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家庭教育一体化的建构与实践
2022-03-02曹志荣
■ 曹志荣
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的心理是否健康不仅关乎个人的成长、家庭的幸福,更关系到民族的命运和国家的强盛。近几年,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广泛关注,特别是疫情暴发以来,由家庭矛盾、亲子冲突等家庭原因导致的突发事件和危机事件更是牵动着每一个人的心。当孩子出现心理问题时,人们往往把目光集中到孩子个人身上,忽视或弱化了家庭教育的影响。这种把心理健康教育和家庭教育割裂的教育实施状况不利于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综合分析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因素,构建家校一体化教育模式,有利于中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心理健康教育与家庭教育一体化保障机制不健全
包括课程设置、教育组织、人员配备等要素在内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家庭教育一体化保障机制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保障。其中,课程是载体,机构是组织保障,人员配备是人力保障。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然而,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导致保障机制出现一些弱化和缺失现象。
在课程设置上,虽然在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中规定“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利用地方课程或学校课程科学系统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1],但迄今为止,从国家课程到地方课程都没有把心理健康教育列入课程体系,也没有编撰相应的教材。在以课程为“大动脉”的学校教育中,缺失课程体系支撑的心理健康教育无疑是被排除在大动脉之外,很难进入“内循环”。
在机构设置上,目前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家庭教育方面,无论是行政管理还是对专业教师的要求都是分别设立的,没有心理健康教育和家庭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机构设置,更没有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和家庭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政策、制度和要求,大大影响了教育的效果。
近几年,长清区大批农民走进城区安家落户,农民子弟转入区直中小学;还有部分农民夫妇外出打工,把孩子留给爷爷奶奶照顾,祖父母只能在生活上给予孩子照顾,隔代教育跟不上。父母外出经商、打工虽然改善了家庭生活条件,但是也给孩子造成亲情缺失,让很多留守孩子产生自卑、孤独、内向、压抑、恐惧等心理问题。从农村学校转入区直学校的学生也不能很快融入新的学习环境,从而出现新的心理或行为方面的问题。家庭和学校难以围绕孩子的成长建立即时联系、共同面对的工作机制。
在人员配备上,心理健康教育与家庭教育一体化人员的数量严重不足。山东省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通知》 (鲁教基〔2013〕16号)中规定“中小学校要按照每10个班级配备1名专职教师的标准逐步配齐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其编制从学校总编制中统筹解决”[2],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教师编制有限等原因,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县区很难达到这一要求。
当孩子出现问题时,除了孩子方面的问题外,大多都与家庭教育有关[3]。要想使一个孩子得到根本改变,必须既要做家长的工作,帮助家长成长,又要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以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因此,单靠班主任的力量很难做好学生管理工作。
二、心理健康教育与家庭教育一体化的实施路径
(一)统一组织推进心理健康教育与家庭教育一体化机制建设
为认真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4],形成扎实有效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新机制,长清区教体局借力长清区政协,对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提案”开展集中研讨,依据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实施方案。长清区政协组织专题座谈会并出台《长清区心理健康教育和家庭教育一体化育人方案》;长清区教体局也随之出台《长清区心理健康教育和家庭教育一体化发展三年规划》。区委、区政府把心理健康教育和家庭教育定为“为民办实事”十大民生工程之一,全区形成了“政府主导、学校主体、社区主动、家长自主”的“四主”“家校社政”育人新局面,架起了“家校社政”协同育人的立交桥。
(二)强化心理健康教育与家庭教育一体化队伍建设
为了打破师资匮乏的困境,通过发现典型、培养骨干、成立名师工作室、骨干班主任培训四项举措的全面实施解决了这一难题。
心育家育中心通过自主申请、学校推荐、说课答辩的形式在全区遴选出10名教师组建长清区心育家育中心组。中心组成员涵盖了幼儿园、小学、初中和高中四个学段,负责各学段的心育家育教学、教研和相关应急事件的处理。
心育家育中心以2名专职心育家育教师为主,成立了两个心育家育名师工作室,然后以工作室为核心,实施“2+X”专兼职心育家育教师孵化工程,通过听评课、教研、案例研讨、读书会、成长沙龙等形式进行区域内专兼职教师培养。
为更有效推进班级管理工作成效,精心选拔了100名骨干班主任,聘请专家对他们进行了五天的封闭培训,从理论学习到学生问题甄别,从日常工作中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到如何与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都做了理论与实操技术的培训和演练。
通过跨区跟进学习和专家培训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长清区教体局与市中区教体局建立深度合作关系。2021年3月31日,长清区教体局10位心理骨干教师参加了济南市市中区举办的“积极心理培训师(中级)”班的培训。2021年4月15日至17日,邀请山东理工大学教育与心理研究所所长王宗谟作了《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识别与评估》和《心理危机干预处理流程及其技术》专题报告。邀请心理教研员许爱红博士作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专题报告。通过专家培训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专业素养,带动了名师团队的成长,激发了专兼职教师的自我成长内驱力。
通过以上举措形成了“典型引领——专业骨干挑大梁——工作室孵化——骨干班主任推进”的良性循环,不仅强化了专兼职教师队伍,而且夯实了全区心育家育工作的根基,确保了心育家育工作扎实有效地持续推进。
(三)推进心理健康教育与家庭教育一体化课程资源建设
心理健康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课程是普及心理知识和家庭教育理论,提高学生心理水平和更新家长教育理念[5],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和家庭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渠道。鉴于心理健康教育和家庭教育没有统一的国家教材,我们在课程建设方面实行“三步走”策略开发课程资源。
一是对国家课程中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进行强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中规定“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了解心理调节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掌握心理保健常识和技能。其重点是认识自我、学会学习、人际交往、情绪调适、升学择业以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内容”[6]。我们根据这一规定,在与不同学段的班主任座谈、面向不同学段的家长进行调查问卷的基础上,由名师工作室带领专兼职骨干教师开发了认识自我、学会学习、人际交往、情绪调适、生涯规划、社会适应六大方面的课程资源包。另外,长清区教体局心育家育中心组织核心团队研发了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题的《长清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手册》 《长清区心理危机干预指导手册》,以家庭教育为主题的《家长指导手册》。这些资源为教师、学生和家长提供了可借鉴、可学习、可复制的第一手材料,促进了全区心育家育工作的开展。
二是结合学校办学资源创建校本课程。为激发学校的自主创新意识,走心理健康教育和家庭教育多元发展之路,长清区教体局从区域实际情况出发,实施分主题、分系列的“自选+自主+开发+推送”的课程研究体系,发挥集团化办学优势,打造“一团一风景,一校一特色”的心育家育品牌,开创了区域内“百花齐放、多元发展”的良好局面。
三是“互联网+”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推动作用。学校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作用,借助“互联网+”把家长头疼、老师烦心、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研发成心理健康教育与家庭教育系列微课,以图文、音像有效结合的方式,分专题、分系列、分学段在学习规划等方面为家长出实招,助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受到社会及家长的广泛好评。到目前为止,我们在长清区教体局公众号上推出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家庭教育专题系列微课已达28期。
(四)深化心理健康教育与家庭教育一体化理论研究
没有教研的科研是没有根基的,没有科研的教研是低效的。在工作中,我们在抓教学的同时,狠抓教育科学研究。通过课题研究、专题研讨等形式,提升专兼职教师的专业素养和理论水平。
每学期开学后和放假前对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对家长普遍关心和关注的问题进行专题研讨,聚焦问题,寻找解决的办法和路径,最后形成书面文稿,发给专兼职教师和骨干班主任,成为帮助他们解决问题的实务手册。例如,对心理热线的求助者呈现出来的一类问题进行专题讨论,然后总结提炼此类问题的解决流程,提供给学校、班主任和专兼职教师,让教师解决问题“有册可依”。
为提升专兼职教师的专业素养,教体局成立了“教育叙事写作科研团队”,每周三晚上进行“网上写作讨论”,将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和身边实际发生的案例进行总结、提炼和升华。经过近一年的成长,叙事科研团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为提高专兼职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我们每周五晚上7:00—10:00定期举办“线上读书沙龙”,每月的最后一周周六下午举办“线下学习答疑沙龙”。在学习过程中,我们采取“学习理论+自我感悟+生活案例+读书心得”的方式打通专业理论落地实施的渠道。经过一年多的学习,专兼职教师已成为单位心理健康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专家,被学校教师亲切地称为“身边的草根专家”。
心理健康教育和家庭教育一体化的实施勾勒出了全区心育家育工作发展的蓝图。实施过程中,我们向全区教师及家长普及了心理健康教育和家庭教育理念,提升了教师的学生管理水平,帮助家长掌握了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树立了正确的成才观和育人观,缓解了“双减”下家长的焦虑[7],增进了亲子沟通的质量,营造了温馨和睦的家庭氛围,促进了各个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家庭教育工作的开展,推动了心理健康教育与家庭教育城乡一体化的均衡发展,打造了区域家校社协同育人新样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