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新时代高校学生公寓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
2022-03-02徐嘉倩
徐嘉倩
(宁波财经学院基础学院 浙江宁波 315175)
一、问题的提出
劳动教育,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劳动观与劳动态度、让学生热爱劳动、养成良好劳动习惯、培养必须劳动技能的教育,是五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劳动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长期以来,各地高校虽然坚持劳动与教育相结合,但是劳动的重要性未被彰显,存在劳动教育被淡化、弱化的现象。2020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明确指出劳动的教育性质、总体目标,以及实现劳动教育的途径。劳动教育的地位被不断提升,其时代内涵也在被逐渐丰富,然而由于前期劳动教育被边缘化,劳动教育的相关理论基础与实践路径并不完善。在新时代,如何探索有效推动劳动教育的新途径,是一个值得探究的话题。
公寓虽然是休憩场所,但由于学生每天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寝室度过,公寓的文化氛围对学生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力,其潜在育人功能值得关注并加以利用。以公寓为抓手,开展适当的劳动教育活动,是落实劳动育人的有效途径。相比于第一课堂的课程劳育、专业劳育等劳育活动,以公寓为单位开展的活动更能贴近学生日常生活,将劳动带入学生生活,将劳育贯穿大学生涯的始终。因此,本文从公寓层面展开,基于知识整体论,探索如何找寻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新方法新路径。
二、劳动教育的现状
现阶段劳动教育的落实面临着诸多困境,追本溯源,之前对劳育的轻视是导致现有局面的重要原因。在过去很长时间的高校教育实践中,相比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这四者,劳育一直处于相对不被重视的边缘地位。在学校层面,劳育位列五育之末,成了教育中似乎不那么重要的组成;在家庭层面,劳动被家长视为影响学生学习的干扰因素,这种错误认识使劳育在开展过程中难以形成家校互动;在社会生活方面,劳动更多地成了一种生存的必须,而其本身的内在价值却被慢慢淡化[1]。各个层面对于劳动教育的轻视,造成了学生对于劳动的认识存在偏差。不论是劳动观、劳动的内在,抑或是劳动的意义,学生对此方面的了解都有其局限性。此外,高校学生与劳动相关的实践也较为有限,相应的劳动技能不足。步入新时代之后,党和国家越来越重视劳动教育,发布包括《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和《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在内的一系列指导性文件,把劳育提到与德智体美育并举的高度,但劳动教育在开展过程中,仍面临着理论框架缺失和意识层面落后等诸多困境,进而导致劳育本身难以落实到位。在这种情况下,发展学生对于劳动的认识以及培养学生相应的劳动技能,无疑难上加难。如何在此境况中以公寓为抓手有效推进劳动教育,知识整体论为此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三、知识整体论
知识整体理论是从整体角度理解知识构建的一种认识论。此理论最先由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人力资源与组织行为系教授杨百寅提出,是对传统知识二元论的继承和批判。传统的知识二元论一般将知识分为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感性知识是一种直观的认知,它的获取途径通常为个人经历,它是每个人对于某各特定场景的感悟与认识,较为纷杂、零散,具有非系统性的特征;而理性知识则是一种概念上的认知,是每个人结合诸多场景将事物本质反应在抽象概念上的认知,体现出人的理性思考,因而也更具有系统性[2]。知识二元论虽然将知识进行了较为清晰分类,但是这种理论忽视了知识中诸如价值观之类的活性知识,也没有深入地探讨知识之间的转换与动态联系[3]。杨白寅教授的知识整体理论指出了活性知识的存在,并将其解释为以个人情感为依托的、根据自身价值观理想抱负等、对事物做出的情感体验[4]。在知识整体论中,此三类知识是认知的三个不同层面,需要辩证整体地看待它们之间动态的联系过程,意识到它们互相转换的可能性。
知识整体论为劳动教育提供了理论支持和独特的思考视角。高校学生接受劳动教育的同时,也是在经历接受劳动知识的过程。学生们通过劳动思想教育、劳动实践锻炼和劳动知识与技能培训,不断获取活性劳动知识、感性劳动知识和理性劳动知识。劳动思想教育培养学生形成劳动价值观,取得活性劳动知识;劳动实践锻炼提升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收获感性劳动知识;劳动知识与技能培训加深学生对于劳动概念与内涵的理解,得到理性劳动知识。三种知识互相转换,协同促进,共同完善,最后构建成相对完整的劳动知识,劳动教育也将由此推进。
四、公寓层面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
公寓作为学生日常生活的地方,其整体环境氛围等对于学生有潜移默化的育人效果,可以被用来推进劳动教育。在知识整体性的视角下,推进新时代高校学生公寓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1.深化劳动思想教育,引导学生热爱劳动
劳动实践的顺利开展离不开思想认知层面的保驾护航,在公寓范围内加强劳动思想教育,做到理念先行,是推进劳动教育的关键一步。教师通过开展劳动思想教育的方式,才能将劳动光荣、要热爱劳动、享受劳动等活性劳动知识传递给学生。活性知识是学习过程的开端,获取与学习活性知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形成自身三观的过程,而成形之后的三观又会潜移默化地在之后的生活中引导人的思维方式,在实践中支配人的行为模式。作为活性知识的典型表现形式之一,劳动观影响着人对于劳动这一行为本身的认识与思考、情感与价值取向。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有助于培养对于劳动的热爱,主动参与劳动实践活动,积极接受劳动教育。因此,教师要通过深化劳动思想教育,引导学生喜爱劳动。
在公寓层面,劳动思想教育的开展主要做到“三有”:有队伍,有制度,有渠道。学校应合理组建开展劳动思想教育的队伍,制定规范化、明确化的制度,通过合理的宣传渠道,落实劳动思想教育。第一,在公寓组建多元化的劳动思想教育队伍,充分发挥公寓党小组、公寓辅导员、公寓管理中心以及学生公寓管理成员的作用,协同合作,多管齐下,共同开展劳动思想教育。公寓党小组和辅导员定期给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召开思想政治会议,宣传劳动教育,再由这些学生将理念传递给其他学生。选拔楼长、层长与朋辈志愿者,在其带领下组织学生进行公寓楼道卫生清扫、门前自行车有序摆放等劳动体验,让尊重劳动、重视劳动的观念入耳、入脑、入心,从而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5]。第二,在公寓层面建立劳动思想教育的长效机制。制定并规范相应的劳动评分准则,且将劳动得分与学生个人考评挂钩,使其成为第二课堂成绩单中的主要组成部分。通过对于规则的严格制定,提高学生在思行层面上对于劳动的重视程度,从而达到落实劳动思想教育的目的。第三,利用合理的宣传渠道,营造全民劳动的氛围。学校充分利用公寓的微信、微博、微视、网站、宣传栏、公告栏等宣传渠道,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文案形式,将劳动教育的话题多次呈现在学生视野中;通过线上线下大力宣传劳动案列与劳动成果,树立正反典型,营造全民劳动的氛围,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劳动观。
2.丰富劳动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学会劳动
基于劳动本身鲜明的实践育人的属性,劳动教育的推行离不开各类劳动实践的展开。通过劳动实践这一重要途径,学生才能得到劳动感性知识。劳动感性知识是学生在相应劳动情景中重构客观世界时得到的[6]。在劳动实践中,学生不停地探索、尝试,从而有机会认识与体会到劳动的意义和快乐,加深对于劳动的理解。另外,劳动实践也培养了学生的劳动学习能力、劳动创新能力等能力,养成良好的劳动行为习惯,提高自身的劳动素质,积攒劳动经验,为日后在工作岗位的劳动打好基础、做好铺垫。基于劳动实践在劳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如何设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劳动实践来培养学生会劳动,成了当前劳动教育展开的一个重要关注点。
学校在公寓开展的劳动实践要注意在内容、形式上的多元化、多样化,在时机把握上的科学化。在内容方面,学校除了开展公寓大扫除和日常清扫等常规劳动实践活动,还可以结合校园文化引入“寝室创意diy”“最美寝室评选”“卫生寝室开放日”等寝室文化活动和寝室系列品牌活动,结合寝室文化建设引入劳动实践活动,增强劳动实践本身的吸引力和趣味性。此外,学校还可以招募公寓志愿者开展公寓垃圾分类、自行车规范摆放等公益类劳动实践活动,丰富劳动实践内涵。在形式方面,力求尽量以创新的、新颖的、为学生所喜爱的形式组织劳动实践活动,可以将劳动评选活动的劳动过程或结果以图文或视频的形式,放到线上平台,发起劳动话题,允许公众投票与评论,充分调动学生的劳动积极性。同时,还可以在公寓线上线下讨论板块,定期征集创新型劳动实践活动的优秀策划方案,发挥群策群力的优势,不断丰富和改进公寓劳动活动。在时机方面,既要将必要的卫生清扫常态化,又要抓住重要节假日、新生周等关键时间节点,开展劳动实践活动,选出其中反响好、效果好的活动,着重打造成公寓劳动品牌活动,定期展开其系列活动。学校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劳动的机会,也能寓教于乐,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会劳动。
3.加强劳动知识技能培训,帮助学生了解劳动
深入了解劳动的过程,就是学生学习并接受理性劳动知识的过程。知识整体论认为,理性劳动知识作为人跨越各种场景,总结出事物本质,并以抽象概念呈现出的认知,具有理论化、抽象化、系统化的特点[7]。在高校中,学生获取此类知识的主要途径一般为专业劳育与课程劳育,主要集中在第一课堂上,但学生公寓在此方面仍然可以发挥其作用。作为第一课堂的有效补充,劳动教育第二课堂可以在公寓开展。公寓可以定期开展劳动总结学习会议或讨论会等活动,总结汇报近期的劳动情况,并密切联系第一课堂的相关理论概念,帮助学生回顾并理解第一课堂的理性劳动知识,有效辅助第一课堂,巩固第一课堂的劳动教育成果。公寓层面的培训与总结,接过了第一课堂的教育接力棒,把劳动教育贯穿全方位,为培养合格的“未来劳动者”这项工作,起到了有效的补充作用。
结语
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党对教育的新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发展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必须开展的教育活动。根据知识整体论,劳动教育过程可以被视为学生掌握活性、感性和理性劳动知识的过程。活性劳动知识给了学生对于劳动的直观感受,让学生享受劳动、爱上劳动,从而积极地参与社会劳动实践,促成了感性劳动知识的获取。感性劳动知识向学生描述了怎么劳动,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并提升劳动技能。理性劳动知识是在活性和感性劳动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得出关于劳动的概念和理论,反过来再次指导劳动实践,进一步促进活性和感性劳动知识的汲取。三类知识互相转化促进,协同作用,实现了对学生的劳动教育。根据劳动知识获取的规律,学校也应针对三类不同的劳动知识,开展与之对应的劳动思想教育、劳动实践活动以及劳动知识技能培训活动,并让此三类活动共同促进,互相补充,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劳动育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