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高等院校科学精神教育现状及培育路径优化探析
2022-03-02刘召顺
刘召顺
高等院校是我国科学研究的重要阵地,承担着培养人才和科学研究的双重任务,完善高等院校科学精神教育体系,在高等院校中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对于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我国高等院校科学精神教育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仍然存在着许多薄弱的地方,有关科学精神教育的内容不够全面、功利主义严重影响高校师生的价值取向、传统教育模式和管理模式限制科学精神的传播等。有鉴于此,本文以科学精神的内涵和特点为研究的切入点,围绕当前高校科学精神教育存在的不足,分析其现状和原因,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为我国高等院校科学精神教育改革提供理论支撑,促进科学精神在高等院校的深入和传播。
一、科学精神概念辨析
对于科学精神概念的理解,从不同历史阶段和不同角度出发有着不同的认识。清晰完整地认识科学精神,首先要准确地理解科学的含义。科学一词是近代外文翻译的舶来品,中文里本无科学一词,其来源是英语词science。然而,英语词science本意为natural science的简称,即自然科学。且英语词science在近代西方社会使用的时间并不长,在现代科学诞生的时期科学这个词更多的被称为natural philosophy,即自然哲学。以拉丁语Scientia本意来讲是学问或知识的意思。科学可以说是关于自然现象的有条理的知识,是对于表达自然现象的各种概念之间的关系的理性研究。随着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西方现代科学也逐渐传入中国,无论是science,还是natural philosophy,早期国内对其进行翻译的时候多数译为“格致”,取格物致知之意。进入20世纪之后,科学才逐渐取代格致成为science的通行译法。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国内科学逐渐也变成了自然科学的简称。当我们说起科学时,首先想到的就是自然科学。然而,对现代科学事业诞生和发展进行完整的观察和分析之后,我们可以发现科学的精神内核绝不仅仅是对自然的研究,能够让科学摆脱中世纪神学的控制并不断完善进步的根本原因是科学是以理性的态度对待自然,以理性的态度追求真理。
人类对自然的研究由来已久,古希腊时期的原子论和亚里士多德哲学对于自然的研究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然而,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科学普遍认为诞生于科学革命时期,即由哥白尼开启的天文学革命至牛顿引领的物理学革命。在这一时期,科学奠定了以逻辑和经验为基础的研究体系,数学和实验普遍地应用于科学研究之中。以数学进行逻辑建构,以实验对逻辑建构进行验证成为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科学的目标是追寻真理,是建构一个客观真实的知识体系,在这一过程中必然会与中世纪形成的经院哲学产生冲突,当科学以理性的态度研究自然时首先要面对的就是摆脱神学体系的束缚。在一个宗教神学掌握世俗权力的社会中,敢于挑战神学权威是难能可贵的,这种对所谓权威论断的质疑精神和勇气是科学诞生的基础,也是以理性研究自然追求真理的必然要求。
无论是中世纪神学的压迫,还是当代经济利益的诱惑,科学的发展都需要科学精神的护佑,科学精神是保障科学事业发展的基石。通过分析科学产生发展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到,科学精神是一种以理性为核心的、敢于质疑权威的、以客观真实的知识探寻真理的精神追求。科学精神的核心是理性,科学精神的目标是探寻真理,科学精神的特征是敢于质疑权威,科学精神的表现形式是客观的知识体系。在科学精神的引领下,人类社会实现了以理性战胜蒙昧、以真理取代迷信、以破除权威实现不断进步、以客观知识改造自然和社会的伟大进步。坚持科学精神不仅是科学事业继续前进的重要保障,也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重要基础。
二、高等院校科学精神教育现状
科学精神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我国历来十分重视科学精神在高等院校的教育与传播。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强调坚持价值引领,把握主基调,唱响主旋律,弘扬家国情怀、担当作风、奉献精神,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在高校中,科学精神以“人民科学家”的宣传为主要传播形式,钱学森、袁隆平、屠呦呦等我国著名科学家自力更生、勇于探索、不畏艰难的科学事迹在大学生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我国高等院校科学精神教育依然存在不足,这主要表现在科学精神教育的覆盖面不够全面、缺乏系统性的教育体系、大学师生治学态度不够严谨、缺乏创新意识等。这些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具体分析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科学精神教育内容不足。以“人民科学家”为典型案例的教育方式,可以快速引起学生的共鸣,加强学生对科学事业的崇敬之情,有助于学生坚定投身于科学探索的决心。但这种案例式的教育难以形成系统化的知识,学生对于科学精神的理解停留在表面,难以深入理解科学精神的核心价值。大学生通过聆听著名科学家的科研事迹学习科学精神,这种认知依然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没有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层面,对于科学家们为何能不畏艰难、勇攀科学高峰的本质原因是不了解的。对于科学精神完整的认知,需要系统化的知识结构,当前高等院校的科学精神教育尚未完成体系化,缺少关于科学产生与发展的历史教育,学生们难以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认识科学诞生发展的艰难和必然性。同时,也缺乏科学与哲学关系的教育,在历史上科学作为哲学的一部分,其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是以理性对待自然研究的必然结果,无法认识到科学与哲学的关系,是难以全面理解科学精神的。
其次,功利主义的影响。功利主义过分注重物质享受和个人利益,在当代社会中有着广泛的影响。科学工作者的任务是解决科学问题,应当高度聚焦于如何解决问题,而不是过多地考虑科学研究所能带来的利益。科学工作者应当为真理而工作,而不是为了金钱才进行科学研究。然而,科学工作者毕竟是社会的一部分,人不能够脱离于社会而存在,科学工作者也不例外。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科学逐渐成为一项可以谋取利益的事业,科技发展是生产力前进的重要推动力,在这一基础上,科学已经不是无视社会和经济的封闭系统。社会需要科学工作者的科研成果,科学工作者也需要社会资金的支持以进行科学研究。当科学成为可以获取利益的职业时,功利主义难免在科学工作者中传播,作为科学研究主力军的高等院校也深受其害。部分学生在学习目的、科研竞赛等方面过于关注自己的利益,甚至出现了造假违规等行为,被称为大学中的“精致利己主义”。功利主义对高等院校的侵袭,严重影响了科学精神的传播和科学事业的健康发展。
最后,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虽然我国高等教育在模式上有了一定的创新发展,但中小学教育模式依然以应试教育为主,在高考的压力下,中小学普遍存在着“唯分数”论的现象。这就导致了大学生在其漫长的基础教育阶段始终以机械化学习科学知识为主,所形成的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难以适应开放式学习和研究为主的科学事业。在高等院校中,也存在着对人才成长和培养规律把握不足的情况,缺乏创新意识的教育和培养。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学生过多地关注于教育体制内所能取得的成果,如分数、名次和荣誉,也就是我们的学生非常善于学习已有的科学知识,能够熟练和掌握这些已经出现的成果,但对于未知领域的探索和创新却有所不足。科学精神可贵的地方在于不仅仅要认知学习掌握前人的知识,更主要的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创新发展。传统教育模式下学生严重依赖教育体制,能够胜任教育体制内的学习任务,但对于教育体制外的新领域探索能力不强。这就使得科学精神中对权威理论有条理的怀疑受到了限制。
三、高等院校科学精神的培育路径
科学精神是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科学精神的学习与传播是当代大学生树立良好学风、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保障。高校应当把科学精神的宣传和学习作为大学教育和大学文化的重要内容,针对当前高校科学精神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首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实现高等院校为社会主义培养接班人的重要保障。马克思主义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真理,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马克思主义本身就包含了科学精神,马克思、恩格斯高度重视现代科学的发展,充分利用现代科学的成果应用于社会研究之中。辩证唯物主义所倡导的客观精神、理性精神、实证精神这三大基本精神正是科学精神的理论依据。同时,正确认识和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社会主义大学培养人才本质是为人民服务,造福广大劳动人民,应当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自觉把个人的命运同人民的命运、祖国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广大学生中树立无私奉献精神和艰苦奋斗精神,自觉地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大潮中。马克思主义是高等院校培育科学精神的重要思想基础,也是抵制功利主义影响的重要因素。
其次,构建高等院校科学精神教育体系。高等院校应当将科学精神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并且应当实现所有专业学生的全覆盖。在条件适当的情况下,可以在本科教育阶段开设“科学精神”相关课程或系列讲座,详细地讲授科学精神的内涵和价值,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认识科学精神和理解科学精神,真正做到入心入脑。高等院校应当在校园内大力弘扬科学精神,营造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学习氛围,将科学精神作为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以发展,使学生在生活和学习的过程中能够长时间接受科学精神的熏陶和洗礼,让科学精神成为大学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在科学精神的教育内容上,应当格外注重科学史和科学哲学的教育。科学史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深入了解科学诞生和发展的来龙去脉,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了解科学的内涵与价值。
最后,优化教育模式和管理模式。应试教育和大学管理行政化是制约科学精神传播的重要因素。考虑到我国现阶段的实际发展情况,中小学的教育模式难以在短时间内有本质性的改变,这就决定了高等院校的新生大多数来源于应试教育体制这一客观事实。针对这一情况,高等院校应当把提升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思维作为新生教育的核心内容。要让进入大学阶段学习的学生快速转变学习模式和思维模式,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建立起适合科学研究的学习习惯。在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上,遵循高等教育的客观规律,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以科学兴趣为导向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科学社团的作用,鼓励学生举办关于科学问题的沙龙和论坛。同时,尽量降低高等院校管理中的行政化因素,在当代高校管理中,行政化是不可避免的现象。现代大学机构庞大,组织复杂,必须有相应的管理机构进行管理,这是现代社会组织的特性,是维持高校正常运行的必要保障。在此基础之上,高校要最大限度降低大学行政化的影响,提高高校管理的科学化水平,推动高校的民主化进程,让高校中教学科研一线的工作者拥有更大的话语权,明确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边界,实现高校管理机构从“管理者”向“服务者”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