好转,学生们回到校园,线上教学平台的模式已逐步被接受,从而演变成线上线下相结合、面授课与视频课相补充的新型混合教学模式。通过翻转课堂,学生们可以进行课程内容的汇报、提问与讨论,从而参与到知识传递过程中,而不是仅仅做知识的接收者。因此,“金融学”教学也应该拥抱先进的教育教学模式,主动利用先进的教学工具与教学资源,从多个维度开展教学工作[2]。
二、“金融学”教学存在的具体问题
1.课程中理论知识过多、应用环节较少
“金融学”属于应用类的学科,开设“金融学”课程的本科院校应该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教学认任务。但是在“金融学”课程讲授的过程中,教师对理论知识点的讲解过多,对应用环节的考察较少,在考试过程中仍存在考察记忆性的知识点的问题,导致学生们认为考前背诵是课程学习的关键点,这就导致一部分学生仅仅掌握了各类名词解释的含义,另一部分学生则既不理解名词的含义,又不能理解如何应用金融学知识。金融学计算题的考察也较为简单,现值、终值、内涵报酬率的计算以套公式为解题思路,而没有讲解如何把复利思维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同时,高校教师在进行讲解的时候没有及时根据数字经济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教学内容进行革新,把“互联网+金融”的模式融入课堂中,从而没有办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了整体的课堂效果与教学质量。
2.学生学习动力不足、课堂气氛沉闷
虽然大部分学生能够意识到“金融学”课程是一门很重要的专业课程,高校教师也是在现代化的课堂上课,但教师却并没有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课堂上讲授的内容是知识点的罗列,导致大部分学生没有办法集中注意力听课,主动参与学习的动力不足。同时,由于“金融学”课程多在大一、大二的时候开设,所以大部分学生并没有真正参与到社会中的信用活动中,对社会上如何进行资金的融通并不了解,通过文字、图片等信息不能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从而导致课堂上的气氛不活跃。学生在“金融学”课堂中不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失去了学习兴趣;教师在沉闷的“金融学”课堂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降低了与学生互动积极性。这样的恶性循环进一步削弱了“金融学”课程对学生们的吸引力,也就没有办法达到提升学生相关专业技能的效果[3]。
3.未体现信息化优势、内容更新不及时
在“互联网+”背景下,金融市场中出现了很多新型的金融衍生品与金融工具,而原有的“金融学”课程却未能紧跟市场动态,没有利用高等教育的信息化优势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滞后的教学内容一方面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增加了学生的择业焦虑。学生不能在“金融学”课堂上学到与时俱进的金融学知识、了解最新的金融学市场信息,就没有办法进一步开阔视野,运用最新的工具与互联网思维解决所面临的金融问题。学生在进入金融行业应聘时,金融从业者往往会从多个方面对应聘者所掌握的金融知识进行考察,其中就不乏对最新的金融市场动态与新型金融工具应用的考察。而当前的“金融学”教材由于沿用很多年,不能及时体现金融市场最新动态,并且教师在讲课时,迫于教学目标与任务的压力,往往仅讲授课本内容,也未能充分联系市场行情,因此导致学生在找工作时所掌握的专业技能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存在差距。
三、“金融学”教学改革的对策建议
1.推进教育信息化,建立实践教学基地
“金融学”的教学不能停留在纸上谈兵阶段,应该进一步推进教育信息化,充分利用数字经济时代的信息化优势,加强教学内容更新工作,摒弃传统的照本宣科教学方式,让学生能够掌握最新的金融市场动态。同时,由于金融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催生了金融科技领域,金融思想与现代科技相结合,能够提升学生们的思辨思维与互联网思维。因此,“金融学”课程可以适当加入上机操作课程,让学生使用Python等语言编写相关的程序,结合机器学习领域的内容向学生介绍在股票市场中如何利用技术分析预测股本的大致走势,或者结合大数据科学领域让同学了解大宗商品交易市场规则[4]。
同时,要把实践教学与课本教学相结合,建立实践教学基地,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金融交易过程,了解金融交易规则。可以建立模拟实验室,让学生在计算机上模拟操作银行业务、参与金融衍生品交易等。也可以开发相应的金融学教学App,给学生虚拟启动基金,让学生以“单利”“复利”等方式进行投资,以最终虚拟收益为量化考核办法,计入学生平时成绩。还可以打造沉浸式在线互动课堂,采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开展线上学习,让学生们充分了解金融市场动态,分享其在金融市场取得的成果,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2.深化校企合作,培养订单式人才
互联网技术的日益成熟促使企业更加需要金融科技复合型人才,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本科“金融学”教学不仅需要为学生讲授金融学基础知识,还应该以就业为导向,为社会输送企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也就是说,应该立足于社会与企业的需要,加强学校与企业间的合作,在传统“金融学”课程之外,引入交叉领域的专业知识,培养符合企业用工标准的应用型人才。加强校企合作,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提前掌握工作所需的必备技能、融入企业的工作环境,另一方面还可以让高校授课教师了解企业需要类型的人才,增强授课的针对性。
校企合作的深化模式是培养订单式人才,可以让企业“下订单”,明确企业在未来几年所需人才类型,并告知授课教师与学生,让学生选择是否参与“订单”学习,并进行专业分流或者分班时,增强“金融学”专业课程的有效性,促使企业与高校联合培养金融领域的应用型人才。“下订单”式培养方式不仅要专注于学生的能力培养,还需要区别于职业教育,尽管在“订单”式方式下,会结合企业的用人要求来进行培养,但本科生的“金融学”课程并非仅仅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也就是不能仅仅当作职业教育来进行,还需要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合作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能够具有发散性思维,可以对当今世界现存的金融学问题独立思考。
3.融合思政教育,融入现实案例
“金融学”教学也应该肩负起思政教育的责任,从“金融学”课程自身特点出发,引导学生树立起争气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校园贷”是当代大学生接触信贷最常见的方式,但是“校园贷”本身存在诸多问题,很多大学生深受其害,因此在“金融学”教学过程中,要融入思政教育与反诈教育。一方面,要教育学生做有理想信念、有使命担当的新时代好青年,为祖国的发展而奋斗,不能掉入消费主义陷阱,随意借贷、超前消费。另一方面,要将“校园贷”等真实欺诈案例融入“金融学”课堂,可以在讲授过程中结合利息的不同计算方式,让同学们计算“校园贷”借款利息,来向学生揭露“校园贷”隐藏的高额利息,以及由此产生的一系列问题[5]。
此外,网上购物成了学生消费的一大主流途径,各大电商平台为了鼓励超前消费,抢占客户资源,推出了各种“分期付款”方式,甚至有专门针对学生群体的延期支付方式,但究竟是分期付款划算,还是一次性支付划算,很多学生并不了解,认为支付一部分首付就能获得商品的模式是一种优惠方式,而没有真正理解“分期付款”的金融属性。在具有足够的金融学知识储备之前,学生们可能难以作出正确的判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年金现值”的计算进行讲授,让同学们计算分期付款的现值,了解超前消费的金融属性,鼓励学生量入为出,减少超前消费,建立良好的理财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