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研究生学术论文写作的专业指导——一种人文社会科学的视角

2022-03-02李润洲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22年4期
关键词:学术论文界定综述

李润洲

导师论坛

研究生学术论文写作的专业指导——一种人文社会科学的视角

李润洲

研究生学术论文写作的专业指导是指导师遵循学术知识创生的规律给予研究生有理有据的写作训练,它至少包含着三个互为关联的环节:一是从外在结构到内在结构的透视,为研究生学术论文写作揭示写理;二是从界定概念到综述文献的坚守,为研究生学术论文写作奠定根基;三是从选题构思到行文修改的展示,为研究生学术论文写作提供模板。一旦研究生明确了学术论文写作的写理、根基与模板,那么研究生学术论文写作就会逐渐走向坦途、步入佳境。

研究生;学术论文写作;研究生教育

按照常人的理解,学术论文写作是对研究的表达,需先研究,然后才能进行学术论文写作。这种看法对于自然科学研究而言,也许是真切的,因为研究没有结束,将无内容可写,也就无从下笔。但对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而言,研究与写作却常常交织、融合在一起,并不能进行截然的区分。因为学术论文写作是对某问题的探索与研究;此时,研究激发着写作,而写作则深化着研究,二者相辅相成、彼此成全。从此意义上说,导师遵循学术知识创生的规律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生的学术论文写作进行有理有据的写作训练,就不仅有助于提高研究生学术论文写作的技能,而且能提升其学术研究能力。那么,导师如何对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生进行学术论文写作的专业指导?

一、从外在结构到内在结构的透视,为研究生学术论文写作揭示写理

任何事物皆是有结构的,学术论文也不例外。结构原是建筑学的一个概念,意指建筑物的内部构造及其整体布局。在写作界,人们常将“写作”隐喻为“造房子”,就意味着学术论文也有其自身的结构。按照结构的显隐,至少可以将学术论文的结构划分为外在结构与内在结构。从外在结构到内在结构的透视,则能为研究生学术论文写作揭示写理。犹如算术有算理那样,写作也有写理,而写理则贯通着论文的外在结构与内在结构,是对论文外在结构与其内在结构关系的洞察与把握。

从外在结构来看,一篇规范的学术论文是由题目、摘要、关键词、正文与参考文献等构成。就外在结构而言,明眼人一看即知,似乎无需深究。其实,对于初写学术论文的研究生而言,无论是题目的推敲、摘要的提炼、关键词的选取,还是正文的开头、展开与结尾,抑或参考文献的选择与标注,大多似懂非懂、不明其理。比如,题目至少要与论文内容相匹配,却常犯文题不一、题目与内容对不上号之错误,且不说题目是否简洁与新颖了。摘要是摘录论文的要点,是论文的观点与主旨的呈现,有的研究生却常将摘要写成题目的重复与情感的表达,常常出现“头重脚轻式”“王婆卖瓜式”“评判式”与“目录式”的偏差,突出表现是将摘要与开头的写作意义阐释相混同,而不知摘要是对拟研究问题的回答,其功能在于“剧透”,而不是“放诱饵”,能让读者一看便知论文想表达什么[1]。关键词本来是专门的名词术语,但却常出现诸如“建构”“研究”“生成”等动词。正文的开头要简明写清“为什么写”与“下文要写什么”,却常写得偏离主题、啰里啰唆。正文的本论至少要“言之有物”“言之有序”,却往往深陷理论术语的迷宫而“言之无物”,胡乱堆积文字而“言之无序”。即使是参考文献的选取与标注,不是表现为“捡到篮子里就是菜”的随意,就是漏写、错写参考文献的必要信息。对于这些本不应出现却常出现的错误,经过正规的学术训练,大多数研究生都能有效避免与矫正。但学术论文写作并不能止步于“学术论文像学术论文”,而应是“学术论文是学术论文”,因此,除了让研究生清楚学术论文写作的行文规范外,更应通过透视学术论文的内在结构,让研究生明了学术论文写作的运思之道。

从内在结构来看,学术论文至少由研究问题、新颖观点与分析论证所构成。因为学术论文是对研究问题的回答,没有研究问题,也就没有了学术论文。既然学术论文是对研究问题的回答,就得呈现自己的观点;而自己的观点要想被他人理解与接受,则需展开分析论证。因此,研究问题、新颖观点与分析论证就成了学术论文内在结构的构成要素。从学术论文的外在结构与内在结构的关系来看,如果说题目揭示、蕴含着研究问题,摘要是论文的新颖观点呈现,而正文则是围绕研究问题对新颖观点的分析论证,那么学术论文的内在结构就决定着其外在结构。从此意义上说,研究生学术论文的外在结构所呈现的种种偏误,皆是由其内在结构的偏差造成的,具体表现为研究问题的平庸、所论观点的俗常与分析论证的错乱。研究问题的平庸是指所研究的问题类似有确切答案的考题,而真正的研究问题则是相对于某领域或学科而言的、当下人们解答得不够完善或还没有解答的问题。对于人们解答得不够完善或还没有解答的问题的判断与选择,一方面通过学术阅读来寻找与甄别,即通过学术阅读发现某理论所存在的内在矛盾或理论与理论之间的冲突;另一方面则需敏于发现实践问题,在一些习以为常的事物或现象中发现出不寻常之处,能够发现实践所面临的困境或缺陷。前者主要解决的是一个认识问题,相当于英语的question,找到了答案,学术论文就有了自己的观点;后者主要解决的是行动问题,找到了排除行动障碍的方案,学术论文也就有了眉目。当然,知与行的问题并不是截然分开的,更多的时候,行的问题需先解决知的问题。因此,面向实践问题的解决大多是对认识问题与行动问题的双重解决[2]。而围绕研究问题写作学术论文,结果却没有写出学术论文来,那一定是问题本身出了问题。通常有两种情形:一是围绕某个主题罗列了一些已有的看法,而缺乏自己对该问题的见识。此种情况其实是无问题的表现。二是个人的困惑未能上升到公共疑问,即研究生的确是基于问题写作的,但他写的问题只具有个人意义,而对于某个领域来说,这个问题已不再是问题。因此,客观上只是做了一次重复性的劳动,自然也就不可能有所创新,就称不上是真正的论文写作了。而一旦有了研究问题及其回答,那么对研究问题的回答就是摘要,而对研究问题回答的分析论证就是正文。因此,学术论文写作无非是对拟研究问题新解的对话展示。作为对拟研究问题新解的对话展示,学术论文写作的运思之道在于廓清论文写作的语境要素,明确学术论文的创新点,即明确论文写作的目的(为什么写)、内容(写什么)、方式(如何写)以及读者(写给谁看);锁定研究问题这个不动点,阐述论文写作的创新之处,即始终围绕研究问题这个不动点,运用各种事实或理论清楚、明白地表达、阐述自己的观点;用中心论点统领全文,彰显学术论文写作的创新所在,即论文的主旨犹如圆球的球心,而论文的各部分都向圆球的球心环拱着,从而形成一个由中心论点统领的层次分明、论证严密的学术论文。

诚然,依据研究范式的差异,当下的学术论文写作大致有思辨写作、实证写作与叙事写作三种类型。虽然三种类型的学术论文写作,从外在结构上看,其表现、样式各异,如思辨写作主要表现为概念的辨析与演绎逻辑的推进,实证写作主要展现为问题提出、研究设计、研究结果与讨论、研究结论与建议,而叙事写作则主要呈现为一个个的主题故事;但是,从内在结构上看,无论何种类型的学术论文皆是由“研究问题+新颖观点+分析论证”所构成。这种“研究问题+新颖观点+分析论证”的内在结构,从形式上看,其语言表述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展开;从内容上看,则主要表现为对“是什么”“为什么”“如何做”的回答;而一旦对学术论文进行了从外在结构到内在结构的透视,在一定意义上就为研究生学术论文写作提供了写理,既让研究生明了学术论文是什么样的,也清楚学术论文各构成要素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二、从界定概念到综述文献的坚守,为研究生学术论文写作奠定根基

研究生学术论文写作之难并不是对“如何写”的写理的掌握,确切地说,即使研究生了解了学术论文的外在结构和内在结构,明白、掌握了学术论文写作的写理,但由学术论文“如何写之知”到“写学术论文之行”,中间仍有很长一段路程要走。如果说学术论文写作是对拟研究问题的创新解答,那么研究生要想写好学术论文,首要的是做好界定概念和综述文献的基础性写作。因为研究问题总是表现为某事象(事物和现象的总称)的问题,不首先对某事象的认识给予概念界定,那么连自己要研究的对象是什么都没有搞清楚,其写作就只能是信口开河、不知所云。而做不好文献综述,就不知关于某事象的问题是否得到了回答、其回答是否还有待进一步探究与完善,其写作就往往会蜕化为对已有观点的重复。从此意义上说,从界定概念到综述文献的坚守,就为研究生学术论文写作奠定了根基。

任何写作皆是由字词句构成的,从逻辑学上说,构成写作的字词句就是概念与命题。学术论文写作的要义在于论证某个命题,而所有的命题皆是凭借概念进行推理的结果。因此,对于学术论文写作而言,界定概念就具有根本性的作用。有人曾做过这样的设想:假如把伽利略的物理学书籍烧掉而仅留下“运动”概念,那么其他人也可以重新写出物理学书籍。假如把马克思的《资本论》烧掉而仅剩下“剩余价值”概念,那么其他人也可以把它重新写出来。同理,牛顿力学体系只要一个“力”的概念,爱因斯坦理论只要一个“相对”概念,微积分理论只要一个“极限”概念,量子力学只要一个“量子”概念,等等,只要人们还拥有上述概念,那么由这些概念所建构的命题体系就能被重新创生出来。诚如美国科学家费恩曼所言:“假如由于某种大灾难,所有的科学知识都丢失了,只有一句话可传给下一代……我相信这句话是原子的假设(或者说原子的事实,无论你愿意怎样称呼都行)。”[3]可以说,一个概念常常蕴含着一整套理论体系。在此意义上,对于学术论文写作来说,“成”在核心概念的界定,“败”也在核心概念的界定。因为所有推理、判断皆要使用、运用概念,而概念界定中的任何缺陷都可能导致判断、推理出现错误。因此,写好学术论文的首先条件,是要成为自己概念化行为的主人,即在界定概念时直面所研究的事象本身,运用自己的各种感觉、认知功能再次“扫描”研究对象,在深入而细致地感受、感知与体认多重维度的体验或意向的过程及其结果后,尽量完整地呈现对象的各种属性或要素,识别、遴选出其中的重要属性或要素以及围绕这些属性或要素形成的一些具有解释性的观点,以实现概念界定的再概念化。然而,有些研究生在学术论文写作中,不是想当然地将一些名称误认为概念,就是在界定概念时,简单列举别人已下的定义,或将各种概念定义混杂在一起,从而使学术论文写作从起点上就注定了平庸。当然,对自己界定的概念可能存在的潜在偏差、歪曲或滥用也要保持足够的敏感与警醒,应通过概念的“日常用法分析、定义分析、词源分析、隐喻分析、跨文化分析和条件分析”等[4],反思、追问自己所界定的概念是否准确、全面地反映了某事象,其与研究问题是否密切相关,自己的观点是否扭曲了概念的涵义等问题。就概念界定的具体方法而言,常见的有“种差+属”的内涵式定义,运用归纳进行外延式定义,通过描述被定义概念的发生过程或形成的特征来揭示被定义概念属性的发生式定义等。

界定了概念,只是明确了拟研究的对象,但此研究对象及其包涵的问题是否值得研究,还需借助综述文献才能回答。因为研究之所以被称为研究,皆在于对拟研究问题有一种新颖的回答。而判断自己的研究是否是对拟研究问题的创新性解决,则需通过综述文献来回答,看一看自己对该问题的回答是否超越了别人。因为对于人文社会科学而言,凡是值得探究的问题大多已被前人研究、思考过。从此意义上说,综述文献,与其说要澄清研究问题,不如说是为了在比较中建构新颖观点。其实,即使对于自然科学的研究而言,综述文献的意义也不在于寻找研究问题,因为倘若事先不知道自己要研究什么,那么寻找、阅读哪些文献都是未知数,就根本谈不上综述文献;而在于通过查阅对拟研究问题的已有答案,来判断自己能否就该问题给予创新性解答。由于新与旧是相对而言的,因此,综述文献是围绕拟研究的问题,看一看别人都做了哪些回答,其回答是否还存在着有待完善的地方,自己能否超越已有的回答而建构出新颖观点。同时,也只有通过综述已有文献,在新旧比较中才能彰显自己研究的创新意义。因为前人的研究成果既表明他们做了什么以及如何做的,也反映出他们还没有做什么。而后续研究之所以需要,就在于尚有前人未完成的工作需要做[5]。从此意义上说,综述文献至少要起到两方面的作用:一是“追根溯源、认祖归宗”,即将拟研究的问题融入已有研究中。此种意向的文献综述只能彰显拟研究问题本身的重要性,却不能显示出自己研究的价值。二是“仰仗别人,彰显自己”,即通过揭示已有研究成果存在的缺陷或不足彰显自己研究的创新意义。由此可见,综述文献的目的不仅在于基于已有研究成果存在的缺陷,进一步澄清自己的研究问题,而且在于通过呈现已有研究成果对拟研究问题的回答,来映衬自己对同样问题的创新性解决,以彰显自己研究的创新价值。而建构新颖观点的思维路径至少有逆向思维、转换思维与综合思维等。逆向思维是从已知观点的反面逆向思考,即思考问题时,朝着与已有观点相反的方向或方面去发问。转换思维是转换思考的角度,从另一个角度进行思考。此种思维虽然没有改变思考的方向与目标,但思考的出发点或着眼点却发生了变化,从而摆脱惯性思维的影响与束缚而获得对某问题的新认识。综合思维是从多角度思考问题,而不是囿于某一角度。可以说,同样一个问题,当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时,就会得出不同的正确答案。

界定了概念,才能明确研究对象;综述了文献,才能澄清研究问题是否有价值。不过,由于国内许多学术期刊并没有对文献综述有明确要求,初写学术论文的研究生就误以为只要选定了某研究对象,然后围绕此研究对象进行书写,就能写出学术论文。其实,即使学术期刊对文献综述不做要求,研究生也要清楚自己写作的学术论文,相比已有相关成果而言,其贡献、创新在哪里,否则,学术论文写作就有可能蜕化为对已有知识的再现,即使有幸发表出来,从知识创新的角度来看,也没有什么价值。如果说凡是学术论文写作,皆须从界定概念、综述文献做起,也只有先界定了概念、综述了文献,写作学术论文才会有明确的思路,知道通过写作学术论文,自己到底要解决什么问题、有何贡献;那么研究生一旦习得了界定概念、综述文献的能力,也就意味着奠定了学术论文写作的根基。

三、从选题构思到行文修改的展示,为研究生学术论文写作提供模板

从过程来看,学术论文写作并不仅仅是行文本身,也包括写作之前的选题与构思以及写作之后的修改与润色。无论上述哪个环节出现了问题,都会影响学术论文写作的质量。如果说通过对学术论文外在结构与内在结构的透视,让研究生明确了学术论文写作的写理;通过界定概念、综述文献,奠定了研究生学术论文写作的根基,那么通过从选题构思到行文修改的展示,则为研究生学术论文写作提供了模板。其实,无论是学术论文写作的写理,还是界定概念、综述文献,皆需嵌入具体的学术论文写作中,研究生才能明了其所以然。而作为或多或少发表过学术论文的导师,则应结合自身的学术论文写作经验,通过从选题构思到行文修改的展示,为研究生学术论文写作提供模板,以便让研究生“随模铸器”,模仿着写作学术论文,少走些弯路。

俗言道:“说得好,不如做得好。”在日常的教学中,为了切实提升研究生学术写作能力,笔者勇于写“下水”论文,并在论文讲解中,剖析论文写作的选题缘由,讲解论文写作的构思,展示论文写作的行文及其修改。如笔者围绕“智慧教育建构研究”,按照概念界定、文献综述的次序,先展示了“智慧教育的三维解析”,阐述了自己对智慧教育的观点,即“从目的来看,智慧教育是培育人的智慧的教育;从过程来看,智慧教育是转识成智的教育;从方式来看,智慧教育是人的智慧与人工智能融生的教育。”[6]接着,对“智慧教育的相关内容”进行了文献综述,指出“当下,人们说着相同的智慧教育,却往往表达着相异的意义……比较而言,在不同的语境中,同一智慧教育概念在价值旨趣上虽呈现出融合之趋势,但在智慧教育的媒介、路径与方式上却存在着差异……鉴于智慧教育研究的现状,其未来发展则需倡导多学科、跨学科的研究,多角度澄清转识成智的内在机制,关注学校教育的核心构成要素。”[7]自然,之所以写这两篇论文,直接原因源于笔者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基于核心素养的智慧教育建构研究”),需回答“何谓智慧教育”以及有关智慧教育研究的现状是怎样的,但最终促成笔者写就此两篇论文,则是因为笔者不满于有些学者将智慧教育与智能教育的混淆,主张“从目的上看,智慧教育是培育人的智慧的教育”,也吸纳了教育技术学对智慧教育的观点,认为“从方式来看,智慧教育是人的智慧与人工智能融生的教育”。而对“何谓智慧教育”的回答,又与对有关智慧教育研究成果的文献综述密切相关,是通过对有关智慧教育的已有研究成果的审视、辨析与评价而获得的认识。通过对“智慧教育”的概念界定和文献综述,就形成了自己对拟研究问题的阐释框架,指出智慧教育的未来研究“需倡导多学科、跨学科的研究,多角度澄清转识成智的内在机制,关注学校教育的核心构成要素”,从而为智慧教育的建构研究提供了一种相对合理的内容结构。展开来说,既然“从目的来看,智慧教育是培育人的智慧的教育”,那么要想培育人的智慧,就应确立智慧教育视域的人学观。既然“从过程来看,智慧教育是转识成智的教育”,那么则需探讨“转识成智何以及如何可能”的问题。既然“从方式来看,智慧教育是人的智慧与人工智能融生的教育”,那么从智慧教育的视域来看,学校教育的核心构成要素就应解构与重构。而通过对智慧教育有关成果的文献综述,则恰恰发现上述问题是当下有关智慧教育的薄弱环节,能够体现出自己的研究贡献。由此可见,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对学术论文写作的奠基作用,且二者相互关联、彼此贯通。因为学术论文写作不是自说自话,而是在与已有研究成果的对话中、在思想中思想的活动。

通过界定概念与综述文献,既明确了研究对象及其问题,也澄清了自己研究的创新意义;接下来,笔者就系统地写作了《具体人及其教育意蕴》《生成的人及其教育意蕴》《完整的人及其教育意蕴》《转识成智何以及如何可能——基于杜威实用知识观的回答》《转识成智何以及如何可能——基于冯契智慧说的回答》《转识成智何以及如何可能——基于怀特海智慧教育观的回答》等论文①见李润洲《“具体人”及其教育意蕴》,载于《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3年第1期;李润洲《生成的人及其教育意蕴》,载于《南京社会科学》2020年第3期;李润洲《完整的人及其教育意蕴》,载于《教育研究》2020年第4期;李润洲《转识成智:何以及如何可能——基于杜威实用知识观的回答》,载于《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7年第2期;李润洲《转识成智:何以及如何可能——基于冯契智慧说的回答》,载于《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6期;李润洲《转识成智:何以及如何可能——基于怀特海智慧教育观的回答》,载于《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2期。。在每篇论文的写作中,皆先界定概念,然后明确所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问题提出解决的策略。比如,在《完整的人及其教育意蕴》中,先将“完整的人”界定为“身体与精神合一、情意知融生与全面发展的人”;然后,陈述“完整的人”所遭遇的教育肢解现象,诸如学习的离身化、情意的边缘化与知识的碎片化;最后,阐述了完整的人的培育策略,即“重构身体观念,践行具身学习;彰显情意功能,实践理解教学;整合课程知识,进行全人教育。”[8]从学术论文写作的写理上看,本文遵循着“是什么”“为什么”与“如何做”的逻辑,也呈现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运思逻辑。当然,在实际的学术论文写作中,无论是构思谋篇还是遣词造句,皆不会一挥而就、立马成篇,而需经历一个反复修改的过程。其实,学术论文写作犹如创造一件精美的艺术品,需精雕细刻、精益求精;正如俗话所说的:论文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修改才是论文写作的硬道理”。笔者也经常给研究生展示一些论文关键语句的修改。在写《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变革》时,其中的一个观点开始写的是“教学活动的人知共生:从人知疏离到人知融生”。初读时从语感上就感到别扭、不妥,但一时又想不出更合适、贴切的词语。直到有一天偶读李白的《独坐敬亭山》,读到“相看两不厌”时,才受到启发,豁然开朗,心想人与知识的理想状态不就是“相看两不厌”的“互爱”吗?于是将原先的“教学活动的人知共生”修改为“教学活动的人知互爱”[9]。如此修改,既避免了“人知共生”与同句中“人知融生”的语义重复,也贴切地表达了自己的初衷。

从一定意义上说,学术论文写作是将自己的研究发现奉献给世人,留存于世,这是一件极其高贵、神圣之事,容不得半点苟且与马虎。而研究生在课堂上展示的论文,按照所学的写理,在界定概念和综述文献的基础上,经过反复修改,大多也得以公开发表,就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从外在结构到内在结构的透视、从界定概念到综述文献的坚守、从选题构思到行文修改的展示,对研究生学术论文写作的助力。而一旦处女作得以发表,那么研究生只要持续求索、坚持写作,其学术论文写作就一定能慢慢走向坦途、步入佳境。

[1] 吴国盛. 学术写作的三大意识[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21(7): 1-6.

[2] 刘庆昌. 学术研究中的问题意识[J].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1): 卷首语.

[3] 费恩曼, 莱顿, 桑兹. 费恩曼物理学讲义(第一卷)[M]. 郑永玲, 华宏鸣, 吴子仪, 等, 译.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 2.

[4] 石中英. 教育学研究中的概念分析[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3): 29-38.

[5] 张斌贤, 李曙光. 文献综述与教育学博士学位论文撰写[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5(1): 59-63.

[6] 李润洲. 智慧教育的三维阐释[J]. 中国教育学刊, 2020(10): 9-14.

[7] 李润洲. 智慧教育同名异义现象解析[J].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4): 87-94.

[8] 李润洲. 完整的人及其教育意蕴[J]. 教育研究, 2020(4): 26-38.

[9] 李润洲. 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变革[J]. 教育科学研究, 2019(9): 5-10.

李润洲,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金华 321004。

10.16750/j.adge.2022.04.002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一般课题“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问责改进路径研究”(编号:BIA180212)

(责任编辑 周玉清)

猜你喜欢

学术论文界定综述
本期主要学术论文英文题目及摘要
学术论文征集启示
学术论文征集启事
我国首次对“碰瓷”作出明确界定
5G应用及发展综述
机器学习综述
NBA新赛季综述
高血压界定范围
对“卫生公共服务”的界定仍有疑问
“供犯罪所用的本人财物”的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