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良家风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2-03-02姚菊蕾
姚菊蕾
一、优良家风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和面临的问题
(一)优良家风教育没有广泛纳入思想政治教育范畴
在现有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体系中,涉及优良家风的内容很少,几乎没有,虽然在有些科目中涉及的许多价值理念和精神谱系与优秀家风内容有重叠、有一致的,但是没有将优良家风的相关内容作为单独部分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体系之中。无论在中学还是大学校园中很少开设有关优良家风教育的课程,有关优良家风主题的经典著作市场上也是良莠不齐,具有官方的权威的作品也是凤毛麟角,这些都不利于优良家风的宣传和弘扬。然而,据调查数据显示,大多数大学生都认为优良家风应该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针对“大学生会不会选择优良家风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内容”这一问题调查问卷中,有68%的学生会选择家风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内容。由此可见,大学生有学习优良家风知识的需求,家风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一定的可行性。然而许多学校在优良家风这一方面的教育有一定缺失,没有很好地起到一个价值引领的作用。没有充分挖掘出优良家风资源的教育价值,没有将优良家风有机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
(二)大学生对优良家风的价值认识不深刻
优良家风对大学生的道德品格形成、好习惯的养成、为人处世方法的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优良家风或者红色家风中所蕴含的理想信念、道德品质、精神实质等都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基本吻合。优良家风和红色故事中的主人翁正是大学生学习的榜样,活生生的案例,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更有亲和力和吸引力。通过优良家风的宣传教育,大学生不仅可以在思想上向优良家风榜样看齐,而且可以为自己未来家庭的建设打下一个良好的思想基础,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大学生家庭教育观、家风建设观的形成,对他们的健康成长意义非凡。然而,现实状况是许多大学生接触到优良家风这一方面的教育很有限,由于他们对优良家风的认识深刻不全面,导致他们对优良家风的教育价值认识不足,进而对优良家风的传承和创新缺乏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缺乏有效互动机制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是思想政治取得满意效果的两个缺一不可的重要方面。然而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却处于不同的场所,如果这两个主体不经常沟通,教育内容就有可能重复或冲突,浪费教育资源。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符合党和国家的核心价值观,为学生讲述正确的三观,但是学校不能保证家庭的教育、家风的熏陶也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得家庭教育和学校的教育就是“两张皮”,没有形成应有的合力。优良家风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比较单调,缺乏新意。重理论、轻实践,很难使学生信服,因此要创新融入的方式,调动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前优良家风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存在教育环境缺乏联动的问题。具体体现为:在社会方面,存在学习红色家风的氛围比较淡薄;在学校方面,存在融入过程注重形式、融入效果不明显的问题;在家庭教育方面,家长对于优良家风的内容了解有限,对家风传承不够重视的问题。因此,在优良家风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面临着教育方式与教育合力形成的困境。
如果能将两者统一规划,内容互相补充、理念相互印证、方法相互借鉴,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会翻倍。现阶段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还未被纳入到一个统一的体系之内,找到一个有效的联动机制能够统一思想,统一步调,共同发力。这方面还需要党和国家进一步重视。
(四)优良家风资源开发利用不够充分
红色家风是优良家风的典型代表,首先,虽然红色家风资源十分丰富,包括老一辈革命家和各代优秀共产党人的家风家事,他们留下的家书、家训以及纪念物、纪念场所等,但是,却存在资源挖掘不充分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红色家风涉及的主体,即优秀共产党人数量很多,不仅包括老一辈革命家,而且还包括英雄模范人物,甚至普通的优秀共产党人,他们所在的地区比较分散,流传的故事比较难收集;其次,由于收集难度大,相关部门对红色家风的收集不全面、保护欠妥;红色家风的英雄模范人物及其后人,为人比较低调、谦逊,他们的很多事迹会被大家渐渐遗忘;最后,对于红色家风的内涵、价值等研究,专门阐述红色家风的书籍较少,以及与大学生想政治教育相关联系的研究也匮乏,导致红色家风挖掘不充分、研究不够深入。
二、优良家风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及融入意义
(一)优良家风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
首先,家庭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基本一致,在本质上都是为了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家庭是一个人的人格品质形成的第一场域,对一个人的成长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家庭对人的教育时间最长、影响最深远,调查研究发现,社会中许多优秀人才都来自一个拥有良好家风的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家庭教育的最终目的也应该是培养社会需要的综合能力比较强的优秀人才。其次,优良家风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基本一致,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对大学生的教育和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还不够成熟、认识水平和认知能力都没有定型,可塑性非常强。这个关键时期,是他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黄金时期。如果能够将家庭和学校的教育融合起来,形成一股合力,教育效果会大大提升。最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内容有重叠的部分,优良家风或者红色家风中的成长的家庭成员具备家国情怀、诚实守信、无私奉献、舍小家为大家等精神品质,同样,思想政治教育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优秀品质。因此,通过优良传统家风教育可以有效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有助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优良家风教育可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资源,助力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优良家风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意义
优良家风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优良家风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集中体现了党和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优良家风中的一些鲜活案例和故事融入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优质资源,不但可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效果,还可以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理论自信,丰富思想政治理论,从而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
(三)优良家风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意义
优良家风中孕育的中国精神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见贤思齐,不断完善自己。通过优良家风的教育和熏陶,大学生才能形成社会需要的优秀品德,治理好自己的家庭,从而走向社会参与社会治理。优良家风教育有利于构建幸福家庭,促进社会和谐稳定。除此之外,优良家风中的鲜活案例和感人故事也可以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提升教学效果。
三、将优良家风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一)优良家风教育纳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对策
首先,学校要积极研发优良家风建设教育的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并纳入学生的培养计划之内,这对于大学生全面、系统地认识和学习家庭教育的内涵具有深刻意义,对未来优秀家长的培养打下坚实基础。进而也拉近了学校和家庭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推进,有利于优良家风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例如:学校可以开设家风建设选修课、建设优良家风或者红色家风展览馆、成立优良家风名人大讲堂等。学校还可以选派相关专家、优秀教师,根据相关理论研究,规范整理出适合于不同年级学生阅读的家风书籍或教材,以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体系,指导大学生科学正确地进行阅读。其次,学校可以发动学生创办一些弘扬优秀家风的社团,扩大优良家风在学生中的影响力,可以开展以“优良家风”为主题的节目,选出学生身边具有影响力的优秀家庭。可以邀请他们的家长来学校讲述他们的优良家风建设经验和心得,这对其他同学和家长来说更具有现实的教育意义。最后,学校将家风建设有机融入专业课程中。无论是思政课程,还是其他专业课程,都可以将家风建设有机融入,其实这也是大思政背景下,“三全育人”的要求。我们可以将优良家风或者红色家风中的经典故事内容巧妙融入,实现思想政治的隐性教育,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优良家风融入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氛围对大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第一,学校可以定期邀请家庭教育方面的专家、红色家风研究者,开展讲座、教育实操训练指导课程等,给学生搭建一个学习优良家风,了解红色家风的平台。第二,学校可以在实践活动中融入优良家风故事,例如组织学生参观红色遗址、革命烈士故居,走访优良家庭,参观著名的家风馆、家族祠堂等系列活动,提高学生对优良家风的认识,进而认可优良家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第三,在校园里进行优良家风评选和推荐活动,评选出学生中的“五好家庭”“文明家庭”,用学生身边的活生生的案例教育他们、影响他们,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吸收优良家风的价值理念。
(三)加强主流媒体对优良家风的正面宣传作用
要发挥优良家风的育人作用,就要从主流媒体开始重视对优良家风的宣传,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都应该宣传优良家风、红色家风,开辟专栏宣传报道优良家风的典型案例,引导社会舆论,这对大学生的价值观有导向作用。发挥基层组织引导作用、树立社区优秀家庭榜样标杆、倡导家庭文化宣传志愿服务。各大主流媒体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如学校官网、公众号等平台推送家庭教育指导案例,家风建设经验分享,家庭教育典型案例、红色家风故事等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学校还可以在网络上运用学生喜欢的方式开展以“优良家风”建设为主题的线上评选活动,并以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语言进行宣传,激发学生们参与的热情与兴趣。
四、结语
首先,优良家风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价值理念的契合性,调查研究表明大学生认为优良家风教育很重要,有必要将其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其次,优良家风可以通过纳入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有机融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课堂,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素材,扩大学生优良家风方面的知识面,提高大学生对优良家风价值功能的认知。因此,优良家风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互为补充的功效,可以互相支撑。优良家风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联系决定了家庭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必然要走一条相互配合、相互弥补、共同发力,合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