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若干思考

2022-03-02王志刚

吉林教育(党建与思政版) 2022年12期
关键词:专业课育人思政

王志刚 黄 峥

一、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逻辑必然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讲话中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仅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其他各门课也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高校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新的课程观和教育理念,就是新时代背景下为更好地完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任务而产生的。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具有内容上的共同性,思政课程主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纲要》中强调:课程思政建设内容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 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其次,在育人方向上,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是一致的,本质上都是在进行育人工作,核心都是解决“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都要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在育人方向上要紧密围绕“四个自信”,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努力把握专业育人和全员育人的共通点,实现对学生的价值引领,达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发展、同向同行的效果。

虽然二者都体现了“思政”教育,但二者不能画等号。正如原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所讲,课程思政是专业课与真善美的结合,是方法不是加法,是从专业课中挖掘思政元素而不是硬加上去。课程思政作为一种创新的教育理念,是通过挖掘专业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实现从混合、融合到化合的质变。而思政课程指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更侧重于强调政治属性。从育人方式来看,思政课程更多强调一种显性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灌输,通过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将主流意识形态传授给学生。课程思政则更多是隐性育人,着力于将价值观的培育和塑造“基因式”植入所有课程,于润物无声中立德树人。准确理解二者关系及课程育人作用具有逻辑必然性,对实现立德树人任务具有重要意义。

二、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现实困境分析

(一)理念认知上:部分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识有待加强

当前,不少高校都在积极推广课程思政工作,但部分教师对课程思政建设的新要求理解不够深刻,导致责任意识不够强。首先,对“课程思政内涵为何”的理性认知不够全面。部分老师根据字面上的意思,理解为单纯的“政治说教”,片面地理解为“课程+思政”,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两张皮”,将课程思政狭义化、空洞化,没有做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统一。其次,思想层面上对课程思政的重视度不够、认同感不高。课程思政将高校全部课程都包含在内,是一种新理念,更是一个过程。部分教师受一些“固有偏见”的影响,认为课程思政作用不大;有的专业课教师认为思政课只是思政教师的任务,与自身关系不大,忽视了自身应该承担的育人职责。

(二)育人机制上:教师之间信息交流不畅通,“合力”局面有待形成

目前,各高校在课程思政建设的过程中,存在相关教育主体责任落实不够明确、协同度不高、合力形成有难度等问题,有时甚至存在“分力”现象。由于缺乏课程思政长效机制,各类课程教师在知识传授、价值引领方面合力不足。一方面,各类课程教师与学生缺乏沟通交流,没有形成常态化的教师联动机制,对于学生的思想动态、专业知识、综合素养等缺乏科学的把握,因此,独立的教学模式给各专业课教师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心理特点和学习生活状况带来难度,从而无法对症下药。另一方面,各类课程教师缺乏对育人理念、育人方法的沟通交流。各专业课教师、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学院领导之间沟通较少,在育人方面难以形成合力,导致效果不佳。

(三)课程体系上: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缺乏高效衔接,育人内容融合度有待提高

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十分丰富,不同的专业课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支撑作用是不一样的,比如:“工程学导论”可以注重“现实担当、国家需要”的情怀教育,“物理学”可以注重“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科学素养”的科学观教育。不同的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相结合的“切入点”也存在着差异,比如:“力学原理”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中“爱国、使命、担当”直接相关,而“大学化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直接相关度看起来相对较弱。在这个融合过程中,部分专业课程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特支撑作用没能体现出来,也没能科学认识本门课与其他专业课在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效度差异问题,相互间没有较为明确的分工,联动协作少,融合度不高。

(四)考核评价上:缺乏一套精准的考评体系,教育教学评价有待优化

各高校结合自身特点,发挥“集团作战”优势,在思想政治教育上积极创新,在不断探索中取得较好的成效,然而也有一些高校在课程思政育人效果的测评中,缺乏一些方式方法,导致一些教师育人积极性不高、育人效果不佳。1.缺乏系统的、明确的实施规则。尽管一些高校出台了课程思政建设的相关文件,但大多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整体上还处于探索阶段。2.课程思政育人实施过程中相关考核制度有待完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存在育人能力、育人自觉程度以及育人执行力的差别,那么,各个教师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程度如何、效果如何,都需要一套系统的考评体系来体现,进而完善课程思政建设体系。3.课程思政育人效果的科学评价本身存在一定的难度。尽管目前全国高校深入贯彻落实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积极推进课程思政工作,但对育“德”的检验和评价,难以用定量化的标准加以准确衡量,这在客观上增加了对课程思政育人效果考评的难度。

三、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路径探索

(一)提升认识,强化各科教师课程育人责任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始终把育人作为首要目标和任务,落实所有教师育人职责,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首先,要提升高校各科教师的角色认知。高校要引导各科教师加强对自身的角色认知,要让他们认识到自己既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价值观塑造的引领者,各科教师要牢记自身的双重使命,要将学生的知识性教育与价值观引领融合起来,更好地达到育人成效。其次,加强各科教师的道德示范作用。立德树人、教书育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主旋律。教师队伍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主力军,都要坚持“德”字为先,以德立身、以德施教,在知识讲授中灌输价值导向,在处理问题中讲明道德理念,树立道德典范。再次,强化各科教师协同育人意识和责任。高校要通过培训教育使各科教师认识到“传道授业解惑”的真正意蕴,既要讲授知识,提高学生学习认知水平,又要铸造良好品质,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人文情怀。高校通过增强教师的育人品质和育人责任,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统一。

(二)构建各科教师互动交流平台,做好“责任田”上的责任人

高校要打造一批有特色的课程思政育人平台,健全教师队伍协同合作机制,形成各科教师协同育人、同向同行的局面。一方面,探索教师队伍协同合作的体制机制。学校各相关部门要树立“三全育人”理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合作,凝聚合力,融合育人方向。把主力军、主战场、主渠道充分发挥并利用好,加强专业课与思政课的协作,健全相关体制机制。如南开大学的“理论力学”课程,用物理之“力”发掘思政之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另一方面,召集不同学科教师集体研讨,打造集体备课平台。教师要明确学生理论上的“疑惑点”、思想上的“共鸣点”、情感上的“触发点”,从而更有效地铸魂育人。复旦大学课程思政建设中“四用四不用”教学规范,就是很好的典范。找到不同学科、专业之间的共通点,挖掘其中的价值共识,在各类专业课程中聚焦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观塑造的同频共振。

(三)示范带动,挖掘具有自身课程特色的课程内容

原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指出,课程思政是专业课与真善美的结合。高校各类课程要引导大学生“求真”“达善”“和美”,从而实现真善美的统一。因此,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不仅要讲科学理论知识,更要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1.要在“思政元素”上下功夫。高校要引导教师发现、挖掘各专业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在尊重课程差异性的基础上,根据专业特色解析思政元素,避免“一刀切”的情况。2.要在“渗透融合”上下功夫,实现从混合、融合到化合的质变。高校教师在专业课程的讲授过程中,要讲出知识、讲出理念、讲出精神、讲出价值,实现专业知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统一。3.要在“典型精品”上下功夫。各高校要根据学校发展特点、校情校史、特色专业、知名校友等资源,打造一批课程思政育人示范平台,在全校形成有吸引力、有影响力的育人典型案例,营造良好的课程思政建设氛围。如南京大学天文学教授李向东老师的“宇宙简史”课程,从科学研究的角度体现科学精神,引导学生对宇宙、对事物的思考,进而引导学生对人生、对价值观及对理想信念的思考。

(四)精准规范,健全课程思政育人的考评体系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背景下践行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新要求,人才培养效果是课程思政建设评价的首要标准,加强与改进制度体系建设,才能更好地完善课程思政育人体系。1.在顶层设计上完善相关制度政策。目前,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在全国正如荼如火地进行,课程思政育人已成为常态,针对当前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突出问题,也制订了有针对性的方案。高校在宏观层面,制定政策,明确各教育主体职责分工,使其有章可循、有规可依。2.学懂、弄通、做实出台的文件要求,并制定相关实施细则。各高校根据自身不同的特点,制定相关实施细则和推进规划,推动课程思政建设落地生根,相关负责部门要加强对课程思政教学的督导,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改正。3.完善立体化课程思政育人效果考评体系。从单一的专业维度转向人文素质、实践能力、心理健康、责任担当、综合素养等多维考察;从现实维度向学生未来的职业道路选择、社会责任感、国家民族担当等多维度延伸;从把课程思政建设融入“双一流”建设,从单一的督导评教向学生评教、同行互评、自我评价等多层面的评价体系拓展,把成效作为教师绩效考核、教师职务(职称)晋升、教学单位绩效考核指标以及各类评优评先表彰的重要观测点,形成“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立体化且有效的考核评价方法体系。4.把课程思政建设成效纳入“双一流”建设、本科教育教学评估、一流学科及一流课程建设、教学成果奖评审等,加强相关部门协同联动,构建多维度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

猜你喜欢

专业课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中职《医护英语》与专业课的结合教学探索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研究生专业课学分制教学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