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小学德育教育的实效性策略研究

2022-03-02李梅

关键词:德育学校教师

李梅

(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世纪金源学校 云南昆明 675100)

一、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意义和重要性

1.德育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学阶段是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学习观念养成的关键期,学生在这一时期的课业负担不是很重,学校和教师应该要把握住这个黄金德育时期,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德育教学课堂,有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思想道德品质,为文化知识的学习奠定牢固的思想基础。同时也符合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需要,促使学生逐渐成长为有道德、有思想、爱学习、懂礼貌的优秀社会主义接班人。

2.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小学是基础教育的主要场所和机构,应当积极响应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目标,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衡量教育是否成功的标准。小学阶段的德育教育能够在教育起跑线上正确引领学生的思想,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和好的性格能够带给学生更多自信[1]。这种自信会一直伴随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让学生在机会来临时牢牢把握住,成长为理想中的人。

3.形成良好的学校氛围

小学的校园风格应该是积极向上又不失活泼,在校园里大力推行德育教育有利于学生在人人遵守校规校纪的环境中自觉遵守行为规范,在课余时间投入到更有意义的事情中去,从小就树立社会责任感,养成优良的品质品格,充分利用课上时间学习,积极投身课外活动,在良好的学校氛围中成长为一名有责任心的小学生。

4.打造融洽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贯穿整个教育发展史,打造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一直是所有学校努力的方向,教师如果能够严格要求自身,并表现出足够的亲和力和耐心,很容易获得小学生的喜爱。另外,德育学科的教师对自我行为规范的严格要求会对学生形成良性参照,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逐渐形成主动向老师学习的风气,也更容易在德育课上表现自我,积极参与教师布置的德育作业,在教师的一步步引导下获得优质的个人发展体验。

二、小学德育教育的现状分析

1.教师的德育教学素养不高

小学生是祖国未来的接班人,是祖国的希望,承载着亿万中国人的富强梦想,他们值得拥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更加美好的未来。教师在开展德育教学工作的时候,希望通过课本教材教给学生常见的美德标准,但是很多教师过于依赖课本,忽视了对学生日常行为的规范和礼仪的培养,这样的德育工作成效只是浮于表面,而且小学阶段的德育教师缺乏一定的专业素养,有些教师甚至根本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德育教学训练,课上对德育知识的讲解比较浅显,对课本知识和现实教育意义的连接较为生硬,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也很难将学校学习的德育知识与日常生活形成紧密联系,从整体上影响基础教育阶段的德育教学实效性。

2.学校缺乏统一系统的德育组织工作

学校对教学工作的规划和领导对整个德育教学工作的开展起到引导和带头作用。事实上,如今很多学校都缺乏相应的组织系统,缺乏定期组织教师学习德育教育知识并开展一系列德育活动的意识和组织力量,学生没有机会切身体验多种学习模式,同时缺乏引导和组织的德育教学工作严重影响教学水平的提升,长久看来不利于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和个人能力的全方位提高。

3.德育内容陈旧,形式单一

现阶段我国小学的德育教学形式比较单一,内容也局限于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和案例,课上讲解缺乏生动性,造成学生对德育知识的认知不深刻,影响学生对德育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降低德育教育的整体实效性,也容易造成德育学习脱离日常生活的局面,不利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4.家校表现不一致,影响教学判断

小学生的特性是活泼且自主性强,会有一定程度的独立意识觉醒,但是事实上他们的价值观念和判断力都没有发展成熟,这就影响教师对学生的表现判断。有的学生在学校表现得积极向上、团结同学、敬爱师长,但是在家缺沉浸在爱的怀抱中,完全依赖家长的照顾和包容,这样家校表现不一致的行为不利于教师作出正确的判断,事实上也是德育失败的一个缩影。有的学生在学校表现的内向孤僻,但是在家却乐于助人,积极承担家务劳动,教师很难观察到这类学生的闪光点,对学生的评价也会有所偏差,总体上不利于德育教学的科学推进[2]。

三、提升小学德育教育的实效性策略

1.提升德育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性

德育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帮助学生养成优良的品质和日常行为习惯,小学阶段的学科学习内容丰富多彩,德育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是为了更好地打造全方位的沉浸式教学氛围,也可以切实推动德育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3]。首先,德育学科的教师要主动与其他学科的教师紧密交流,向其他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日常行为表现,从而对学生有更全面的认知,有利于后期制定针对性的教学方案。此外,其他科任教师在学科教学时可以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德育知识融入。比如,语文教师可在语文课上带领学生欣赏爱国佳作,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数学教师可在数学课上鼓励学生动手动脑,主动探索真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情绪稳定性;体育教师可在体育课上鼓励学生小组活动,开展各种形式的游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力和集体荣誉感。

2.提升德育教育的生活化程度

德育生活化目的是让老师充分利用并进一步开发学校和生活中的道德资源,将学生日常喜闻乐见的实际情景与德育教学紧密联系。生活化的讲解方式和教学内容能够切实化解枯燥的理论知识带来的学习压力,帮助学生进一步结合校园和日常生活的德育经历,去感受教师传授的课本上的德育知识,从而推动学生深入构建积极的价值理想。首先,教师要转变课堂风格,优化课上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围绕学生的日常起居、学习、在校生活和家庭生活等方面进行细致的交流和观察,借助学生的个人实例提升德育教学的可信度和针对性。比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动手“变废为宝”,在学生动手动脑的过程中,将环保的理念传输给学生。此外,教师需要倾向于布置更加生活化的作业,鼓励学生结成小组协力完成作业,并在完成后相互交流实践心得,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家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为父母精心准备一封手写信,并将心得体会记录下来。学生在做作业的过程中能切身体会家长的不易,同时提高自己感知爱的能力,以此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而小组交流的模式能够提升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自我提升意识,一举多得。

3.组织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

小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和探索能力都很强,这一时期的德育教育需要把握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设置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将德育课堂延伸到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彻底摆脱枯燥的理论学习的局限。首先,教师需要始终秉承寓教于乐的教学理念,将学生的兴趣和能力摆在活动布置的第一位,考虑学生的发展倾向,把握活动难度。比如,教师可以开展德育主题的辩论赛、班会、演讲会等,有效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所感兴趣的话题活动中,主动地接受德育教育。此外,学校需要重视德育教育的社会性,在组织多样化的德育活动时,可以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尽量走出校门,带领学生去养老院慰问老人、清扫公交车、看望流浪动物等。这种校外的德育活动既能拓宽学生的德育视野,也能培养学生善良、博爱的品格和高度的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具有极强的教育意义和切实的现实意义。

4.提升教师的专业教学意识

教师要想达到最佳的德育教学效果,就需要从意识上真正提高重视,并率先发挥好带头作用,将提升德育教学的专业性作为学习和奋斗的目标。首先,教师应该端正自己的意识和心态,严格要求自身的日常行为和言谈举止,为学生树立真正的好榜样。此外,学校应积极组织教师学习德育教学的专业知识和技巧,搭建不同年级和学校间互相学习的平台,引导教师深入挖掘德育课本知识中的教育意义,使教师获得新的认识体验,从而便于在教育中发挥教师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收获不一样的教学效果。另外,学校需要建立相应的教学监督和评价机制,重视德育工作氛围的专业化要求,提升教师对自我严格要求的意识,同时调动教师的学习积极性。教师的学习能力和所掌握的教学资源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由此为学生提供获得良好的德育学习体验。定期考核的模式有利于培养教师终身学习的意识,科学的评价体系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信心,并根据评价内容精准学习,高效率地提升专业化的教学能力。

5.创新德育教学方式

德育教学实效性的提升一方面需要优质的教学资源和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另一方面教学的方式方法也至关重要。为了弥补当下德育教学工作中出现的不足,学校和教师就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思维和教育方法,采用创新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和家长耳目一新[4]。首先,创新的教学方式需要易于被学生接受,选择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素材,摆脱教材中陈旧案例的束缚,让学生接触最新最有教育意义的案例。教师可以在课上开展一些趣味性游戏,比如猜字谜、分享观后感等,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获得不一样的德育体验。此外,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打造更加立体的德育课堂。教师可在课前用心制作课件,将学生的学习生活与课本上的德育知识融为一体,在课上进行展示。比如,教师可带领学生在课堂上观看垃圾分类的视频、分享优秀学生的学习心得、组织学生学习敬老爱幼的模范事迹、播放爱国歌曲等,通过文字、图像、音频等多方位为学生打造立体式德育学习模式,提升德育教学的感召力,帮助学生在多媒体高效学习的同时获得全新的德育学习体验,加深学习印象并提高感知能力和共情能力。

6.提升家校合作程度

小学阶段的教学工作需要处理好学校和家长的关系,二者的紧密连接有利于顺利推进新型的德育教学模式,家长的积极配合可以打造全方位的学习体验,为学生营造一个优良的、正面的德育环境,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德育教育感受,从而促使学生愿意主动去投入学习并努力提升自我道德品质。首先,学校在开展线下家长会的同时,也要有意识充分发挥互联网的效用,通过各种在线沟通平台与家长保持随时随地的沟通状态,与家长及时交流学生的在校表现,并给出适当的引导建议,让家长也能参与到孩子的德育教育中,并在家庭中保证学生能够接受到长期有效的正面引导。除了及时沟通学生的在校表现之外,教师还可以将优秀的德育经验分享给家长,与家长一起探索更加适合小学阶段学生的德育方法和适当的德育内容,虚心听取家长的建议,形成和谐的家校合作氛围,同时让学生养成好习惯和优秀品质。

7.筛选整合德育目标

正确的德育目标是教育成功的重要一环,也是整个教育工作开展的核心和依据,学校应该适时调整并筛选德育目标。由于德育目标非常宽泛,包含德育专业知识、方法和理念等,因此教师首先需要准确了解班级学生的德育素养,将德育素养与知识的学习放在同一起跑线,针对班级的整体水平制定合适的德育目标,比如加强班级的凝聚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或者是加强学生的活动组织能力等,同时帮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奠定价值判断基础。此外,教师也可以多关注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重视学生意志的锻炼,紧密关注班级学生的身心变化,及时与学生沟通交流,给予适当的价值引导和理念教育,用小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的语言进行心理疏导,学生也会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工作,师生协同提高德育教学工作的实效性[5]。

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德育教育任重道远,学校和教师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新德育教学的方式,打造全新的教学模式,并重视学生和家长的意见反馈,熟练运用多媒体教学方式,综合线上线下的“双线教学”,精心选择优质的最新教学案例,为学生打造全方位、沉浸式的德育学习环境。教师要将学生的个人品质和学习成绩放在同样重要的位置,让学生逐渐成长为优质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从而为国家培育出一代代栋梁之才。

猜你喜欢

德育学校教师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最美教师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学校推介
圆我教师梦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