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素质教育理念下培养幼儿美术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的相关思考
2022-03-02沈钰
沈钰
(福建省漳州市长泰县实验幼儿园 福建漳州 363900)
引言
幼儿美术的绘画内容基本以简单物体为主,不要求孩子画得多么神似,而是要让孩子在不断地训练中发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从而完善画技和审美观念。放松的绘画环境和心理状态可以在无形中锻炼孩子的绘画能力,所以说,基于素质理念来培养幼儿的审美和创造能力是让孩子厚积薄发的一种教育表现,借助美术教育培养孩子的创造力、想象力、审美能力是行之有效的措施。创造性的表现需要通过外在事物实现,美术学习中的工具、材料的可操作性强,能够为幼儿的艺术表现、创造提供载体,并且美术教育过程中的指导会进一步促进幼儿想象力、审美能力的发展。由此可见,美术教育的实施有利于促进幼儿的创造力发展,让他们用美术的形式呈现出自己的审美,促使幼儿在鉴赏学习、相互交流中实现提升[1]。
一、培养幼儿美术审美能力以及创造能力的意义
幼儿阶段是人一生中习惯养成以及各方面素质养成的重要阶段,因此,在这一阶段要充分重视对幼儿审美能力的培养,这对幼儿今后的发展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而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以及创造能力最主要的一个途径就是对幼儿进行美术教育。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美术知识以及相关的技能,而且还可以开发幼儿的智力。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就是培养幼儿对美的追求与感受,可以让幼儿的精神生活变得更加丰富精彩,陶冶幼儿的情操。长期对幼儿进行美术教育以及审美能力的培养,可以让幼儿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个性以及创造力,对幼儿今后的性格养成以及相关的能力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幼儿阶段的孩子思维天马行空,正是创造力萌芽的关键时期,因此,教师就应该抓住幼儿这一阶段培养其创造力,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让幼儿学会积极地思考并大胆地进行创新,这对幼儿以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能使幼儿成为自主创新的综合发展的人[2]。
二、目前幼儿美术教育的教学现状
幼儿阶段是培养幼儿美术审美能力最重要的一个阶段,在幼儿时期,教师应该抓住这一时期,对幼儿进行美术审美能力以及创造能力的培养,这对幼儿今后的成长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的教育政策也发生了改革,新课改的提出,让学校以及教师更加注重对幼儿的素质教育,尤其是在传统教育体制和理念的作用下,幼儿教师往往会忽视对幼儿的素质教育,因此,就会在教学中产生一些列的问题。在当今的幼儿美术教育中也存在着类似的问题。这些问题集中表现为美术教学形式单一,过度重视绘画教学;教学理念落后,新形势、新方法应用不到位;教师对幼儿的学习评价也有些欠妥。
1.美术教学内容单调,过度重视绘画
目前,部分幼儿教师仍然保留着比较传统的教育理念,认为幼儿的教育不需要花费太多的精力,只需要让幼儿在绘画纸上进行画画,不用告诉幼儿进行美术教育的意义以及美术教育带来的重要作用。这样的教育方法如果长久地坚持下去,幼儿就会对美术教育产生狭义的理解,这对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以及创造能力都是百害无一利的。在对幼儿进行美术教育的时候,要让幼儿知道美术教育的意义,认识到美术学习不仅仅是绘画,更是手工、美术欣赏,甚至于是日常生活中的美好现象。不过,就目前来说,还是有很多幼儿园将美术教学与绘画教学等同起来,这样做虽然有教育资源不足的考量在内,但得不到及时解决的话,幼儿的美术学习就会受到持续的阻碍[3]。
2.教学形式更新缓慢,缺乏创造性、科学性
教学形式长期得不到更新,美术教师多以单一死板的传统教学方式展开美术教育。幼儿教师认为幼儿还比较小,没有属于自己的思想意识,没有关注幼儿的主观能动性,只采用单一的教学方式对幼儿进行教学。这样无法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以及创造能力,只会让幼儿学会被动地进行学习。而且这种形式单一的教学方式没有关注幼儿综合素质的培养,长此以往,幼儿的综合素质得不到相应的提高,会让幼儿得不到全面的发展。正如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喜欢用示范绘画的形式展开教学,在特定的绘画主题下,先示范绘画打样,然后再将绘画的步骤拆解开来,让孩子们对照画下来。尽管最终的绘画成绩好过自由发挥,但是孩子们的绘画风格却受到了限制,孩子们自身对绘画主题的理解、感受完全无法表达出来,至于个性化的创作就更是无从谈起。所以这样的教学形式对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效果也不甚理想。
3.教师对幼儿的评价单一,评价标准不完善
在幼儿阶段,教师以及家长对幼儿的评价与鼓励是十分重要的,可以激励幼儿,提高幼儿的自信心。这样幼儿在日常的生活中以及学习中就会更加有动力去进行学习,而且可以提高幼儿的自信心,让幼儿产生自我认同感,从而助力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成长。教师在对幼儿进行美术教育时,应当注重对幼儿美术作品的评价,这是因为评价的结果会直接影响幼儿的后续学习,当幼儿得到教师的肯定和指点时,就会从正面激励中感受到美术的乐趣,用更加自信的状态面对美术学习和美术创作。然而实际上,部分教师为了减轻教学压力,只是简单地用赋分形式加上极短的评价作结果性评价,评价的标准也无非是“像与不像”,这样的评价形式反倒限制了幼儿想象力的发展,导致幼儿丧失创造的动力,对幼儿审美能力与创作能力的提高起不到积极的作用。
三、关于素质教育理念下培养幼儿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的相关策略
1.以特色课题为切入点,培养幼儿创造力
美术教学中有很多树立幼儿创造意识的课题,如中国画中“借形造型”的发散思维造型、前卫的“反常规思维设计”等,这些都能对幼儿创造意识的发展产生积极作用。德国教育学家歌罗佩斯的教育观念中有这样的理论,在基础训练当中,给予幼儿美术材料,但却不给他们工具,不设置方法,教师也不进行干预,只是让孩子们自由的思考和创造,这样就可以有效地锻炼幼儿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幼儿创造力的培养应当尽可能地选择能够激发求知欲、触动好奇心、调动积极性的内容。这样的教学内容往往兼具趣味性和新颖两个特征,确定好了特色课题与教育内容以后,美术教师就要在教学手段方面进行创新,用趣味性的形式引导幼儿表现创造力。随着素质化教育的不断深入,目前可以选择的教育内容、教育形式比较多样,这就要求教师在切实教学实情的基础上优中选优,用恰当的教学形式优化传统教学内容和模式,将各种教育资源调动起来,为幼儿们创建优质的美术学习环境,促使幼儿们在学习中受到鼓舞和启发,从而得到综合素养的发展[4]。
2.因势利导,及时激发幼儿的兴趣,促进创造能力的形成
兴趣和好奇是幼儿学习的主要动力,教师在对幼儿进行美术教育时要激发幼儿的兴趣,幼儿只有对生活中的事物产生兴趣,才能积极地去参与生活中的一切活动,只有幼儿积极地参与了生活中所有的活动,才会对事物产生好奇心,这样幼儿才会学会自主学习,这对幼儿的创造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因此,教师就要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创新教学方法,通过生活中的一些事物激发幼儿的兴趣,让幼儿尝试从身边的事物开始观察,进行深入的思考,然后再进行探索和创新,这样就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幼儿的创造力也会因此得到提升。幼儿阶段的孩子在思维方面没有很多束缚,同时对世界充满好奇心,对于新事物充满着热情,接受能力也很高。这些特质充分显示幼儿在创造力方面的优越性,而这也恰恰说明幼儿需要教师的引导。德拉克洛瓦也曾对世俗与创作行为的关系进行了思考,最终的结果就是“不知不觉为其所左右”,所以创作者必然会受到所在环境的影响,而幼儿受思维定式的影响又相对较小,所以在这个阶段的美术教学中,相比于技巧性的教学,更重要的是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事物、发现美[5]。
以“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的命题作业来说,幼儿们经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最终会呈现出数十张风格迥异的画面。这些画面的绘画水平各不相同,教师可以从专业绘画的角度进行评价,将一些比较好的作品进行讲解一遍,说一说这些作品到底好在哪里。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培养幼儿的鉴赏能力,另一方面则是鼓励幼儿认真学习。当然,绘画水平的高低并不能成为完整的评价依据,教师还要从幼儿作品的风格布局、主题思想进行解析,让孩子们的“匠心”得到肯定。此外,教师们应当认识到主题作业是很好的教育切入点,教师在培养和鼓励的通同时,还要注意引导,让幼儿的艺术个性和创造能力更上一层楼。为了实现这项教学目标,教师应当纠正传统教育理念的错误认识,转而将幼儿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重视幼儿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鼓励幼儿进行探索,即使最终出现错误,也要对幼儿的态度进行鼓励,这样才能消除幼儿的后顾之忧,让他们将内心世界的独特之处勇敢地表现出来。创造是艺术发展的源泉,作为教育工作者,美术教师必须善于使用充满趣味的美术作品,用多样化、合理化的教学手段引导幼儿感受美,培养幼儿发现美的能力,真正发自内心地喜爱美术学习。
比如在《梅花》的主题学习中,考虑到幼儿的阅历较少、认知能力较弱,教师完全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播放梅花的寒冬中怒放的场景。在直观的影像中,孩子们会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梅花的精神,并因此产生丰富的联想,最终用自己的方式表现出梅花不畏严寒的高洁精神。当然,对艺术的表达需要一定的技术支撑,教师可以在结束相关学习以后,教授幼儿基础的绘画技巧,让孩子们能够在神与形共存的情况下描绘梅花。这样的教学方式既能高效完成美术教学任务,又能培养幼儿的美术兴趣,为幼儿创造自由发挥的空间。
3.营造优质的学习环境,促进创新发展
幼儿的天性活泼好动,对呆板沉闷的学习环境天生具有排斥性,反而民主、活跃的环境有助于幼儿天性的释放。现代社会中,创新能力已经成为衡量人才品质的重要标准,在幼儿教育阶段培养孩子们的创造力、想象力也是必要的举措。为了给创新的萌发打好基础,美术教师有必要对课堂教学环境做出调整,让孩子们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散想象力。
对于优质学习环境的营造有多种手段,以物质环境的优化来说,教师可以从校园氛围方面入手,通过儿童画展等形式提高艺术感染力,将孩子们优秀的画作展览出来,优秀的画作还可以参与到不同级别的绘画的竞赛中,以点带面的激发幼儿的美术学习热情。另外,学校可以开设课堂画廊,并且以此为平台,让幼儿们更加深层次地参与到相关的学习中。以课堂画廊的运行来说,画廊中可以定期进行更新,将往期的画作换下保存以后,教师可以用采访的形式和幼儿交流,让创作者谈谈自己的想法,其他幼儿就可以欣赏和评估。虽然幼儿没有接受过专业的评估学习,但是讨论起来也非常投入,其中的内容也多是感观和体验的交流。在幼儿画廊的作用下,幼儿对美术学习的热情显著提高,能够将自己的想法诉诸行动。课堂画廊只是环境构建的一种,教师完全可以根据学生们的年龄特征、喜好特点转变教学内容,以此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和情感需要。此外,精神环境的构建也同样不容忽视,幼儿作为美术教育的受众和主体,教师应当对幼儿进行情感方面的关心,让孩子们明白教师除了可以给自己技巧方面的帮助,还可以对创新、创造的实现提供指导。久而久之,美术教师和幼儿的关系也会逐渐改善,幼儿也更能感受到美术课中的艺术魅力。
结语
美术教学对幼儿审美能力、综合素养的作用不言而喻,美术教学工作者应当认识到在幼儿阶段实施美术教育的现实意义。同时美术教师应以美术教学实际状况为依据,创建优质的美术课堂教育体系,让幼儿在美术学习中保持高度兴趣、展现强烈的探索欲望,进而在积累美术技能与知识的同时得到创新能力的发展,学会用所学的知识表达自己心目中的美好,展现自己的思维欲望和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