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读图中培养学生立体思维
——初中地理教学的创新实践
2022-03-02甘肃省陇南市文县东坝中学
甘肃省陇南市文县东坝中学 李 莉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初中地理学科教学要关注学生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培养,强化学生读图识图、分析判断的学科能力。初中地理教师深刻认识地理图表教学资源在学科教学中的重要价值,根据班级学生学情差异展开积极教学应对,更有针对性、目的性地整合地图教学资源,优化设计读图学习活动,依托读图教学更好地达成地理知识教学目标,在完善学生地理知识认知体系建构的同时,也能调动激发学生多元思维能力,让学生在读图思考中碰撞出更多思维火花,推动学生立体思维能力养成与发展。
一、识图说图,调动生本观察思维
地理教材编排的每一张地理图表都有着深远的编排意义,蕴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内容。教师优化识图说图教学设计,通过创设情境、组织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细致观察地理图表内容,提炼其中的关键知识要素,推动学生地理新知的自然生成。
1.利用说图创设情境。
初中地理学科教学中涉及到的图表内容包含了大量的线条、标志、符号等构图要素,图文素材较为枯燥,容易打击学生地理课堂识图说图的学习兴趣。教师创新地理课堂教学情境创设切入点,有意识地在说图教学中创设各种类型的教学情境,为识图说图教学注入全新活力,调动学生观察学习的思维积极性。故事情境、生活情境、问题情境、探究情境等,都可以作为调动学生观察思维的情境素材,教师根据地理图表的内容特点,灵活选择说图情境创设切入点,为学生积极表现自己的观察学习成果搭建多元化的学习平台。
关于降水量分布图的图表知识教学中,教师首先关注学生基础知识理解掌握,按部就班地完成降水的概念、降水的划分、降水的季节变化等知识讲解,夯实学生理论知识基础;接着,教师投放降水量分布图的图表素材,着重向学生解释图表的构成要素,揭示其中的地理意义,让学生对降水量分布图形成初步识图感知;最后,教师利用世界“雨极”乞拉朋齐、世界“干极”马卡拉玛沙漠作切入,创设说图教学情境,引入它们的降水量分布图,制造学生认知冲突,让学生在思维活跃状态下进行说图表达,加深学生对降水量分布图的知识理解。
2.利用说图组织活动。
教师增强识图说图教学活动的开放性,利用说图组织更多趣味活动项目,提高学生地理课堂说图学习参与效率,让学生在观察思考、交流讨论中碰撞出更多思维火花。教师紧密切合课堂教学核心知识,丰富说图活动的载体选择,借助竞赛活动、游戏活动、趣味活动等不同活动类型,带动学生说图学习热情,并在不同活动当中适时渗透各种识图、说图的学习技巧,改善学生认知习惯,提高学生说图学习实效性。
指导学生正确辨识地图方位时,教师对接学生日常生活经验,利用“百度地图”软件展示校园周边地图,启发学生利用生活经验,推出地图当中的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学生对校园附近的环境自然早已烂熟于心,根据山脉、河流及各种建筑物的相互位置关系,能够顺利识别地图的方向。教师组织说图活动,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识图过程、辨别技巧,根据学生作答结果进行启发诱导,和学生一起总结出便于记忆的识图顺口溜“地图方向辨,摆正放眼前,上北下是南,左西右是东”,增强说图活动的趣味性,辅助学生准确掌握识图说图的相关技能。
二、搜图析图,激发生本逻辑思维
教师拓宽地理图表教学视野,整合课内外地理图表教学资源,以项目化教学处理,设置针对性较强的地理析图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析图问题、析图案例的引领下,找到认知建构的逻辑思维切入点,激发学生逻辑推理思维,梳理学生地理知识体系逻辑脉络。
1.借助析图设计问题。
地理课堂析图学习是历练学生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推理思维能力的重要路径。教师注重学生课堂学习思维调度,在析图教学当中设计多层次学习问题,用问题驱动学生更有目的性地投入到地理图表的分析探究中,能够提高学生地理课堂学习效率,助力学生突破课堂学习的重点、难点知识,确保学生知识建构的准确性和全面性。同时,层次化问题设计,能够满足学生思维成长的个性需求,对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发展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教师注重地理析图问题的体系性设计,围绕重难点知识要素进行启发引导。如,讲解中国河流的分布情况时,教师围绕“长江”知识要点设计问题,要求学生认真观察中国河流图,思考:“中国最长的河流是什么?”“它的发源地在哪里?”“它最长的支流是哪个支流?”“它途径了多少个省份?”……这些析图问题的设计具有明显层次性特点,学生认真阅读教材提供的图片素材,可以逐一解决这些问题,既能认识到地理读图、析图的学习价值,也锻炼了自身的分析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借助析图打开案例。
地理图表早已形成了成熟完整的符号系统,这些识图知识虽然繁琐零碎,但也存在很强的关联性。教师深度发掘地图当中的这些符号关系,紧抓它们的表象联系和内在联系设计析图学习活动,用析图活动打开地理学习案例,建立学生地理新知探索的认知起点,启发学生合理运用读图技巧和图表知识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循循善诱地引导学生把握地理识图分析的一般方法、一般规律,提高学生逻辑推理的学习品质。
教学处于“十字路口的位置的东南亚地区”相关知识时,教师深度剖析教材内容,围绕东南亚地处联系亚洲和大洋洲、沟通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十字路口”地理位置特点切入课堂析图教学,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别解决以下学习任务:十字路口有什么特点?东南亚地区处于世界地图的哪里?东南亚地区的周边海域、大洲有哪些?东南亚地区包含了那些国家,它们的位置和形状有什么特点?这些学习任务对初中生来说并没有太大的学习难度,学生在任务驱动下有序投入地理图表的分析探讨中,建立先从整体研究地区位置,再从部分解读地区特点的图表分析一般性思路,改善学生地理析图的学习方法,学生的析图学习效率也显著提升。
三、读图填图,增强生本发散思维
教师尊重学生地理学科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对地理图表素材进行多元化处理,利用读图填图的形式,推出更多地理知识训练活动,引领学生在绘制地图、填充地图的过程中,更加深刻地理解所学地理知识内容,提高学生地理读图能力,增强学生发散思维。
1.依据填图推出训练。
利用地理图表设计地理训练问题,是初中地理学科教学中常见的问题形式。教师在传统的地理填图训练模式之上谋求创新,适应初中生独特的学习心理特点和认知思维习惯,不断推出形式新颖、内容多变的填图训练项目,激发和保护学生在地理训练中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情感,也为学生提供更多创造性的学习机会,有助于锻炼学生的地理学习发散思维,提高学生地理知识实践应用的综合能力。
随着信息技术教学设备的普及,信息化教学模式已经是初中地理课堂的常态化教学手段。教师以此展开创新优化的地理填图训练,利用电子白板、教学交互一体机等操作便捷、演示效果好的教学设备,让学生到讲台前来直接操作电子设备完成填图解题。在考查学生地理图表知识学习成效的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表达展示平台,便于学生展示自己独特的地理图表分析方法、填图技巧,改善学生地理课堂学习交互效果。除信息化教学外,组织学生绘制地理图表、自制地图模型等方式,也是创意开展填图训练活动的有效路径。教师要提高创新教学能力,积极探索这些新兴教学手段的训练渗透渠道。
2.依据填图深化认知。
地理填图活动过程,是学生再学习、再探究的过程,能够及时有效地巩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印象,深化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认知理解,提高学生地理知识的学习质量。教师高度尊重学生学科学习的主体地位,创意设计地理填图活动内容,用开放性、自主性较强的填图学习课题,解开学生发散思维的枷锁,引导学生形成准确的地理知识表象认知,并在学生学习成果之上设计更多启思性思考问题,逐步将学生学科思维引向更深层次。
教师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分析归结出更多个性化读图学习成果,完善学生地理认知体系。学习了中国省份地图后,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掌握各省份的轮廓形象,教师设计开放化的填图活动,通过给定省份地图的大致轮廓,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它们分别是哪个省份,并分享各自的判断依据。开放的填图课题设计,使学生学习思维得以充分发散,学生提出了很多有创造性的判断方法,如:陕西有秦陵,它的地图轮廓就像兵马俑中的跪俑一样;河北的地图轮廓看上去就像大扳手一样,把北京“包裹”在内……通过填图学习,学生对中国省份地图的理解更加深刻,对各省份轮廓形象的记忆效果也要比死记硬背的方式更好。
四、看图写文,培养生本立体思维
看图写文是锻炼学生地理知识理解应用综合能力的重要方法。教师布设看图写文训练内容,通过投放图文转换素材、延伸图文转换训练,启迪学生多层次、多维度地思考解决地理图表问题,促进学生直观思维与抽象思维的链接、沟通、配合,培养学生的立体思维。
1.投放图文转换素材。
地理课堂的图文转换教学活动设置离不开丰富的地理图表素材。教师应具备项目化教学意识,利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强大的包容性优势,发掘、整合图文转换教学资源,观照地理图表素材的知识特点、读图方法、训练目标等教学要素,在同一项目化教学活动中,整合融入更多辅助性信息教学资源,丰富学生地理图文转换学习体验,帮助学生更好地归纳总结其中的核心知识要素,明确地理知识的应用场景和应用方法。
在《板块的运动》相关知识教学中,有关“板块构造学说”的支撑素材不胜枚举,教师可以切合初中生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对这些拓展资料进行筛选,集中展示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相交界的地区图,引导学生进行图文转换:根据地质学家测量,喜马拉雅山的高度始终在缓慢上升中,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现象?我国地理工作者曾在喜马拉雅山的山体岩石中发现了海螺、鱼类的海洋生物化石,这说明什么?典型性较强的图文转化素材直指课堂教学核心知识。学生完成图文转换学习的过程,亦是深度建构地理知识体系的过程,有利于学生立体思维的成长发展。
2.延伸图文转换训练。
当前初中地理学科训练教学愈发关注学生学科综合能力培养,很多图文转换问题设计都涉及到多个地理知识领域,需要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地理知识解决问题。教师延伸图文转换训练维度,关注多领域知识对接融合,可以在原有地理图表素材和提问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拓展,设计一题多问的训练内容;也可以对接其他学科知识、生活认知经验,设置注重综合应用的实践训练内容,达到一举多得的图文转换训练效果。
学习了“比例尺”这一概念知识后,教师延伸图文转换训练内容,要求学生在课下搜集包含比例尺的地图素材,研究比例尺的实际作用,尝试运用所学知识完成看图写文的语言转换。从学生作业反馈来看,有学生利用比例尺,计算了从学校所在地区到三亚、厦门等旅游城市的直线距离,推断乘坐飞机需要多久到达,规划假期旅游计划;有学生用比例尺计算了从学校到公园的交通距离,估算需要多少元的打车费用……拓展性的图文转换训练,延展了学生地理知识应用思维广度和深度,提高了学生地理读图的实践应用能力。
地理图表教学资源既是大部分地理知识演绎呈现的必要载体,也是形塑学生地理认知核心素养、提升学生地理学科关键能力的有力抓手。初中地理教师要将地图作为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以培养学生读图能力作为基本教学目标,加强识图说图、搜图析图、读图搜图、看图写文等教学活动的创设投放,丰富学生读图学习感性认知素材,增强学生读图学习的认知体验和情感体验,引领学生通过高品质的读图学习,得到观察思维、逻辑思维、发散思维、立体思维等多元思维能力的全面发展。