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徽省宣纸制作技艺传承与发展问题探讨

2022-03-02郭延龙郑晶晶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技艺文化遗产物质

郭延龙 郑晶晶

(安徽大学 艺术学院, 安徽 合肥 230026)

2005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明确指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非遗”)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它是我国劳动人民在实践中积淀下来的文化遗产。宣纸是中国最著名的、最具代表性、蕴含着中国底蕴的传统手工纸,是中国传统文化技艺的重要组成部分。2006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安徽宣纸制作技艺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项目,同时宣纸制作技艺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项目。纵观内外,宣纸制作技艺和宣纸传统文化对于中国乃至世界而言都举足轻重。因此,宣纸制作技艺传承与发展问题需要去探讨,急需丰富宣纸文化时代内涵,提高保护和传承的责任和意识[1]。

一、宣纸制作技艺传承与发展现状

(一)非遗保护政策现状

非遗保护伴随文化强国战略热度逐年上升。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上,表决通过了关于批准中国政府正式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决定。201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2]近十年来对于非遗保护掀起热潮。在学术界和社会各界的广泛推动下,非遗保护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并取得了阶段性的重要成果。早在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了非遗保护的重要性、工作目标和指导方针以及建立不同等级的非遗保护制度,建立国家级和省、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体系,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3]。另外,《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利用,加强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加强传播体系建设等。随后,《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提出:“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4]进一步深化了文化自信、自强的理念。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背景下,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加强对“非遗”的一体化保护,我们需要做到“对外讲好中国故事,对内坚定文化自信”,传承和发展宣纸制作技艺,解决演变过程中的问题。

(二)国内外宣纸非遗技艺研究现状

通过中国知网中文核心、CSSCI、CSCD收录的数据库,检索“宣纸、非遗技艺”等关联关键词,发现自1992年至今,研究论文发表呈现上升式的正态分布。其中1992年至2009年处于平稳波动期,宣纸制作技艺、非遗保护相关研究不温不火,自2010年至2012年呈现快速上升趋势,2016年之后再度出现上升趋势,研究整体高于“十二五”之前的整体水平,可见国家政策引导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另外,美国纸史家亨特在《Papermaking:The History and Technique of An Ancient Craft》中,对世界造纸术和造纸文化进行了梳理;韩国学者曹亨均、日本纸史家町田城之、久米康生对日本和中国的手工造纸技艺和文化进行了研究;法国作家艾瑞克·欧森纳在《纸之路:一个老书虫的纸文明溯源行旅》中,从文化视野的角度,探讨了“纸”在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中扮演的角色等。可见国外对纸的文化、制作研究有着一定的热度及深度。宣纸制作技艺是天时地利人和的产物,泾县当地以独有的弱碱性溪水、沙田稻草和青檀树皮作为原料,结合当地的气候适宜晒滩,加上造纸工匠的高超技艺,造就了书画的宝贵载体。只有泾县同时具备这些条件,其他地方生产相同原料的手工纸远远达不到宣纸的水平。

(三)宣纸制作技艺发展现状

宣纸是安徽区域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名片,是安徽省国家级非遗技艺。其传统制作技艺历史悠久,迄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被誉为“纸寿千年、墨韵万变”而驰名中外。其制作技艺蕴含着匠人们的劳动智慧和文化传承,以“物以载道”的形式传递着徽州工匠精神。安徽省拥有红星牌宣纸等五家安徽省名牌产品和“红星”“汪六吉”“汪同和”“曹氏”“三星”等12个驰名、著名商标,其中“红星”牌宣纸商标、“千年古宣”牌宣纸商标先后于1999年、2015年被国家商标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先后被认定为首批“中华老字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基地、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重点文化出口企业等。

伴随时代语境变迁,宣纸的传统制作技艺逐渐脱离日常生活场景,不被社会大众所熟知。传统宣纸的制作工艺程序繁多、复杂、用时长、生产效率低[5],生产过程可分为18个项目,具体操作可以达到100多个步骤,宣纸从生产制作、流通市场再到面向消费者这一过程周期长且价格偏高,再加上其产业模式还停留于传统形式。因此,宣纸并不是大部分人的日常生活消耗品,仅仅面向小部分群体,导致受众对传统宣纸文化内涵普及度低,加上宣纸文化具有一定的在地性,人们对其文化底蕴、生产过程等了解可能存在片面。人们对宣纸文化的了解,大都依靠“实体化”的方式,例如文化巡展、特色博物馆、当地研学活动等。

二、宣纸制作技艺传承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宣纸制作聚集度高,生产企业数量大

改革开放促进了宣纸产业的蓬勃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提出“对外开放、对内搞活”政策后,给传统的手工生产为主的宣纸产业带来了一定规模的变化,并有效促进了宣纸产业的发展和改善。宣纸的生产经营由国有的独立经营体制,迅速向以国有为主体、辅以多种经济成分的体制转变,进而转变到以国有控制为主、民营经济为辅的发展轨道上来。形成了国家、集体、乡镇、个人的四种发展模式,直到目前完全民营化和市场化。宣纸生产企业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2户,迅速扩大到50多户,书画纸企业发展到120多户,各色加工纸企业30多户,形成了宣纸、书画纸、加工品企业共同发展的市场体系模式,保证了宣纸行业体系的健康稳步发展[6]。

安徽泾县是宣纸制作技艺的聚集地,史料记载从宋代开始便生产宣纸,截至2015年底,宣纸生产企业达到400余家,销售额达8亿元,成为泾县文化产业的重要支柱,带动了周边旅游业和服务业,为全国各地书画家、美术生等提供了写生、住宿和文化旅游体验等多种业务,逐渐形成文旅融合的现象。通过改革开放政策扩大市场,加强交流,促进宣纸品牌的创新,不断完善市场经济,提高宣纸质量,避免宣纸因产能过大出现粗制滥造的现象,也将有效提高宣纸企业的自我创新能力。为了宣纸能够更好的生存和发展,宣纸企业主动与书法家、艺术家、艺术院校等进行相互交流和沟通,确保宣纸的质量,打造市场信赖的品牌。

(二)业态兴旺难掩从业者后继乏人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宣纸生产进入了快速商品经济时代和工业化时代。在新时代,如何在宣纸大生产的背景下有效传承宣纸的制作技艺,成为宣纸生产进入商品经济时代和工业化时代的重要内容。针对目前我国对于非遗保护的重视,宣纸制作技艺的传承、保护以及发展有了一定的保障。但宣纸制造技艺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其中之一是制作宣纸的过程艰辛。手工技艺需要手和身体协同配合完成一张纸的生产,从选料、晒滩、纸浆、捞纸等环节,对体力和耐力要求较高,生产制作环境较为辛苦,对技艺学习时间长度有一定要求,既需要有耐心、有毅力,还需要具有一定悟性和不怕吃苦的匠人精神,同时,伴随年龄增长会产生一些身体方面的职业疾病。与其他行业的工人相比,宣纸制作技艺初学者不仅要有耐心发现和纠正自己的操作缺陷,而且还要能在学习过程中克服收入低、生活相对枯燥乏味等问题,因此,许多年轻人对学习这种制作技艺望而却步,难以吸引新一代的年轻人从事一线的造纸技艺工作,导致宣纸行业缺乏技术人才、技能不足,也缺乏可传承的技能。此外,懂得宣纸制作技艺的老人年事已高,因此宣纸传承面临的另一个问题是随着懂得宣纸制作技艺的老人离世,他们身上所承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会随之而消失。传承是非遗的一个基本属性,归根结底,我们所做的一切保护工作都是为了让它“传承”,而不是逐渐消亡。在造纸企业和地方政府多方尝试后,人才衔接问题、行业从业者保障问题、从业者待遇等问题仍然存在,核心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很难焕发宣纸行业的新生[7]。

(三)宣纸优质原料供给没有得到很好的保障

在《宣纸说》一书中,安徽学者胡韫玉提到了“纸之所造,首在用料”的论断,这成为国内学术界、植物学家和造纸师研究宣纸的重要参考[8]。没有原材料,生产就无法继续,而使用替代性的原材料就不可避免地危害到“非遗”的真实性。随着生产性保护的推进和生产的增长,原材料的危机越发明显,这需要我们保持高度警惕。安徽省泾县出产的青檀树皮和沙田草是制造宣纸的重要原料,但随着生产的扩大,树皮越来越少。据统计,泾县青檀树皮的仅能满足70%左右的造纸需求[9]。高质量的山泉水也是制造宣纸的关键,不同程度的酸碱性水对于宣纸制作有着不同的功能,在安徽泾县有许多河流,特别是乌溪江上游的两条支流,其中一条河水呈轻度碱性,适合蒸煮和洗浆;另一条呈轻度酸性,适合造纸,这也是制作优质宣纸的必备条件。

千百年的宣纸制作经验表明,只有长杆沙田稻草才是制作宣纸最理想的原料。因为这种稻草茎秆长,叶子少,纤维拉力强,做出来的宣纸颜色白,其他稻田的稻草茎秆短,叶子多,纤维拉力差,难以加工和漂白,生产出来的宣纸颜色略带褐色[10]。由于沙田稻草为高杆水稻,不抗倒伏,产生稻米的产量较低,很少有农民种植该品种水稻。但沙田稻草是制作宣纸的重要原料之一,一方面,对宣纸的润墨性和纤维走向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另一方面,沙田稻草产生稻草纤维的草料量较高,其弱碱性的化学特性具有抗氧化的作用。

因此其他品种稻草无法很好的替代,造就了沙田稻草成为宣纸二元混料制作的独家配方,产生的润墨性和适度的拉力属性,成为宣纸能够成为书画界主流用纸的重要原因。另外,随着国家环保政策的提出,对山林里的植被砍伐有了新的标准,青檀树皮原料制作的滩头逐年减少,没有大面积的晒滩基地,控制了宣纸原料加工的空间,造成青檀皮的价格上涨,制作工艺的年限逐渐减少,对宣纸品质产生了一定影响。加上这些原材料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因此必须保护生产原料,进行合理的规划开发。

(四)宣纸制作技艺生态保护面临严峻挑战

“非遗”尤其是手工艺类的,它与人们的生产活动、生活密切相关,是人们长期社会实践的结晶。它会随着自然环境的变化、社会发展的进程和人们价值观的变化而变化。非遗文化真实性不能脱离具体的时间和空间而存在,也不能脱离人们对事物的价值判断而被认识。在新的传统技艺资源语境下,既需要以源自中国的优质基因作为中国声音和中国工匠精神的“原话语基石”,也迫切需要将宣纸制作技艺以某种恰当的形式融入当代生活,形成新形态语境中的中国传统技艺资源的传承与保护模式,在传统技艺资源基础上创造与构建优秀的基因谱系。

在文旅融合背景下,“非遗”在迎合市场需求的同时,还要满足游客沉浸式体验和多样化需求,因此构建“非遗+数字化”的非遗保护方式已成为发展趋势。宣纸是传统工艺书画专用纸,产地是安徽省泾县及其周边地区,安徽宣纸于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通过宣纸文化内容与数字化技术的结合,利用物联网技术对宣纸文化内涵演示,设置宣纸文化、生态展示、传承体验、网络虚拟博物馆、电子商务五大板块,采用数字化手段实现宣纸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跨区域保护,突破宣纸地域、空间和传统类型的限制,建立新的产品内容和文化意义,拓展非遗形式和文化生存空间。从实践的角度来讲,这既是宣纸文化遗产保护的现实需要,也是非遗保护类型的创新,具有一定的当代意义与社会价值。

三、宣纸制作技艺传承与发展的对策

(一)建立传承人培育体系,完善传承人群的发展路径

宣纸制作技艺的传承需要依托完善的传承管理体系,通过学徒制传授技艺。学徒制是将宣纸制作技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的关键,因为宣纸制作技艺的传承更多的是依靠师徒之间的口口相传、体验示范、启蒙感受等形式,使得宣纸制作技艺成为言传身教的非遗产物。宣纸制作每道工序的关键技术要素,大都以言传身教的形式传承,虽然存在文字形式记载和传授,但技艺类项目更多来自于实践,不仅仅依靠文字记录,而是由师傅亲自通过实际操作传给徒弟,这也是造成宣纸制作技艺人才缺乏的原因之一。

因此,针对目前宣纸制作技艺传承人出现数量上的断层、文化程度较低等现象,建立科学、完善的师徒传承机制、培养和提高传承人的科学文化素养,加强地方院校、政府文化部门和宣纸制作企业的有效联系,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2011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明确规定,应加强对非遗传承的保护工作,建立科学有效的相关管理机制,政府还应该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制定相应的传承政策和非遗保护措施,提升传承人群的相关待遇,打造名师名家和工匠工作室,提升宣纸文化和匠人文化的宣传力度,更好地传承宣纸生产技能,对宣纸制作技艺以及传承人进行生产性保护。

(二)非遗数字化帮助宣纸产业形态转化,助推非遗产业赋能与品牌升级

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数字化技术的普及为非遗保护方式开辟了新的途径,提供了新思路。目前非遗的研究和保护处于初期阶段,由于传统媒介的技术限制,研究人员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保护,但效果并不理想,许多的非遗内容记录被遗失。尽管动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却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且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很容易受到外界干扰,这是传统媒介保护的一大弊端;其次,数字化技术就可以很好的弥补这些不足,更好地保存和传承非遗、客观真实地反应非遗,可以通过先进的数字化技术对非遗内容进行数据信息收集和处理,从而记录客观真实的信息,通过大量的数据进行分析,并择优选取高质量内容,提高非遗整体的质量。

目前我国大部分非遗急需保护与传承,在这一点上数字化的保护方式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在现有可操作的保护机制基础上,充分考虑新媒介的作用,能够有效地将其融入非遗保护体系中。总之,在非遗保护上我们要与时俱进,探索“非遗+数字化”的新模式,切实履行中国从2004年起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义务。在2011年国务院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中,进一步为非遗数字化保护提供法律依据,“非遗+数字化”这种保护形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相关的一些非遗保护机构以这种方式对非遗进行保护研究,从而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体系[11]。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大众对知识和文化内涵的需求和欲望也不断增加。数字化可以为非遗保护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输出和技术支持,我国黄永林、谈国新两位研究人员认为“数字化技术对非遗的保护和传承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数字化采集和存储技术、数字化复原和再现技术、数字化展示和传播技术、虚拟现实技术[12]。而目前大部分的非遗文化保护和传承还处于运用传统媒介的状态,而这种传统的方式随着数字化的发展亟需更新。一方面,我国非常重视传统文化,颁布了相关法令法规及政策,并明确提出发展我国文化产业,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另一方面,非遗保护受到了社会各界关注,通过新方法、新手段去进行不断探索新型保护和传承模式,以帮助宣纸产业形态转化,助推非遗产业赋能与品牌升级。

(三)打造宣纸非遗IP形象,实现活态传承与发展

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数字化技术的普及,为非遗保护方式开辟了新的途径,提供了新思路。目前,各类文化创意品牌和企业正在蓬勃发展,各地纷纷推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并以此为契机开展文化宣传,对促进经济发展发挥了有效作用。泾县作为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特色的城镇,要挖掘宣纸的潜在优势,通过设计让泾县的宣纸非遗以一种新IP形象重新进入大众的视野,让更多的人知道了解其中的文化蕴含,让宣纸非遗创造更多的价值空间,也让更多的人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我国旅游产业中,“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旅游业收入中所占比重较低,因此需要以新方法、新手段、新模式融入旅游产品的开发,例如通过VR、AR技术手段,实现非遗产品制作或模拟其场景对非遗项目进行创新[13],实现其活态传承与发展。依托宣纸文化遗产数字化,延伸至文创产品和非遗旅游,提升宣纸非遗IP形象,让科技为文旅融合全面赋能,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实现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之举。在文旅融合模式大背景下,“非遗+科技”的模式深度融合,使游客能全面感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价值。

(四)依托文创设计开发新市场,宣纸非遗走进当代生活

我们处于一个大数据时代、资源共享时代,要与时俱进、紧跟文旅融合这一时代背景,通过非遗数字化方式去帮助宣纸产业形态转化,助推非遗产业赋能与品牌升级,把当地文化旅游产业与非遗进行充分融合,以数字化生态逻辑,开发生态游、科普游、文化传习游、文化作品鉴赏游为一体的“联、习、游”跨区域文化旅游模式,促进企业发展方式转变;建设一个特色鲜明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增加文化传播能力、提升文化构成品质,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如今,宣纸已经成为非物质文化和文化技能的代名词,是安徽地域文化发展的一张重要名片。其生产和制造的每一个环节都可以看作是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延续,也是中国书画发展和传统文化复兴的象征。文创是在文化意识或文化主题的基础上,通过创新手段进行再解释和再创造的过程。文化创意产品具有市场价值,是“文化+创意+价值”的物化产品[14]。根据非遗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规律,在更广、更深、更高的层面上推动宣纸文化在文创设计的基础上进行融合发展,有利于在新生态下优化产业效益、释放产业效率、开发新的市场,让宣纸以一种新方式走进人们的生活,让更多的年轻人去认识宣纸,感受宣纸的魅力,传承宣纸技艺。

猜你喜欢

技艺文化遗产物质
非遗技艺绒花的传承与创新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治理的技艺:三代王官学新说
郑庆章 把“弄虎”技艺传回大陆
技艺精湛 星光灿烂——来自欧洲的Herrma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