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阶思维培养的小学“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2022-03-02遵义市红花岗区教师培训教研中心王川燕
遵义市红花岗区教师培训教研中心 王川燕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是语言的内核,语言与思维可谓是一对孪生兄弟。因此,在我们的语文学科教学中,思维训练与语言文字学习同样重要。高阶思维指发生在较高认知水平层次上的心智活动或认知能力,也就是一种相对高水平的思维活动。《普通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正式将“思维发展与提升”列为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并指出,“语言的发展与思维的发展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群文阅读”是围绕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一组文章,而后教师和学生围绕议题展开阅读和集体建构,最终达成共识的过程。作为一种新兴的阅读教学形态,“群文阅读”能有效训练学生提取信息、建构核心意义、归纳整合材料的思维能力。如何通过“群文阅读”课堂教学实施,有效培养小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呢?有以下几方面策略:
一、定好议题:找准撬动思维的“支点”
议题,就是一组选文中所蕴含的可以供师生展开议论的话题,一组选文中可以含有一个或者多个议题。议题在“群文阅读”教学中至关重要,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归宿点和逻辑思维点。良好的议题不仅能将一组有关联的文本有机组织在一起,形成一定结构,而且能有效激发学生思维探究的欲望,促进学生在阅读与讨论中进行思维碰撞,迸发头脑风暴。因此,基于高阶思维培养的“群文阅读”教学应定好议题,用好议题,以议题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独立思考与集体建构。
例如,某教师执教的《群文阅读·龙文化探秘》一课,就以“探秘龙文化”作为议题。新课伊始,教师以《中华龙文化》介绍短片带动学生围绕议题提出研究问题:1.“龙文化”是如何起源的?2.“龙文化”为何成为中国人的精神象征?3.今天的中国人如何传承“龙文化”?学生自主提出的三个研究问题均与“探秘龙文化”这一议题紧密关联,而且层层递进,构成了一串“问题链”,促进学生在阅读中去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接下来的教学中,老师以学生提出的三个问题串联阅读教学,先在《中国龙的起源》一文阅读中,让学生运用“提取信息——整合信息——形成观点”的阅读策略,对“龙文化起源”形成自己的观点。接下来通过《千年应龙》《赤子之心》两篇文本的比较阅读,让学生对“龙文化”精神内涵“力量、团结、敢于斗争……”有了独特的理解与感悟。最后,通过引入网页截图创设情境:老师在“天涯论坛”上发帖:“今天,我们该如何看待‘龙文化’?”有两位网友的回帖很有意思。一位叫“若颜轻舞”的网友说:“龙是中国人的精神图腾,龙文化是我们每一位中国人都应继承和弘扬下去的。”而另一位名叫“石墨”的网友则说:“龙文化中有精华,也有糟粕,我们应该理性地思考与继承。”你同意哪位网友的观点呢?小学生在阅读思考时常常会有迷信权威的倾向,这个权威可能表现为专家、老师或书本。常言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培养学生在提取信息的时候学会筛选、分辨与推理,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维应是阅读教学中的难点问题。教师的这一环节设计在承接议题的基础上,将学生提出“龙文化在当下如何传承”这一问题引向更深处,让学生展开充分、深入的辩论。学生在表达自己观点的时候,会结合本课阅读文本材料与课内外积累来进行论证。这样,学生的思维在观点的碰撞与表达中获得培养。
爱因斯坦认为,任何问题的解决都是建立在思维水平提高的基础上的。因此,“群文阅读”的议题应具有开放性、可讨论性等特点,并能产生贯串于阅读过程中的“子问题”,帮助学生在阅读中发展高阶思维能力。在以上教学案例中,教师在执教前确定恰当议题,并紧紧围绕议题选文与设计开放式教学,有助于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主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并在这一过程中发展高阶思维,获得成功的阅读体验。
二、结构组文:提供培育思维的“支架”
“群文”简而言之就是一群文章。然而,“群文阅读”教学中的多文本并非是凌乱、松散的几篇文本的简单、无意义的叠加,而是多个文本按照一定的内在逻辑顺序组合而成,学生通过深入阅读与思考,对这一组文本产生清晰的整体性认识。教师在备课时,就应紧紧围绕议题选择合适的文本,使之形成一定逻辑结构,并为学生的阅读与思考提供支架。
例如,一位教师设计的《群文阅读·读古诗,品年味》教学案例,主要目标是通过读一组关于春节的古诗,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了解传统春节习俗,感受中国独具魅力的年味中蕴含的民族文明和传统美德。在几首古诗的选择上,教师并没有全部选择同一类型的文本,而是根据课堂结构与学生认知需要进行了选择。第一板块“比较阅读,探寻年俗”中,教师选择的是《元日》(宋·王安石)和《甲午元旦》(清·孔尚任),这是两首在内容、形式、表达情感上比较接近的古诗,便于学生在阅读中发现,不同年代、不同诗人,甚至诗中表现的过年习俗也有差别,但两首诗中表现的热闹、喜庆、欢乐等“年味”是一脉相承的。学生体会到这一层面上,或许思维会出现“瓶颈”,难以对议题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此时,教师如果再补充相同类型的文本,也很难促进学生向深层次或更高级的思维活动挑战。因此,教师另辟蹊径,采用“逆向思维”方式,在第二板块“对比阅读,品悟年味”中,选择了一首情感基调与前两首古诗截然不同的《除夜作》(唐·高适)提供给学生品读,激发学生认知冲突矛盾:除夕夜,诗人独自一人客居他乡,没有喜庆、欢乐的感觉,这还算是“年味”吗?学生通过这首古诗与前两首古诗进行对比阅读、交流阅读后发现:没有亲人、没有家人团聚,就没有过年的欢乐。由此,教师再次发问,将学生思维活动推向高潮:“你从三首诗的阅读中,发现中国人过年的最大意义是什么?”学生才发现:中国人过年的放鞭炮、发红包、穿新衣、吃美食等外在的形式并不是最重要的,其核心寓意:祈福消灾、合家团圆、家国情怀才最是根植于中国人心中的“年味”。由于采用“2+1”的组文形式,且前两首从正面描写“年味”,后一首从反面映衬“年味”,使教学重难点轻松得以突破。
“群文阅读”的文本选择与组织虽然并没有固定结构模式,但教师应注意选文之间应有明显的整合效果,最好形成一定的“结构化”。这一结构可以是“同质化”的,便于学生在比较中发现文本规律与共同特点;也可以是“异质化”的,让学生在对比阅读中深入思考,达到豁然开朗式的领悟。只有形成结构化的一组文本,才能在深度的学习中,让学生的思维敏捷性、发散性、深刻性、系统性等得到发展。
三、课堂建构:激发创造思维的“灵光”
“群文阅读”课堂有别于一般阅读教学课堂。在“群文阅读”课堂上,师生针对经过选择的合理议题进行多文本阅读,更多地采用比较阅读,多篇并重,整个教学过程注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集体建构,呈现开放性、探究性、交互性等特点。因此,这样的课堂氛围更容易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灵感火花。
例如,在《群文阅读·读古诗,品年味》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学生比较阅读了《元日》《甲午元旦》《除夜作》三首诗作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到传统年俗包含着“家文化”的精神内涵后,创设了两个真实的任务情境让学生进行创意表达。
情境一:教师感情朗诵自己创作的小诗《年味》,在诗的末尾,老师留下一个句式让学生补充“我心中的年味是 ”。学生的表达情感欲望在此时得到最好激发,迫不及待地结合自身生活实际续写诗句。有学生说:“我心中的年味是长辈强塞在手里的红包”;有学生表达:“我心中的年味是和小伙伴一起放鞭炮”;还有的学生认为:“我心中的年味是吃上美味的年夜饭”……无论怎样的“年味”,相信都是学生结合阅读与生活阅历的独特思考与表达,都应得到老师的尊重与肯定。
情境二:“补写春联”活动——把新年的美好祝福送给不能回家与亲人团圆的军人叔叔们。在此活动中。教师出示上联“换新衣喝屠苏辞旧岁”,学生根据在诗句中读到的过年传统习俗很容易对出下联“贴桃符放鞭炮迎新年”,横批“国泰民安”。对联是传统文学表现形式之一,学生能结合阅读与生活体验尝试开展对联创作活动,既是“语言建构与运用”,又是“思维发展与提升”,更体现了“文化传承与理解”。可以说,此活动体现了年俗古诗“群文阅读”之后的创造性表达与提升,在整个“补写春联”过程中,离不开学生高阶思维的参与。
四、思辨阅读:诱导辩证思维的“火花”
辩证思维是反映和符合客观事物辩证发展过程及其规律性的思维。在阅读中的辩证思维,主要指阅读者在阅读文本时,要能够客观、全面、辩证地看待事物、现象,表现出认识问题的深刻性与哲学的思辨性。从核心素养培育的视角来看,培养深刻的、会思考的阅读者,以适应未来社会的学习与生活,是语文教师责无旁贷的工作。然而,目前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无视学生阅读个性化感受与独特观点,迷信教材及参考用书,将教师用书或老师个人感受强加于学生的现象比比皆是。在“群文阅读”教学中,学生通过几篇文本的比较阅读,碰撞中产生与众不同的新发现、新感受、新观点,并在集体建构中不断碰撞,有利于培养学生不人云亦云、不迷信权威、全面客观看待问题或现象的思辨性思维方式。
例如,小学生在通常情况下,对“偷窃者”这一概念感觉是持批判否定态度的。但是,教师可以通过一组群文阅读帮助学生从多种角度辩证看待问题,丰富学生对这一概念的认识。在《群文阅读·神话中的偷窃者》课例中,教师先播放动画片段《大头儿子与小头爸爸》中商店失窃的事件,让学生谈谈对“偷窃者”这一概念的看法。学生纷纷说,偷窃是不好的、可耻的,这种行为会给别人带来财产等方面的损失,是损人利己的。这时候,老师板书课题,并告诉学生:阅读了今天老师带来的几篇文本,或者你就会对“偷窃者”这一概念产生新的、不同的看法。学生心中不由对阅读文本产生好奇心、阅读欲。接下来教师选择了一组中国古代神话故事给学生进行自主阅读——《盗火英雄商伯》《鲧盗息壤》《谷种和狗尾巴》,并引导学生在文本中思考问题,提取信息。学生通过提取信息填写阅读比较表,发现这几篇文本中的主要神话人物盗取的东西虽有不同,但这些东西都是有神奇作用(或魔力)的,而且都是能给人们带来更幸福的生活的。教师肯定学生的阅读思考与独特发现,最后链接课文《普罗米修斯》让学生再次思考:中国神话与古希腊神话中都有“偷窃者”的形象,联系神话的文体特点与当时的社会生活背景,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呢?学生在思考及与同伴讨论中发现:“偷窃者”这一神话故事主题之所以在不同民族、地域都会出现,主要是因为在远古时期,人们生存发展缺少一些必须物品,但是当时的生产技术、科学技术还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因此,人类才会渴望有一位英雄或拥有神力的动物将该物品偷来给人类。而这个偷的情节必定是很曲折的,这是由神话故事的特点决定的。在结课时,教师问学生,此时你对“偷窃者”一词又有了什么新的看法呢?学生纷纷谈到,自己过去对这个词语的认识太过片面,现在觉得应该看看偷窃的目的是什么。如果是为人类造福,不是为了个人的私利,那么这样的人应该被称为“英雄”。
综上所述,思维素养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育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然而在当下的语文教学,特别是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对学生高阶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从以上教学案例中不难看出,“群文阅读”为语文教学改革带来的变化,不仅是阅读量的增加、阅读速度的加快,更重要的是学习者思维水平的提高、思考模式的转变和学习能力的增强。我们应当以“群文阅读”教学为切入点,通过定好议题撬动学生思维的“支点”,通过组文结构化,提供培育思维的“支架”,通过课堂建构,激发创造思维的“灵光”,通过思辨阅读,诱导辩证思维的“火花”。唯有这样,才能不断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真正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