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2022-03-02唐师哲

奋斗 2022年23期
关键词:银山中国式绿水青山

■ 王 巍 唐师哲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坚持的生态文明理念与治国理政方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由此可见,中国式现代化中必然包含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之义。

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特征

现代化曾经专指西方式现代化,是资本主义形式下的现代化,起步要比中国式现代化早。西方式现代化起步和发展初期,人类对自然的改造能力有限,未曾超越生态系统的承载界限,生态问题并没有凸显出来。而中国积极推进现代化的进程,恰逢全球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生态资源面临枯竭的国际大环境。改革开放初期,为了加速现代化的步伐,很多地方在发展工业化的同时,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不平衡,成为当前我国最突出的不平衡之一。历史和实践都已证明,为了“金山银山”牺牲“绿水青山”的老路走不通、走不长。在现代化建设中“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从来就不该是对立关系,而应是辩证统一关系。因此,东西方的不同国情,决定了现代化道路的选择差异,决定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道路有别于传统的西方式现代化之路,我们必须选择一种符合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发展模式,适合新时代发展阶段的中国式现代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可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五个层次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遵循和显著特征,必须坚持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二、中国式现代化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丰富内涵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自然界先于人类而存在,是自然界创造了人和世间万物及其赖以生存的环境,人类的发展必须与自然相协调。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人与自然共生共存,伤害自然最终将伤及人类。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特别是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人对自然的改造能力不断提高的当下,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关系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涵之一。

人与自然是命运共同体。长久以来,许多人在人与自然关系上将利益看作只是人类独有的,那些与人类发生对象性、功能性关系的自然生态则没有任何利益可言,这导致了人类中心主义的利益观。这种利益观把人高高凌驾于自然之上,认为人类已经掌握了自然和自己的命运,自然界对于人来说仿佛已经是微不足道的存在。但惨痛的教训告诉我们,这种人类中心主义的利益观是极其有害的。中国式现代化绝不是人凌驾于自然之上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并非主从关系,而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中国式现代化高度重视人与自然的命运共同体关系。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必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推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人与自然是发展共同体。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是必须促进自然生态系统的协调稳定可持续发展,使自然生态系统能够持续不断地向人类生产生活提供所需的各种资源。中国式现代化追求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持续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二者的共同和谐发展。这深刻回答了发展与保护的本质关系问题,并打破了简单把发展与保护对立起来的思维束缚,诠释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和生态环境保护现代化的关系,指明了实现发展和保护协同共生的路径。

三、中国式现代化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生成逻辑

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继承和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继承和发扬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不仅把人类与自然看作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而且始终坚持自然和人类具体的、历史的统一。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作为人类社会最终形态的共产主义社会,从根本上说就是一个充满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高度和谐统一的理想社会。这为“中国式现代化是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石。

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探索。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生态文明建设”是其中重要一位;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其中一条;在新发展理念中,“绿色”是其中一项;在三大攻坚战中,“污染防治”是其中一战;在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中,“美丽中国”是其中一个。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国共产党人对生态文明建设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的不懈探索,为当下提出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打下了坚实基础,赋予了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底深厚,积淀了一系列质朴睿智的生态智慧,如“天人合一”与“和谐共生”的生态整体观,“敬畏生命”与“仁爱自然”的生态伦理观,“取之有时”与“用之有节”的生态管理观,“崇尚节俭”与“永续利用”的生态消费观,等等。这些观念都强调要把天地人统一起来,要求人们要按照自然规律活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这些观念为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

四、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实路径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特征和必然遵循。建设生态文明,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乎人民福祉和民族未来。

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在人与自然的关系理念上不能再走西方式现代化的老路。以“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虽然能带来一时的发展,但也会带来严重的后果,这样的现代化是不完整的现代化,不是我们所需要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始终坚持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任何理念的提出和推进都必须以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为出发点,中国式现代化的最终落点一定是人民的幸福生活。生态环境直接关系着人民生活中最现实的生活和工作环境,直接影响着人民的幸福感与获得感,“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仅是要实现人民对经济生活上的向往,也要实现人民对良好的生活环境,对建设生态文明,对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的向往,要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始终坚持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理念,以人民福祉为目标,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不断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始终坚持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持续不断健全生态体制,严格生态制度,严密生态法治,是中国式现代化以及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进程中的重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要“加快制度创新,增加制度供给,完善制度配套”“要让制度成为刚性的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要让制度和法治真正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真正可靠保证。

始终坚持推动绿色生活和绿色生产方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是绿色生活和绿色生产方式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要充分认识到形成绿色生活和绿色生产方式的重要性,在行动上不断推进形成绿色生活和绿色生产方式。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健全分配体系,加快节能低碳技术研发推广,倡导绿色消费,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在绿色生活和绿色生产方式中建设中国式现代化,不断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猜你喜欢

银山中国式绿水青山
从“天人合一”到“绿水青山”
既要GEP也要GDP 普洱的绿水青山正成为金山银山
中国式民主
国外是如何保护“金山银山”的
绿水青山
绿水青山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绿水青山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